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用户:EzrealChen/备用沙盒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roduction of I Am Legend

发展

[编辑]

1994-1998

[编辑]

美国作家李察·麦森于1954年发表了恐怖小说《我是传奇》,该小说于1964年首度改编成电影《地球上最后一人英语The Last Man on Earth (1964 film)[1]。1970年,华纳兄弟取得该小说的电影改编权英语Film rights,并于隔年推出新的改编电影《最后一个人[1]。到了1990年代,科幻和惊悚类型的电影东山再起[2],促使华纳兄弟于1994年开始筹画新版的《我是传奇》改编电影[1],华纳兄弟的制片部门主管洛伦佐·迪·波纳文图拉对该企画也充满热情[3]。华纳兄弟制片人大卫·海曼尼尔·H·摩里兹负责监制,并聘请意大利导演卡罗·卡雷英语Carlo Carlei来推展这项企划[4]。1996年,华纳兄弟的一名制片人看过《入侵脑细胞》的剧本后,给予马克·普鲁托塞维奇英语Mark Protosevich为《我是传奇》编剧的机会[2]。普鲁托塞维奇当时一共有三个华纳兄弟的企划可以选,他对于将《我是传奇》改编成电影最为向往[5]

雷利·史考特(左,摄于2015年)与阿诺·施瓦辛格(右,摄于2003年)一度是本片的导演及主演

华纳兄弟非常看好普鲁托塞维奇写的剧本,将之列为高优先度的企画[6]。对于男主角的演员,汤姆·克鲁斯[7][6]迈克尔·道格拉斯[7][6]梅尔·吉布森[6]都曾是考虑人选,阿诺·施瓦辛格也在1997年1月对本片加以关注[8],与本片有联系的导演则有詹姆斯·卡梅隆吉勒摩·戴托罗[9]。1997年7月,根据《综艺杂志》报导,雷利·史考特已签约担任导演,施瓦辛格则即将登板饰演男主角[10],电影预计于同年9月[7]至10月开拍[11]。史考特进行了一些班底调整,先让制片人博·马克思(Beau Marks)取代摩里兹,接着开除普鲁托塞维奇,改由约翰·罗根英语John Logan (writer)执笔新剧本[12]。片中的主要城市从旧金山改为2005年的洛杉矶[13],史考特花了三周实地勘景英语Location scouting[14]。片中的洛杉矶将于休斯敦拍摄[14][15],史考特也考虑在华纳兄弟制片厂英语Warner Bros. Studios, Burbank打造荒芜的洛杉矶布景[14]

罗根编写剧本的同时,史考特安排一支美术团队来进行视觉设计,成员有艺术指导亚瑟·麦斯英语Arthur Max概念艺术画家タニ・クニタケ(Tani Kunitake)、分镜师席尔凡·德斯普雷兹(Sylvain Despretz)[14]。美术团队筹画的场景包含大使酒店好莱坞蜡像馆,以及奈佛打造的藏身要塞等[13]。片中的尸体和感染者的外观由麦斯设计,参考对象包含各种尸体照片和医学资料[16][17]。在史考特的要求下,感染者行动敏捷有如猎豹,与《活死人之夜》等电影里的迟缓僵尸截然不同[17]。之后,特效师艾力克·吉利斯(Alec Gillis)与汤姆·伍德拉夫二世英语Tom Woodruff Jr.试作了特效化妆[注 1][17],英国的磨坊特效公司英语The Mill (company)则测试电脑合成影像(CGI)可以如何运用在片中[11]

然而,剧本重写迟迟未完成,已超过原定的开拍时程[11],华纳兄弟也对史考特的构想抱持疑虑[20]。最终华纳兄弟开除了罗根,将普鲁托塞维奇找回来。[20]。普鲁托塞维奇将剧本重写一遍,华纳兄弟较能接受这版剧本,几乎要为该片亮起绿灯[21],但在1997年12月,华纳兄弟高层对高预算企划进行评估,该片被认为太过花钱(预算约1.08亿美元)而卡关[22]。普鲁托塞维奇把预算过度膨胀归咎于史考特加入后所作的改动,称史考特的野心导致该片的规模由小变大[23],而华纳兄弟本身起初也对史考特过于放任[24]。《综艺杂志》指出,该片若无法把预算降到9000万美元以下,可能就无望制作[22]。另一位编剧尼尔·希门尼斯英语Neal Jimenez被找来重写剧本,普鲁托塞维奇再度被开除,但前者的剧本仍无法说服华纳兄弟[23]。史考特也有试图重写剧本来解决预算问题[25],但华纳兄弟仍在1998年3月中止了本片的制作计划[26][27][25]。作家大卫·休斯(David Hughes)指出,华纳兄弟的决定与当时数部大片票房失利有关,包含《蝙蝠侠与罗宾》、《2013终极神差》和《地动天惊[21]

1998-2006

[编辑]
法兰西斯·罗伦斯(左,摄于2015年)与阿奇瓦·高斯曼(右,摄于2019年)是本片的新导演及新编剧

史考特离去后开始制作《神鬼战士[28],史瓦辛格虽然投身主演《魔鬼末日[29],但报导称他仍与《我是传奇》保持联系[30]。华纳兄弟也没有完全死心,于1998年7月延揽新导演罗伯·鲍曼英语Rob Bowman (director)[30][31],并与制片人史蒂文·鲁瑟英语Steven Reuther的公司Bel Air Entertainment合作[30],计划以较低预算制作该片[32]。鲁瑟读了每一个版本的草稿,决定请普鲁托塞维奇第三度提笔为本片编剧[32]。普鲁托塞维奇于1998年12月30日写出新剧本,对电影规模进行缩减[24]寇特·罗素一度是史瓦辛格的替代人选,但他主演的票房炸弹兵人》成为否定因素[33]。另一方面,华纳兄弟当时新上任的首席运营官艾伦·F·霍恩英语Alan F. Horn不喜欢这部片(原因据称是他反对暴力电影),致使本片的发展难有起色[34]。鲍曼最终去执导了另一部电影《火焰末日[35]

2001年11月,据《综艺杂志》报导,威尔·史密斯麦可·贝有望继《绝地战警》后再合作一部电影,选项包含《绝地战警2》和《我是传奇》[36]。不过也有消息指出,如果《我是传奇》能继续制作的话,史瓦辛格可能不会把主演位子让给史密斯[37][38]。2002年3月,史瓦辛格同意改担任制片人,《我是传奇》重新回到华纳兄弟的制作行列中,贝与史密斯已经在与片商谈合约[3]。他们的计划仍是以普鲁托塞维奇的剧本为蓝图,拍一部R级的黑暗电影[39]。在霍恩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该片在当时仍然未能拍成[40],也有部分原因是《28日后》已抢占先机[9][39]

2004年,阿奇瓦·高斯曼接受华纳兄弟制片部门总裁杰夫·罗宾诺夫(Jeff Robinov)的邀请,出任本片的制片人[39]。高斯曼邀请在《魔间行者》有过合作经验的导演法兰西斯·罗伦斯[影 1],后者在2005年9月签约执导本片,拍片作业预计于2006年开始[41]。在与罗伦斯合作之下,高斯曼重写了新的剧本[41][42],于2005年圣诞节之前完成,并寄给在《机械公敌》合作过的史密斯[43]。2006年4月,史密斯签约饰演男主角罗伯·奈佛[44]。在史密斯的提议下,他们将高斯曼的新剧本与普鲁托塞维奇的旧剧本结合在一起,并成功说服霍恩亮起绿灯[39]。史密斯原本会先在2006年夏天至秋天开拍《全民超人》,本片的拍摄则等到2007年,但《全民超人》无法如期开拍,两部片的拍摄时间于是对调[39][45],不过这让《我是传奇》剧组当时只剩16周的准备时间[39]。2006年8月,本片定于2007年11月21日在美国上映[46],拍摄时程则定于2006年9月23日至2007年3月31日,预计为期七个月[47]。2006年12月,本片改于2007年12月14日在美国上映[48]

编剧

[编辑]
编剧替换简史
1996年马克·普鲁托塞维奇英语Mark Protosevich(入①)
1997年普鲁托塞维奇(出①)
约翰·罗根英语John Logan (writer)(入)
1997年罗根(出)
普鲁托塞维奇(入②)
企划中止普鲁托塞维奇(出②)
尼尔·希门尼斯英语Neal Jimenez(入→出)
1998年普鲁托塞维奇(入③→出③)
2004年阿奇瓦·高斯曼(入)
“入”表示加入;“出”表示被开除或离开

本片的编剧名分由马克·普鲁托塞维奇英语Mark Protosevich阿奇瓦·高斯曼持有,并标明除了原著小说外,约翰·威廉·克林顿英语John William Corrington乔伊斯·霍珀·克林顿英语Joyce Hooper Corrington为《最后一个人》所写的剧本也是本片蓝本之一[49]。受到华纳兄弟的赏识,普鲁托塞维奇自1996年起开始为参与《我是传奇》的编剧[5],在一波三折的筹备阶段中,普鲁托塞维奇三度加入并三度离开,最终不再与该企划有牵连[40],高斯曼于2004年成为制片人并投入编剧[39]。普鲁托塞维奇于1997年第一次被开除后,约翰·罗根英语John Logan (writer)受当时的导演雷利·史考特指派为新编剧,直到华纳兄弟将之开除。另一位编剧尼尔·希门尼斯英语Neal Jimenez一度受聘重写剧本,但未获认可[23]

普鲁托塞维奇非常喜欢原著小说和《最后一个人》[50]。他在1996年写的初稿设定在2002年的美国旧金山(原著小说则是康普顿[1]),初稿里的感染者称作“Hemocyte”,浑身苍白且无毛发,有着吸血鬼的习性[50]。片中出现的Hemocyte有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阶级[16],且他们会活捉幸存者,当成吸血的血液供应源。安娜的角色设定是个孤身一人的吗啡成瘾者,为了救被Hemocyte抓走的弟弟而出卖奈佛。初稿的结局是奈佛尽可能从Hemocyte手中救出幸存者,并往海的方向前进。[51]虽然当时找来阿诺·施瓦辛格饰演主角,普鲁托塞维奇在编剧时心中所想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6]。旧金山的设定后来遭到华纳兄弟否决,因为旧金山景观独特,难以用其他城市来乔装或者在摄影棚搭景英语Set (film and TV scenery)复制,拍摄起来较为受限[14],罗根在后来以2005年的洛杉矶取而代之[13]。根据高斯曼的看法,普鲁托塞维奇的剧本就已同时参考了原著小说和《最后一个人》[52]

罗根被史考特招揽后,两人花费5个月持续改写剧本,先后产出六代剧本[53]。罗根与史考特摒弃一般电影的公式,以科学角度来推敲“要是全人类仅存一人”会发生什么事,此方向与普鲁托塞维奇不同[54]两人透过人类学社会学神学等方向进行思考,并咨询科学家和生存主义者来找出人们对灭绝危机的反应[55]。在罗根的第一稿中,开头的15分钟描写人类文明瓦解的过程,众人试图民防自保、尸体熊熊燃烧,然后才是奈佛的故事[55]。剧本里的奈佛完全孤身一人,任何能互动的对象(其他人类、狗)都从剧本中删除[55],奈佛在结局仍未找到其他幸存者[20]。为了让观众同样感到孤独无依,两人也舍弃了《地球上最后一人》和《最后一个人》里奈佛的旁白[55]。初稿的头一个小时完全没有台词,但这种作法风险太大,两人后来决定播放奈佛妻子死前录给他的录音带当作画外音,罗根觉得该作法可以营造令人惊艳的效果[14]。在某一版的草稿中,史考特提出新的故事方向,即奈佛将一只Hemocyte抓来做实验,发现它是女性并成功使它部分恢复成正常人,奈佛与它发展出类似爱情的关系[53]。1997年底,华纳兄弟不满意罗根的剧本而将之开除[20]。罗根认为该片的主轴是奈佛依附着过去的回忆来活下去[14],整部电影非常讲究氛围,是一则关于记忆和往事、略带忧郁的情感故事[20]。但华纳兄弟期望的是意旨明确易懂、由史瓦辛格饰演终极生存者的动作钜片,故无法全盘接受史考特的构想[20]

普鲁托塞维奇第二次执笔剧本,他在与史考特进行讨论后,将剧本重写一遍,纳入罗根写的第三幕(奈佛与女性变种人)[21]。在该剧本中,Hemocyte变得更像禽兽,奈佛则直到结尾才遇到其他幸存者[21]。剧本的结尾描述变种人向奈佛的藏身处发动全面进攻,奈佛逃过一劫并躲到废弃机场,与一名幸存者男孩碰个正著,双方都惊讶不已,故事结束在男孩一边呼唤妈妈一边跑开[21]。奈佛的狗当时叫做斯托克,向《德拉库拉》作者布莱姆·斯托克致敬[21]。该版本的剧本令华纳兄弟较为满意[21],但整个企划在1998年3月因预算问题而中止[26]。普鲁托塞维奇再度被开除,希门尼斯受聘重写剧本但未成功[23]。华纳兄弟在数个月后打算将该片解冻,普鲁托塞维奇第三度被找回来编剧,于1998年12月30日写出新剧本。普鲁托塞维奇在剧本中增加了室内场景的占比,取景地点也限缩在一定数量,目的是缩减预算[24]。这份剧本更加着重于动作场面,不过由于史瓦辛格已逐渐淡出,电影的核心角色从奈佛改成了安娜与男孩伊森(设定从弟弟改成外甥)[56]。该剧本仍未拍成,普鲁托塞维奇最后不再参与其中[40]

2004年之后,高斯曼与新导演法兰西斯·罗伦斯接手了企划。罗伦斯对于“独自一人在都市生存”的故事充满兴趣,看过的作品包含原著小说和《Earth Abides英语Earth Abides[影 1],高斯曼则在小时候深受《最后一个人》所震撼[影 1]。两人对剧本有一些想法,高斯曼原本想要写一份电影剧本大纲英语Film treatment,然后让其他编剧接手,一回神却发现自己写完了一整份剧本草稿[39]。两人让焦点回到原著小说的“谁才是真正的怪物”之议题[1],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大幅修改剧情[影 2]。高斯曼也将片中的主要城市从洛杉矶改成纽约,认为后者更能表现出空虚的感觉[1]:“洛杉矶在下午三点的时候看起来空荡荡的,(但是)纽约市从来不会……如果要呈现世界的萧瑟、空寂,这么做更有意思。”[注 2][57]新主演威尔·史密斯希望将普鲁托塞维奇与高斯曼的构想结合在一起,于是史密斯、罗伦斯、高斯曼,以及史密斯的合伙人詹姆斯·拉斯特英语James Lassiter四人开始集思广益[39]。至2006年5月时,他们成功用35至40页的纲要书整理出全片轮廓,涵盖每个场景[39]。在电影已经开拍后,四人仍持续讨论,从各自的角度调整剧本[39]。根据高斯曼的说法,他们在构思时会想像自己置身于片中世界,以求让电影在各个方面更具说服力[影 3]

选角

[编辑]
主演威尔·史密斯(摄于2016年)

威尔·史密斯于2006年4月签约饰演男主角罗伯·奈佛[44]。史密斯表示,他觉得这部片充满潜力而接演,并称饰演奈佛是继在《威尔史密斯之叱咤风云》(2001年)中饰演穆罕默德·阿里以来最艰难的演出经验,因为他在《我是传奇》几乎是只身一人,演戏时没有互动对象[57]。为了打造引人入胜的独角戏,史密斯尝试一些即兴演出,并参考主角孤立无援并挣扎求生的电影,一大参考对象即是汤姆·汉克斯演的《浩劫重生[43]。史密斯也向传染病和单独监禁的专家请教[43],并访问前战俘和被单独监禁过的人,其中包含黑豹党成员杰若尼莫·普瑞特英语Geronimo Pratt[58]。对于奈佛这个角色,史密斯将奈佛比做圣经故事里几乎失去一切的约伯[59],认为本片“探讨了希望的必要性”[39],罗伦斯则指出奈佛借由在生活中维持纪律让自己免于发疯[影 4]

2006年7月时一度有消息称强尼·戴普将与史密斯共演本片[60],但两个月后即遭否定[61]。2006年9月,据报导,演员莎莉·里查森将在片中饰演奈佛的妻子,而艾莉丝·布拉加则将饰演幸存者安娜(Anna)[62]。布拉加认为她的角色非常努力地鼓励奈佛重拾希望[影 5]。2006年10月,宣布史密斯的6岁女儿威洛·史密斯将在本片献出她的大银幕首秀,饰演奈佛的女儿玛莉(Marley)[63]。2007年2月,达什·米霍克加入演员阵容,饰演男性变种人首领[64]艾玛·汤普逊也进行了未挂名演出,饰演艾莉丝·柯普恩博士,在电视上解说她发明的癌症疫苗(后来变异成僵尸病毒)[65]派特·法利英语Pat Fraley帮片中没有露脸的总统配音[66]。歌手麦克·派顿英语Mike Patton受邀为片中的变种人配上奇怪的声音,他花了4个小时完成录音[67][68]

片中奈佛的狗小珊[注 3]一共由三只狗演员饰演[影 6],上场最多的是三岁的德国牧羊犬艾比(Abbey)[69],牠的训练师是史蒂夫·贝伦斯(Steve Berens)[影 7]。艾比在与史密斯共戏前接受了三周的训练[69]。罗伦斯称艾比演出时很少出状况[影 6],少数例子是在拍你丢我捡英语Fetch (game)的桥段时,艾比不愿意配合,剧组不得不出动备用的狗演员[69]。史密斯对艾比的表现赞誉有加,一度希望能领养牠,但艾比得留在工作岗位[58][70]

拍摄

[编辑]

本片的主体拍摄于2006年秋天开始[43],预算为1.5亿美元[71][72][73]。2006年9月25日,本片正式开拍[74]。本片的摄影指导由安德鲁·莱斯尼担任[75],他主要采用变形镜头英语Anamorphic format进行摄制,而闪回英语Flashback (narrative)片段则以超35英语Super 35胶片摄影机拍摄[76],画面长宽比为2.40:1[77]

片中的主要城市设定在纽约曼哈顿,导演罗伦斯坚持在现场拍摄而不是在摄影棚进行[78][影 8]。罗伦斯带着手持摄影机去了现场,在人潮汹涌的地点录影,然后进行一次特效测试,成功将人群消除,令华纳兄弟的高层颇为惊艳[78]。但由于纽约非常繁忙、不易拍片,华纳兄弟出于预算和后勤考量不打算同意,所幸在《终极警探3》就有经验的执行制片人麦可·塔德罗斯英语Michael Tadross成功申请到拍摄许可英语Filming permit,让罗伦斯如愿以偿[39]

当局同意封闭部分地区以利剧组拍摄,封闭措施仅在夜里或周末执行,这类的拍摄从2006年9月持续到2007年4月[39],影史上很少有电影在纽约取景如此之久[79]。剧组用上的区域包含公园大道高架桥第五大道华盛顿广场公园等繁忙地点[39],以及先驱广场[80]大中央总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81]时报广场是例外之一,剧组是以搭景拍摄[80]。剧组放置废弃车辆[影 9],并从佛罗里达州运来大量植物当作杂草[39],将城市布置成荒废三年、已经部分回归自然的样子[影 10]。整体来说,封街拍摄造成纽约市民一定程度的不便[82],史密斯表示:“我想之后不会有人能在纽约这样子做了。民众不怎么开心。我出道以来还没被人比这么多中指过。”[注 4][59]剧组在清晨拍摄爆破戏的声响也影响到华盛顿广场公园周遭的居民[82]

本片最早的拍摄行程由第二摄影组英语second unit(导演为维克·阿姆斯壮英语Vic Armstrong)负责,主要拍摄室外场景[影 11]。剧组在公园大道高架桥进行为期五天的拍摄时,为了管制双向车流,剧组也必须申请封闭公园大道的大中央总站路段[83]。在某个星期日清晨,剧组在第五大道拍摄奈佛、安娜与伊森的2分钟行走谈话英语Walk and talk桥段(后来并未收录进正片)[84],获得外界关注。当时剧组申请封闭了第五大道的十个街区,并动用200名制片助理英语Production assistant进行民众管制[84]。在拍完的瞬间,旁观的上千名民众为剧组鼓掌喝采[84]

奈佛的藏身处取景于格林尼治村[59],内景则是在威廉斯堡的马尔西大街兵工厂(Marcy Avenue Armory)拍摄[1][57]。剧组在兵工厂内的演习场[影 12]搭建了完整的四层楼装潢,并包含地下室和实验室[影 13]。剧组也运用国王桥兵工厂英语Kingsbridge Armory[1][85]的空间,搭建了130英尺(40米)×400英尺(120米)时报广场布景[86]。其他拍摄地点包含华盛顿高地[85]先驱广场[85]翠贝卡街区[1]、圣派崔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1],以及无畏号航空母舰[1]。电影的结尾在新泽西州拍摄[87]。本片的拍摄于2007年4月结束[88][89],重拍作业于2007年11月左右进行,主要着重于结局的部分[90]

撤离桥段

[编辑]

在本片的闪回英语Flashback (narrative)片段中,奈佛试图将妻小送出城外避难,一路往布鲁克林大桥前进,最终抵达聚集著一大群市民及军人的突堤码头。该桥段的拍摄工程非常浩大,取景经理英语Location manager保罗·克莱默(Paul Kramer)从2006年7月就开始准备[71]。为了这个桥段,克莱默必须向多达14个政府单位征求许可,根据纽约电影、戏剧与广播市长办公室英语Mayor's Office of Film, Theatre & Broadcasting(MOFTB)人员的说法,九一一袭击事件过后公众安全更受重视,使得申请程序变多也变严格[71]东河原本没有码头,剧组与当局合作搭建了一个临时码头,先将一艘290英尺(88米)×40英尺(12米)的驳船固定在河床上,再用65英尺(20米)长的步道将之与河岸连接[影 14]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夏末,罗伦斯特意在圣诞节的时候才拍闪回片段,让两者产生对比[影 15]。最终剧组于2007年1月中旬[影 16]连拍六个晚上[71],动员了250名剧组人员,以及1000名临时人员(包含160名国民卫队成员)[71]。剧组征得五角大楼的许可,雇用了隶属于纽约陆军国民警卫队英语New York Army National Guard第69步兵团英语69th Infantry Regiment (New York)[影 17]。士兵们在拍摄期间担任引导的角色,就如同执行真正的疏散行动一般[影 18]。剧组向军方调用军事设备并支付运输费用[影 19],包含UH-60黑鹰直升机[影 20]、几台悍马[72]和三台史崔克装甲车[72](首次于电影中出现[影 21]美国海岸防卫队也提供了直升机和船只[影 22],包含一台HH-65A 海豚直升机(接走奈佛妻女的直升机[影 23])、一艘110英尺(34米)长的快艇英语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Cutter、一艘41英尺(12米)长的多功能艇英语41-foot Utility Boat, Large,以及两艘25英尺(7.6米)长的小型应对艇(Response Boat)[72]。现场也有剧组调来的计程车、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72]。奈佛抵达大桥之前的部分由第二摄制组沿着茂比利街一路拍摄[影 24],第二摄影组导演阿姆斯壮沿用了2005年电影《世界大战》中类似场景的拍摄方法,并将摄影机数量从8台增加至13台[影 25]。总结来说,剧组为了拍摄该桥段至少花费了500万美元,可能是纽约当时耗资最钜的电影拍摄工程[71]

拍摄时的气温非常寒冷严苛[71]

258th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英语258th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142nd Aviation Regiment (United States)英语142nd Aviation Regiment (United States)也有协助本片拍摄[49]

特效与后制

[编辑]
2006年的“Hemocyte”特效化妆测试

对于片中的开车桥段,史密斯亲自拍摄了20%的戏份[影 26]。奈佛飙车的戏在拍摄行程的第一天由第二摄影组拍摄[影 11],由史密斯的特技替身Randolph LeRoi驾驶红色的谢尔比野马GT500[影 11][91],在封街的第五大道上以时速60英里(97千米)~70英里(110千米)奔驰[影 27]。剧组也使用名为“GO Mobile”的行动摄影车来辅助拍摄,史密斯坐在驾驶座上,但车子实际上是由行动摄影车上的特技人员远程操作[影 28]

本片的后期制作主要在洛杉矶的Sony Pictures Imageworks英语Sony Pictures Imageworks进行[43],视觉总监包含简尼克·赛尔斯英语Janek Sirrs吉姆·伯尼英语Jim Berney大卫·绍布英语David Schaub与大卫·A·史密斯(David A. Smith)[92]。本片的视觉效果主要用在两个地方:逐渐荒废的曼哈顿市景以及黑暗猎人[92]。对于片中的城市,剧组借助电脑生成图像(CGI)技术来处理已拍好的画面,将除了角色以外的人们全部抹去,例如开车路过的民众以及摩天大楼里的人们[43],并加入遍地植物[43]以及用电脑动画呈现的野生动物(例如鹿[影 26][93][43]。对于空无一人的城市,劳伦斯选择的视觉风格受到约翰·福特的西部片所影响,并称:“我们不想拍一部充满末日光景的末日电影。很多电影都发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不黑暗也不恐怖的空旷城市本身就有魔力。”[注 5][43]后制团队也尝试在狗和其他生物出现的桥段中,加入细致的效果,但之后发现效果单纯一点才不会看起来太过无趣[94]

在原著小说中,感染者们成了吸血鬼[9],但片中的黑暗猎人并不是传统认知中的吸血鬼,在设定上他们的变异在于肾上腺不停作用[57]

片中的黑暗猎人[95]和被感染的犬只[影 29]是借助CGI技术呈现。罗伦斯起初打算让真人演员扮演黑暗猎人,这些演员包含舞者跑酷者,他们在拍摄时会进行假肢化妆[39]、剃光头,浑身涂上白垩[95]。但进入拍摄一周后,罗伦斯认为效果不佳[39]、演员们看起来像一帮默剧演员[95],他也解释道:“黑暗猎人必须表现出一种放弃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半夜打着赤脚的人能表现出来的。而且他们的代谢相当旺盛,造成他们不断地过度换气,你总不可能让演员长时间这样子做,会昏倒的。”[注 6][39]罗伦斯决定在后期制作时用CGI加工[39]。剧组将黑暗猎人的戏份延后拍摄,对之进行重新设计,原本的演员们则改穿动作捕捉服进行演出[95]。CGI的作法额外耗资数百万美元,后制也被迫延长数周[39]。罗伦斯在2011年承认,当时的后制时间严重不足,导致黑暗猎人的CGI变成片中的主要败笔[95]

本片使用了《史瑞克》和NBC新闻的片段[49]

配乐

[编辑]
我是传奇:电影原声带
詹姆斯·纽顿·霍华电影配乐
发行日期2008年1月15日
时长44:27
唱片公司瓦雷泽·萨拉班德唱片英语Varèse Sarabande
制作人詹姆斯·纽顿·霍华
詹姆斯·纽顿·霍华专辑年表
敌对同谋 我是传奇:电影原声带 尼斯湖水怪英语The Water Horse: Legend of the Deep

本片的配乐由詹姆斯·纽顿·霍华谱写[96]。原声带于2008年1月15日由瓦雷泽·萨拉班德唱片英语Varèse Sarabande发行[96]。除了霍华的曲目之外,本片也出现了巴布·马利的歌曲《Three Little Birds英语Three Little Birds》、《I Shot the Sheriff英语I Shot the Sheriff》和《Stir It Up英语Stir It Up[49]。马利是主角奈佛最爱的歌手,奈佛的女儿玛莉(英文同名)即是以他命名[97][98]

原声带曲目列表[99][96]
曲序曲目时长
1.My Name is Robert Neville2:51
2.Deer Hunting1:17
3.Evacuation4:27
4.Scan Her Again1:42
5.Darkseeker Dogs2:17
6.Sam's Gone1:48
7.Talk to Me0:56
8.The Pier5:17
9.Can They Do That?2:09
10.I'm Listening2:10
11.The Jagged Edge5:16
12.Reunited7:50
13.I'm Sorry2:22
14.Epilogue4:13
总时长:44:27

备注

[编辑]
  1. ^ 部分设计可在网络上浏览[18][19]
  2. ^ 原文:L.A. looks empty at thre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but] New York is never empty . . . it was a much more interesting way of showing the windswept emptiness of the world.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am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原文:I don't think anyone's going to be able to do that in New York again any time soon. People were not happy. That's the most middle fingers I've ever gotten in my career.
  5. ^ 原文:We didn't want to make an apocalyptic movie where the landscape felt apocalyptic, a lot of the movie takes place on a beautiful day. There's something magical about the empty city as opposed to dark and scary.
  6. ^ 原文:They needed to have an abandon in their performance that you just can’t get out of peopl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en they’re barefoot. And their metabolisms are really spiked, so they’re constantly hyperventilating, which you can’t really get actors to do for a long time or they pass out.

脚注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Beale, Lewis. A variation on vampire lore that won't di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14 [200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英语). 
  2. ^ 2.0 2.1 Hughes 2002,第126页.
  3. ^ 3.0 3.1 Fleming, Michael. 'Legend' rekindled by Arnold. Variety. 2002-03-17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美国英语). 
  4. ^ Parker, Donna. Carlei nails 'Pincushion,' Moore vehic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05-09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JF-BXC0-006P-R22G-00000-00
  5. ^ 5.0 5.1 Hughes 2002,第126-127页.
  6. ^ 6.0 6.1 6.2 6.3 6.4 Hughes 2002,第128页.
  7. ^ 7.0 7.1 7.2 Busch, Anita M. Scott, Arnold: 'Legend'-ary duo?. Variety. 1997-06-05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5) (美国英语). 
  8. ^ Busch, Anita M.; Johnson, Ted. Robinov exits ICM for WB. Variety. 1997-01-14 [202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美国英语). 
  9. ^ 9.0 9.1 9.2 Jensen, Jeff. Will Smith: Making a 'Legen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8-16: 1 [200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5) (美国英语). 
  10. ^ Busch, Anita M. Scott is stuff of 'Legend'. Variety. 1997-07-02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美国英语). 
  11. ^ 11.0 11.1 11.2 Hughes 2002,第135页.
  12. ^ Hughes 2002,第129页.
  13. ^ 13.0 13.1 13.2 Hughes 2002,第132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Hughes 2002,第131页.
  15. ^ Parks, Louis B. Arnold's 'Legend' coming here. Houston Chronicle. 1997-08-22 (英语). 
  16. ^ 16.0 16.1 Hughes 2002,第133页.
  17. ^ 17.0 17.1 17.2 Hughes 2002,第134页.
  18. ^ Stan Winston School of Character Arts. Stan Winston School. 2012-06-03 [2024-08-15] (英语). 
  19. ^ Stanley, Anya. What The I Am Legend Monsters Originally Looked Like. /Film英语/Film. 2022-03-09 [2024-08-15] (美国英语).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Hughes 2002,第137页.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Hughes 2002,第138页.
  22. ^ 22.0 22.1 Fleming, Michael. 'Legend' may not live on; Leighton lightens up. Variety. 1997-12-04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美国英语). 
  23. ^ 23.0 23.1 23.2 23.3 Hughes 2002,第139页.
  24. ^ 24.0 24.1 24.2 Hughes 2002,第141页.
  25. ^ 25.0 25.1 Petrikin, Chris. Fox reins in 'Riders'. Variety. 1998-04-13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美国英语). 
  26. ^ 26.0 26.1 Galloway, Stephen. Warners puts costly 'Legend' out to pastu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8-03-13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71-2X00-006P-R4SV-00000-00
  27. ^ Tribune News Services. Schwarzenegger's 'Legend' is in peril. Chicago Tribune. 1998-03-16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28. ^ Hughes 2002,第139-140页.
  29. ^ Harris, Dana. Schwarzenegger leaves 'Legend' to fight Sat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8-03-19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S88-YV40-006P-R529-00000-00
  30. ^ 30.0 30.1 30.2 Chetwynd, Josh. Bowman eyes 'Legend' statu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8-07-01 (美国英语).  Nexis Uni 3T2F-D0T0-006P-R13X-00000-00
  31. ^ Carver, Benedict. Col taps duo for 'Space'. Variety. 1998-08-18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32. ^ 32.0 32.1 Hughes 2002,第140页.
  33. ^ Hughes 2002,第142页.
  34. ^ Hughes 2002,第142-143页.
  35. ^ Charles Lyons. Bowman will reign over Spyglass' 'Fire'. Variety. 2000-07-17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7) (美国英语). 
  36. ^ Fleming, Michael. ‘Samurai Jack’ on New Line track. Variety. 2001-11-20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8) (美国英语). 
  37. ^ Fleming, Michael. Decision on ‘Levity’ easy for Solomon. Variety. 2001-12-11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美国英语). 
  38. ^ Fleming, Michael. Mostow to hit the ‘Street’ after ‘T3’ wraps. Variety. 2002-02-07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4) (美国英语). 
  39. ^ 39.00 39.01 39.02 39.03 39.04 39.05 39.06 39.07 39.08 39.09 39.10 39.11 39.12 39.13 39.14 39.15 39.16 39.17 39.18 39.19 39.20 Halbfinger, David M.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Comatos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04 [2007-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美国英语). 
  40. ^ 40.0 40.1 40.2 Juarez, Vanessa. I Am Legend will finally be mad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05-19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美国英语). 
  41. ^ 41.0 41.1 Michael Fleming. Helmer takes on 'Legend' for WB. Variety. 2005-09-13 [200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 (美国英语). 
  42. ^ Fleming, Michael. ‘Legend’ reborn again at Warners. Variety. 2006-04-26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美国英语).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Jensen, Jeff. Will Smith: Making a 'Legen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8-16: 2 [2009-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美国英语). 
  44. ^ 44.0 44.1 Fleming, Michael. 'Legend' reborn again at Warners. Variety. 2006-04-25 [200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美国英语). 
  45. ^ Fleming, Michael. Inside Move: ‘Legend’ of Smith an early tale for WB. Variety. 2006-05-04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8) (美国英语). 
  46. ^ Fritz, Ben. Warner plays a dating game. Variety. 2006-08-04 [202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8) (美国英语). 
  47. ^ Franklin, Garth. "I Am Legend" Taking Time To Film. Dark Horizons英语Dark Horizons. 2006-08-16 [2006-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2) (英语). 
  48. ^ New Movie US Release Dates - December 17, 2006. The Numbers. 2006-12-17 [202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3) (英语). 
  49. ^ 49.0 49.1 49.2 49.3 《我是传奇》片尾名单
  50. ^ 50.0 50.1 Hughes 2002,第127页.
  51. ^ Hughes 2002,第127-128页.
  52. ^ Exclusive Interview: I Am Legend Screenwriter Akiva Goldsman. FirstShowing.net. 2007-12-10 [2024-08-15] (美国英语). 
  53. ^ 53.0 53.1 Hughes 2002,第136页.
  54. ^ Hughes 2002,第129-130页.
  55. ^ 55.0 55.1 55.2 55.3 Hughes 2002,第130页.
  56. ^ Hughes 2002,第141-142页.
  57. ^ 57.0 57.1 57.2 57.3 Nathan, Ian. I Am Legend. Empire. October 2007: 78–81 (英语). 
  58. ^ 58.0 58.1 Weintraub, Steven. Will Smith Interview – I AM LEGEND. Collider. 2007-12-10 [2024-08-15] (英语). 
  59. ^ 59.0 59.1 59.2 Lee, Chris. Will Smith: a one-man show. Los Angeles Times. 2007-11-04 [200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美国英语). 
  60. ^ Davidson, Paul. Depp Joining Legend?. IGN. 2006-07-05 [2024-08-15] (英语). 
  61. ^ Davidson, Paul. Depp Not in Legend?. IGN. 2006-09-19 [2024-08-15] (英语). 
  62. ^ Morales, Wilson. I AM LEGEND casting news. Blackfilm.com. 2006-09-19 [2006-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6) (英语). 
  63. ^ Davidson, Paul. Another Smith Joins Legend. IGN. 2006-10-04 [2006-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2) (英语). 
  64. ^ Kit, Borys. Casting Cal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ol. 398. Feb 23-Feb 25, 2007: 28 [2024-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2) (美国英语).  ProQuest 235355696
  65. ^ Stevens, Dana. I Am Legend, reviewed. Slate. 2007-12-14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英语). 
  66. ^ Heyes, Michael E. Fixing Ground Zero: Race and Religion in Francis Lawrence’s I Am Legend.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Film英语Journal of Religion and Film. October 2017, 21 (2)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英语). 
  67. ^ Perez, Rodrigo. Mike Patton Lends Cookie Monster Growling To 'I Am Legend'; More Film Projects On The Way. The Playlist. 2007-12-05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 (英语). 
  68. ^ Mike Patton Hits The Big Screen, Voicing 'I Am Legend' Baddies And Scoring 'Perfect' Indie Flick. MTV News. 2007-12-12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英语). 
  69. ^ 69.0 69.1 69.2 Markowitz, Adam. The Do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11-02 [2007-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美国英语). 
  70. ^ Will Smith Praises Working with His Canine Costar in 'I Am Legend': 'Like Working with a Brilliant Actress'. People. 2024-06-06 [2024-08-14] (英语). 
  71. ^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Steuer, Joseph. A 'Legend' in the making.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4-24 [200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美国英语). ProQuest 235378559
  72. ^ 72.0 72.1 72.2 72.3 72.4 Steuer, Joseph. Government agencies cover filmmakers in red tape. Reuters. 2007-04-24 [200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6) (英语). 
  73. ^ Addiego, Walter. Review: I, human – Will Smith plays last man standing in 'I Am Legen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7-12-14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6) (美国英语). 
  74. ^ Cisneros, Sandy. Week 13: producti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ol. 398. Mar 27-Apr 2, 2007: 29-30,32-34,36-40 (美国英语).  ProQuest 235371438
  75. ^ Gray 2008,第26页.
  76. ^ Gray 2008,第32页.
  77. ^ Gray 2008,第37页.
  78. ^ 78.0 78.1 Nathan, Ian. Last Man Standing. Empire. January 2008: 109–114 (英语). 
  79. ^ Smith, Liz. What is happening in Connecticut?. Variety. 2007-05-03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美国英语). 
  80. ^ 80.0 80.1 Morfoot, Addie. Big Apple, wide range. Variety. 2008-01-05 [202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7) (美国英语). 
  81. ^ Gray 2008,第27页.
  82. ^ 82.0 82.1 Hafetz, David. New York is ready for its close-up. Variety. 2007-04-24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美国英语). 
  83. ^ Gray 2008,第29页.
  84. ^ 84.0 84.1 84.2 Gray 2008,第28页.
  85. ^ 85.0 85.1 85.2 Variety Staff. New York area film shoots on tap. Variety. 2007-04-24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美国英语). 
  86. ^ Gray 2008,第36-37页.
  87. ^ Olivier, Bobby. 41 blockbuster movies you didn't know filmed in New Jersey. NJ.com. 2019-02-22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英语). 
  88. ^ Cisneros, Sandy. Week 15 producti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ol. 399. Apr 10-Apr 16, 2007: 25-26,28,30,60-62,64,66-67 (美国英语).  ProQuest 235393669
  89. ^ Cisneros, Sandy. Week 16 production chart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ol. 399. Apr 17-Apr 23, 2007: 25-26,28-30,69-70,72-74,76,78,80 (美国英语).  ProQuest 235409253
  90. ^ Francis Lawrence on I Am Legend Re-shoots. ShockTillYouDrop.com. 2007-12-03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6) (英语). 
  91. ^ Graser, Marc. Hollywood adds horsepower. Variety. 2007-12-14 [2024-08-09] (美国英语). 
  92. ^ 92.0 92.1 Effects films compete in crowded field. Variety. 2007-11-16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美国英语). 
  9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LAT200712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94. ^ Idelson, Karen. Dirt adds realism to CG creations. Variety. 2007-12-10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美国英语).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Lambie, Ryan. Francis Lawrence interview: Water For Elephants, pachyderms and I Am Legend. Den of Geek. 2011-05-05 [2024-08-15] (美国英语). 
  96. ^ 96.0 96.1 96.2 I Am Legend. Soundtrack.Net英语Soundtrack.Net. [2024-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9) (英语). 
  97. ^ Ransom 2018,第166页.
  98. ^ Shary 2012,第260页.
  99. ^ I Am Legend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booklet). Varèse Sarabande英语Varèse Sarabande (302 066 878 2). 2007 (英语). 
影音
  1. ^ 1.0 1.1 1.2 The Story 2007,第0分钟
  2. ^ The Story 2007,第1分钟处
  3. ^ Quiet Imagination 2007,第1分钟、第2分钟处
  4. ^ Robert Neville's Psychology 2007,第0分钟处
  5. ^ The Creatures Break In 2007,第3分钟、第4分钟处
  6. ^ 6.0 6.1 Canine Co-star 2007,第0分钟、第1分钟处
  7. ^ Canine Co-star 2007,第0分钟处
  8. ^ NYC Gone Back To Nature 2007,第0分钟处
  9. ^ NYC Gone Back To Nature 2007,第1分钟处
  10. ^ NYC Gone Back To Nature 2007,第0分钟、第1分钟处
  11. ^ 11.0 11.1 11.2 The Joy Ride Jump 2007,第0分钟处
  12. ^ The Creatures Break In 2007,第1分钟处
  13. ^ The Creatures Break In 2007,第0分钟处
  14. ^ Building The Pier 2007,第0分钟
  15. ^ Building The Pier 2007,第1分钟
  16. ^ Building The Pier 2007,第1分钟
  17. ^ Evacuation, Part 2: Military Cooperation 2007,第0分钟
  18. ^ Evacuation, Part 1: Family Convoy 2007,第0分钟、第1分钟处
  19. ^ Evacuation, Part 2: Military Cooperation 2007,第1分钟
  20. ^ Evacuation, Part 3: Choppers 2007,第0分钟
  21. ^ Evacuation, Part 2: Military Cooperation 2007,第1分钟处
  22. ^ Evacuation, Part 3: Choppers 2007,第0分钟
  23. ^ Evacuation, Part 3: Choppers 2007,第1分钟
  24. ^ Evacuation, Part 1: Family Convoy 2007,第0分钟处
  25. ^ Evacuation, Part 1: Family Convoy 2007,第0分钟处
  26. ^ 26.0 26.1 Will In The Driver's Seat 2007,第0分钟处
  27. ^ The Joy Ride Jump 2007,第0分钟、第1分钟处
  28. ^ Will In The Driver's Seat 2007,第0分钟、第1分钟处
  29. ^ Canine Co-star 2007,第2分钟处

引用作品

[编辑]
书籍
期刊
影音(特别收录)

说明:“第X分钟处”指的是相关内容出现在X分钟0秒至X分钟59秒之间

  • Crew. Cautionary Tale: The Science of I Am Legend [警世预言:《我是传奇》的科学背景] (I Am Legend DVD). Warner Bros. 2007 (英语). 
  • Crew. Creating I Am Legend [打造《我是传奇》:记载本片的诞生] (I Am Legend DVD). Warner Bros. 2007 (英语). (备注:含21个章节,总时长51:14)
排序 章节名称 时长
1 Closing Down Fifth Avenue.  05:46
2 The Creatures Break In.  04:54
3 The Story.  02:58
4 The Joy Ride Jump.  范例
5 Will In The Driver's Seat.  范例
6 Canine Co-star.  范例
7 NYC Gone Back To Nature.  范例
8 Robert Neville's Psychology.  范例
9 Quiet Imagination.  范例
10 Evacuation, Part 1: Family Convoy.  范例
11 Neville's Weapon.  范例
12 That Scary Place Inside All of Us.  范例
13 Shooting The Intrepid.  范例
14 Building The Pier.  范例
15 Evacuation, Part 2: Military Cooperation.  范例
16 Will's Physical Training.  范例
17 Creating The Dark Seekers.  范例
18 Evacuation, Part 3: Choppers.  范例
19 The Conflicts of Isolation.  范例
20 Trusting The Unknown.  范例
21 Will Smith In Action.  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