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
西方世界的主要世代 |
---|
Y世代(Generation Y),又称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一般是指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源自美国文化对1个特定世代所习惯称呼的名称。在美国针对世代的话题与研究当中,目前讨论最多的是X世代,而因为数学代数的习惯,Y世代即是接在X世代之后的1个世代。
在Y世代的范围中,有时有几个同义字也描述这个时期的世代特色,包括:网际世代、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千禧世代(Millennials)、回声潮世代(Echo Boomers;二战后婴儿潮的下一代)。由于20世纪的世界、环境、科技、政治、经济等快速变迁而引人重视,Y世代这个名词也被美国人公认为是在20世纪的最后1个世代,在这个世代诞生成长,进入青年期后,就来到了21世纪,同时美国另一个广义的Y世代,指称对象涵盖了在2010年左右以届满15岁到25岁的孩童、青少年、青年,也就是西方世界通称的“青少年族群”。
由于世代的年龄和族群定义不是透过正式官方过程来进行的,而是由人口学家、新闻媒体、畅销作家、书籍、大众文化行销、市场研究人员来主导,所以目前并没有精确的Y世代构成定义。但在许多不同小组讨论议题中,Y世代的相同范围多介于1980年代、1990年代之间。另外也有一个议题,引起了许多辨证、讨论,就是Y世代缺乏了1个明显的结束点,学者以婴儿潮世代为比较,在婴儿潮世代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个明确的结束点。目前Y世代的定义变得逐渐清晰,适用于1980年至1994年间出生的人[1][2][3]。
Y世代的命名与争议
[编辑]Y世代(常简写为Gen Y)本身的争议性可说比X世代要大得多,原因是它企图借用了X世代的定义方式来解说其特色,但X世代本身就有相当多争议还未获得共识。当初Y世代的命名是为了方便叙述某时期中的某群人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经验,于是创造出Y世代这个名词,来方便叙述。
Y世代的Y字在时间轴上暗示了它是接在X世代之后的,而回声潮世代,则隐喻了它与婴儿潮世代的关系。千禧世代和网际世代则企图点亮Y世代最重要的两个特色(千禧年和互联网)。这四个世代名称,以强烈的关键字和文化趋势将一群在特定时期出生的美国青年人描出鲜明的草图。因此时间究竟是西元哪一年到哪一年,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从威廉·斯特劳斯与尼尔·郝伊的书《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使用了不同名词(Y世代与千禧世代)来描述这个特定的美国世代,因此两方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辩。Y世代在名称上具有紧密从X世代接续的意涵;而千禧世代则明确的给出了特色和结束点。于是两位作者引用美国人口统计学的历史与大量研究,又推出了《千禧风云(意为千禧世代的堀起)》(Millennials Rising)这本新书。
在《世代》这本书中,郝伊和斯特劳斯将Y世代的诞生时期定义为1982年到2000年,并以2000年时毕业的18岁高中生为主角。原因是这一届毕业的高中生,在成长时期,受到许多媒体关注他们的就业、生活、消费、政治与社会观点等。这一点提供了他们之前与之后出生族群对比。
1993年是Y世代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最先采用Y世代说法的是广告杂志(Ad Age)的编辑,在1993年8月份广告杂志提到Y世代时,介定此世代为1974年到1980年出生的美国人。
企业策略家与心理学家唐·泰普史考特在他的书《N世代:主导21世纪数位生活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里,第一次使用了网际世代这个名词,其名称意义为,在数位时代成长和以互联网为生活重心的世代。
Y世代人口统计的特征
[编辑]早期或“冷静”的Y世代
[编辑]由于多数的Y世代期限都在20年以上,不论年代究竟在西元几年到几年之间,最大范围的Y世代共识,落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之间。
社会学学者们以此时段,企图找出早期的Y世代有什么特色,他们是否带有一些X世代的色彩,他们和中期的Y世代又有什么不同?
早期或“冷静”的Y世代时期,就是X世代结束后的1982年到1985年间,这个世代有时也被称为“为什么”世代(Generation Why),不过关于X世代是否公认在1981年就结束了,学者仍抱持不同看法,另有一批学者认为,X世代在1976年就算是结束了,这之间与早期的Y世代就可能有些模糊的重叠。学者将X世代与Y世代的分岭原因归因为,科技和社会法则转变,还有全球政治议题的变化。最后学者获得的论点是,早期的Y世代相对地是比较冷静的,在柏林墙和冷战结束之后,他们是最后一个记忆里曾有冷战历史的世代,他们获得的是战争已经结束的社会经验。
对早期的Y世代来说,他们正好处于一个科技“起飞”的年头,因此对他们来说,新科技总是在“那边”等待着他们,许多早期的Y世代都是技术或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尽管学者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究竟是专一的还是混合的,时有争论,但早期的Y世代在于面对新科技的态度是易于接受的。
Y世代爱旅游、爱转工、爱虚拟、爱手机...对工作的态度大多是自我、讲求灵活、不计回报(部分人)只问快乐。简言之,他们是“为生活才工作”。
根据以往研究,购房需求受诸多因素驱动,例如:利率,移民,房屋市场之投资价值。Y世代认为负担能力为最重要因素,X世代则认为价格才是首要因素。Y世代较着重政府相关政策帮助,X世代更着重生活品质。[4]
MTV世代
[编辑]就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X世代与早期的Y世代中,混合出一种被称为MTV世代的族群,他们带有冷战时期的记忆,对苏联的政治、柏林墙都还有记忆。这一点与后期绝大部分的Y世代都相当不同。这之中有些人变成了Y世代的核心代表,他们具有像是1993年数位革命推手的美誉,也了解旧有技术到今日科技的转变(如VHS录像带)。
9月11日的转移
[编辑]某些学者和期刊锁定了2001年的9月11日为Y世代的结束点。这一天是美国世贸双子星大楼遭受恐怖份子攻击的日子。所以那些在2001年9月11日出生之后的,就不再属于Y世代的一分子,而被学者视为Z世代,这样子的年份限定仅管是宽松而且概括的,但这一天出生之后的族群,很明显的对恐怖份子、互联网或个人电脑,都没有参与其中的历史,是一个崭新的世代。
协助定义Y世代的重要关键
[编辑]当一个世代要被检测、分类和研究时,人口学家多依赖全国性的重要事件来标定。形成一个世代的因素有童年的经验,青少年时的行为,成年后的观点等,各个世代在这些行为上都不相同,但多数会反对上一世代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巨大消沉而形成的G.I. Generation。经常被翻译为“最伟大的世代”或“伟大的新世纪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则是婴儿潮世代的关键事件,也就是第一次登陆月球、刺杀肯尼迪事件和1960年代的社会革命。
下列几个历史事件是学者经常拿来定义Y世代的关键: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1986年1月28日,这个事件是分离X世代与Y世代的主要事件,多数Y世代的成员太小,这个全球性的历史事件,或是他们根本就还没有出生。
- 苏联解体、第一次波斯湾战争。这是属于Y世代中期的重要全国性事件。多数Y世代记不得这个事件。
- 在1996年到2001年间,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迅速的普及,这也是少部分家庭能负担得起电脑和网络费的Y世代记忆之一。这部分的Y世代多有在网络事业与电脑科技界成功的案例。
- 911事件也是Y世代的关键事件。不少学者认为911事件之后出生的世代,就不能算是Y世代的范围。而1997年之后出生的孩子,由于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他们才4岁不到,对此事件印象不深,也不能算做Y世代。其他专家说,Y一代出生的最后一年在1994年结束,而另一代人已经在1995年开始。 换句话说,今天,这些日期可以被视为Y一代的结束和Z一代的开始,但这个论点仍然是正在进行的辩论的主题。
- 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还有美国的反恐战争,是Y世代记忆中的战争事件关键。此事件可等同于GI世代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是婴儿潮世代中的越战。
从人口统计学看Y世代
[编辑]许多Y世代都是婴儿潮世代的孩子,而且在人口统计曲线上,Y世代是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既婴儿潮世代的下一个生育高峰,过去婴儿生育曲线,在1958年和1968年之间形成很明显的波峰,持续有11年之久,而Y世代的波峰在1987年到1991年间,持续了约7年。在因此Y世代又别称为“回声潮”世代(Echo Boomer)。至于其他少数的Y世代,很明显的则是X世代的孩子,他们的祖父母可能是GI世代,或是更早的沉默的一代);这一波回声潮世代的人数是美国在1990年代的生育高峰;相较起1950年代或1960年代:1990年代新生儿出生成长率提高到3.3%,可说是每两个世代就以倍数成长中。在1980年代,出生成长率仅有1.9%。近年来成长率则有提高到2.0以上。仅管美国的出生成长率曾轻微的提高到2.0以上,但小家庭还是越来越多,绝大部分的都只有一到两个孩子。
Y世代与其他现存世代的关系
[编辑]年代 | 数量 | 占总人口比 % |
---|---|---|
1950年代 | 4千730万 | 31.1% |
1960年代 | 6千450万 | 35.7% |
1970年代 | 6千980万 | 34.0% |
1980年代 | 6千370万 | 28.0% |
1990年代 | 6千420万 | 25.7% |
1998年 | 6千980万 | 25.9% |
2005年 | ~9千640万 | ~32% |
“回声潮世代”(Echo Boomers,即二战后婴儿潮的下一代,指1985年至1995年之间出生的年轻人)还是希望能组织家庭,但在行动方面就抱着一切随缘的态度。
1985 年至 1995 年出生的人是有史以来最独特的一代。原因如下: 他们处于两代人之间:互联网和技术接管之前的一代和之后的一代。 他们的前辈是守旧派,相信努力工作。他们的下一代相信聪明地工作。 他们看到了这一切:广播、电视、马里奥、Waptrick、诺基亚、任天堂 64、三星、iPhone、PS4、磁带、CD、DVD、MIXit、MIG32、Netflix、Snapchat、表情符号和虚拟现实…… 他们的前辈可能会被简单的索要金钱和提供爱心的电子邮件所欺骗。他们这一代人知道最好有四封电子邮件:一封用于严肃的事情、社交媒体、金融交易,另一封用于针对您不信任的事情进行实验 他们是了解传统并质疑传统的一代……从中挑选对他们有意义的东西。他们的前辈不知道任何问题。他们的后代不知道任何传统。 他们是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差距。他们从经验中了解双方。他们应该主宰世界!老人们已经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新人并不完全明白发生了什么。
政治
[编辑]Y世代在政治议题上偏向社会自由主义,比较接受开放的性观念,例如多数的Y世代支持同性婚姻、娱乐性用药除罪化等。[5]
附注
[编辑]- ^ "Scenes from the Culture Clash" Fast Company January/February 2006, pp 73-77.
- ^ Generation Y: complex, discerning and suspicious-Carol Nader- The Age- October 9, 2003
- ^ William Strauss and Neil Howe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Perennial; Reprint edition (September 1, 1992)
- ^ William Strauss and Neil Howe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Perennial; Reprint edition (September 1, 1992)
- ^ "Drug Survey of Students Finds Picture Very Mixed" by KATE ZERNIKE, New York Times, 12/20/05}}
- ^ Time Magazine, August 1, 2005.
-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7/28/05.
- ^ William Strauss and Neil Howe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Perennial; Reprint edition (September 1, 1992)
- ^ After X Comes Y - echo boom generation enters workforce - Brief Article HR Magazine, April, 2001 by Julie Wallace
- ^ Brandchannel.com: Dr. Pete Markiewicz: Who's filling Gen Y's shoe's?
- ^ Millennial Manifesto: Scott Beale and Abeer Aballa-InstantPublisher (November, 2003)
- ^ CensusScope-Dominate Generations http://www.censusscope.org/us/map_generations.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DC report- Table 1-1. Live Births, Birth Rates, and Fertility Rates, by Race: United States,1909-2000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09093528/http://www.onpoint-marketing.com/generation-x.htm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409093535/http://www.onpoint-marketing.com/generation-y.htm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Grayhawk;Yam.com;[ 年轻世代的《青春不快乐物语》]
- Rita Yi Man Li (2015) Generation X and Y’s demand for homeownership in Hong Kong, Pacific Rim Property Research Journal, Volume 21, Issue 1, pp.15-36 ;Pacific Rim Property Research Journal;[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tctrains.com;2010年的劳工(pdf档)
- Alf Nucifora;nucifora.com;吸引青少年的趋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aikato;sustainable.org.nz;[ 怎么察觉X世代与Y世代]
- 今日美国报;Y世代今日的工作新态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11月7日
- Susan M. Heathfield;humanresources.about.com;11个要诀:与千禧世代相处(人力资源指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laire Raines;generationsatwork.com;[ 管理千禧世代];2002年
- 60分钟报导;absnews.com;回声潮世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9月4日
- Jim DeRogatis;Salon.com;向Y世代打招呼;2001年9月25日
- Cheryl Wetzstein;华盛顿时报;washtimes.com;Y世代的宗教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4月12日
- Michael Stanat;publiclibraries.com;中国的Y世代:未来的超级大国
- Peter West;onlineopinion.com.au;玩事不恭,喜换口味的世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12月12日
参考
[编辑]- ^ The generations defined. McCrindle Research (英语).
- ^ What generation do I belong to? What are the birth year cutoffs?. Dr. Jean Twenge (英语).
- ^ Generation next Millennials will outnumber baby-boomers in 2019. economist. 15 March 2019 [202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 ^ Li, Rita Yi Man. Generation X and Y’s demand for homeownership in Hong Kong. Pacific Rim Property Research Journal. 2015, 21 (1): 15–36. ISSN 1444-5921. doi:10.1080/14445921.2015.1026195.
- ^ Generation Boris. The Economist.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