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马库斯·福特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库斯·福特森先生(或 Dr. Markus Ho) 是一位出生于1948年的美籍华裔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循环宇宙学说方面做出了贡献,为电子衰变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完善大爆炸理论以外的其他学说。

早年经历

[编辑]

马库斯·福特森在上海于1948年出生于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中国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物理学教授,在家庭的熏陶下,马库斯对宇宙、星辰和物理定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小便展现智慧和好奇心。

因为优异的物理特长,福特森被哈佛大学物理系录取。在攻读期间,他在量子力学相对论方面有了了解,结识了当时还并不出名的加来到雄,还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学领域。正是在这个领域,他发现了大爆炸理论中的一些潜在问题和不足。

循环宇宙学的贡献

[编辑]

发现一些明显的问题后,福特森展示出了非凡的热情。为了挑战这一权威理论,他像同时代的科学家一样,利用先进的数学工具和物理模型,对宇宙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模拟和分析,但他自己对宇宙起源没有完整的架构认知,而是转而研究原子。

他发现了如果将电子视为第一激发态,将中微子视为通过超强力与标量粒子结合的基本自旋 1/2 粒子的基态,将光子视为基本自旋 1/2 费米子-反费米子对的束缚态。从中微子无质量可知,超强耦合的精细结构常数为 1,利用原子光子发射的量子力学公式估计基本粒子质量的下限,发现了远离电子衰变时间的界限,从而表明电子、中微子和光子的复合性质将在普朗克能量范围内显现,基于将狄拉克方程的 SU(2)⊗SU(2) 对称性扩展到 SU(3)⊗SU(3) 的模型,得出介导衰变的规范玻色子质量的下限为 109GeV,这是电子和基本粒子质量的几何平均值。[1]在当时,这并未引起任何的注意,福特森也并未发表论文。

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福特森认识了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当时彭罗斯的体系还并未完善,因为他发现所有粒子都要衰变才有可能实现循环宇宙,然而电子的衰变却没有证据支持,福特森立刻向彭罗斯介绍了他在电子衰变方面的研究,认为在10的23次方年后电子可能会衰变。因此,彭罗斯开始更深的对循环宇宙学理论的研究。[2]

  1. ^ https://doi.org/10.48550/arXiv.hep-th/0312325
  2. ^ 共性循环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