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以下簡稱「半導體所」),是中國科學院下設的研究機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甲35號(位於北京林業大學北邊)。半導體所成立於1960年,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半導體研究組」(隸屬於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半導體所的研究領域覆蓋半導體理論、材料、器件及其應用,下設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等十五個研究部門。
歷史沿革
[編輯]1956~1960
[編輯]1956年1月,國務院開始編制《1956~1967年科技發展規劃》(《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陳毅組織,范長江任科學規劃小組組長主持實際工作。3月14日,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成立了以陳毅為主任的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並邀請了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以拉札連柯為首的18位蘇聯專家參與規劃的制定工作。[1]在規劃中,將「計算機、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列為四大緊急措施。到1956年6月中旬規劃會議結束,中國科學院根據規劃會議精神,將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電學組擴建為半導體研究室,任命王守武為研究室主任。研究室設立了半導體材料、器件和光熱電三個組,並以半導體(鍺)電子器件為主攻方向。
1956~1960年間,陸續加入半導體研究室的專家有王守武、湯定元、成眾志、吳錫九、王守覺、林蘭英等。另外,中國科學院還向有關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發出邀請,請他們派出科研人員到半導體研究室共同開展半導體研究。當時來到半導體所參加研究工作的主要有熊子璥、吳汝麟、戴春洲、武爾禎、李衛、劉穎等四十餘人。
這期間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1957年下半年,中國第一根鍺單晶。
- 1957年底,中國第一批鍺合金結電晶體,型號定為「Π6」(蘇聯型號)。
- 1958年7月,中國第一根矽單晶。
- 1958年8月,中國第一批鍺合金擴散電晶體,型號定為「Π401」。
1958年,為了配合研製109乙機的需要,物理所半導體室組建了一個附屬工廠——109廠,專門生產109機所需的二極體,這是我國最早的電晶體生產廠。建廠初期,半導體室的科研人員親自到廠里指導工人操作。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工廠的主要操作都由手工完成,因此能夠供應的電晶體很少。到1959年2月,共生產六千餘只電晶體,其中封裝好的一千餘只。到1963年底,109廠才生產出109乙機所需的全部鍺電晶體。
1959年5月,物理所開始了把半導體研究室擴建為半導體研究所的準備工作。成立了辦公、後勤機構,將物理所圖書館有關半導體的書籍分揀出來,成立了「半導體圖書館」,並在中關村建設半導體研究所的新樓。但後來新樓建成,又改由物理所占用,半導體所留在物理所原址——大取燈胡同9號。
1960~1966
[編輯]1960年9月6日,半導體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長為宋之春,王守武任主管業務的副所長。1961年宋之春調往新疆科委,楊剛毅(力學所副所長)代理所長到1962年,劉再生自山東科委調任半導體所所長。建所時,所內共有正副研究員6人,正研究員是王守武、林蘭英,副研究員是成眾志、湯定元、蘭繼喜和王守覺。當時半導體所共設五個研究室:
另有負責中間試驗和批量生產的109廠和七(溫差電)、八(化學)、九(物理)三個組,分別由五、一、三代管。
1966~1976
[編輯]1968年,半導體所劃歸國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至1975年劃回中國科學院。[2]
1976~1986
[編輯]1986~至今
[編輯]傑出人士
[編輯]兩院院士
[編輯]- 黃 昆,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1977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2005年去世。
- 王守武,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60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王守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60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林蘭英,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1960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2003年去世。
- 王啟明,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1960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吳德馨,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1961~1986年在半導體所工作。
- 湯定元,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1960~1964年在半導體所工作。
- 鄭厚植,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1965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王占國,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1962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王 圩,中國科學院院士(1997年),1960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陳良惠,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1963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夏建白,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1978年起在半導體所工作。
- 朱邦芬,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1981~2000年在半導體所工作。
主要來源
[編輯]- 何春藩,中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的發展
- 王守武,我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發展歷史的回顧
- 王 微,建所初期的機制與人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