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萧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萧关,分有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位于关中以北,今中国宁夏固原市东南,与武关潼关大散关并称为“关中四关[1],也被称为“秦之四塞”。为关中与塞北之间的交通要冲,主要用来抵抗塞外游牧民族之侵略。位于清水河谷与泾河河谷的连接部分,自战国以来,萧关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2]。设置萧关确切时间无载,但至少在秦朝,朝那县境的萧关(今原州区东南)[3]已经是重要雄关。萧关在各朝代位置略有偏移,但位置都在宁夏固原三关口以北、古瓦亭关(今宁夏泾源县大湾境)以南的一段险要峡谷,泾河从旁边流过。现今宝中铁路 344国道均从此关口经过,为交通要道。

萧关作为西北重要边关,是古代边塞诗词的重要意象。南北朝诗人何逊[4]唐朝诗人杜甫[5]卢纶[6]虞世南[7]王维[8]贾岛[9]陶瀚[10]等,宋朝诗人陆游[11]司马光[12]梅尧臣[13]所作之诗都提及此地。

历史

[编辑]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夏秋之际,蒙恬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一部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击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同年初冬,已将河套地区之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匈奴震于之兵威,向北远遁,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14万骑兵攻破萧关,驻守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卬(áng)战死,匈奴在关中大肆破坏,烽火直达关中,长安震惊,匈奴掠夺了大量汉朝人口、财产和牲畜,成为汉初的一次振聋发聩的事件[14][15]汉朝历代皇帝对萧关的边防即十分重视,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越陇山六盘山),登崆峒,出萧关,首次巡视安定郡(今宁夏固原),检查边防[16],史学家司马迁随从巡视。武帝于元封4年(前107年)再次前往萧关巡视西北,下令开辟可通车马的回中道,是起自西汉首都长安,翻越六盘山,北出萧关,通往安定郡治高平(今固原原州区),这条道路大大缩短了汉朝军队出兵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的时间,并成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这条道路自此也被称为萧关道

西晋北宋时,西北外患严重,萧关扼守咽喉要道的作用因而更为显著。

武则天时,置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南下。武周时期,太常寺少卿徐彦伯写下《登长城赋》提到萧关一带的险要形势[17]。安史之乱期间,唐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占据萧关,长达百年。诗人司空图,曾作绝句《河湟有感》,感叹国土沦丧,描写了汉家儿童纷纷说胡语,面向城头骂汉人的情景[18]。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由萧关出兵攻破帝国首都长安,劫掠15日,焚烧宫阙和皇帝陵寝。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于吐蕃举行清水之盟,唐朝拟定以萧关所扼守的弹筝峡为两国边界[19],但最终谈判破裂。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萧关才又被唐朝军队收复。

秦朝汉朝唐朝之萧关都位于今宁夏固原之东南方约40里的峡谷内。北宋时,为防御西夏,又在原萧关原址以北200里,重筑萧关,称为北萧关,不久即废弃。西夏北宋围绕萧关一带进行了一百多年的争夺。

明朝为防御瓦剌、鞑靼,加强了萧关道的防卫。

评价

[编辑]
  • ·司空图: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 《武经总要》:“瓦亭寨,控陇山一带,即汉朝那县地,古萧关也。”
  • ·李德裕:自陇山、天宁关北至萧关、原州、安乐州、乌兰桥等,皆是贼之险路,入寇要津,各要知兵马多少,何人主领。
  • 《嘉靖固原州志》:“居高平第一,扼两山要口,控三水之交,当四镇之冲,歌五原之野,拥六盘山之险,掌七关之固,绾八营之道口,掀九塞之中肋”
  • ·顾祖禹:“自秦汉以来,为华戎之大限;襟带西凉,咽喉灵武”

原州七关

[编辑]

原州七关,是唐宋时期萧关附近的关隘,都在今宁夏固原市境内的六盘山山口处,唐朝为防御吐蕃所设置的七座关口,组成一座严密的防御体系[20]

  • 石门关
  • 木峡关
  • 六盘关
  • 制胜关
  • 驿藏关
  • 石峡关
  • 木崝关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
  2. ^ 环县志》:“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
  3.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 59
  4. ^ 何逊〈见征人分别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5. ^ 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6. ^ 卢纶〈送韩都护还边〉:“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7. ^ 虞世南〈从军行〉:“爟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孤城寒云起,绝阵虏尘飞。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沙镫离旌断,晴川候马归。交河梁己毕,燕山旆欲飞。方知万里相,侯服有光辉。”
  8. ^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 ^ 贾岛〈送李骑曹〉:“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10. ^ 陶翰〈岀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11. ^ 陆游〈塞上〉:“塞上今年有事宜,将军承诏出全师。精金错落八尺马,刺绣鲜明五丈旗。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
  12. ^ 司马光〈塞上〉:“胡兵欲下阴山,寒烽远过萧关。将军贵轻士卒,几人回首生还。”
  13. ^ 梅尧臣〈寄渭州经略王龙图〉:“西城橐驰来驾兰,入贡美玉天可汗。萧关夜开月团团,弹筝古峡鸣哀湍。前将军,不擐甲,取大官。今将军,能抚士,尚盘桓。河西五郡兵气完,骏马跃栈无箭瘢。我嗟乘劣不受鞍,焉得乞与都人看。”
  14. ^ 司马迁《史记卷十·孝文本纪》:“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毶塞,杀北地都尉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史记·匈奴列传》:“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15. ^ 班固《汉书·文帝纪》:“十四年冬,凶奴寇边,杀北地都尉卬。”《汉书·张冯汲郑传》:“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
  16. ^ 《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前107年)东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于长安也”。
  17. ^ 徐彦伯《全唐文/卷0267·登长城赋》:“亦有王昭直送,蔡炎未还,路尽南国,亭临北蛮,贮汉月于衣袖,裛胡霜于髻鬟,虽宠盈毡幄,而魂断萧关。”
  18. ^ 司空图《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19. ^ 《旧唐书·土蕃传》载清水会盟:“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
  20. ^ 《新唐书·地理志》 :“(原州)西南有木峡关。州境又有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崝等关,并木峡、六盘为七关。”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