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海軍學校
中央海軍學校是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海軍1941年至1945年在上海設立的海軍學校。[1]
歷史
[編輯]1939年,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綏靖部在上海設立了水巡學校。學員來自各地水巡隊調訓、保送,在淪陷區各大中城市內公開招考高中文化的學生。[2]學員津貼每月12元。
- 水巡學校:設在上海新龍華的原海軍醫院。培訓水巡隊軍官,甲種學生學制2年;文化低的乙種學生學制1年。1941年後改為學制3年。綏靖部長任援道兼任校長。代理校長吳若安。日本海軍少將寺田佑次任指導官。日軍打撈出的「永績」艦移交給水巡學校,改名「海興」練習艦,該艦首席指導官五十嵐大尉。
- 水巡學校訓練所:設在高昌廟原海軍修配工廠,入學學員為高小文化程度。學制6個月。學習2個月後分入槍炮、操舵、生火、司機、信鴿、手旗與喇叭、報務、燈光、看護、軍需等兵科。結業後派到水巡隊當隊員。訓練所主任路慰儂。主任指導官福地少佐。
- 水路測量學校:設在楓林橋,訓練期間1年。
1940年3月汪精衛的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汪兆銘排擠掉任援道,自兼行政院長兼海軍部部長。鑑於海軍人才缺乏,把水巡學校改為中央海軍學校。設在上海高昌廟。校長姜西園海軍少將。此時水巡學校一期乙種學生50餘人已畢業分配;訓練所畢業學員兩期約為2000人。中央海軍學校內設教務處、隊務處、事務處,附屬訓練所,編制將官1人、校官39人、尉官74人,士兵371人,共計483人。1942年9月附屬訓練所分離出去為「海軍部中央水兵訓練所」,海校編制為將官1人、校官32人、尉官40人,士兵50人,船工20人、夫役20人。海校軍官多為姜西園的東北海軍舊部或其任黃埔海軍學校的學生。海校完全由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控制。日軍首席指導官寺田祐次海軍少將(1939.12-1943)/森德治海軍少將(1943-1944,之後調任日本海軍「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官)/宮坂海軍大佐(1944-1945),實際掌控海校。學員主任指導官森田大三郎少佐(1939-1945年在職),教官坂田郎一等幾十人。上校教育長孟鐵樵,上校教育主任,上校軍需長戴,中校航海教官蔣鳳其,中校幾何教官陳連可,少校三角與微積分教官李繼康,日語教官李景發,秘書兼國文教員鄒大齊,中央海軍學校學生大隊長閻承烈少校。
陳公博數度到新龍華參觀水巡學校,「中央海軍學校」這個名字是陳公博親自命名,因為汪精衛政權的機關、學校、軍隊名稱均有中央兩字。
招收高中學歷青年。入學第一年為普通科,開設數、理、化、國文、日文課程。第二年分航海科、輪機科,開設航海術、炮術、陸戰術、通信術、航空術等軍事課程。[3]
中央海軍學校共招生六期:
- 第一期:水巡學校一期甲種學生30餘名,1939年4月入學,1941年4月畢業。
- 第二期:在京、平、滬、漢、粵招生百餘名,1940年4月入學,1942年4月畢業。
- 第三期:1941年5月入學,1944年5月畢業。
- 第四期:1942年5月入學,1945年5月畢業。
- 第五期:1943年5月入學,抗戰勝利後轉入海軍軍官學校繼續學業。
- 第六期:1944年5月入學,抗戰勝利後轉入海軍軍官學校繼續學業。
抗戰勝利後,絕大多數海校畢業生與在讀生被國軍海軍接收,被認為是技術人員,得到信任使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