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存在時期1966年至1983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種類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兵種
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簡稱「基建工程兵」),是1966年至1983年間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兵種[1]。自1985年,原基建工程兵的交通、黃金和水電部隊功能移交至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原部分基建功能則轉至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下轄機構。

沿革

[編輯]

196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建設及戰備工程規模擴大,基本建設任務日重,國家原先的基本建設施工隊伍卻存在年齡偏大、拖累繁重、機動性差等問題[2]

1966年2月2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開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議把國家13個行業的施工隊伍,整編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認為基建工程兵,一手拿鎬,一手拿槍,能工能戰,勞武結合,一旦有事,好處無窮,是我們的一個創造。隨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此初步研討。1966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受周恩來委託,就此事到長沙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匯報,提出準備在今後三、五年內將全國300萬工礦企業的基建隊伍中,中央所屬各部委直轄的160萬人在三五年內逐步整編為基建工程兵,實行義務兵役制。毛澤東聽完匯報後表示:「這個辦法我贊成。」[3]1966年3月11日國家建委黨組根據中央書記處的指示,向中央和軍委遞交了《關於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試點意見的報告》。1966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轉國家建委黨組《關於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試點意見的報告》,認為組建基建工程兵符合毛主席關於「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的」偉大戰略部署,同意在施工隊伍較多的冶金、建工、煤炭、水電等部委,建立5個基本建設工程的師一級部隊,進行軍事化試點。1966年7月27日,中央軍委同意並轉發國家建委黨組《關於施工隊伍整編為基本建設工程兵試點中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根據1966年7月27日的《請示報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機構組成前,在國家建委內部暫設「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整編辦公室」,下設參謀處、後勤處,負責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聯繫具體工作;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在業務上給予指導[3]

1966年8月1日國防部授予首批整編的基建工程兵5個支隊、4個部屬大隊的正式番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工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等中央各部直屬施工隊伍中抽調人員,組建為首批基建工程兵部隊。基建工程兵組建之後,接受國務院中央軍委雙重領導,部隊不用國防經費,而採用獨立經濟核算、自負盈虧。基建工程兵的建設方針為:「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2]到1966年底,從鐵道兵、蘭州軍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了2419名各級幹部,把基建工程兵5個支隊、36個大隊,總計9.78萬人,正式組建落實到位:

  • 第1縱隊1支隊:第4冶金建設公司改編,下轄1、2、3、4、5等五個大隊
  • 第1縱隊第2支隊:第9冶金建設公司改編,下轄11、12、13、14、15、16、17、18等八個大隊
  • 第2縱隊21支隊:建築工程部第2工程局改編,下轄201、202、203、204、205、206、207、208等八個大隊
  • 第3縱隊41支隊:煤炭工業部貴州盤縣指揮部改編,下轄401、402、403、404、405、406、407大隊等七個大隊
  • 第4縱隊61支隊:水利電力部四川水電工程局在汶川縣改編,下轄601、602、603、604等四個大隊;鐵道兵第5師抽調了400餘名幹部到新組建的第61支隊擔任各級領導工作。
  • 納溪縣801大隊:隸屬化工部兵辦。段成福任大隊長,謝森任政委,總人數2800多。
  • 851大隊:隸屬交通部兵辦。
  • 基建工程兵直屬211、221大隊:1966年8月1日,國家建工五局和建工七局部分單位,奉命改編。

1970年11月組建西安指揮所。73年5月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揮所所屬的211團、221團,21支隊所屬201團、207團、208團五個團調遼陽市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22指揮部。1978年4月改稱22支隊。

1970年12月31日交通部第四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處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852大隊。

1971年9月10日為落實毛澤東"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加快我國鈾礦資源開發,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需要,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二機部在各省鈾礦、地質隊伍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的決定》(草案),鈾礦、地質隊伍整編後,「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歸軍區建制領導」「整編工作在軍區統一領導下進行」,組建了201師、203師、205師和獨立第608團。

1971年12月1日基建工程兵第1支隊分編出第三支隊。1972年1月10日在本溪正式組建基建工程兵第三支隊。一支隊三大隊和四大隊的一個區隊及一支隊代管的二支隊十五大隊一併劃歸三支隊。

1972年3月1O日第41支隊所屬的1,3,5大隊調出貴州,組成基建工程兵第42支隊。

1973年11月,組建了3個支隊級指揮部:91指揮部、92指揮部、93指揮部。1974年5月3日正式成立,轄12個大隊。

1974年10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關係的幾項暫行規定》,對基建工程兵的性質、任務、建設方針、領導機構、領導關係和軍事、政治、後勤等工作,作出了八條明確的規定,史稱「八條」。指出:基建工程兵是一支軍事化的國家基本建設隊伍,貫徹執行「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的建設方針,從而使加強基建工程兵的全面建設,有了明確的依據和標準。根據這一規定,基本建設工程兵整編辦公室,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同時接受中央軍委各總部的領導;國務院有關各部要加強對所屬部隊的領導和管理,原國務院有關部屬的第×縱隊整編辦公室,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部辦公室」,指定一名副部長負責,黨政工作由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直接領導。1974年11月25日,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發出通知,自1974年12月1日起啟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印章。1975年1月1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李人林為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主任;蕭彭楊傑先後任第一副主任,劇同良李子乾王森任副主任。經谷牧副總理、國家建委黨的核心小組批准,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下設工程、參謀、政工、後勤、秘書5個組和16個處。

  • 工程組下設工程處、技術處、訓練處,蕭玉才為工程組副組長。
  • 參謀組下設通信處、軍務處、機要處,王自強為參謀組副組長。
  • 政工組下設組織處、幹部處、宣傳處、保衛處,李世祥為政工組副組長;1977年5月1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張啟斌為基建工程兵辦公室政工組組長。
  • 後勤組下設戰勤處、供應處、財務處、衛生處,李生勛李士奎為後勤組副組長。
  • 秘書組下設秘書處、管理處,郝勤先為秘書組副組長。
  • 基本建設工程兵冶金工業部辦公室,原冶金工業部政治部主任胡立聲為辦公室主任。
  • 基本建沒工程兵煤炭工業部辦公室。煤炭工業部賈慧生副部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韓之廉王庭遠劉耀禮劉宏欣任副主任。
  • 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學工業部辦公室,辦公室由原化工部副部長楊業澎領導,由王炳臣具體負責。
  • 基本建設工程兵水利電力部辦公室,原水電部水利司負責人朱國華任基本建設工程兵水利電力部辦公室主任,齊洪基賀毅任副主任。
  • 基建工程兵交通部辦公室,伍坤山任辦公室主任,孟東明寧建業任副主任;交通部副部長、黨組第二書記彭德清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交通部辦公室政治委員(1979年6月任職)。
  • 基本建設工程兵北京市辦公室:1976年3月1日鐵道兵北京地下鐵道工程指揮部改編。主任黃英夫,副主任宋文海朱志軒,副政治委員丁體仁
  • 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二機械工業部辦公室:1975年7月成立,耿宏張永堂任副主任。
  • 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三機械工業部辦公室,1976年3月16日正式成立。三機部副部長於輝兼任辦公室主任。王工學彭尚友趙彥村任辦公室副主任。
  • 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五機械工業部辦公室,1976年3月16日正式成立。邢玉斌任辦公室副主任。
  • 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七機械工業部辦公室,1976年3月16日正式成立,七機部副部長張凡兼任辦公室主任,王潤立戴伏兆汪志敏郝勤先任辦公室副主任

1975年12月,鐵道兵12師改編為6支隊、鐵道兵15師改編為7支隊。

1975年12月18日,解放軍工程建築部隊的1個師部、3個工區機關、23個團、3個獨立營改編為基建工程兵5個支隊: 8支隊、12支隊、31支隊、36支隊、51支隊和第103、第151、第299大隊。

1977年11月29日,國家建委黨組向國務院、中央軍委呈報《關於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機構的報告》,具體提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機構設置的建議;並提出基本建設工程兵在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各項工作由國家建委抓總;黨的關係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黨政、軍事、後勤工作由中央軍委各總部擔任;地區性黨政工作由所在軍區擔任;部隊建設的具體政策制定、指揮、機械配備由國家建委及國務院有關部擔任;幹部任免和部隊調動繼續按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的《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關係的幾項暫行規定》和《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部隊調動審批成績的規定》執行,由國家建委及國務院有關部辦理[3]

1978年1月21日,國務院辦公室、中央軍委辦公廳將華國鋒主席和中共中央批准的國家建委黨組《關於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機構的報告》轉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革命委員會,各大軍區、省軍區、國務院各部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指示,1978年4月1日,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正式成立[3]

1978年1月各師、團、營、連分別改稱支隊、大隊、區隊、中隊。

1978年3月,組建了4個支隊:43、44、81、82支隊。

1978年5月,組建了1個支隊:25支隊

基本建設工程兵民航總局辦公室於1978年5月撤銷;

1978年8月,組建了3個支隊:9支隊、62支隊、63支隊。

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五機械工業部辦公室於1978年10月撤銷。

1978年10月28日,經華國鋒主席和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任命李人林為基本建設工程兵主任;張孔修為基本建設工程兵副主任兼指揮部參謀長;王森為基本建設工程兵副主任兼工程部部長;楊傑任基本建設工程兵副政治委員。1979年3月,任命谷牧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政治委員。黎原朱光黎光先後任基本建設工程兵副主任和副政治委員[3]

1979年3月,組建了3個支隊:51支隊、52支隊、53支隊。

1979年9月,組建了1個支隊:青藏公路指揮所(83年11月改稱11支隊)

截至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轄10個軍級或者相當於軍級建制的指揮部、32個師級或者相當於師級建制的支隊、5家技術學校、150餘個大隊或者團,總人數最多的時候近50萬人[2]。其中,各個軍級或者相當於軍級建制的指揮部由基建工程兵領導機構與國務院有關部委雙重領導,各指揮部下設師級或者相當於師級建制的支隊與團級的大隊[4]

基建工程兵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作,先後完成國家大中型建設項目及重點單項工程130餘項;探明許多鈾礦和黃金礦;在首都北京市的建設中完成北京地鐵首都機場毛主席紀念堂北京二環路、公共建築及住宅建設等工程;完成華北、東北、西北、西南等地220多萬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質普查;修築和改造了青海新疆四川陝西等地的33條戰備公路共2300公里,橋梁260座;參與唐山大地震救災,唐山大地震發生後連夜開赴災區,出動汽車500多輛、人員1.4萬、醫療隊28個;成建制調部隊參加深圳經濟特區建設[2]

1980年7月,大隊改稱團,區隊、中隊分別改稱營、連。

1980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軍委精簡整編軍隊方案。1982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傳達了中央軍委關於撤銷基建工程兵的指示。1982年2月10日,基建工程兵黨委形成了《關於貫徹軍委撤銷基建工程兵指示的情況報告》,並上報中央軍委。1982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撤銷基建工程兵的決定》(〔1982〕23號文件)下發,基建工程兵部隊按照系統對口集體轉業[2]。1983年9月不少部隊已撤改,集體轉業[5]。1982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基建工程兵撤銷工作領導小組上報的《關於撤銷基建工程兵的實施方案》[2]。1983年1月12日,萬里楊尚昆等領導接見基建工程兵黨委擴大會全體人員[3]。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領導機關撤銷。截至1983年底,基建工程兵部隊總共撤改移交幹部、戰士31.47萬人。交通部隊2.3萬人不在兩年基本撤完範圍內;黃金部隊有1萬人推遲至1984年上半年撤改[2]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北京城建集團深圳建設集團等單位的全部或部分就是由基建工程兵各部隊集體轉業後演變而成[5][2]

歷任領導

[編輯]

整編機構領導

[編輯]
國家建委基建工程兵整編辦公室(1966年7月5日—1973年10月24日)
基本建設工程兵辦公室(1973年10月24日—1978年1月2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黨委

[編輯]

1978年6月21日,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由李人林張孔修楊傑王森劇同良李子乾張啟斌冉文彬黃英夫伍坤山齊洪基韓之廉耿宏13人組成中國共產黨基本建設工程兵臨時委員會;李人林張孔修楊傑王森任臨時黨委常務委員,李人林任書記。1979年3月22日,谷牧兼臨時黨委第一書記。1979年4月10日,增補黎原為臨時黨委常委、副書記,夏夔為黨委委員、常委;1979年7月17日增補黎光為臨時黨委委員、常委[3]

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1981年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批覆:谷牧李人林黎原黎光朱光張孔修楊傑王森夏夔丁鐵石張健民徐馨來李子乾劇同良蔡元農張啟斌周力陳光興安以文黃英夫李慶壽石豁楊家祥伍坤山王工學冉文彬齊洪基張永堂張文秀劉炬白臻瑞王長德等32人組成中國共產黨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屆委員會。由谷牧李人林黎原黎光朱光張孔修楊傑王森夏夔丁鐵石等10人組成第一屆常務委員會,谷牧任黨委第一書記,李人林任黨委書記,黎原黎光朱光任黨委副書記。楊傑任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工學任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81年9月4日,增補蔡元農為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81年7月4日,任命姚鐵為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委員[3]

撤銷及善後機構領導

[編輯]
基建工程兵撤銷工作領導小組(1982年8月19日—1983年11月11日)

各部隊

[編輯]

基本建設工程兵建工部隊

[編輯]

轄21、22支隊,第1技校。由國家建委領導。集體轉業為中建七局中建八局

前身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工程部二局。建工二局前身為1955年2月5日在瀋陽成立的建工部東北工程局二公司五處。1956年2月遷到葫蘆島施工。1957年4月擴建為東北工程局第五工程公司。1958年8月下方地位,改為遼寧省第五工程公司。1960年9月遼寧省委和省建設廳決定:遼寧第三工程公司(1919人)和遼寧第五工程公司(5030人)合併為新的遼寧第三工程公司(6949人)。1960年10月上收為建工部渤海工程局,由建工部機械施工總局代管。1964年改為建工部直接領導。1965年2月,建工部渤海工程局主體3200人遷重慶,留葫蘆島的渤海工程局四處後改建為建工部六局一公司。1965年7月13日,根據國務院[65]國基字272號文件決定,於7月17日把建工部渤海工程局和重慶周圍的建工部直屬施工隊伍2萬多人組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

1966年8月1日,根據國防部[66]軍令字第56號命令,建工部二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21支隊,所屬各公司編為各大隊(團級);駐西安的建工部五局一公司4200人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211大隊;駐蘭州的建工部七局四公司2700人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221大隊;駐四川渡口市的交通部第四工程局四處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851大隊(歸交通部領導)。1970年11月1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中共國家建委核心小組,為了統一領導駐陝地區的基建工程兵部隊,同意在西安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西安指揮所(師級),部隊施工任務由國家建委指揮調度。1971年1月1日開始對基建工程兵211大隊、221大隊、851大隊實施領導。1971年10月19日國家建委把駐山西文水縣的建工部一局第35土石方大隊調歸西安指揮所建制,1975年5月該大隊整編入伍併入207大隊。1973年5月14日,西安指揮所奉命改編為基建工程兵第22指揮部;第21支隊奉命把所屬201大隊、207大隊、208大隊(大隊機關和2、3區隊)調歸第22指揮部建制;851大隊劃歸交通部兵辦。1978年4月2日,基建工程兵22指揮部改稱第22支隊。1978年11月18日,第22支隊從各大隊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212大隊。

1982年12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以[1982]40號文件批轉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基本建設工程兵《關於基本建設工程兵兩個直屬支隊和第一技校改編移交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的請示》的通知。第21支隊改編為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下設6個公司,定員1.4萬人;1983年9月23日在河南南陽舉行集體轉業改編大會,局機關駐南陽。206團、202團、203團、204團、205團、209團分別改編為中建七局一、二、三、四、五公司和安裝公司,分別駐平頂山、蕪湖、福州、南陽、宜昌、南陽。第22支隊改編為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下設6個公司,定員1.5萬人;1983年9月19日在濟南舉行集體轉業改編大會,局機關駐濟南。201團、221團、211團、212團、207團、208團分別改編為中建八局一、二、三、四公司、機械化施工公司和安裝公司,分別駐濟南、濟南、南京、徐州後遷東營、南京、南京。[6]

基本建設工程兵冶金指揮部

[編輯]

第1、2、3、8支隊,第2技校。1979年9月中央軍委任命安以文牛利民為指揮部副主任,鮑洪光冀先民為副政治委員;1980年7月任命安以文為指揮部主任,任命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葉志強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冶金指揮部政治委員,任命陳光興任指揮部第二政治委員。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方如玉任參謀長,冀先民兼任政治部主任,傅振榮任後勤部副部長。

第8支隊

1975年12月1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國發(75)198號文件決定:軍委工程兵第2工區改為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所屬第116團改為72大隊,第142團改為73大隊,由鐵道部管理。第107團留在軍委工程兵。

1976年3月10日,基建工程兵辦公室(76)建軍參字第49號文件通知,授予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代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字960部隊,部隊駐地在山西臨汾市。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1976)48號文件批示,第8支隊於1976年7月5日正式辦理移交,隸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揮部領導。

1978年2月至4月間,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及其所屬部隊,相繼進駐安徽省馬鞍山市,擔負馬鞍山鋼鐵公司基建施工任務。是年六月,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代號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00089部隊。

1979年3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及72大隊調歸軍委工程兵,恢復第2工區建制。

1979年4月10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國發(1979)104號文件批覆,重新組建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仍駐安徽省馬鞍山市。其所需兵員從所屬部隊定員調整。續由南京軍區代管。是年5月至6月間,組建第71大隊、74大隊,同時組建支隊教導隊和醫院,10月接受第206大隊。

1980年8月1日,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所屬第73大隊、71大隊、74大隊、206大隊番號改為73團、71團、74團、206團。根據基建工程兵精簡整編的部署,1981年6月,將71團、74團機關撤銷,部隊壓縮成兩個營。同時,撤銷支隊醫院,縮編為支隊門診部。是年下半年,對支隊部隊人員進行分流安置。1982年2月下旬,基建工程兵第8支隊機關完全撤銷,部隊併入基建工程兵第2支隊。1983年,部隊集體轉業馬鞍山鋼鐵公司

基本建設工程兵北京指揮部

[編輯]

轄6、7、9支隊,第4技校。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1978年10月13日《關於在冶金等部設立基建工程兵指揮機構的批覆》,北京市設立基本建設工程兵北京市指揮部。黃英夫任指揮部主任,王子旗宋文海董文興任指揮部副主任;丁體仁冉文彬為指揮部副政治委員;1980年7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趙鵬飛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北京市指揮部政治委員;1981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任命胡立聲為指揮部第二政治委員。指揮部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賈淮舟任參謀長,劉訓錄任政治部主任,朱志軒任後勤部部長,張銳任後勤部政治委員。集體轉業為北京市城建集團

基建工程兵交通指揮部

[編輯]

第11、12支隊(軍委工程兵第4工區)。

基建工程兵二機指揮部

[編輯]

轄25、26、27、28支隊。1979年9月任命張永堂楊火星郭全政任指揮部副主任,耿宏王飛任副政治委員;1980年7月任命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牛書申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二機指揮部政治委員,1981年2月任命張永堂任二機指揮部主任。指揮部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郭全政兼任參謀長,王飛兼任政治部主任(後黃駿),楊火星兼任後勤部部長。

基建工程兵三機指揮部

[編輯]

31支隊,除1個大隊轉業到江蘇省常州,其餘全部轉業到深圳市。

基建工程兵七機指揮部

[編輯]

36支隊

基本建設工程兵煤炭指揮部

[編輯]

轄41、42、43、44支隊,第3技校。李慶壽任指揮部主任,韓之廉劉森為指揮部副主任,劉耀禮為指揮部副政治委員;1980年7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煤炭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王新三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煤炭指揮部政治委員。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劉宏欣任參謀長,俞光軍任政治部主任,王庭遠任後勤部部長。

基建工程兵五機指揮部

[編輯]
51支隊

1975年8月,中央軍委、國務院命令,軍委工程兵第三工區機關大部分幹部戰士與徐州的工程兵軍政幹部學校合併,組建工程兵學院(正軍級);同時宣布工區領導班子中的工區副主任王振祥、副政委張守熙、司令部參謀長賈金嶺、政治部副主任董秀梅、後勤部副部長李福森及機關50多名幹部戰士留下,由張守熙牽頭組成臨時黨委,下屬工程兵建築第182團、工程兵建築第132團等2個團歸屬不變。1976年3月底,中央軍委、國務院命令,組建基建工程兵第51支隊(正師級),副政委張守熙為黨委書記,主持工作;王振祥為副支隊長,黨委副書記;參謀長賈金嶺;政治部副主任董秀梅;後勤部副部長李副森。工程兵建築第132團、工程兵建築第182團和工程兵建築第54師下屬的工程兵建築第183團改為501大隊、502大隊、改為503大隊。營、連分別改為區隊、中隊,排編制不變。總兵力16000多人。代號建字89X系列部隊。隸屬國家第五機械工業部兵辦。主要任務為五機部所屬的軍工企業的土建工程。1978年3月,501大隊改隸軍委工程兵。基建工程兵第51支隊對外代號為00519部隊,基建工程兵第502大隊對外代號為00512部隊,基建工程兵第503大隊對外代號為00513部隊。1978年10月,支隊機關移防至在襄樊市新建營區。

1979年初,中央軍委、國務院聯合給國家建委、冶金部、基建工程兵下達了指示,為了加強黃金地質普查、勘探、開採工作,迅速發展黃金生產,同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正軍級),擴編基建工程兵第51支隊(正師級),整編建立基建工程兵第52支隊、53支隊(正師級)。

基本建設工程兵黃金指揮部

[編輯]

1979年3月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給國家建委、冶金部、基建工程兵《關於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黃金指揮部的批覆》,為了加強黃金地質普查、勘探、開採工作,迅速發展黃金生產,同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正軍級)。同時,擴編基本建設工程兵第51支隊,整編建立第52、第53支隊,第5技校,總定員為X.XX萬餘人,新增定員Y.YY萬餘人。石豁為指揮部主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李非平兼任政治委員,王明宣段丁波余忠為指揮部副主任,崔德順陳剛為副政治委員。賈倜為代參謀長,崔德順兼任政治部主任,黃玉珩為後勤部部長。

第51支隊

基本建設工程兵政治部幹部部選派基建工程兵第6支隊副政委羅景隆、已批准穿上軍裝的黑龍江省冶金局黨委書記李福增任支隊副政委。已批准穿上軍裝的黑龍江省地質局長曹乃夫任副支隊長兼總工程師。原502大隊長韓瑞國提拔為司令部參謀長。原司令部參謀長賈金嶺提拔為副支隊長。支隊長賈倜(原基建工程兵第21支隊支隊長),張守熙仍為黨委書記,主持工作。對基建工程兵第502大隊、503大隊和黑龍江省冶金局所屬的704、705地質大隊擴編到6個團;另一方面派精兵強幹趕赴黑龍江省、河北省、湖北省把2000多名新兵集結到湖北省穀城縣一個軍工廠進行強化軍事訓練,還強化地質常識的學習,做到崗前練兵。1979年3月,支隊機關移防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暫住省民航局,政治部和後勤部暫住省冶金局,支隊營區選址在動力區省交警大隊考場對面的一片丘陵上。基建工程兵第502大隊移防至黑龍江省阿城縣黑龍江農業大學校內,基建工程兵第503大隊移防至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地區,基建工程兵第504大隊移防至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基建工程兵第505大隊移防至黑龍江省林口縣,基建工程兵第506大隊移防至哈爾濱市郊新華公社,基建工程兵第507大隊移防至黑龍江省阿城縣雙豐公社。1979年6月上旬開赴黑龍江各地。

  • 502大隊長沈光映,政委孫忠忱,司令部參謀長杜廣模,政治處主任喬立榮,後勤處長於廣平
  • 503大隊長張福海,政委范清晨,司令部參謀長熊德雨,政治處主任李景才,後勤處長於相才
  • 504大隊長趙庭金,政委李甲章,司令部參謀長王琨,政治處主任李洪才,後勤處長周傳喜
  • 505大隊長魏孝禹,政委侯立成,司令部參謀長薛成喜,政治處主任祝慶海,後勤處長孫隆業
  • 506大隊長曹子新,政委鄭尊賢,司令部參謀長陳沛恆,政治處主任劉玉章,後勤處長周永新
  • 507大隊長劉洪舉,政委蘇繼傳,司令部參謀長徐昌林,政治處主任韓書記,後勤處長張蘭明
第52支隊

1979年6月下旬,調第51支隊副政委張守熙、政治部主任董秀梅、後勤部長顧仁亭到河北省廊坊市籌建基建工程兵第52支隊。支隊長耿萬富,政委張守熙,副支隊長劉漢文苗憲增馬俊江,副政委佟文海、周其士,司令部參謀長郝德昌,政治部主任董秀梅,後勤部長顧仁亭。支隊對外代號為00529部隊。下屬5個大隊以中國黃金公司駐河北省的地質6、7隊為基礎,整編基建工程兵第508大隊(駐河北省遵化縣代號00522部隊)、509大隊(駐河北省沙河縣,代號為00523部隊);以山東省煙臺地區黃金地質隊和昌濰地區冶金地質隊為基礎,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510大隊(駐山東省煙臺市,代號為00524部隊);以內蒙古冶金地質五隊為基礎,整編為基建工程兵第511大隊(駐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代號為00525部隊);將基建工程兵第2支隊所屬第11大隊劃歸52支隊建制,駐山東省掖縣對外代號為00521部隊。

基建工程兵第5技術學校

中央軍委、國務院於1981年10月批准,組建基建工程兵第5技術學校(正師級),開辦地質、測量兩個專業,學制兩年,校址原基建工程兵第51支隊機關駐地—湖北省襄樊市。校長朱再勝,副校長王營才,政委張守熙,顧問紀慶祥,訓練部副部長張玉祺,政治部主任董秀梅,副主任段續孟廣俊,校務部長顧仁亭。通過語文、數學、政治三門課目的閉卷考試,1982年2月15日,學校從下面各支隊招收的198名學員如期開課。

基本建設工程兵水電指揮部

[編輯]

61、62、63支隊。鄒林光任指揮部副主任,冀先民齊洪基許松茂任副政治委員。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賀毅任參謀長,劉海江任政治部主任,劉青林任後勤部部長。1980年7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電力工業部副部長李銳兼任政治委員。

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揮部

[編輯]

1966年8月1日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批部隊組建時,在四川瀘州地區納溪縣化工部第七化建公司符合徵兵條件技術人員和工人「工改兵」,成立化工部基建工程兵801大隊。進駐湖北宜昌市應城縣,建設湖北化工廠。

1974年初化工部第三化建公司選調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工改兵」充實801大隊;同時801大隊分出部分連隊到湖北枝江承擔國家引進骨幹項目湖北化肥廠(從美國、荷蘭引進年產合成氨30萬噸、尿素48萬噸)建設任務。

1977年初801大隊分出部分兵力組建802大隊赴遼寧錦州古塔區建設錦州第六煉油廠,小部駐錦西化工廠。

1978年3月以801大隊、802大隊為基礎分別組建兩個師級的81支隊(駐鍾祥胡集,支隊長喬善田,政委楊清泉)、82支隊(駐大慶,支隊長蓋農春韓忠任呂永傑任副政委),分別建設湖北化肥廠、大慶化肥廠。

1983年集體轉業時,獨立第801團、獨立第820團、81支隊、82支隊分別改編為第十四化建公司、第十五化建公司、第十六化建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油田建設公司。

1978年10月,撤銷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學工業部辦公室,分別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工業部辦公室和基本建設工程兵化學工業部辦公室,由石油工業部副部長黃凱兼任領導,王勇德具體負責;基建工程兵化學工業部辦公室由化工部副部長楊業澎兼任領導,王炳臣具體負責。為了加強對擔負石油、化工施工任務的基本建設工程兵部隊的領導,

1979年8月8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基本建設工程兵的報告,同意撤銷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工業部辦公室和基本建設工程兵化學工業部辦公室,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揮部,為軍級單位。

1980年1月15日,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揮部正式成立。

1980年7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化學工業部副部長劉子廉為基本建設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揮部主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張兆美兼任政治委員;王炳臣孫志傑吳子鈞為指揮部副主任;張文秀為副政治委員;蕭玉才為參謀長,王永德為副參謀長;趙志任政治部副主任,潘國英索振海任後勤部副部長。

1980年9月,805團劃歸交通部建制,調青海格爾木執行任務。

1981年基建工程兵部隊進行精簡,撤銷81支隊部和803團。

1983年初,第82支隊及所屬第811、812、813團在大慶油田集體轉業,大部分人員就地集體轉業到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油田建設公司和其他單位。第801、第804團就地集體轉業,分別改編為化學工業部直屬的兩個化工建設公司,即駐湖北省孝感市的第十四化工建設公司和駐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化工建設公司,承擔化工重點建設項目的施工任務。

1983年11月1日撤銷基建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揮部的番號。第802團劃歸第31支隊建制,由團長張立帆、政委梁軍率領調往深圳,改編為深圳市機電設備安裝公司(現為深圳市建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就先後完成了年產40萬米膠帶的中南橡膠廠、荊門煉油廠250萬噸常減壓裝置、荊門煉油廠60萬噸加氫裂解裝置、年產1萬噸的武漢毛紡廠紡紗工程以及大悟磷礦等多個化工項目。

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指揮部

[編輯]

91、92、93支隊。1978年6月2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成立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指揮部。彭合朋趙魁位任副主任,劉矩任副政治委員;1980年8月,中央軍委任命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成員李軒兼任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指揮部政治委員。指揮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馬守德任參謀長,邱文任政治部主任(代),劉興水任後勤部副部長。

基本建設工程兵通信指揮部

[編輯]

總參通信部通信工程指揮部1965年成立。參謀長、副主任李錦華。副主任張志廉。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蕭春才。參謀長宋同祥。編通信工程團、營。由線路工程分隊、水線敷設分隊、有線電與無線電設備安裝分隊、土建機械分隊等組成。

1969年1月下旬發生罕見寒流,全國一半以上地區的有線電通信癱瘓。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與李先念副總理等中央領導緊急召集聽取郵電部鐵道部中央氣象局軍委通信兵領導、專家了解情況、商討對策,[7]指出「要趕快改變落後面貌,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在我們的衛星沒有出來以前,要想辦法接收國外衛星傳遞的氣象情報」的指示[8]。周恩來總理聽到全國有線電通信網的現狀和問題時,指出「通信兵也好,郵電部也好,四機部也好,在有線電通信上都是落後的,必須儘快解決」。並原則決定,在五年內建設四萬公里的地下電纜網,徹底改變有線電通信十分落後被動的局面。1969年10月19日郵電部申光副部長,和通信兵正在郵電部工作的江偉文處長,軍委通信兵周世忠主任、黃文明政委,還有國家部委和軍隊多個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向周恩來總理做第三次專題匯報,主要是研究已成型的地下電纜建設總體規劃。10月24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了國家和軍隊《關於地下電纜網建設規劃》。從此,以地下電纜為主,加上微波等配套的國家和軍隊新一代通信網絡建設,在全國大規模展開,逐步取代了架空明線的有線電通信網,直至90年代中後期地下電纜通信網逐步被光纜網所取代。

1979年2月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通信工程指揮部受基本建設工程兵和新華通訊社雙重領導。楊家祥任主任,新華通訊社副社長、黨組副書記穆青兼任政治委員;王吉賢為指揮部副主任,王毅之為指揮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獻成陳吉夢李楓任副參謀長,張樂天梁備昌任後勤部副部長。

1983年兵部及所屬各個團交總參通信部領導管理。

總參通信工程設計研究院,通信工程甲級勘察設計單位。

基本建設工程兵民航指揮部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揭解放军序列中再也没有出现的几个兵种. 網易. 2014-06-26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回望改革: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改编,铭刻国家印记. 中國軍網. 2016-01-20 [2016-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基建工程兵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史.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5年. 
  4. ^ 劉森.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战斗历程与光辉业绩. 《軍事歷史》. 2011, (05). [失效連結]
  5. ^ 5.0 5.1 向城而生立中原——中国建筑七局积极参与中原城市群建设. 河南日報. 2017-01-22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6. ^ 劉振乾:「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21、22支隊簡史」,《城建檔案》,2003年第4期,第44-47頁。
  7. ^ 中國氣象局黨組:「周恩來:氣象工作是為了保護人民」,發表於《周恩來百周年紀念——全國周恩來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4年4月版,ISBN 9787507305203
  8. ^ 邹竞蒙:《高瞻远瞩的决策——忆周恩来总理关心气象卫星事业发展》. [202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