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 | |||||||||||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革命根據地 | |||||||||||
1931年—1934年 | |||||||||||
旗幟 | |||||||||||
國家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
首府 | 瑞金市 | ||||||||||
歷史時期 | 國共內戰 | ||||||||||
• 成立 | 1931年 | ||||||||||
• 廢除 | 1934年 | ||||||||||
|
中央革命根據地,簡稱中央蘇區[1],又稱中央蘇維埃區域、閩贛蘇區,主要位於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建立的全中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被中國共產黨評價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2],「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3]一般將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視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但對之前該區域成片的蘇區習慣上也稱為中央蘇區。
歷史
[編輯]中央蘇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中共與國民政府決裂後贛南、閩西兩地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鬥爭。隨著1929年毛澤東、朱德所率武裝和1930年彭德懷所率武裝轉戰贛南、閩西地區,該地的「蘇維埃運動」迅速發展,蘇區面積不斷擴大。1931年9月,在成功防禦了國民革命軍第三次圍剿後,贛南、閩西兩地的革命根據地連成了一片;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央蘇區正式形成。
奠基
[編輯]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中共贛西、贛南特委在贛西南地區發起了多次武裝鬥爭,成功地建立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1928年3月和6月,發生於閩西地區的武裝鬥爭,則建立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贛南、閩西兩地的這些紅色割據區域,奠定了中央蘇區的基礎。[4][5]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餘人從井岡山進入贛南,在當地共產黨組織和游擊隊配合下,開闢了贛南根據地;3月至12月紅四軍又三度進入閩西,開闢了閩西根據地。毛澤東等發現福建全省、贛東贛南兩邊,國民革命軍軍力非常薄弱,贛南、閩西黨組織基礎比較好,這一帶經濟狀況比井岡山地區要好得多;同時地理上僻處廣東、江西、福建三省邊界地帶,崇山峻岭,地勢險要,易於割據。特別是攻占汀州後閱讀了不少城市的國民政府報紙,了解國民黨軍閥混戰在即,便於紅軍行動和發展的有利形勢。1929年3月20日,毛澤東在汀州辛耕別墅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紅四軍、紅五軍及江西紅軍第二、第四團,在國內軍閥混戰初期,「以贛南閩西二十餘縣為範圍,從游擊戰術,從發動群眾以至於公開蘇維埃政權割據,由此割據區域以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這就是中央蘇區最初的藍圖,促使了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從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蘇區得以迅速建立和發展。1929年12月古田會議之後,為「粉碎三省會剿」,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進入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建立閩西北蘇區紅色政權。
初步形成
[編輯]- 1930年
- 1月,江西省紅軍的四個獨立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
- 2月7日,中共贛西特委、贛南特委和紅四軍、紅五軍、紅六軍軍委共同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新前委,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特委合併為中共贛西南特委。
- 3月22日贛西南、3月18日閩西「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
- 4月,閩西地區紅軍的五個獨立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
- 5月18日《閩西出席全國蘇代會代表的報告》中,已明確列出此時「閩西赤色區域」範圍:「汀屬八縣(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寧化,歸化),龍屬三縣(龍巖,漳平,寧洋),共十一縣,和廣東的大埔、江西的瑞金交界。」並指出「數月來,平和暴動起來,也合併在閩西」。
- 6月,紅四軍、贛西南紅六軍(不久改稱紅三軍)和閩西紅十二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
- 8月,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一軍團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 10月,紅一方面軍進軍江西,攻克吉安,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擴大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4]
- 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關於蘇維埃目前工作計劃》決定:「我們現在確定湘鄂贛聯接贛西南為一大區域,要鞏固和發展它成為蘇區的中央根據地。」「閩粵贛這一蘇區,無論如何總要保持它與贛西南可以打成一片的聯繫。」
1930年底中共中央作出訓令:「第一、三軍團在目前情況之下,應以贛南和贛東南為作戰地區;而以閩粵贛(即以閩西為核心的閩粵贛蘇區)為後方根據地」。
正式建立
[編輯]1931年4月,中共中央對中央蘇區的區域範圍作了調整:「閩粵贛是整個中央區的一部分,他應當鞏固這一根據地打通中央區的聯繫。」此時,閩粵贛蘇區已有9個縣成立了縣級蘇維埃政權,即永定、上杭(武杭)、龍巖、(長)汀連(城)、連城、汀東、饒(平)(平)和(大)埔、五(華)興(寧)龍(川)縣、蕉(嶺)平(遠)尋(烏)縣。
1931年5月,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後,紅一方面軍主力乘勝解放了閩贛邊的黎川、南豐、建寧、泰寧、寧化、長汀等縣。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圍剿」後,紅一方面軍在閩贛邊界的廣大地區乘勝發動戰略進攻,開闢了石城、長汀、雩都、會昌、武平、尋鄔等縣,打通了贛南和閩西兩塊根據地的聯繫並連成一片,正式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勝利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黨、政、軍首腦機關統轄和領導全國蘇維埃區域。中央蘇區從此正式確定。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長汀召開,成立了「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發展
[編輯]1932年6月23日《紅色中華》第24期和1932年7月中央蘇區組織統計表中,均列出了江西有16個縣:瑞金、興國、贛縣、勝利、公略、萬太、會昌、寧都、南廣、尋鄔、永豐、樂安、安遠、石城、雩都、信康;福建有8個縣:長汀、上杭、永定、武平、龍巖、連城、寧化、新泉。在1932年2月19日蘇區中央局所作的《目前政治形勢的分析與蘇區黨的任務》的決議案中指出:「中央蘇區(閩西在內)在全國蘇維埃大會之後,開展了貫通閩贛二十五縣的蘇維埃疆土。」此後,紅軍攻占武平、饒(平)(平)和(大)埔、寧洋等,使紅色區域擴展到平和、漳平等縣境。
1933年1月,以博古為首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1933年2-3月間,中央革命根據地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蘇區與閩浙贛蘇區的聯繫。將閩贛邊的建(寧)黎(川)泰(寧)、信撫和閩北三塊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蘇區合在一起,新設立中央蘇區閩贛省。1933年4月26日召開的蘇維埃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0次常會上,決定將「建、黎、泰、金、資、光、邵、閩北蘇區,以致信撫兩河間一帶地區劃為閩贛省」。由蘇區中央局委員、少共蘇區中央局書記顧作霖為中共閩贛省委書記。1933年12月12日至15日,在建寧縣召開閩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閩贛省蘇維埃政府,選舉邵式平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其所轄區域,先後包括建寧、黎川、泰寧、黎南、光澤、崇安、建陽、崇(安)浦(城)、鉛山、上(饒)鉛(山)、廣豐、廣(豐)浦(城)、邵武、東方、建東、金(溪)南(城)、貴南、建(甌)松(溪)政(和)等18個縣。1934年1月,紅軍東方軍解放沙縣、將樂後,建立閩中特區委,也歸閩贛省委領導,成為中央蘇區閩贛省的組成部分。1934年5月,中央將原屬福建蘇區省委領導的寧化、清流、歸化、彭湃、泉上5個縣委劃歸閩贛省委領導。為此,中央蘇區閩贛省的區域先後共轄25個縣,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餘萬。
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人民委員會召開第四十八次常會,決定從江西省劃出雩都、會昌、西江、門嶺、尋鄔、安遠、信康等縣,設立粵贛省。原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曉調任粵贛省委書記。1933年12月23日,召開粵贛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鍾世斌為粵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3年底,中央紅軍主力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七軍團、紅九軍團,約10萬人;還組建了20多萬人的地方紅軍與不脫產赤衛隊。其中閩西有10萬,贛南有20餘萬人。
1934年春,中央蘇區設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和瑞金直轄縣,共轄66個縣。
- 江西省有22個縣:興國、博生(寧都)、勝利、瑞金、公略、永豐、萬泰、新淦、崇仁、宜黃、樂安、楊殷、南豐、廣昌、康都、石城、洛口、長勝、贛縣、龍岡、赤水、太雷。
- 福建省有12個縣,即長汀、上杭、龍巖、永定、武平、平和、漳平、兆征、汀東、連城、代英、新泉。
- 閩贛省有25個縣,即建寧、黎川、泰寧、黎南、光澤、崇安、建陽、崇(安)浦(城)、鉛山、上(饒)鉛(山)、廣豐、廣(豐)浦(城)、邵武、東方、建東、金(溪)南(城)、貴南、建(甌)松(溪)政(和)、沙縣、將樂、寧化、清流、歸化、彭湃、泉上。
- 粵贛省有7個縣,即會昌、門嶺、西江、尋鄔、安遠、雩都、信康。
最終消失
[編輯]1934年10月,國民政府圍剿境內的反政府中央紅軍勢力,中共中央及紅軍主力放棄中央蘇區而「長征」。
留守的中央蘇區分局未能及時轉變戰鬥方式,留守贛南蘇區的上萬紅軍部隊大多拼光。最後,被壓縮在以油山為中心的粵贛邊、上(猶)崇(義)和汀(州)瑞(金)邊等狹小地區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到1938年初下山集中整編新四軍時,僅保存了450人左右。主力紅軍長征後,贛南蘇區地域在康澤領導的藍衣社別動隊與各路進剿駐剿軍隊、還鄉團的反覆徹底清鄉掃蕩、保甲連坐制度下,至抗戰時期成為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蔣經國治下的模範區。
閩西蘇區在主力紅軍長征後,較早完成了戰略轉變,保存了中共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開闢了游擊根據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閩西紅軍游擊隊尚有1200多人。至1938年春集中整編新四軍時有2600餘人。閩西紅軍北上後,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保存與發展了閩西地方黨組織,保存了大片老游擊根據地,開展了「保田鬥爭」,使龍巖、上杭、永定等縣仍有20餘萬畝的「土改」分給貧僱農的土地成果得以保存直到1949年,閩西因而與海南瓊崖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南方僅剩的兩個地區。
地域範圍
[編輯]歷史區劃
[編輯]由於處於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邊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1933年秋中央蘇區規模達到鼎盛,轄有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擁有60個行政縣,總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453萬,黨員總數約13萬人。[1]
1960年表述
[編輯]1960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關於抗日戰爭勝利後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歷史上,我們只在一九三一年下半年打破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以後,江西中央區聯合起來有過二十一個縣城,但是還沒有中等城市。」該文注釋12指出:「這裡所說的二十一個縣城,是指江西省的瑞金、會昌、尋烏、安遠、信豐、於都、興國、寧都、廣昌、石城、黎川和福建省的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歸化(今明溪)、龍岩、長汀、連城、上杭、永定。」[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申蘇」
[編輯]為貫徹國務院1978年12月2日國發[1978]250號文件批轉財政部《關於減輕農村稅收負擔問題的報告》中提出關於免徵革命老根據地社、隊企業工商所得稅問題,1979年6月24日,民政部、財政部下發《關於免徵革命老根據地社隊企業工商所得稅問題的通知》(民發〔1979〕30號)[2],給出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根據地的劃定標準: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群眾,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牲畜等運動,主要是建立了工農政權並進行了武裝鬥爭,堅持半年以上時間。」這一划定標準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認革命老區縣(市、區)迄今有效。[6]
隨著中央及各級、各部門加大對當年中央蘇區縣的支持力度後與扶持政策,「申蘇」成為閩粵贛湘很多市區縣的一項重要工作。
2008年認定的原中央蘇區縣現共有28個,其中江西13個,包括贛州市11個、撫州市2個;福建15個,包括三明7個縣、龍巖7個縣(市、區)和漳州平和縣。
2009年1月,大埔縣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2009年底,梅州市正式全面啟動「申蘇」工作,2011年8月,平遠縣、興寧市、梅縣成功「申蘇」。
2011年8月,認定的中央蘇區縣為:
- 福建省21個中央蘇區縣是: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明溪、龍巖、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漳平、平和、將樂、沙縣、邵武、詔安、武夷山、光澤、建甌、建陽。
- 江西省13個中央蘇區縣是:瑞金、興國、寧都、於都、石城、會昌、尋烏、信豐、安遠、廣昌、黎川、上猶、崇義。
- 廣東省7個中央蘇區縣(市)是:興寧市、梅縣、平遠、大埔、饒平、南雄、龍川。
2011年9月,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向中央黨史研究室呈報了《中共尤溪縣委、尤溪縣人民政府關於請求確認尤溪縣為原中央蘇區範圍的請示》及附件材料
2013年範圍
[編輯]2013年7月23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下發了《關於原中央蘇區範圍認定的有關情況》(中史字[2013]51號),中央蘇區縣分為三類:
- 一類為已經審批確認和可以確認為中央蘇區範圍的縣(市、區),共97個;
- 二類為歷史上與中央蘇區有密切關係,但要明確認定尚有一定難度,建議視同考慮的,總計4個。這4個縣(市、區)均在福建省。它們是:泉州市的安溪縣、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安溪縣、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當年曾建立蘇區(安南永德蘇區),當地軍民積極抗擊國民黨軍隊的圍攻,直接支援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雖然明確認定為中央蘇區有一定難度,但建議視同中央蘇區考慮,將其納入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範圍,實行有關的優惠政策。
- 三類「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最早或較早建立了根據地、進行了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並且同中央蘇區毗鄰或具有重要淵源關係的老區的一部分,雖然按隸屬關係不在中央蘇區範圍之內,但建議在實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時比照享受有關政策,給以相應扶持和優待。」共24個。
《關於原中央蘇區範圍認定的有關情況》(中史字[2013]51號)確定的範圍為:
- 江西省列為中央蘇區縣的共49個,比照享受有關政策的5個。
- 福建省——範圍覆蓋龍巖、三明、南平、寧德全境和漳州、泉州、福州部分地區
- 37個縣(市、區)為原中央蘇區範圍[註 2]
- 龍巖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長汀縣、連城縣、漳平市
- 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尤溪縣、沙縣、將樂縣、永安市、大田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
- 南平市:延平區、順昌縣、邵武市、光澤縣、武夷山市、浦城縣、建陽市、建甌市、松谿縣、政和縣
- 漳州市:薌城區、平和縣、詔安縣、南靖縣、龍海市、漳浦縣、雲霄縣、華安縣
- 福建4個縣(市)視同原中央蘇區考慮:安溪、南安、永春、德化。
- 福建11個縣(市、區)比照享受原中央蘇區政策:寧德市的福安、福鼎、蕉城、壽寧、霞浦、周寧、柘榮、屏南、古田和福州市的連江、羅源。
- 37個縣(市、區)為原中央蘇區範圍[註 2]
- 廣東省11個中央蘇區縣[註 3]:
- 梅州市全境:大埔縣、平遠縣、興寧市、梅縣、梅江區、蕉嶺縣、豐順縣、五華縣
- 韶關市:南雄市
- 潮州市:饒平縣
- 河源市:龍川縣
- 湖南省有8個縣市比照享受有關中央蘇區縣政策[7]:株洲市的茶陵縣、炎陵縣、攸縣、醴陵市、株洲縣,岳陽市的平江縣,長沙市的瀏陽市,郴州市的汝城縣。
2014年範圍
[編輯]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發改地區[2014]480號)。[8]規劃以原中央蘇區為核心,統籌考慮有緊密聯繫的周邊縣(市、區)發展,規劃範圍不等同於原中央蘇區範圍。規劃範圍包括: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撫州市黎川縣、廣昌縣、樂安縣、宜黃縣、崇仁縣、南豐縣、南城縣、資溪縣、金谿縣,上饒市廣豐縣、鉛山縣、上饒縣、橫峯縣、弋陽縣,宜春市袁州區、樟樹市,萍鄉市安源區、蓮花縣、蘆溪縣,鷹潭市餘江縣、貴溪市;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全境,漳州市薌城區、龍海市、南靖縣、平和縣、詔安縣、華安縣、雲霄縣、漳浦縣,泉州市安溪縣、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廣東省梅州市全境,河源市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潮州市饒平縣,韶關市南雄市,共108個縣(市、區)。規劃總面積21.8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總人口4748萬。與2013年7月中央黨史研究室認定的第一類中央蘇區縣、第二類視同考慮的區縣的範圍相比,擴大了7個縣(區):
- 鷹潭市餘江縣
- 上饒市橫峯縣、弋陽縣
- 萍鄉市安源區、蘆溪縣
- 廣東省的河源市和平縣、連平縣
扶持政策
[編輯]1953年底,福建省政府認定「革命基點村」(包含行政村、自然村),標準是鬥爭時間長,貢獻大,犧牲大。1980年代開始,福建省各區縣政府認定「革命基點村」。例如,長汀縣經省評定的革命基點村有34個、2011年經縣評定的革命基點村72個。[9]各級政府扶助「革命基點村」的發展與建設。
1980年代,福建省出台政策,由各縣(市、區)政府認定革命「五老」人員(即指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幹部),由各地民政局優撫部門對革命「五老」人員分作無依無靠、有依無靠、有依有靠三類,發放定期生活補助。例如,2013年1月起,廈門市對革命「五老」人員定期生活補助標準每人每月910元、革命「五老」遺偶每人每月480元。[3]對革命「五老」人員代繳「新農合」醫療補助,提高大病醫療補助標準、喪葬費用免除,無依無靠革命「五老」人員進入光榮院或敬老院等政策。
江西省對原中央蘇區烈屬(包括犧牲革命軍人家屬、病故革命軍人家屬)、革命傷殘軍人、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執行中央制定的撫恤補助標準,實施公費醫療或醫療減免,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負擔,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補足。對蘇區老幹部、在鄉老復員軍人,給予定期定量補助,保證生活達到當地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10]
中央財政自2001年起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單獨設立了革命老區轉移支付。
2012年5月17日,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有關負責同志舉行了「研究原中央蘇區區域範圍座談會」,就原中央蘇區區域界定問題形成了若干意見:「制定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特別是戰略規劃,其前提是確定原中央蘇區的區域範圍。贊成以民政部、財政部1979年6月聯合下發的《關於免徵革命老根據地社隊企業工商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為標準,以縣為單位確定原中央蘇區的區域範圍。」「在這次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前一階段調研工作中,國家發展改革委請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原中央蘇區的區域範圍。這方面的工作,在制定《意見》和戰略規劃期間,繼續由中央黨史研究室協助進行。」
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扶持政策。2012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關於印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的通知》。比照國家西部政策扶持原中央蘇區縣。將原中央蘇區撫恤補助範圍擴大至居住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18周歲之前沒有享受過定期撫恤金待遇且年滿60周歲的烈士子女,以及1955年試行義務兵役制後至《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實施前入伍、年齡在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未享受到國家定期撫恤補助的農村籍退役士兵、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遺偶、紅軍失散人員偶;對孤老病殘優撫對象的集中供養。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發改地區[2014]480號)[8],「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精神,進一步細化實化各項政策措施,科學謀劃原中央蘇區及周邊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期為2014-2020年。
注釋
[編輯]- ^ 上述各縣、市、區中,面積全部或絕大部分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贛州市的瑞金市、會昌縣、尋烏縣、安遠縣、信豐縣、于都縣、興國縣、寧都縣、石城縣、崇義縣、上猶縣、南康市、贛縣、章貢區;吉安市的永豐縣、青原區、泰和縣、萬安縣、吉安縣、井岡山市、峽江縣、安福縣、遂川縣、永新縣、吉州區;撫州市的廣昌縣、黎川縣、樂安縣、宜黃縣、南豐縣、資溪縣;萍鄉市的蓮花縣。 面積大部或一部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吉安市的新幹縣、吉水縣;撫州市的崇仁縣、南城縣、金谿縣;鷹潭市的貴溪市;上饒市的鉛山縣、廣豐縣、上饒縣;宜春市的樟樹市、袁州區;新余市的渝水區、分宜縣。 面積一部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贛州市的大余縣、定南縣、龍南縣、全南縣。
- ^ 上述各縣、市、區中,面積全部或絕大部分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龍巖市的新羅區、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永定縣、武平縣;三明市的建寧縣、泰寧縣、寧化縣、清流縣、明溪縣;南平市的武夷山市、光澤縣、邵武市。 面積大部或一部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龍巖市的漳平市;三明市的沙縣、將樂縣、永安市;南平市的建陽市、浦城縣、建甌市、松谿縣、政和縣、順昌縣、延平區;漳州市的平和縣、詔安縣、南靖縣。 面積一部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的有:三明市的三元區、梅列區、尤溪縣、大田縣;漳州市的漳浦縣、雲霄縣、薌城區、龍海市、華安縣。
- ^ 上述各縣、市、區,均為面積大部或一部屬於當年中央蘇區範圍。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中央革命根据地简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 ^ 1934年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 ^ 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 ^ 4.0 4.1 永远的光荣——中央苏区历史简介. 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 2011-11-06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苏区. 百度百科. 2022-02-06 [2022-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中文(中國大陸)).
- ^ 例如:2011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旗县认定办法》.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存档副本. [2014-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 ^ 8.0 8.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4]480号).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9).
- ^ 中共長汀縣委黨史研究室、長汀縣老區與扶貧辦、長汀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編寫的《長汀革命基點村簡史》
- ^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优抚工作的通知》1998年6月22日. [2014年10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