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座標39°55′20″N 116°22′45″E / 39.922141°N 116.379052°E / 39.922141; 116.37905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5′20″N 116°22′45″E / 39.922141°N 116.379052°E / 39.922141; 116.379052

北平圖書館舊址
文津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6-885
認定時間2006年
文津樓
文津樓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分館,專門收藏古籍。[1]

歷史

[編輯]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如今的所在地在1987年以前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主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創建於清朝的京師圖書館。1909年9月9日,宣統帝御准興建京師圖書館,館舍設在北京廣化寺,1912年8月起接待讀者,1916年起正式接受中國國內出版物呈繳本。該圖書館自成立後,經過多次更名,後更名為「北平圖書館」[1]

1924年成立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是負責保管和處理美國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的機構。1926年組成建築委員會,決定建設京師圖書館,聘周詒春丁文江戴志騫任鴻雋袁同禮劉復孫洪芬為委員。選定北海西牆外御馬監西馬場(明朝時為玉熙宮)約四十畝土地以及養蜂夾道南側公府操場約三十畝土地為建設館會地址,這裡位於金鰲玉蝀橋西、北海西岸。地屬公產,可無償撥交圖書館,但因為北洋政府陸軍部勒索地價,乃由基金會付二萬元,才撥交圖書館。此後,建築委員會委託北平長老會建築師丁恩(S. M. Dean)丈量基地並設計圖紙。委託協和醫院建築師安那(C. W. Anner)徵募圖案。1927年收到十七份圖案,寄到美國建築學會評審。同年8月,該會選中莫律蘭(V. Leth Moller)的圖案,遂聘莫律蘭為新館舍建築師。1928年春,莫律蘭製成樣圖,經委員會討論修改,設計書庫可容納四十萬冊圖書,閱覽室可容納二百人[2]

1928年5月北洋政府倒台。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北京並改名北平。7月18日,京師圖書館奉命改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辦公地址暫設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3月新館正式開工建設。1929年5月11日,舉行新館建設奠基典禮。1931年6月完工。新館原計劃建築費是60萬到65萬,實際用費137.4萬餘元[2]

在館舍工程即將完工時,經北平市政府批准,新館從圓明園遺址移來若干文物;主樓前立一對華表;圭形崑崙石一塊,上面刻有乾隆帝御製詩;大門內左右兩側各有一通石碑,一是乾隆帝御製《教諭騎射碑》,一是乾隆帝御製文源閣前的石碑,都是滿文漢文合璧;大門外的一對石獅原來是長春園東大門前的石獅。1931年6月25日,舉行新館落成典禮,蔡元培參加並致辭,中外來客約二千人。自6月25日至28日參觀者一萬多人。7月1日正式開館閱覽。文津閣《四庫全書》全部移入新館收藏。北平圖書館遷入新館後,廢除了過去的購票入館辦法。新館內的閱覽室共200餘個座位,環境幽靜,花木繁茂,是當時中國乃至遠東規模最大且最先進的圖書館[3][2]

為紀念文津閣四庫全書》在國立北平圖書館入藏,館方於1931年4月10日致函北平市公安局,擬將館舍門前大街定名「文津街」。5月18日,北平市公安局函復國立北平圖書館,同意將其館舍門前大街定名「文津街」。並立即著手安裝路牌標誌和門牌等事[2]

1950年9月16日,經呈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在館東側建展覽廳一座。1952年1月9日,館呈文化部擬在原文津街1號「工」字樓後增建一棟六層及過道四層的書庫,同年3月8日文化部批准,10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955年6月1日竣工使用。現在古籍館1號樓「王」字樓便是這兩次建築的結果[4]

1953年4月8日,北京圖書館呈報擬在1號樓西側平房處建二層辦公樓一棟,4月30日獲文化部社管局批准, 6月24日獲財政部批准,7月29日獲北京市計委批准。1954年新建的2000多平方米二層辦公樓竣工,即現在古籍館3號樓[4]

1963年9月7日經館方申請,文化部計劃司同意改建北圖照相室及閱覽室。1964年8月18日經文化部文計光字同意,改建照相室、復建閱覽用房1400平方米,1965年12月20日完工使用,即現在古籍館2號樓[4]

1981年,為解決北圖新館建成前的用房困難,同時為新館工程設立一試驗基地,乃在一號樓東側北海西岸增建閱覽樓(即6號樓)一棟,計4000米,1982年竣工使用[4]

1987年,北京圖書館遷往白石橋的新館(今為中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位於文津街的館舍成為北京圖書館分館。1988年,分館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組建分館的指導思想是以保存、研究傳統文化為主要任務,同時兼顧城區廣大人民群眾的閱讀要求。業務機構方面組建了地方志組、中文線裝書組、家譜中心、敦煌吐魯番學北京資料中心和中文普通書閱覽組;分類管理方面設辦公室、總務科、保衛科、水利科等機構,有員工近200人。另外在1號樓東側、6號樓南側重建了東部的「文津園」,供讀者員工休息[4]

北圖分館在文津街7號建成開館後,鑑於館舍自1931年建成後從未修理,又經1976年唐山大地震影響,主樓多處破裂,雖經加固仍有隱患,需徹底維修,乃多次向上級報告,請撥6000萬元解決。經多次聯繫,1996年獲國家批准修復,1998年完工[4]。1997年該館閉館修繕三年,遵照「修舊如舊」原則,保持原建築的古典傳統風格[1]。1999年建館90年之際,北京圖書館更名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分館改為國家圖書館分館[4]

2001年1月1日,分館重新開館,設有6個科組、2個中心(地方志家譜文獻中心、清史文獻中心)[1]。2005年正式改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4]

2024年4月2日起,因北平圖書館舊址修繕工程需要,國圖古籍館閉館至另有通知時止[5]

建築

[編輯]

1931年落成的文津街新館占地面積76畝,建築外觀是華麗的中國傳統宮殿式結構,內部設施則全部為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6]。作家鄧雲鄉描述這座新館稱:「外部完全是中國宮殿式的,而內部則完全是西方式的,在三十年代初,它的內部設備,比之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毫不遜色。不說別的,單只它那中央大廳左右兩側下樓梯的衛生間。鋪地六角小瓷磚,綠色的,外面看不到裡面,裡面看得見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國貨,比北京飯店的還講究。」[7]

如今,古籍館的館舍建築面積為3萬平方米,文津樓、臨瓊樓是主要的讀者活動場所。古籍館的主樓是文津樓,為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風貌[1]。2006年,館舍以「北平圖書館舊址」之名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籍館院內的文物有:

  • 華表一對:現位於主樓前庭院中。原在圓明園安佑宮大門內。文津街主樓建成後,經政府批准,從圓明園遷來。圓明園安佑宮大門內外的華表原是兩對,造型和紋飾相似。門內的一對叫「望君出」,門外的一對叫「望君歸」,表示盼望君主外出訪民情,歸來理朝政。北圖遷移華表時,燕京大學也要遷移此物以裝飾校園,兩單位的工作人員不懂情況,里外各挪一隻華表歸入本單位,導致北圖和燕京大學的每對華表都是安佑宮大門內外華表各一隻湊成[4]
  • 石獅二對:現一對置主樓前,一對置大門外。大門外的一對原在圓明園長春園東大門,主樓前的一對原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前。有人說兩對石獅材質和造型不同,大門外的比主樓前的時代略早,也有人說門外石獅是從九爺府買來,但這些說法無文獻可證[4]
  • 《教諭騎射》碑:原位於圓明園山高水長樓前。刻建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移至文津街後,先置大門內右側,1990年代移入「文津園」內西北角大銀杏樹旁邊。正面為《教諭騎射》碑文,滿漢文合璧。背面是《北京圖書館建館碑記》,蔡元培撰文,錢玄同書丹[4]
  • 《御製文源閣記》碑:圓明園文源閣是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御製文源閣記》碑,置圓明園內。咸豐十年(1860年)該碑遭英法聯軍火焚破壞。移入文津街後,用水泥箍等修復,初置大門內左側,1990年代移入文津園東北角[4]
  • 崑崙石一塊:形如圭,上刻乾隆帝御筆五言詩兩首,原置圓明園福海西岸望瀛洲,現置分館院內東部庭苑中[4]
  • 石像一對,鑰仙鶴一對:是圓明園物,現置主樓前漢白玉樓杆圍成的台基上。
  • 蟠龍石丹陛一件:上為二龍戲珠,下為海水江涯,原位於圓明園內正大光明殿前台階中,現置一號樓台階正中[4]
  • 太湖石五塊:原先位於主樓中後樓之間空地上,是建館時留存的裝飾石材。1990年代開闢「文津園」時,用三塊砌噴泉。剩下兩塊某單位曾想用高價收購,未獲館方同意。這兩塊其中之一在主樓加固工程施工時被擊碎,現存一塊[4]
  • 1號樓內文物:奇石四件,現置1號樓大廳休息處,來源待考;梁啓超半身銅塑像,「文革」中流入廢物庫,現置館史除列室;梁啓超辦公桌,硬木作,「文革」中流出館外,後經努力回到館內,現置館史陳列室;漢瓦屏,60塊漢代圓瓦當分成六排,每排10塊,嵌在硬木屏風內,原由福建何遂收藏,1929年存該館,1934年後贈送該館,現存館史陳列室[4]

館藏

[編輯]

古籍館的館藏發展可分為八階段:

  • 第一階段:清朝宣統元年到三年(1909年到1911年),學部籌建京師圖書館。該時期入藏的主要有:從學部調撥的「南學典籍」和「內閣大庫」殘本。「南學」是國子監的一部分,計七八萬冊(件),如今其中善本歸善本部,普通古籍歸古籍館。「內閣大庫」在清朝滅亡後相當部分移藏該館,其中善本歸善本部、普通本歸古籍館[4]
  • 第二階段:民國元年到四年(1912年到1915年),京師圖書館開放。其間繼續落實前清學部調撥圖書,並接受捐贈、採購。從直隸山西黑龍江吉林奉天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廣東四川等省調入部分書籍。另收各省送的縣誌。經過以上第一、二階段的工作,歸如今古籍館入藏的普通古籍數量為:經部552部、8366卷、3002冊;史部455部、20924卷、4966冊;子部392部、11572卷、4557冊;集部670部、22757卷、7507冊;志書1646部、19138卷、6150冊;叢書127部、38557卷、10150冊;共計4544部、122963卷、41504冊[4]
  • 第三階段:民國五年到十七年(1916年到1928年),是京師圖書館困難時期,政局不穩,經費拮据,書籍收藏受限,但因京師圖書館被定為國家出版物繳送單位,仍有入藏。至民國八年(1919年),館藏普通古籍達5558種92150冊。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中文書籍達14000餘部、143900餘冊,包括清朝康熙乾隆兩朝《賦役全書》4000餘冊,並有硃批御旨數十部。另有歷朝各省府廳州縣誌書,自宋迄今2000餘種、24000餘冊[4]
  • 第四階段:民國十八年到二十五年(1929年到1936年),是京師圖書館與北海圖書館合併後組建的國立北平圖書館時期。因有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委員會資助,新建館舍開館。社會各界捐贈大增,寄存書也很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收購吳興蔣氏舊藏,其中有明代別集等500多種。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到二十二年(1933年)7月收書有:中文舊書籍7908種,其中除善本外,相當部分入古籍館,例如浙江海鹽朱氏舊藏明清詞曲小說607種等,不少是昇平署舊物。民國十八年(1929年),將原北洋政府教育部圖書室藏中文舊籍撥給本館1263種。寄存書中多有贈與者,例如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所購書3307冊存館;長沙瞿姓中文書1777種21862冊存館;民國二十年(1931年)王石孫中西文書2039冊存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福建閩侯葉可立中文書378種3495冊存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蔣秀武中文書870餘種存館[4]
  • 第五階段:民國二十六年到三十七年(1937年到1948年),主要是抗日戰爭及勝利後恢復期。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圖遷出各機構陸續回遷北平辦公。據1946年底統計,新增中文普通書661種3273冊,內有新城王樹枏遺書稿等70種468冊,新書967冊。獲贈中文普通書92種622冊,新書501冊。此時中文藏書(包括善本)60萬冊[4]
  • 第六階段:1949年到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10年,北圖通過政府撥交、社會捐贈,購買等途徑,古籍入藏達到新高峰。1949年6月16日,霍古齋霍明志將藏書365種1079冊贈館。1949年7月1日,接收松坡圖書館書籍數萬冊,其中包括楊守敬藏書。1950年,線裝書已登記11653冊,已編目326938冊。1950年接受捐贈中文普通書約4023種41592冊,其中有傅思謨2196種8551冊,翁之熹66種323冊,翁興慶4種40冊,軍委衛生部16種20冊,楊蔭庭1種1冊,徐承孝240種5464冊,北海公園797種23794冊,黃懋信中普書101種156冊9,劉鑄華6種24冊,柳亞子493種1480冊(含南明史料122種、南社史料371種),林誠36種1332冊,陳宗藩50種90冊,張仲英12種153冊,何天祚5種164冊。1951年登記中文書50151冊。1952年登記線裝書846種3919冊。1956年整理入藏積壓圖書48萬冊。1958年故宮博物院移藏線裝書304262冊;鄭振鐸遺書91700冊(主要是普通線裝書)。1958年入藏線裝書約1190923冊(件)[4]
  • 第七階段:1959年到1965年,為充實提高期。1959年自澳門搶救圖書378種3473冊。1961年補入中文舊書8000種12027冊(件),整理舊檔14萬件。1962年,入藏中文舊書8000種9333冊,善本占三分之一強。1963年經中國書店購天祿殘本237冊;明清家譜159種1635冊;另從天津上海合肥杭州揚州購部分方志、家譜、歷史資料,其中的《白鹿洞志》殘本恰與館藏合璧。1965年入藏中文舊書1154種4188冊[4]
  • 第八階段: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業務停頓。1970年代以後,「抓革命、促生產」,部分工作恢復。如1970年代初,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垣逝世,遵遺囑將4萬多普通線裝書捐贈國家,轉歸北圖收藏,現全入藏古籍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圖書館事業快速發展。1987年北圖新館竣工開放。1988年分館開館[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于2014-09-30查阅.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2. ^ 2.0 2.1 2.2 2.3 文津街的由来. 北京西城報. 201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8). 
  3. ^ 北京图书馆的历史沿革,新华网,2004-05-26.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0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文津街与国图古籍馆. 搜狐. 2017-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5. ^ 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古籍馆4月2日起闭馆. 新京報. 2024-03-21 [2024-04-02]. 
  6. ^ 北平圖書館舊址——庚子賠款建造的中西結合圖書館,載 莊裕光,中國國寶建築:近代傑作,江蘇科技出版社,2014年
  7. ^ 鄧雲鄉,文化古城舊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