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三大差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大差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術語,意指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

起源

[編輯]

共產黨宣言》指出:要「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通過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於全國的辦法逐步消滅城鄉差別。」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列寧《偉大的創舉》指出:「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這是很長時期才能實現的事業。」

概述

[編輯]

「縮小三大差別」或「消滅三大差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期間被反覆強調的概念。

毛澤東1958年8月在審閱《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稿時加寫了一段文字:「然後再經過多少年,社會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全體人民的共產主義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都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並且提高了,社會主義時期還不得不保存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這些差別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法權的殘餘,也逐步地消失了,國家職能只是為了對付外部敵人的侵略,對內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這種時候,我國社會就將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時代。」這可能是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三大差別」並提。

《解放日報》1966年2年4日提到「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1]。而「三大差別」一詞最早出現在大眾媒體,可能是1966年4月6日的《人民日報》。[2]

《人民日報》1967年7月9日文章《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指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對於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3]因此「縮小三大差別」是官方提供的上山下鄉運動的重要理由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解放軍報》編輯部,《永遠突出政治》,《解放日報》,1966年2年4日
  2. ^ 《人民日報》編輯部,《突出政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一論突出政治》,《人民日報》,1966年4月6日
  3. ^ 《人民日報》編輯部,《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人民日報》,196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