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上海道路命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海的道路既包括路面上的道路,也包括空中的高架路

上海道路命名[1]指的是對上海陸上道路的命名。這些陸上道路指的是給行人步行或給機動車、非機動車行駛的道路,但不包括給大型列車行駛的軌道。這些道路不僅包括那些緊貼地面的普通路,也包括那些位於空中的高架路,還包括那些有部分路段穿越了地下隧道或地上隧道,或通過橋梁而跨越了水面、地面的路。上海道路的命名一般含有兩個部分,即:本名+道路類型(即「通名」)。如「南京路」,由「南京」(本名)+「路」(路型)構成,或「世紀大道」,由「世紀」(本名)+「大道」(路型)構成。但是如果細分的話,上海的路名可以多達五個部分,即:前綴+本名+方位+數字+路型。如松江區的中山路「松江·中山中路」,由「松江」(前綴)+「中山」(本名)+「中」(方位)+「路」(路型)構成,再比如高行鎮的復興路「高行村復興路」,由「高行村」(前綴)+「復興」(本名)+「路」(路型)構成,再比如市區的中山路「中山北一路」,由「中山」(本名)+「北」(方位)+「一」(數字)+「路」(路名)構成。方位詞也有可能在本名前面,如「東寶興路」與「西寶興路」。一些路名還有著一些特殊的形容詞,比如「新」「老」,如「老滬太路」等,而「共和新路」一名中,「新」字則被嵌在了中間部分。

上海道路的名字隨著時代而變遷,影響其變化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點,一是「古今更迭」,古代的命名法變為了現今的命名法,許多古代的路名早已不在,甚至許多古代的道路也早已不見了;二是「交通發展」,隨著上海交通的發展,上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道路,這些新路也被冠以了各自的名字,當然,也有一些道路及其路名在交通發展中消失了;三是「政權更迭」,當上海的政權更迭之後,為了消除之前政權的影響或者突出當今政權的特色,上海的一些道路被重新命名,這一現象主要是在20世紀的幾個階段,截止今日上海外環以內約七成的道路為光復後由國民政府從新命名,其餘三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上海人民政府新辟的道路或鑑於政治考量更改的路名。

上海道路的命名按時期劃分可以主要分為:古代、租界時期、晚清、辛亥革命後和平建設時期、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從租界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上海道路的命名有著鮮明的上海獨有的特色,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上海道路的命名既受到整個中國一些總體的命名法的影響,同時上海道路的命名法也在建國後影響了其他城市的命名。

道路類型及路段

[編輯]
  • 路:上海大多數的道路都簡單地叫「路」。上海的「路」一般都是允許機動車行駛的,不過有些路對於機動車可能是單行道,這在上海市區最為常見。
    • 馬路:「馬路」是一個口語詞語,它在今天的書面語中已經很少用到,如黃浦區外馬路。「馬路」的來源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認為是「馬卡丹路」的簡稱。馬卡丹英語John Loudon McAdam是英國的築路工程師,由他設計的那種道路被叫作「馬卡丹路」。另一個更普遍的說法就是「馬路」是馬跑的路。尤其是在上海,傳統上認為在租界時期,在滬外國人為了娛樂,在上海修建了跑馬場,下午在跑馬場騎馬,上海的「馬路」一名由此而來。不過,這幾種說法其實並不衝突,無論是馬走的路,還是馬卡丹設計的路,都可以叫「馬路」。
  • 支路:支路是從一條主路上分出去的路。如「滬太支路」從「滬太路」分出。
  • 環路:環路是環狀的道路。有些環路是閉合的一個環,如陸家嘴環路,有些則沒有閉合,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如體育場環路。環路橫向的部分,其路牌上會標註出「東」「西」,而縱向的部分,則標註的是「南」「北」。上海市區的「中山路」也是一條未封閉的環路,它由中山東一路(「外灘」)、中山東二路(原稱「法蘭西外灘」)、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中山北一路、中山北二路組成。
  • 公路:公路是指市區以外的行車道路。隨著城鎮化推進,一些公路部分更名。如浦東新區「滬南公路」的一部分更名為「滬南路」。「曹安公路」的一部分更名為「曹安路」,二者以嘉定、普陀兩區為界。但是,道路一般不隨撤鎮設街同步更改。今天浦東新區滬南公路及嘉定區曹安公路通過的很多地區,其實已經屬於市區。
  • 街:街是指兩邊有房屋的、較寬的道路。「街」也可以行車。
    • 步行街:步行街一般只能用來步行,機動車一般不能在上面行駛。
  • 巷:「巷」是兩邊有房屋的、較窄的道路,即小型的「街」。巷一般難以行駛機動車。
  • 弄:「弄」是「弄堂」的簡稱。「弄」就是「巷」。這是一個上海方言詞語。如今在居民區各個樓房之間的小型道路,大多依然被叫作「弄」。
  • 坊:「坊」既可以指城市中的街巷,也可以指城市中的一個片區。這是一個古漢語詞語。
南北高架的上匝道

一些結構複雜的道路還可以分為「主路」「輔路」「匝道」等部分。「主路」就是道路的主體,「輔路」則是輔助進出主道的道路,而「匝道」也是用來出入主道的,多為弧形甚至圓形,並且在水平面上上升或下降。「匝道」是它所連接的「主道」的附屬接駁路段。匝道還分為進口匝道、出口匝道、上匝道、下匝道等。進入主道的匝道即進口匝道,從主道出去的則為出口匝道,從水平面往上升的匝道為上匝道,從水平面往下降的則為下匝道。這些道路部分根據其所在道路名稱而被叫作「××路主路」「××路輔路」「××路××地區(進口、出口、上、下)匝道」等。如「延安高架外灘下匝道」「南北高架北向南北京西路上匝道」「滬金高速往金山方向春申路進口匝道」「滬昆高速往昆明方向松江出口匝道」。

一條道路也可以分為多個「路段」。表示路段可以簡單地用該路的兩個門牌編號來表示,如「中山北路1號至2000號」等。對於高速公路,也可以用它上面標註的里程數來為它分段。「路段」甚至還可以用方位詞來表示,如「延安高架西段」「延安高架中段」「延安高架東段」。更為規範的表示法是用該路所經的其他路,或該路的出入口,或其所在地區表示。比如南京東路和福州路都與河南中路垂直相交,那麼河南中路被這兩條路所夾的路段可以被稱作「河南中路(南京東路–福州路)」。再比如延安高架路南側上有虹許路上匝道和婁山關路上匝道,那麼這兩個入口之間的路段可以叫作「延安高架南側虹許路–婁山關路」。再比如瀋海高速從瀋陽到海口經過了上海,那麼它在上海境內的那一段可以被叫作「瀋海高速(上海段)」。

上海市內的一些重要的道路組,可以被叫作「主幹道」。如:「延安西路-延安東路主幹道」,或者稱「延安路主幹道」,或者更簡單地稱「中橫」(上海「三縱三橫」主幹道中的居中的橫向主幹道)。它從延安西路經延安中路到延安東路。

一些地面道路加上高架路、隧道、橋梁等的組合,形成的大型道路組,被稱作「通道」。上海的通道有「北橫通道」、「東西通道」、「南橫通道」。三條通道都是橫向的,並且都還在規劃建設中。「南橫通道」計劃由漕寶路等地面道路與龍耀路隧道構成。

道路類型前的方位與數字

[編輯]

一條路可能會被按照方位劃分為兩三段,如西藏北路、西藏中路、西藏南路,或南京東路、南京西路。位於中間的道路不一定會有「中」字,如九亭鎮的滬亭北路、滬亭路、滬亭南路。

瑞金一路

一條路也可以被按照數字劃分為若干段,如瑞金一路、瑞金二路。然而按這種格式命名的道路並不一定是相連的若干段,它們也可能是平行、交叉的關係等。如廣靈一路與廣靈二路和廣靈四路垂直相交,而廣靈二路與廣靈四路相互平行。

值得注意的兩點是之一,連在一起兩條路,可能有著完全無關的名字,如閔行區的水清路與新鎮路是連著的(被顧戴路分割),漕寶路與滬松公路是連著的(被七莘路分割)。另一點是,在上海,被冠以「東西南北」的道路並不一定完全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由於地理原因,上海的道路可能會隨著地勢而偏轉。因此,上海的「南北路」不一定是完全的南北向,「東西路」也不一定是完全的東西向。在松江區,「榮樂東路」的一段基本上與東西向偏轉了45度。這樣的大幅度偏轉的道路不只有榮樂東路,然後在規劃上,路牌上標明方向的詞語仍然是「東(E)」「西(W)」「南(S)」「北(N)」,而不使用「東南(SE)」「西南(SW)」「東北(NE)」「西北(NW)」。然而在浦東新區金橋鎮張橋地區,傾斜角在45度左右的道路會使用「東南(SE)」「西南(SW)」「東北(NE)」「西北(NW)」的標識。

古代

[編輯]

在古代,上海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為主,大型道路不是很多,被保留下來的上海古路名主要是街巷的名字。在今天的郊區或市區的古城區內,可以找到一些古路名遺留的痕跡。

秦朝

[編輯]
秦代馬車塑像

秦始皇在位時,曾在全國各地大量修建馳道,實現「車同軌」,保證軍政命令的傳遞暢通和促進經濟交流等。秦代馳道以咸陽為中心輻射,並南達吳、楚。秦代馳道一直延伸到了今日的上海境內,並且傳說認為,秦始皇在上海境內築道,是為了觀海。秦皇馳道經過了今日的嘉定、松江、閔行、奉賢、金山等區。[2][3][4]

在閔行區,有一條叫作「秦皇道」的歷史道路。它位於原閔行鎮西,即今滬閔路南段東側。[5]另外,閔行區的七莘路也被認為是「秦皇馳道」。這條路連接了七寶鎮與莘莊鎮,曾經是一條土路,名叫「官道」,在古代被叫作「秦皇馳道」。[6]另一條叫作「秦始皇輦道」的道路被認為在金山區張堰鎮秦山村境內。[7][8]嘉慶《松江府志》也引用了一些文獻,顯示了松江區也有「秦皇馳道」。[9][10][11][12][13]嘉慶《松江府志》發現顧炎武雖然也說「秦皇馳道」就是「古浦塘」的岸,但是這裡和吳城之間隔了一個小湖,不能通到吳城。所以《松江府志》懷疑可能在修築秦皇馳道時,當時的由拳縣還沒有塌陷為一個谷地。[14]

宋朝至清朝

[編輯]
明代上海縣城

上海市中心在宋朝時邁向繁榮,並在元朝時被立縣,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更加繁榮。[15]上海市中心(老城廂)的街巷也隨之越來越多,在清康熙年間達到25條,在嘉慶年間達到63條,而到了鴉片戰爭前夕,則已有上百條。 [16]

  • 宋代詩人梅堯臣《青龍雜誌》記載,青龍鎮(今青浦區境內)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
  • 宋咸淳年間《受福亭記》提到的路名有拱辰坊、福惠坊、文昌坊、致民坊。
  • 宋末有王醫馬弄。[17]
  • 元至元年間有梁基路。
  • 明洪武年間有南肇嘉坊、北永安坊、北聯桂坊、寶華坊、東登津坊、南阜民坊、宣化坊、崇禮坊、澤民坊、集慶坊、敷教坊、澄清坊、迎恩坊、明通坊、公溥坊。
  • 明《弘治上海縣誌·坊巷》提到的有新衙巷、新路巷、薛巷、康衢巷、梅家巷。
  • 明《嘉靖上海縣誌》提到的有觀瀾亭巷、宋家灣、馬園弄、姚家弄、卜家弄,另外嘉靖年間還有一條吾園弄。[17]據《嘉靖上海縣誌》記載,當時上海縣縣治的街坊已經多達61個,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道路網。
  • 明萬曆年間有瞿家灣。
  • 明崇禎《歷年記》提到的有館驛街。
  • 明中晚期還有大夫坊、五里橋路。[18]
  • 清康熙年間有縣基路、縣后街、館驛街、三牌坊、一粟街。
  • 清乾隆年間有竹素堂街、藥局弄。[17]
  • 清嘉慶年間有四牌樓街、天官坊街、穿心街、黃家弄、俞家弄、梅家弄、趙家巷、唐家巷、杜家灣。

清康熙年間以後,社會發展日益繁榮,在城隍廟一帶,隨著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此地出現了許多帶有行業特色的路名,包括香雪街、百翎路、洋行街、豆市街、花衣街、青果巷、篾竹街、豬作弄、鉤玉弄、湯罐弄、蘆席街、糖坊弄、火腿弄、硝皮弄、麵筋弄、筷竹弄、洗帚弄、引線弄等。宋末的王醫馬弄也在此地。從它們的名字就能看出那條街巷的行業,比如洋行街經營外地特產,篾竹街經營竹籃加工,豬作弄前身是「殺豬弄」,後來一度改名為「薩珠弄」,鉤玉弄則是「狗肉弄」。[19]

在閔行區,除了「秦皇道」外,還有蔣家弄、楊家巷、天字號(華坪路東南段)、韭菜街(閔行老街東南段)等古代路名。[5]

命名特色

[編輯]

在古代,很多道路並沒有正式的路名,一些道路甚至就簡單地被叫作「南街」「北街」。這樣的道路有一些被保留至今,並且為了與其他道路區分,而被加上了區域前綴,如顓橋鎮的古老的北街現今正式名叫「顓橋·北街」。

上海古代道路的命名主要是以下幾種:

  • 根據當地事物命名。如「御橋路」和「榆樹頭路」等,分別以橋或樹命名。
  • 根據方位命名。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田一般是阡陌相交的,之後在農田的基礎上出現民居,又在民居的基礎上出現商鋪,商鋪間的道路即為「街巷」。這些街巷常簡單地按方位被叫作「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除了顓橋的南街與北街,七寶鎮也有「南大街」「北大街」等。
  • 根據姓氏命名。如姚家弄、卜家弄等。這是由當地家族的影響而成的。
  • 根據相關行業命名。如篾竹街、豬作弄、鉤玉弄,也包括以政府機構命名的,如縣基路、縣后街、館驛街。
  • 其他一些名字。這些名字一般有著古雅的特色,如拱辰坊、福惠坊、迎恩坊、明通坊等。

租界時期

[編輯]

初期

[編輯]
原英國領事館

1843年,上海開埠,外國人在上海設立租界居住。設立租界後,外國人便在租界修築道路。最初修建的一條路被簡單地叫為「界路」,即今天的河南中路[20]之後外國人在租界修建跑馬場,並在跑馬場的基礎上向外拓路,「馬路」一詞也由此而來。由於當地一些居民將跑馬場誤認為是花園,所以通往跑馬場的一條重要的道路曾被叫作「花園弄」(Garden Lane),或「派克弄」(Park Lane),這條路就是後來的南京東路。除了「界路」「花園弄」之類的名字之外,租界的一些其他道路也被取了簡單的名字,如通往教堂的,就叫「教堂街」(Church Street,今江西中路),經過蘇州河橋的道路,就叫「橋路」(今四川中路)。這樣的命名比較混亂,對於外國人與當地華人來說,都很難記住。此外,有時候一條路在外語與漢語裡甚至還有著完全不相同的稱呼,比如外國人說的「派克弄」,被上海本地人叫作「大馬路」。

1865年公共租界

[編輯]

1843年,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來滬,並在之後負責了道路的建設。作為漢學家的麥都思曾提出過用中國地名來為道路命名。1862年,英美雙方決定聯合整頓英美租界的道路名,但是英方主張用英國的名字來命名,美方則主張用美國的名字來命名,雙方意見不合。同年,麥都思之子,英國領事麥華陀發表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決定採納麥都思的建議,不用英國名,也不用美國名,而用中國地名,解決了雙方的爭執。1863年,英租界與美租界正式合併為公共租界,由工部局統一管理。1865年,工部局正式對各條道路進行了命名,包括對1862年的方案進行了修改。這一批一共命名了27條道路,並且根據麥氏父子的建議,南北向的道路用省來命名,東西向道路用市來命名。所選的地名也都是外國人熟悉的地名,這些地名基本上都是他們通商所達的地方的名字。[21]

清末的南京路

比如「橋街」被命名為了「四川路」,「界路」被命名為了「河南路」,而「花園弄」被命名為了「南京路」,「領事館路」被命名為了「北京路」。[21]因為《南京條約》讓外國人得到極大的好處,所以最重要的一條路被命名為了「南京路」,而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領事館又是租界的「首都」,所以領事館所在的路被命名為了「北京路」。

東西向的「北門路」被命名為「廣東路」。這是因為當時廣州市尚未設立,西人普遍將該地稱為「Canton」(意即當時華人所稱之「廣東省城」),因此將該道路以之命名為「Canton Road」,而華人又將「Canton Road」翻譯為「廣東路」。因此,「廣東路」實際上是以廣東省城(今廣州)命名的。而蘇州路因為命名淵源來自蘇州河,因此亦非規則的東西向,而是南北向;台灣因為當時尚未建省,只是台灣府,所以台灣路遵循「用市命名東西向道路」的規則,而非「用省命名南北向道路」的規則,是東西向道路。

不過,當時的上海居民仍然將南京路稱為「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北海路則分別被叫作二、三、四、五、六馬路。這種稱呼甚至持續到了1949年。

這次命名是首次用中國地名來為道路命名,這種命名法在上海被延續至今並且在之後還被其他城市採用。這種命名法在當時的租界不僅使得路名更好記,而且將全國各地的路名收於租界之內,強化了租界作為「國中之國」的感覺。

原美租界

[編輯]

這一次也對之前美租界的道路的命名確立了原則。之前的美租界在虹口,這裡的道路根據上海周邊的地名而被命名,比如青浦路、閔行路、乍浦路、海寧路等。

公共租界其他路名

[編輯]

1865年後,外國人繼續在租界築路,甚至越過租界築路。這些路名仍然主要是帶有外國色彩的道路。有用英美人名命名的道路,如林肯路(Lincoln Avenue),有用他們的殖民地命名的道路,如慕爾鳴路(來自英屬緬甸的毛淡棉),等等。

公共租界的東區主要是工廠區和華人居住區,為了更方便華人稱呼路名,1915年,公共租界將21個道路名改為了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名字。如「勒克諾路」改為「寧武路」等。[21]

法租界

[編輯]
原法租界公董局府邸

上海法租界於1849年正式成立,之後幾次向外擴張,甚至包括越界築路。法租界的路名最初也是比較隨便的名字,甚至帶有中國特色,比如「自來火街」(今永壽路),名字來源於當地的煤氣公司。[17]

到了1899年,法租界擴張到了2135畝。面對短時間內新增的幾十條道路,法國人並不願意學公共租界用中國地名來命名。1900年,法國人曾短暫地用中國的山河來為道路命名。南北向的用山名,如嵩山路、佛山路,東西向的用河名,如吳淞江路、黃河路。[22]之後法國人很快就發現,他們認識的中國山河名本來就不多,這些名字在法語裡不僅發音困難,而且也易搞混淆。所以這個方案在實行不久後又被替換,法國人最終決定用法國人名、對租界有貢獻的華人人名、其他外籍人士人名等來命名。這其中最著名的是霞飛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路),此外還有貝當路(今衡山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馬斯南路(今思南路)等。[21]

界路:愛多亞路

[編輯]

英、法租界的分界線是洋涇浜。1915年,洋涇浜被填平為道路,這條道路是在英、法雙方協商後才被定了路名。雙方以受法國人歡迎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之名將道路命名為「愛多亞路」(Avenue Eduard VII)。今為延安東路

晚清

[編輯]

從1840年中國進入近代起,到清朝滅亡,在上海的華人地區,即「華界」,也有一些新的道路及路名產生。這些道路產生的背景或是因為清廷在上海的建設,或是因為平民士紳、商人對上海的建設。

這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名字是「製造局路」。這個名字今天依然存在。它來源於李鴻章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江南製造局。除了「製造局路」,「局門路」「龍華路」等路名也與江南製造局相關。[23]

原滬杭鐵路上海站前的車站路

在晚清上海的華界,因平民人士的建設而得名道路有「黃家闕路」「大興街」「車站路」等。其中上述三條路來源於江、浙商民組建的「商辦鐵路有限公司」所建造的滬杭鐵路上海站(後來改名為「上海南站」)。「大興街」初名「大新街」,因被發現與公共租界的「大新街」重名而被改為「大興街」。[23]今天松江區的「人民南路」也是在同一時期修建的(1908年)。在滬杭鐵路通車後,這條路當時被叫作「西車站路」。

晚清時,華人在上海築路,或是為了發展中國經濟、交通等,或是為了抵制租界的擴張。例如1895年,「南市馬路工程總局」修築了華界第一條近代馬路——「外馬路」(今中山南路)。[20]

辛亥革命後至抗日戰爭前

[編輯]

辛亥革命後至抗日戰爭前,中國處在相對和平的時期,上海更是歌舞昇平,繁華無限。這一段時期,上海的道路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新建的各條道路也往往被給予了寄託著民族復興、國家昌盛等願望的名字,政治色彩明顯。

辛亥革命剛結束後

[編輯]
掛滿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的南京路

辛亥革命剛結束後,為了體現「五族共和」的思想,上海有五條路被命名為了漢中路、滿洲路、蒙古路、新疆路、西藏路,滿州路即今天的晉元路。辛亥革命後,上海還修築了一些路名帶有政治色彩的道路,如人民路、共和路、大統路等。

一戰時期

[編輯]

1914年,西方列強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民族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這期間上海也有多條道路被修建。這些道路許多也被賦予了寄託民族興旺意願的名字,如華盛路、華康路、華昌路等。

起訖命名

[編輯]

用道路起訖地點的簡稱來命名在很早就有了。在抗戰前的和平建設時期,為了連接上海的各個地區,有許多條道路被修建,這樣的道路一般用起訖命名。這種命名法令人容易辨識並且這樣的路名往往被保留至今,這樣的命名法也被使用至今。比如1932年修建的「上松公路」(今北松公路),起訖點是上海與松江,再比如1936年修建的吳寶路,起訖點是吳家巷與七寶。[24]

大上海計劃

[編輯]
大上海市中心行政區域平面規劃圖

大上海計劃是國民政府在20世紀2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包括在上海東北部今天的五角場、江灣地區修建一系列的道路,共130多條。按照計劃,道路的名字將分別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等開頭。截止到抗戰爆發前,已有若干條道路被修建了,然而隨著抗戰的來臨,整個計劃未來得及完成。在抗戰之後,國民政府也沒來得及繼續大上海計劃。[21]

  • 主幹道:三民路(今三門路)、五權路(今民星路)、世界路、大同路(今雙陽路北段)
  • 「中」開頭的路有:中原路等。
  • 「民」開頭的路有: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等。
  • 「國」開頭的路有:國權路、國年路、國順路等。
  • 「市」開頭的路有:市光路等。
  • 「政」開頭的路有:政肅路、政修路、政化路等。
  • 「府」開頭的路有:府前內路、府南路、府南右路等。

日據時期

[編輯]
行進在漢口路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

抗戰爆發之後,日本人先是占領了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區,並實行「皇民化」。在此期間,日本人也將占領地區(主要是今天的楊浦區與虹口區)的一些路名改成了極富日本特色的名字,這些路名主要來自日本人名(主要是侵華日軍軍官及日本政要之名)、地名及年代名。如「明治通」(今邯鄲路)、「松進通」(今四平路)。[25][26]

上海日占期間,日本人對占領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也為他們自己修建了一些道路,並取了相應的日文路名。日占區的日文路名主要是在1939年取的,此後的汪精衞政府修改了一些極富日本特色的名字,如「明治通」改為「協和路」,「松進通」改為「維新路」。

日本人也用中國人的名字來命名道路,比如用日占上海的市長傅筱庵(字宗耀)的名字將「曹真路」(曹家渡到真如)更名為「傅宗路」(今曹楊路)。

針對「大上海計劃」的「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系列路名,日本人也進行了修改,改為了「中、日、協、同、建、立、新、東、亞」9個字開頭的一系列路名。比如中原路、日旭路、協睦路、同化路、建同路、立信路、新民路、東和路、亞民路等。[27]

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

[編輯]
原法租界內的普希金塑像在1944年被拆除,之後兩度被重建。這張照片拍攝於1937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汪精衞政府於1942年在上海成立了「中華民族反英美協會」,從事各種反英美的活動,比如反對英美思想,支持印度獨立,毀壞英美塑像等。1943年,汪精衞政府正式接管了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並開始實施一系列的消除英美法影響的行動,其中就包括對240條道路的名稱的更改。[28]這些被改的名字都是帶有西方色彩的,它們主要有以下幾類:

  • 1.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如「巨籟達路」(Rue Ratard)被改為了「鉅鹿路」。
  • 2.以西方地名(包括其殖民地)命名的道路。如「慕爾鳴路」被改為了「茂名路」。
  • 3.以西方機構命名的道路。如「公館馬路」被改為了「金陵路」,「天主堂街」被改為了「天台路」,「博物館路」被改為了「虎丘路」。

其他一些帶有租界痕跡或宣揚讚頌了西方的道路也被更名,比如1904年建立的一條「界路」(Boundary Road),被更名為「天目路」(今天目東路),「大西路」(Great Western Road)被更名為「長安路」(今延安西路、延安中路、金陵西路)等。

汪精衞政府所取的新名字大多來自中國的地名,有些甚至是古老的地名,比如「會稽路」「岳陽路」等。汪精衞政府的這次改名的影響包括:

  • 1.宣傳了他們自己是中國的領導人;
  • 2.消除了西方勢力對上海在路名上的影響;
  • 3.強化了用中國地名來為道路命名的特色。

汪精衞政府命名的這批路名中,方位詞一般位於名字的首位。這種現象在汪精衞政府時期前就已出現,而在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政府對汪精衞政府的路名進行修改時,又基本上將方位詞都移動到了名字的中部,如「南黃陂路」在1946年被改為了「黃陂南路」。方位詞移到詞中,這樣的路名讀起來更容易上口。[29]1949年之後的命名法,也習慣將方位詞放在路名的中部。不過,也有一些方位詞在首部的名字倖存了下來。例如,「霞飛路」在1943年被汪精衞政府命名為「東泰山路」,[28]在1945年被蔣介石國民政府改為了「林森東路」與「林森中路」;「巨福路」在1943年被命名為「南迪化路」,「麥琪路」則被命名為「中迪化路」,而這兩條路在1946年被改為了「迪化南路」與「迪化中路」,在今天則被叫作「烏魯木齊南路」與「烏魯木齊中路」;「白賽仲路」在1943年被命名為「西大興路」,在1945年被改為了「復興西路」;在1943年,「東百老匯路」被改為「東大名路[30],「東熙華德路」被改為「東長治路[25],「東漢璧禮路」被改為「東漢陽路」[30],「東有恆路」被改為「東餘杭路」[30],「無錫路」被改為「南無錫路」[25],這五個名字都延續至今。

抗日戰爭後至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前

[編輯]

抗日戰爭後至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前只有短暫的4年不到的時間,這期間上海得到了短暫的建設發展,在交通方面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車輛改為靠右行駛了。然而,由於時間短暫,這一時期路名的變化不多。

這一時期變化之一是消除日據時期帶有日本色彩的路名。如「東京路」被更名為「歸化路」(今昌化路,東京路其實是指越南首都河內的舊稱「東京」因其英文名為Tonkin Road),「協和路」改為「魏德邁路」,「維新路」改為原來的「其美路」,「傅宗路」改為「復興路」。

復興中路上的復興公園原名「大興公園」,1946年隨「大興路」更名「復興中路」而更名為「復興公園」

這一時期新取的路名有一些是為了紀念抗戰,表達復興願望的。如「魏德邁路」是為了紀念志願抗戰的美軍將領魏德邁,「自忠路」是為了紀念張自忠,「一二八紀念路」是為了紀念一二八事變,以及表達復興中華、重建國家願望的「復興路」、「建國路」等。

同時,抗戰的勝利,也使得國民黨威望提升,國民黨及蔣介石也得到了擁護。因此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以國民黨人士的名字命名的道路。如「林森路」(今淮海路)和更為常見的「中正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海道路的命名既有新創的命名法,也有對傳統命名法的傳承與發揚。其中最主要的傳承與發揚便是繼續用中國地名來為上海道路命名。同時,在建國後的長達幾十年的和平建設中,上海的路名也變得越來越規範。這樣的改變一是體現在對「不規範」路名的修改上,另一則是體現在用國家標準的命名法、編號法來為上海的道路進行命名與編號。

早在1949年3月,中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規定不使用黨的領導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業名,因此上海的路名從沒有以中共領導人姓名命名的。

消除前政權影響

[編輯]
淮海中路

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上海,之後上海帶有國民黨色彩的路名被迅速改變。如「復興路」先是被改為了「新馬路」(1949年),之後又被改為了「曹楊路」(1950年,曹家渡到楊家橋),而「林森路」被改為了「淮海路」(1950年),以紀念淮海戰役。「中正南路」被改為了「瑞金路」,「中正東、中、西路」被改為了「延安東、中、西路」,而「中正北路」被改為了「石門路」。瑞金是中共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延安則是中共在長征後建立的根據地中心,而石門是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建立的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政權的所在地,即今日的石家莊

建國初期

[編輯]

建國初期,從1950年代到60年代,上海交通在和平中再次得到較快的發展。對這一時期的新路名主要有三種命名法。第一種仍然是以起訖命名,如「曹楊路」(1950年,曹家渡到楊家橋)。第二種是用當地的簡稱命名,這種命名法可以直接加上方位詞以使得其位置一目了然,如莘莊鎮的莘東路、莘西路、莘南路、莘北路、莘中路等,也可以加上其他的字來表明美好的意願等,如顓橋鎮的顓建路、顓興路、顓盛路等,表示了「建設」與「興盛」的意願。[5]另一種命名法便是從租界時期便有的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的方法。

這種用地名來命名的方法在1950年代起開始再次被使用。這一次的對地名的選擇更為科學。它將上海的各個區縣與全國的各個省份相對應了起來,如此,人們可以單從路名便猜到這條路所在的區縣。[21]


1950年代的這種命名法被保留了下來,在上海道路在之後的新增與改造中,仍然被使用。上海的這種用中國地名來為道路命名的方法在建國後也被推廣到了其他城市的道路命名上。

隨地名變化而變化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一些地名發生了變化。用這些地名命名的一些上海路名也隨之而變化。如1954年,「迪化路」隨迪化而變為「烏魯木齊路」;1959年,「和闐路」隨和闐而變為「和田路」;1966年,「鉅鹿路」隨鉅鹿而變為「巨鹿路」。

然而也有一部分上海的路名未隨名稱來源政區的更名而更名,如打虎山路(打虎山現名大虎山)、錦西路(錦西現名葫蘆島)、宜山路(宜山現名宜州)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

[編輯]

「文化大革命」時,上海的交通發展被停滯,新建的道路很少。在此期間,全中國都掀起了「改名風」,不僅人名、地名被改,路名也被修改。被修改的名字絕大多數在「文革」後被還原。

今天在上海,仍然能找到一些「革命的名字」,如:紅星路、紅旗路、紅衛路。

改革開放後

[編輯]

改革開放後,上海再次得到了快速發展。許多地區被開發,使得上海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道路。那些新開發區域出現的道路在各個地區有各自的特色,而那些在老區域建立起來的道路多仍然按傳統的命名法命名。

禁止企事業單位冠名

[編輯]

到了90年代,一些企業出錢購買了上海一些道路的命名權,於是上海有了一些用企業名命名的道路,如歐德力路、西門子路、夏普路等。[32]1999年,上海市實施了新的地名管理條例及其相關規定,禁止了企事業單位用自己的名字或產品商標給道路冠名。之前那些以企業名命名的道路被重命名。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九亭鎮,有一條以當地企業命名的道路在1999年之後竟違規存在了10年才被更名。[33]此外,有一些以企業名命名的道路被保留至今,比如美能達路、花王路、冠生園路等。

修改不雅路名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也對上海的一些不雅的路名進行過修改。[21]比如「薩珠弄」被改為了「民珠弄」。不過這樣的修改在之前的歷史和之後的歷史中也有存在,尤其是在之後的「文革」之中,一些被紅衛兵們認為不雅的路名更是會被修改。比如金山楓涇鎮的「摸奶弄」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改為了「人民弄」,而在「文革」結束後,弄名恢復原樣,再之後,又取其諧音,改為了「莫乃弄」。

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路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也被更改,比如「火神廟街」改為了「和順街」。「太陽廟路」取相近的寧夏地名改為「太陽山路」,「指江廟路」取諧音的湖南地名改為「芷江路」。另外,以惡霸地主王春山命名的「春山路」也被改為了「銅山路」。[29]

高架道路與高速公路

[編輯]

高架道路

[編輯]
滬閔高架

上海有若干條高架道路,除了內環高架中環高架之外,其他高架路主要是以起訖命名或以其下的主要道路命名,如南北高架的起訖點是上海的南部與北部,滬閔高架的起訖點是上海市區與閔行區,其下也正好是滬閔路,而延安高架的下面主要是延安路,崧澤高架的下面主要是崧澤大道,它原稱「青虹高架路」,起訖點為青浦區虹橋樞紐

上海現有的高架路有些仍在延長中,而一些未來的新高架路也在建設與規劃之中。

高速公路

[編輯]

目前,上海的高速公路分為國家級及省(直轄市)級,其命名與編號按照國家規定而定。

國家級的高速公路包括滬渝高速(G50)、滬蓉高速(G42)及上海繞城高速(G1503,又名「郊環線」)等,其中含有「滬」字的名字,除了「京滬高速」(G2)之外,其他都是以「滬」字開頭,並且都採用起訖命名法。瀋海高速(G15,瀋陽海口)不包含「滬」字,但經過了上海。

國家級高速公路在上海境內的路段也可能有與本地相關的別名或原名,比如瀋海高速的上海段的一段又稱「嘉金高速公路」,而另一段原名「莘奉金高速公路」,此外由於其輔助作用,瀋海高速在上海又被稱作「輔環」。再比如滬渝高速的上海段,在上海境內又稱「滬青平高速公路」。

國家級高速公路目前按照國家規定,其編號統一以字母G開頭,再附上阿拉伯數字。

S1迎賓高速是上海的一條省級高速

因為上海是直轄市,所以省級的高速公路即市級的高速公路。上海的市級高速主要是以起訖命名,其中「滬」字表示上海市區,而「申」字表示整個上海。包含「滬」字的高速公路包括滬蘆高速(S2,市區至蘆潮港)、滬金高速(S4,市區至金山區)等。作為環線的市級高速是外環高速(S20),其各個路段原來被稱為「環東一大道」「環東二大道」「環西一大道」「環西二大道」「環南一大道」「環南二大道」。上海的市級高速公路有的也是與外省高速連接的,如蘇滬高速的上海段名為「滬常高速公路」(S26),其江蘇段則在當地編號為S58,再如申嘉湖高速,在上海境內又稱「浦東機場高速公路」,編號S32,在浙江境內的當地編號則為S12。

省(直轄市)級高速公路目前也按照國家規定,其編號統一以字母S開頭,再附上阿拉伯數字。

舊名與舊編號

[編輯]

1992年,交通部做出了「五縱七橫」的規劃,規劃了12條高速路及其名稱與編號。其中經過上海的包括「同三高速公路」(G010,同江市三亞市,今瀋海高速為其中一段)、「滬蓉高速公路」(原編號G055,今編號G42)、「滬瑞高速公路」(G065,上海至瑞麗市,今滬昆高速為其中一段)。2005年,交通部又做出了「國家高速公路網」的規劃,廢除了一些原有的名稱及全部編號,使得經過上海的這些國家級高速有了如今的名稱與編號。

此外,上海對市內的高速曾採用過A開頭的編號。將「迎賓大道」(今S1迎賓高速)編為A1,之後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各條高速編號,而整十數則用於環線的編號之中。此外,跨省高速公路除了有A編號外,還有相應名稱。比如A1迎賓大道,通往東北部的浦東機場,而A2即今天的滬蘆高速,通往東南部的蘆潮港,A3即今天規劃中的滬奉高速(原來也被叫作「規劃五號線」),通往正南部的奉賢區,A4即今天的滬金高速,通往西南部的金山區,而A20即今天的S20外環高速,A30即今天的G1503繞城高速。2009年,A編號的道路被重新命名,成為了今天這些以G或S開頭的道路,其編號與名稱都有變化。[34]比如A1變為了「S1迎賓高速」,A4變為了「S4滬金高速」,而跨省的道路「A8滬杭高速」變為了「G60滬昆高速」(其中莘莊立交至松江區一段原名「莘松高速公路」),「A9滬青平高速公路」變為了「G50滬渝高速」。

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

[編輯]

目前,上海的國道、省(直轄市)道、縣道、鄉道、村道都按國家規定,分別用G、S、X、Y、C編號。

國道與省道

[編輯]
車亭公路是G320的一部分

上海的國道與省(直轄市)道有的是高速公路,有的則不是。其中除了是高速公路的國道之外,其餘的國道都沒有正式的名字,它們編號分別為G204、G312、G318、G320,也被叫作「204國道」「312國道」「318國道」「320國道」等。這四條國道在上海境內分別被叫作「真南路-滬宜公路」「曹安公路」「滬青平公路」及「滬閔路-北松公路-車亭公路-亭楓公路」(又叫「滬莘楓公路」)。但提到的這些道路並非所有路段都屬於國道。比如「北松公路」,只有北橋到車墩鎮一段屬於G320。

上海的非高速公路的省道有「S124漕寶路」等(滬松公路、松衛北路、松衛南路、杭州灣大道也各是S124的一部分)。一條完整的省道,可以被叫作「××線」,並且這樣的名字一般用起訖命名。比如S124又叫「滬松衛線」。

縣道、鄉道、村道

[編輯]

雖然上海已完成全部郊縣的撤縣建區,但由於上海郊區原先曾經也是縣,因此在這些區也仍然能找到縣道。如閔行區[原為「老閔行區」(1960-1964,1981-1992)與上海縣(1292-1992)]的縣道有「X211中春路」「X214七莘路」。同樣地,在閔行區浦江鎮[原為杜行鄉(1984-1993)[35]、陳行鄉(1984-1993)[35]與魯匯鄉(1984-1993)[35][36]]也能找到鄉道與村道,如「Y001蘇召路」以及連接蘇召路的勤勞村的「C006勤勞路」。

街巷

[編輯]

「街道」一詞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可以指作為道路的「街」「道」等,也可以指一種行政區劃,即「街道辦事處」。這裡說的「街」,指的是前者。

上海的街有「大街」與「街」,其名字來歷各有特色,一般是以當地地名或當地機構、事物命名。曾經的一些「街」今天已經改為了「路」,如「自來火街」(19世紀60年代)今為「永壽路」,「典當街」(19世紀末)今為「金門路」。[17]

七寶老街

「老街」一詞指的不一定是一條街,也可能是一個街區。「老街」是比較古老的街區,在老街能欣賞到上海過去的風貌。上海著名的老街有七寶老街等。然而老街中的路名不一定都帶有「街」字,這些路名也不一定都是古老的名字。如七寶老街中的道路有「富強街」「三八路」「青年路」等。

南京路步行街

上海的「步行街」一般以所在地區或道路命名,如南京東路的「南京路步行街」。一些小型步行街甚至沒有正式名字。

除了「步行街」以外,其他一些道路或路段也可能會因為其商業專業特色而被叫作「(××路)××街」。如:「南京東路商業街」、「南京西路商業街」、「黃河路美食街」、「福州路文化街」、「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等。這些街統稱「商業街」。

上海的小路包括「巷」「弄」等。一些小路沒有正式的名字,而有名字的小路往往名字各有特色,如松江區的「襪子弄」。[37]更多的「弄」是以其所在的主要道路加上(主要道路的)編號命名的,比如七寶鎮匯寶廣場的后街,以「七莘路」命名,叫「七莘路三〇三二弄」。一些居民小區等也可能被叫作「××路××弄」。這樣的命名法甚至可能出現「弄中弄」,比如「南王醫馬弄二十七弄」(又名「合興坊」)。一些弄的命名或編號可能是臨時性的,這樣的弄的名稱會在最後被加上一個「臨」字,這在它們的門牌上便能看到。

重名

[編輯]

一路多名

[編輯]

無論其名字是否為正式名,有些道路至少有兩個名字。這樣的現象在租界時期便已存在,比如南京路又被稱作「大馬路」。因此,在一些路牌、地圖,甚至導航儀上,一些路的多個名字會被同時標出,以方便查找。比如1932年的上海地圖將南京路標註為「南京路即大馬路」。然而無論如何,一條路的正式路名只能有一個,其餘的別名、舊名都應被廢除。

一名多路及同音路名

[編輯]
上海老城一帶的「人民路」

從1949年起,上海各區縣的道路名都是由各級政府的建設部門與市政部門自行命名的,這為之後的重名現象埋下了隱患。1958年,江蘇省有10個縣都被劃給了上海,並在同時原則規定了原來的地名、路名、門牌號等都不變動,這進一步加劇了之後的重名問題。「育才路」「西街」「北街」,以及「人民路」「中山路」等,成為了常見的上海重名路名。

重名的問題會給找路、寄信等帶來影響。2004年起,上海市地名管理辦公室組織了各區縣的地名辦對全市的路名進行了調查,查出了339起重名現象,涉及到了511條道路。[38]

重新修改路名,會對當地居民的戶籍、身份證及當地的路牌、門牌號等造成影響。在這次整改中,市地名辦主要採取了添加前綴的方法,比如金山區的「人民路」改為「金山人民路」等。在採取添加法時,地名辦保留了市區的路名,而讓郊區的路名被添上了前綴。比如黃浦區的「復興路」保持不變,而浦東新區的「復興路」變為了「高行村復興路」。在不採用添加法時,地名辦選擇優先保留歷史久、知名度高或住戶多的路名,而對其他的對應路名進行修改。對於已不存在的道路,其名字則被取消。[39]

2006年,上海市政府已完成了對838條道路的路名的整治。這一次的整治涉及到了1667塊路牌,10726塊門弄牌、106塊交通指示牌,972塊公交站牌,以及9807人的身份證。[39]這次整治也改掉了一些名字發音在滬語中不雅的路名。如長寧區的「赤水路」與「黔西路」被改為了「林泉路」與「金鐘路」。

除了重名問題以外,字不同但音同的問題也存在。同音現象影響著本地人,更影響著外籍人士。除了問路之外,從外國給上海寄信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1999年開始執行的《上海市地名管理條例》意圖在全市範圍內控制重名與同音的路名。地名辦還表示,「現在審批的新路名中,我們不僅不允許重名同音的路名出現,就是上海話中,聽起來相似的,如現在的新華路與新滬路、新蘭路與星蘭路這種情況,我們也儘量避免」。到目前為止,同音的情況仍未被徹底解決。[40]

目前,上海仍然有一些重名道路與同音路名。如松江區的同心路、中心路、花園路、桃源路、群英路、廟前街,分別在虹口區、浦東新區、虹口區、黃浦區、閔行區、青浦區也存在,閔行區七寶鎮與馬橋鎮都有青年路;而同音的道路還有「桃源路」與「桃園路」,「大同路」與「大統路」,「向陽路」與「襄陽路」,「藍天路」與「蘭田路」,「古浪路」與「鼓浪路」,「莘建東路」與「新建東路」等。

外文名

[編輯]

租界時期

[編輯]

在舊租界時期,外國人自己在租界中修路或越界築路,並自己為那些道路命名。因此那些道路先有正式的外文名,之後被翻譯為正式的中文名。在這樣的翻譯中,甚至出現了「廣州路」(Canton Road)被譯為「廣東路」的錯誤。

外文路名也主要分為本名與路型名。表示路型的詞語有英語的Road(路)、Avenue(大道)、Lane(巷),法語的Route(路)、Rue(街)等。至於本名,主要分為三類:

  • 第一類是以西方人名、地名,包括殖民地名命名的,它們的中文名往往採用舊式音譯用字來音譯。如Avenue Joffre(霞飛路)、Avenue Eduard VII(愛多亞路)、Edinburgh Road(憶定盤路)、Haiphong Road(海防路)。
  • 第二類是「有意義」的名字,這些名字能被意譯為中文。如Great Western Road(大西路)、Rue de la Observatoire(天文台路)。
  • 第三類是以中國名字命名的,這些中國名字被轉寫為了外文。其發音主要來自「普通話」,也有一些上海本地名字按滬語發音轉寫,還有些外文名則是早已約定俗成的。轉寫的方法是用舊式的「漢語拼音」。如Nanking Road(南京路)、Honan Road(河南路)、Chekiang Road(浙江路)、Tibet Road(西藏路)、Chengtu Road(成都路)、Rue Palikao(八里橋路)、Kiaochow Road(膠州路)、Rue Ou Song Kiang(吳淞江路)、Rue Hoan Ho(黃河路)、Rue Tai Chan(泰山路)、Rue Hen Chan(衡山路)、Kiangwan Road(江灣路)、Rue de Zikawei(徐家匯路)、Rue Lokawei(盧家灣路)、Hsiazi Road(斜徐路)。「西藏路」的「西藏」用的是西方人熟悉的「Tibet」一詞。

有一些道路的中文名字與外文名字缺乏直接關係。如Rue Petit(吉祥街)、Bubbling Well Road(靜安寺路)。「Bubbling Well」指原見於靜安寺山門外的「靜安湧泉」,今不存。南京路也被當時的上海人叫作「大馬路」。

日文路名

[編輯]

上海日占時期,日本人為一些道路取了日文路名,除了「兵監路」「軍行路」「特務路」等之外,其餘的路名幾乎都帶有「通」字。「通」是「通り」的簡稱,有「街道」的意思。

今日英文路名

[編輯]

今天在上海,大多數的路名都有正式的英文路名,並在道路指示牌上被標註出來,以方便外籍人士認路與尋路。作為「路型」的英文單詞主要有Road(路,簡寫為Rd.)、Highway(公路)、Avenue(大道)、Street(街、大街)等。表示方位的詞語用「東、西、南、北」對應的英文單詞表示,也可以簡寫為「E、W、S、N」。

甜愛路路牌
旅順路的不同拼寫,路名專用的路牌以u代ü,而路口專用的路牌以v代ü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被通過。此後,上海路名在拼寫時,幾乎都按漢語拼音來拼寫,而不再使用舊式的拼寫法。唯一不嚴格按照漢語拼音拼寫的是「陝西路」——為了與「山西」(Shanxi)區別,「陝西」被拼寫為「Shaanxi」。今天的上海路名的本名部分,幾乎都是直接根據拼音轉寫的,即使其名字可以意譯為英語,也仍然不意譯。如甜愛路,譯為Tian'ai Road,不譯為「Sweet Love Road」;高興路,譯為Gaoxing Road,不譯為「Happy Road」。此外,儘管一些名字在外文中已有約定俗成的寫法了,然而在今日的上海路名中,它們仍按拼音轉寫。如西藏路的「西藏」,轉寫為「Xizang」,而不轉寫為「Tibet」;烏魯木齊路的「烏魯木齊」也轉寫為「Wulumuqi」,不轉寫為「Urumqi」;「海防路」也譯為「Haifang Road」,而不按越南文轉寫「海防」。甚至張江高科園區內以外國科學家命名的道路英文名稱也按拼音轉寫,如「達爾文路」譯為「Daerwen Road」。 環線、高架路的英文名稱多採用意譯,如內環路 Inner Ring Road。常規道路中只有世紀大道的英文名稱被允許採用意譯(Century Avenue)。 依據《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第9條「特殊情況可不標調」,通常拼音省略聲調,但並未指明漢語拼音中的「ü」是否可以省略兩點以「u」的形式呈現(如指明路名的路牌),亦有依鍵盤替代字母的習慣以「v」的形式呈現(如指明路口的路牌)。儘管有國家標準指明特殊場合可以用「yu」替代「ü」,但這僅限於《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裡的特殊情況,並不適用於地名。

「本名+方位+路型」的中文格式其英文格式一般則為「方位+本名+路型」。如南京東路,譯為「East Nanjing Road」;中山南路,譯為「South Zhongshan Road」;但西寶興路則譯為「Xibaoxing Road」。此外,南京東路這種路名也可以簡寫為「Nanjing Rd. (E)」。

滬語發音

[編輯]

上海人習慣按古音來讀一些路名,如「海防路」,被讀作「海『旁』(pang)路」等。[29]由於「文白異讀」,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路名中可能有不同的讀法。如「大馬路」的「大」,根據口語發「度」(dhu)的音,以至於這條路在英文中被譯寫為「To Maloo」;而「大統路」的「大」則要根據書面語發音,仍然讀作「大」(dha)。[29]

上海各地區特色路名

[編輯]

上海的一些較大機構與社區,其內部及周邊地區可能會出現與之相關的路名。這些名字有些是正式名稱,有些則僅通用於其內部。比如復旦大學有光華大道、相伯路、登輝環路等,而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有南洋東、西、南、北路、宣懷大道、元培路、學森路、龍坡路等,都是與它們自己相關的名字。再比如泰晤士小鎮內的道路,有維多利亞大街(Victoria Street)、切爾西大街(Chelsea Street)、牛津街(Oxford Street)等英倫風的名字,突顯其英式古典城鎮主題。[5]這些「機構路名」與「社區路名」在此不一一列出。

上海還有許多地區的一些路名是以當地簡稱加其他字命名的,如:莘東路、莘西路、顓建路、顓興路等。有的還能連成一個短語,如嘉前路、嘉程路、嘉美路、嘉好路,航安路、航全路、航飛路、航行路,御山路、御青路、御水路、御秀路,川大路、川展路、川宏路、川圖路。這些路名在此也不一一列出。

楊浦區

[編輯]

新江灣城

[編輯]

新江灣城地區道路命名承襲了「大上海計劃」中的「國」、「政」兩個路名詞頭。東西向道路以「國」開頭,南北向道路以「政」開頭,如國帆路、國浩路、政和路、政悅路。

長寧區

[編輯]

古北新區

[編輯]

古北新區的路名多以珠寶命名。如:紅寶石路、藍寶石路、瑪瑙路。

普陀區

[編輯]

曹楊新村

[編輯]

曹楊新村地區的路名來自含植物名稱的中國地名。如:梅嶺路、蘭溪路、楓橋路、棗陽路、楊柳青路等。[29]

桃浦新村

[編輯]

桃浦新村地區的路名也主要與植物有關。如:雪松路、水杉路、郁李路。

閔行區

[編輯]

龍柏新村

[編輯]

龍柏新村於20世紀90年代被開發,道路用「帶顏色的」植物命名。如:紫藤路、紅松路、黃樺路、青杉路、白樟路、蘭竹路等。[5]

莘莊工業區

[編輯]

莘莊工業區開發於1995年,一些路體現了「春申特色」,一些路則與「金銀」有關,寄託了求富的願望。如:申南路、申北路、申旺路、申富路、春中路、中春路等,以及鑫都路、金都路、銀都路、貴都路等。[5]

浦江世博家園

[編輯]

浦江鎮的世博家園開發於2002年,南北向道路以「浦」命名,東西向則以「江」命名。如浦馳路、浦申南路、浦星公路,以及江月路、江文路、江園路等。[5]

虹橋樞紐

[編輯]

虹橋樞紐的路名分為「申」「虹」兩個系列。「申×路」為南北向,用各地地名命名,「×虹路」為東西向,也用各地地名命名,且都是長三角地名。如:申濱路、申長路、申貴路,名字分別來自哈爾濱、長春、貴陽;再比如:寧虹路、錫虹路、甬虹路,名字分別來自南京、無錫、寧波。[5]這些「×虹路」在虹橋樞紐從北向南的排列順序與它們所對應的長三角地區在中國地圖上從北向南的排列順序基本上是相同的。比如寧虹路在錫虹路之北,而錫虹路在甬虹路之北,同時南京也在無錫之北,而無錫也在寧波之北。

浦東新區

[編輯]
浦東新區的世紀大道

浦東地區在20世紀末被大力開發,一些道路被取了有著時代特色的、豪氣的路名,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32]

張江高科技園區

[編輯]

張江高科技園區用科學家的名字來為一些道路命名,南北向為外國科學家,東西向為中國科學家。如:愛迪生路、達爾文路、牛頓路,以及畢升路、蔡倫路、華佗路等。[32]

該地區的住宅區的道路則以植物命名。如:青桐路、香楠路、紫竹路等。

此外,還有四條道路以四季命名:芳春路(南北向)、盛夏路(南北向)、金秋路(東西向)、銀冬路(東西向)。

金橋出口加工區

[編輯]

金橋出口加工區的路名分為「金」「橋」兩個系列。「金×路」為南北向,用各地地名命名,「×橋路」為東西向,也用各地地名命名。如:金湘路、金豫路、金皖路、金粵路、金穗路,以及浙橋路、雲橋路、桂橋路等。

外高橋保稅區

[編輯]

外高橋保稅區的路名主要用國家(或地區)加城市(或次級地區)命名。如:日京路、菲拉路、新蘭路、港九路,名字分別來自日本與東京、菲律賓與馬尼拉、紐西蘭與奧克蘭,以及香港與九龍。有些路名則是用國家加植物命名。如加楓路、日櫻北路、芬菊路、朝鵑路等。[32]

該地區的住宅區的四條路分別叫:春暉路、夏碧路、秋霞路,和冬融路。

浦東國際機場

[編輯]

浦東國際機場的一些道路用全國各地機場的名字來命名。如:龍嘉路、碩放路、香格里拉路。

花木地區

[編輯]

花木地區的路名以「花木」命名,並且基本上遵循了「橫花縱木」的規律,即東西向的道路用花來命名,南北向的則用樹木、灌木等來命名。如東西向:含笑路、牡丹路、櫻花路;南北向:合歡路、金松路、海桐路、石楠路等。

碧雲國際社區

[編輯]

碧雲國際社區一帶的路名也用「帶顏色的」植物命名。如:黑松路、白樺路、藍桉路等。

曹路鎮

[編輯]

曹路鎮有大量路名以「民」字開頭。如:民光路、民同路、民民路。

康橋鎮

[編輯]

康橋鎮的道路多以「康」命名,其中有9條南北向的道路採用了數字的諧音來命名。它們是:康凌路、康意路、康安路、康杉路、康士路、康梧路、康柳路、康溪路、康巴路。

臨港新城

[編輯]

臨港新城一帶的路名也以植物命名。如:雲鵑路、山蘭路、水芸路。

松江區

[編輯]

松江大學城

[編輯]

松江大學城的一些道路南北向用「龍」命名,東西向用「文」命名。如:龍源路、龍騰路、龍城路,以及文匯路、文翔路、文誠路等。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上海各区道路命名有什么秘密规则?. 環球網. 2015-10-07 [2024-09-23] (中文). 
  2. ^ 清嘉慶《松江府志》:「蕭塘,在十三保,相傳秦始皇東遊望海由此塘而南。」
  3. ^ 《民國奉賢縣誌稿》:「蕭塘,舊名秦塘,因秦皇馳道所經,故名。」
  4. ^ 清《申江棹歌》註:「秦皇馳道,秦時觀海而築,南起柘林,北達嘉定,中絕黃浦處設航渡濟之,來往繁劇,率至留滯。」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閔行報. 《在路名中品味閔行歷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年1月25日. (中文)
  6. ^ 東方早報. 《30張老莘莊照片首次公開亮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4年10月5日. (中文)
  7. ^ 清光緒《金山縣誌》:「俗傳始皇曾登此望海,上有秦皇馳道。」
  8. ^ 《上海大辭典(上)》. 王榮華 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ISBN 978-7-5326-2330-3.
    「秦始皇輦道」詞條:「在金山區張堰鎮秦山村境內……但古來論者不一,或雲在華亭崑山南。現在一般認為在金山境內。」
  9. ^ 《大清一統志》:「在婁縣西。」
  10. ^ 至元《嘉禾志》:「在縣西北,崑山南四里。相傳有大岡路,西通吳城,即馳道也。」
  11. ^ 《輿地誌》:「秦始皇至會稽、句章,渡海經此。」
  12. ^ 漢 賈山《至言》:「秦皇馳道遍於天下,東窮燕秦,南極吳楚。此蓋其一也。」
  13. ^ 《顧志》:「崑山南四里,即古浦塘,馳道即塘之岸,山北又有秦皇走馬塘。」
  14. ^ 清嘉慶《松江府志》卷七十四:「顧炎武亦謂馳道即古浦塘岸。然中隔一泖,不能西通吳城。疑築馳道時,由拳縣未陷為谷也。」
  15. ^ 明《弘治上海縣誌·疆域志》:「至元二十八年,以民物繁庶始割華亭東北五鄉立縣於鎮,隸松江府。百餘年來人物之盛,財賦之伙,蓋可當江北數邑,蔚然為東南名邑!」
  16.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南市區志·市政建設·道路·道路興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名街志·歷史名街·上海市歷史名街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18. ^ 上海市政公路信息網. 《從三條小馬路追溯南溪草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年6月24日. (中文)
  19.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南市區志·老城廂·邑城·街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0. ^ 20.0 20.1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交通地名(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地名管理·地名命名·分口命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2. ^ 上海市政公路信息網. 《舊上海法租界中的「山水」路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1年10月. (中文)
  23. ^ 23.0 23.1 東方網. 《上海世博會(浦西)展區範圍內幾條馬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年6月26日. (中文)
  24.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交通地名(二)·郊區道路·公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5. ^ 25.0 25.1 25.2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交通地名(一)·政區名命名·省地級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6. ^ 東台市區劃地名網(政府網站). 《警惕居民區名稱中的地名殖民化傾向——居民區名稱中的民族意識亟待加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9年8月24日. (中文)
  27. ^ 上海·楊浦(政府網站). 《楊浦區志——第三十九篇(引翔古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28. ^ 28.0 28.1 文匯報. 《1943年的上海路名》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5-03-08. 2009年6月6日. (中文)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專記·上海市地名語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0. ^ 30.0 30.1 30.2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交通地名(一)·政區名命名·縣鎮級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1.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交通地名(二)·郊區道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2. ^ 32.0 32.1 32.2 32.3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地名管理·地名命名·統一命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3. ^ 東方網. 《名字源自企業 申城「最萌馬路」竟違規存在十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2年9月7日. (中文)
  34. ^ 東方網. 《滬高速公路「重命名」 A8、A11等17條高速更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9年10月11日. (中文)
  35. ^ 35.0 35.1 35.2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政區地名·街道、鎮、鄉·鎮、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6. ^ 閔行浦江鎮(政府網站). 《鎮情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37.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松江有條襪子弄》. 《上海地方志》, 1997年第三期. (中文)
  38. ^ 新華網上海頻道. 《上海511條道路重名問題將在年內消除》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5年5月10日. (中文)
  39. ^ 39.0 39.1 新華網長三角頻道. 《上海838條道路全部整治完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6年10月26日. (中文)
  40. ^ 人民網. 《上海:馬路重名同音幾十條 市民出行麻煩真不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0年8月14日.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