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耶稣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耶稣会
原名(拉丁文)Societas Iesu
命名缘由耶稣
成立时间1540年9月27日
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
方济·沙勿略
法兰西斯科·德·波吉亚
类型天主教会修会
总部耶稣堂(罗马市圣神堡Borgo Santo Spirito4号)
地址
阿图罗·索萨英语Arturo Sosa
重要人物
类思·公撒格
  • 法兰西斯科·德·波吉亚
  • 乔治·马里奥·伯格里奥(现任教宗
  • 员工数19216
    标语愈显主荣
    Ad Majorem Dei Gloriam
    网站www.sjweb.info

    耶稣会拉丁语Societas Iesu,简写为S.J.S.I.)是天主教会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纳爵·罗耀拉方济·沙勿略伯铎·法伯尔等人共同于巴黎成立,出于反宗教改革的需要,重视神学教育、对教会的忠诚度以及向青年传教,发愿守贞神贫,并要求会士对修会及圣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稣会除了协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贫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兴学,他们首先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培养出的学生除神职人员以外,也大多活跃于西方政界与知识分子阶级,著名者有笛卡儿等。现任教宗方济各即为耶稣会会士,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稣会大约有两万名会士,在超过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难,要受到更长时间的考验。申请入会者可选择成为神父或终身修士,但两者的培育过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学学位,而且还要有另一个世俗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稣会特有的灵修方式称为“神操英语Spiritual Exercises of Ignatius of Loyola”,是罗耀拉所创。由于耶稣会重视教育事业,许多耶稣会会士拥有博士学位、甚至在大学执教,会中更有许多不同领域的专精人才。

    耶稣会格言是“愈显主荣”(拉丁语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1]。 会徽下方是纪念基督信仰中钉死耶稣的三根钉子,上方的IHS则是耶稣希腊文写法(ΙΗΣΟΥΣ)的前三个字母(Σ的写法往后演变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稣是人类救主”之义(拉丁语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与其他历史较久的修会不同,耶稣会无会衣,一般只在会士姓名后面加上“SJ”的后缀,以表明其身份。

    历史

    [编辑]
    现任教宗方济各是第一位耶稣会教宗
    现任总会长阿图罗·索萨英语Arturo Sosa神父
    第四任总会长圣法兰西斯科·德·波吉亚神父

    修会的成立

    [编辑]

    16世纪后,随着宗教改革的浪潮,天主教受到基督新教的冲击非常大,天主教内产生了一股维新改革的思想,耶稣会的成立即是这股维新势力的一部分。耶稣会是由西班牙巴斯克贵族依纳爵·罗耀拉(1491年-1556年)创建的。罗耀拉在潘普洛纳与法军战斗的战斗中负伤,在养伤中他阅读了各种宗教的小册子,从而引起了信仰危机。他决心改变过去那种寻欢作乐和惹事生非的生活,献身于为天主服务中。[1]

    1534年,依纳爵·罗耀拉与其他6名巴黎大学的学生,在巴黎郊外圣但尼小教堂的地下室成立了耶稣会。宗旨即是由内部改革罗马教会,同时希望能以此获得更靠近耶稣的地位。由于罗耀拉军事背景的关系,他规定修会的成员必须对教廷修会绝对服从。

    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认可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个正式修会。此后,这个修会发展很快,不久就在多个国家活动。但在1759年,葡萄牙驱逐耶稣会,1762年,法国国会取缔耶稣会,1767年西班牙驱逐耶稣会,三国君主呼吁教宗取缔耶稣会,被教宗克莱孟十三世抵制。1772年,下一任教宗克莱孟十四世宣布取缔耶稣会。1814年,教宗庇护七世又予恢复。

    教育

    [编辑]

    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耶稣会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在其系统教育与学习计划中。

    耶稣会为使其成员能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注意耶稣会士的教育。此培训往往长达15年之久,学习各种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在两年的见习期(noviceship)即初学阶段,入会人员要过着一种严格的耶稣会士生活,即祷告、团体生活、修有关历史、会宪、发愿等方面的使徒体验课,还有要做30日的神操课。

    入会的初学生(novices)在结束了两年的初学培育,他们要公开发贞洁、神贫、听命三愿。发愿之后他就成为一个耶稣会世俗助手(lay brothers)或进入研究学者(formed scholastics)阶段,花3-5年研究文学和哲学,同时不断进行简单的发誓。此后,研究学者还要在特定的教廷职务上工作2-3年,通常是在中学任教。

    这以后进入为期4年的神学研究阶段,接着是严格的考试;考试通过者可成为耶稣会正式会员。若要成为耶稣会神父,还需有资格特别发第四愿:效忠教宗。

    争议

    [编辑]

    耶稣会的宗旨是绝对效忠天主教会和教宗,降服一切“异端”,其实主要是遏止宗教改革的新教势力扩张。在反宗教改革风潮下的耶稣会认为“耶稣的天国”即包含在以教宗为代表的罗马天主教会之内,除此以外都是异端,因此对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各派都必须设法消灭。他们甚至认为只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教廷礼仪就可以不择手段。许多耶稣会的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异端裁判所成立于1542年,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其他耶稣会的成员创建了学校,培养新一代神父和世俗民众对神学的确信和信心,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恐惧。耶稣会会士和外交官主要负责消灭奥地利、巴伐利亚和波兰这些国家的新教派势力,在这里他们让很多新教徒改宗天主教。[1]耶稣会的活动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迅速推进。到十六世纪下半叶成了对抗宗教改革的主要势力。甚至有阴谋论声称耶稣会策划了英国女王暗杀活动。并认为教宗克莱孟十四世于1773年被迫解散耶稣会就是因为这些举动。[2]

    历任总会长

    [编辑]

    莫林纳主义

    [编辑]

    莫林纳主义(Molinism)为耶稣会神学家路易斯·德·莫林纳(Luis de Molina)所创,又称莫利纳主义、莫连那主义、莫林那主义、莫林主义。莫林纳认为,借着天主的“中间知识”,天主在不剥夺个人自由意志的状况下,依然给人类安排好了命运。莫林纳主义一度是耶稣会信仰的救赎论。

    传教

    [编辑]

    耶稣会的教士曾到中国日本印度美洲传教士

    巴拉圭,他们在1610年至1767年间建立耶稣会缩减地,以将基督社会体系引入印第安人社会中。

    在欧洲,人们对耶稣会在南美洲的传教工作的态度并不一致,尤其西班牙葡萄牙认为耶稣会妨碍他们的殖民主义行为。1767年,西班牙将在巴拉圭的耶稣会成员驱逐出境。

    大三巴牌坊,耶稣会早期在澳门会院遗迹的一部分
    徐家汇圣依纳爵座堂

    耶稣会与中国

    [编辑]

    耶稣会成立之初,会祖圣依纳爵·罗耀拉的挚友,被称为东亚宗徒的沙勿略就到了印度日本,但是没有能够进入中国本土,只遗憾的于1552年死在中国广东沿海的上川岛

    就在这一年,利玛窦诞生,三十年后的1583年,作为耶稣会传教士的利玛窦登陆广东,在中国南方辗转度过十八年后,终于在1601年进入北京。尔后十年,利玛窦以其精湛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和对中国经典的通晓,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个模式也被其他许多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采用。

    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康熙帝继续重用西方传教士。耶稣会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相继服务于历局钦天监等政府机关;全国信徒有27万。

    1698年,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来华。后来他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信,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学者伏尔泰。17世纪后期,耶稣会传教士是西方了解中国的最专业的人士。

    中国礼仪之争之后,1724年,从雍正皇帝开始在全国查禁天主教,迫害教徒和传教士,但在北京宫廷里仍留用一批耶稣会士,担任御前学者和艺术家。有意大利籍画家郎世宁,和负责制作地图的蒋友仁神父。

    1773年7月,教廷宣布解散耶稣会。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472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190年。

    1814年,耶稣会被教宗庇护七世重新恢复。

    1842年7月11日,三位法国籍的耶稣会士南格禄(Fr. Claude Gotteland S.J.)、李秀芳(Benjamin Brueyre, S.J.)与艾方济(Francois Esteve S.J.)重返中国,到达松江府辖境。

    1847年,耶稣会在上海徐家汇(当时尚是郊外的一个村庄)正式建立传教中心,陆续建立起数所修道院、孤儿院、天文台土山湾印书馆气象台博物院藏书楼以及男女中学等;徐家汇圣依纳爵堂至今留存。1856年,教廷委托法国巴黎省耶稣会接管了由南京教区改制的江南宗座代牧区,辖境包括江苏、安徽两省。耶稣会以徐家汇为中心,逐渐将天主教传遍江苏、安徽两省,至1920年左右,信徒有20万人。

    1856年,教廷委托法国香槟省耶稣会开始负责新成立的直隶东南代牧区。主教座堂最初位于威县赵家庄,不久迁移到献县张家庄,建造了华北著名的大教堂献县张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和规模庞大的教会建筑群,是耶稣会继上海之后,形成的第二个在华传教中心。

    在1900年的义和团事变中,直隶东南代牧区受到重创;5万多名教友中有5000多人丧生,其中有3000多名都是7月20日在景州朱家河同一日被杀。不过,事变后,直隶(河北)的天主教徒的增长速度愈加迅速。

    1925年以前,在中国的2所天主教大学均为耶稣会创办:即1903年在上海创立震旦大学,1922年创立天津工商学院。1925年以后,中国共有3所天主教大学(仅在北京增设一所辅仁大学本笃会创办,不久由圣言会接办)

    1950年前,有913名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占全世界(4650人)的1/5。他们在中国负责河北、江苏(含上海)、安徽3省的10个教区,五百多座教堂。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驱逐外籍教士。

    由于天主教在中国大陆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压制,包括耶稣会在内等天主教组织大多迁移至香港与台湾,继续从事教务活动。

    1960年在中国圣职单位圣言会及耶稣会合作之下,辅仁大学台北县新庄镇(今新北市新庄区)复校,成为全球十四所天主教大学之一。身为辅仁大学三大办学团体之一,耶稣会负责管理辅仁大学的法律学院、管理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院;此外,耶稣会在辅仁大学校区旁设置辅仁圣博敏神学院,该校曾长期附属于辅仁大学之下,其学历已在2011年获中华民国教育部承认。

    截至目前为止,耶稣会在台湾的行政组织,称之为财团法人天主教耶稣会,地址是台北市和平东路1段183巷26号。

    除了辅仁大学之外,耶稣会在台湾各地也开办了新北市徐汇中学在台复校)与新竹县内思高工两所学校。此外,著名的媒体机关光启社,以及台北市公馆耕莘文教院亦是耶稣会在台湾的分支机构。

    耶稣会与日本

    [编辑]

    1549年8月15日,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在一位日本朋友弥次郎的引介之下,携同两位耶稣会士(岛来斯神父、斐迪南修士)经麻六甲海峡,辗转抵达弥次郎的家乡-日本南部九州鹿儿岛。成为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同年底,鹿儿岛已经有一百五十人、附近地区有四百五十人领洗入教。

    16世纪中叶的日本是个极端封闭的社会,所以当时的日本人对西方的新奇事物和信仰非常倾慕。加以当时的日本处在封建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不少诸侯为了表示自己不受中央的指挥管辖,往往以选择信仰天主教来显示自己的独立自主。

    1551年,山口领主大内义隆和丰后领主大友义镇都宣布天主教传教自由。因此,此后几十年间,日本皈依天主教的人数直线上升,九州京都东京一带奉教的人最多,总共达三十万。当时的罗马宗座视察员,意大利耶稣会士范礼安神父,是日本初期教会传教工作计划的最主要负责人。

    可惜,好景不常,来自欧洲的水手,水兵和传教士之间的意见不合、目的不同,又加上16世纪末叶,日本德川幕府诸将军极欲让日本各诸侯归顺,对不服从的诸侯大加讨伐,那些倾向或选择天主教的诸侯和他们的臣民更是幕府将军征讨的对象,何况天主教在日本的发展已经引起佛教神道教的不满与反对。

    就这样,日本天主教的教难成了预料中的事。1597年二十六位传教士和教友在长崎致命;其余的迫害事件,或大或小也接踵而来,传教士和教友受到的酷刑虐待令人发指。1637年,教友人数很多的有马(Arima)一带,居民因为国君的横征暴敛,苦不堪言,而群起反抗,结果遭军队追击,逃至岛原,史称岛原之乱。在这里,凡不愿叛教者都遭屠杀,计有男女和儿童三万五千人。从此,日本与外界完全隔绝,处在封闭中达两百年之久。这期间,虽然没有神父,但长崎一带仍有一个教友核心团体残存下来,他们保持信德,世代相传。

    耶稣会东亚5大学“全球领导力”课程

    [编辑]

    2008年开始,东亚4所耶稣会顶尖大学日本上智大学韩国西江大学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联合开办“全球领导力课程”(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for 4 Jesuit Universities in East Asia),课程目标透过小组讨论,培养现代社会的未来全球领导人。[3][4]

    2012年,印尼圣那塔达玛大学加入,课程改称“东亚5大学”。2013年,美国马凯特大学受邀参观。[5]

    年份 开课地点 东道主 备注
    2008年  日本东京 上智大学 第1届。
    2009年  韩国首尔 西江大学 第2届。
    2010年  菲律宾马尼拉 马尼拉雅典耀大学 第3届。
    2011年 台湾新北 辅仁大学 第4届。
    2012年  日本东京 上智大学 第5届。开始改称“东亚5大学”。
    2013年  韩国首尔 西江大学 第6届。

    迫害

    [编辑]

    长时间内耶稣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迫害:他们在天主教内部以及新教敌人怀疑他们建立秘密组织,图谋不轨,而教宗起初利用它组织针对新教徒的恐怖活动和对远东传教,后来似乎担心其壮大威胁自己而开始打压。18世纪耶稣会在许多国家受到迫害,1773年在西班牙和法国的影响下,教宗克莱孟十四世解散了耶稣会;仅于不承认教宗统治的俄罗斯普鲁士尚可继续活动。直至1814年教宗庇护七世才重新认可耶稣会。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Stavrianos, L.S. 全球通史(第7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 赵志廉著:基督教简史 1989.6 p.117
    3. ^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2-26.
    4. ^ SANATA DHARMA UNIVERSITY -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2012 : Learn to Understand 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from Japan. [201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5. ^ 存档副本 (PDF). [2013-09-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27). 

    来源

    [编辑]
    书籍
    • Jacque Gernets(谢和耐)等 著,耿昇 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 赵志廉 著:《基督教简史》(中国基督教协会神学教育委员会,1989年6月).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