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里普卡叛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普卡叛乱
第二次波兰奥斯曼战争英语Polish–Ottoman War (1672–76)的一部分

《鞑靼之舞》,由朱利叶斯·科萨克英语Juliusz Kossak所画
日期1672年
地点
参战方
波兰立陶宛联邦 利普卡鞑靼人
奥斯曼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扬三世 亚历山大·克雷琴斯基英语Aleksander Kryczynski
兵力
2000-3000人

里普卡叛乱,是1672年利普卡鞑靼人旗兵英语Rittmeister发动的叛变。直接原因是波兰立陶宛联邦长期拖欠士兵的工资,也跟他们的既定权限和宗教自由的限制的增加有些影响。[1][2][3]

背景

[编辑]
楚措拉战役中,利普卡人与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在和奥斯曼帝国交战

利普卡鞑靼人是一群自14世纪起定居在立陶宛大公国鞑靼人,后来他们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部分。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并在格伦瓦德之战中为波兰立陶宛一方而战。[4]他们在该联邦内形成了一个军事种姓,同时保留了他们的伊斯兰教和鞑靼传统。[4]

在这次叛乱之前,利普卡鞑靼人都在尽职尽责地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服务,他们还被认为是其中最优秀、最忠诚的士兵。最好的证明是在十六世纪初,当时克里米亚汗国的使者曾试图说服他们背叛该联邦,但他们的回应是:

上帝和先知都没有命令你去抢劫,也没有命令我们去忘恩负义。打败你们,只会被我们当成是杀死了普通土匪,而非兄弟。[5]

随后在1633年的波兰奥斯曼战争英语Polish–Ottoman War (1633–1634)期间,利普卡人在楚措拉战役荷丁战役英语Battle of Khotyn (1621)中,与穆罕默德·阿巴齐帕夏率领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与克里米亚汗国军队交战。[6]

然而,波立联邦与利普卡人的关系在17世纪下半叶开始恶化:随着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俄罗斯的入侵,导致大量鞑靼人的生计设施遭到摧毁;与此同时,波立联邦雇佣了不少非利普卡鞑靼人充当鞑靼雇佣军,而他们经常在混乱和纪律松懈的情况下,掠夺当地的农场和土地。种种原因再加上反宗教改革愈发不可收拾与其传统宗教自由的压缩,[7],导致越来越多的波兰什拉赫塔(贵族)[8]用敌视的心态看待所有鞑靼人──包含利普卡人在内,这最终导致波立联邦在1667年通过了一些法律,取消了鞑靼人特权与限制他们宗教自由,并且,议会进一步决定,他们只支付拖欠鞑靼士兵的四分之一工资(瓦拉几亚部队亦然)。

尽管利普卡人的动荡不安使得波兰国王扬·卡齐米日在退位前废除该法律[9],但对他们(利普卡人)而言,这个侮辱已经发生,而且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工资从未按承诺来支付。

叛变

[编辑]
《与鞑靼人的战斗》,由约瑟夫·勃兰特英语Józef Brandt所画,时间为1890年

共有2000-3000名利普卡人参与这场叛乱,但具体数字尚不确定。[1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波兰王国王冠领地中服役的鞑靼部队爆发叛乱,而在立陶宛大公国服役的部队则无。[11]一些消息来源还指出,除了他们以外,一些被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而被剥夺生计的切列米斯人(数量未知)也加入了该叛乱。[6]

由于这场叛乱的因素,利普卡人一时成为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臣民。最初,叛乱部队与奥斯曼盟军哥萨克指挥官彼得·多罗申科英语Petro Doroshenko联手,等待苏丹军队对波立联邦的入侵。在1672年的波兰奥斯曼战争英语Polish–Ottoman War (1672–1676)中,由于利普卡人对当地环境相当熟悉,因此他们充当苏丹的主力军之向导兼侦察兵,是以,他们对波立联邦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叛乱的旗兵英语Rittmeister(领导者)亚历山大·克雷琴斯基英语Aleksander Kryczynski被苏丹封为巴尔贝伊,以作为他叛逃的奖励。[11]

当奥斯曼帝国主力军队围攻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时,利普卡部队掠夺并烧毁了波多里亚之周边地区,有几次,一些身着波兰制服的利普卡人会装作盟友骑进波兰村庄,然后再迅速突击并俘虏那些来不及反应的惊讶居民。[3][12]在奥斯曼军队卡缅涅茨攻陷后,苏丹在其周围安置了一些利普卡人,后来在叛乱结束后,这些人成为了那些没有返回波立联邦的鞑靼人。直到今天,这些卡缅涅茨利普卡人仍然坚持他们自己的传统。[3]

然而很快地,克雷琴斯基手下的大多数鞑靼士兵都对他们在苏丹手下的命运感到不满。在卡缅涅茨陷落的同一个月,克雷琴斯基的一些上尉向波兰指挥官扬三世·索别斯基发出了一封密信,其中包括鞑靼人愿意回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十个条件。起初,这个信件并没有被接受。[3]

返回波兰立陶宛联邦

[编辑]
“阿拉兹”──鞑靼贵族徽章

最终,这场叛乱说停就停了。波立联邦内的鞑靼人基本已经习惯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内担任特权职位并行使许多个人自由的生活,结果他们发现他们很难接受来自苏丹严格而绝对的统治[6],更何况连同他们的指挥官,都被奥斯曼人分配到巴尔去──那里当时因为战火而相当贫瘠,对普通士兵来说并无任何价值。[10]早在1673年,鞑靼人们就在巴尔发生暴动,他们俘虏并杀害了克雷琴斯基[11];与此同时,波兰立陶宛军队开始扭转先前的战争劣势,并取得了许多胜利(例如第二次荷丁战役英语Battle of Khotyn (1673)[13])。1674年,扬·索别斯基占领了由利普卡人防守的巴尔,然而他并没有惩罚叛变者,而是允许他们回归以前的待遇。[14]在与瑞典的战争中,索别斯基曾指挥过一支2000人的鞑靼骑兵团,期间鞑靼人和索别斯基相互尊重。[15][16]随后多数利普卡人返回了波立联邦,而当最后一批叛变的利普卡部队于1691年回归,叛乱结束。

后果

[编辑]

多亏了波兰国王索别斯基,1679年时鞑靼人被恢复特权和其宗教自由,拖欠的工资则用土地不动产来支付(其中一些来自索别斯基的私人财产)。[1]大多数授予的财产都聚集在波兰东部,而且还是永久的,作为交换,波兰希望利普卡人未来能继续为之服役(而在随后的所有战争中,利普卡人都做了适当的履行)。[17]正规士兵可以获得小型的农场,而军官拥有较大的土地。当地的一个传说说,国王向一位特别杰出的铁骑大将Olejewski许诺,他可在一天之内骑着一匹马到处晃晃。[11]

在随后的几年,利普卡人一直效忠于波立联邦,1683年,他们在索别斯基营救维也纳的过程中,协助索别斯基作战(鞑靼上校塞缪尔·米尔扎·克热佐夫斯基在帕卡尼的后续战斗英语Battle of Párkány中挽救了国王的生命)。[15]他们对波兰、立陶宛的效忠即使在波兰被瓜分后仍坚定不移,它们为了波兰与立陶宛的独立发动了数场起义[1][18]波兰独立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18–1939)后,他们甚至仍继续待在军队中服役,并在德国入侵波兰时为后者而战。[18]

参见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http://zahid.fm.interia.p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6-14., "Tatarzy Polscy" (Polish Tatars), [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6-02. (PDF)
  2. ^ Polska Akademia Nauk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atarzy w Służbie Rzeczypospolitej" (Tatars in the service of the Commonwealth) in "Czasopismo prawno-historyczne", Państwowe Wydawn. Naukowe, 1987, v. 39, pg. 49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3.0 3.1 3.2 3.3 "Bunt Lipków: The Lipka Rebellion of 1672". [2022-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4. ^ 4.0 4.1 Daniel Stone, "The Polish-Lithuanian state, 1386-1795",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pgs. 14, 211, 232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Leszek Podhorodecki, Chanat krymski i jego stosunki z Polską w XV-XVII w" (The Crimean Khan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land during the 15th-17th centuries), Książka i Wiedza, 1987, pg. 279, [6]
  6. ^ 6.0 6.1 6.2 Piotr Borawski, "Tatarzy w dawnej Rzeczypospolitej" (Tatars in the old Commonwealth), Ludowa Spółdzielnia Wydawnicza, 1986, pg. 316,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Z. Abrahamowicz and J. Reychmann, "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the Lipka Tatars", Extract from the Onlin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published by Brill Academic Publishing, from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on 4/27/09
  8. ^ Many of the Lipkas were themselves part of the szlachta, however, they were not numerous relative to non-Tatar szlachta
  9. ^ Jan Kazimierz in fact extended the Tatar privileges from Tatar nobility to ordinary Tatars
  10. ^ 10.0 10.1 Piotr Borawski, Aleksander Dubiński, "Tatarzy polscy: dzieje, obrzędy, legendy, tradycje", (Polish Tatars: their story, customs, legends and traditions), Iskry, 1986, pg. 42,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11.0 11.1 11.2 11.3 Grzegorz Rąkowski, "Polska egzotyczna: przewodnik", Rewasz, 1999, pg. 201 [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Borowski, pg. 166
  13. ^ At this battle, 3 regiments of Lithuanian Lipkas, who never joined the mutiny fought on the Polish–Lithuanian side
  14. ^ Konstanty Górski, "Historya piechoty polskiej" (History of Polish infantry), Nakł. Księg. Spółki Wydawniczej Polskiej, 1893, pg. 107, [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15.0 15.1 Katarzyna Warmińska, "Tatarzy Polscy: tożsamość religijna i etniczna" (Polish Tatars: Their ethnic and religious identity), Universitas, 1999, pg. 205, [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Marzena Godzińska, "Polish Tatars", Polish Embassy in Ankara, Turkey, retrieved from:[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4/27/09
  17. ^ One possible exception would be that,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Lipka Tatars sided with Stanisław Leszczyński against August II in the struggle for the Polish Crown
  18. ^ 18.0 18.1 M. Verkuyte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thnic Identity", Psychology Press, 2005, pg. 243, [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