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阿惟越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惟越致,又名阿鞞跋致梵语: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藏语:Phir mi ldog-pa),意译为不退转,即修行佛法之过程中得悟,不退堕于二乘凡夫恶趣等,也不退失所证得之果位、观念、行法。

解释

[编辑]
大湖法云禅寺阿鞞跋致岭路碑

不同佛经里对“不退转”的具体叙述有所不同。《菩萨璎珞本业经》认为,菩萨十住(十地)中的第七住(第七地)常住于不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载,初地为不退位,但《大乘起信论》以为,初地不退乃方便说。

佛学大辞典

[编辑]

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如下:

阿鞞跋致[1]
(术语)Avaivart,又作阿毘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无,鞞跋致之言退转。故《大品经》云:不退转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为诸所动,更无退转。”

不退[2]
(术语)梵语曰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又Avaivartika,译曰不退。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退转也。如不退之土,不退之位等,又不退转,言勤行修习也。如不退之念佛,不退之勤行等。

佛光大辞典

[编辑]

佛光大辞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解释如下:

不退[3]
梵语 avinivartanī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则不再堕退恶趣,故称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1. 三不退,乃《吉藏法华义疏》卷一之说。对此解释有四说,现采第一说,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萨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转。(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萨无须刻意精进,自然可进道而不动念。
  2. 四不退,三不退加处不退(往生弥陀净土,不再退转),则为四不退,系迦才《净土论》卷上之说。此外,窥基于《法华玄赞》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萨,不再起邪见。(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萨,不再退转二乘地。(3)证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萨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萨,能修有为与无为行,而不再退转。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说。智旭之《阿弥陀经要解》举出念、行、位、毕竟等四不退说;慈恩之《四土图说》则有愿、行、智、位等四不退说。
  3. 五不退,信、位、证、行等四不退,若加烦恼不退(等觉位之菩萨,不再为烦恼而退转),则为五不退。〔《大宝积经》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一、《摄大乘论释》卷八、《大毘婆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