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越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越戰爭
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英語Third Indochina War冷戰的一部分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79年對越南發起的攻勢
日期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
地點
越南北部,中國雲南廣西邊境地區。
結果

雙方皆宣稱勝利

  • 中國人民解放軍撤出越南北部
  • 中國軍隊佔領了越南一些戰略山丘和陣地,例如友誼關板約瀑布的一半,最終經過中越邊界條約永久取得主權
  • 越方位於中越邊境的基礎設施被中方嚴重破壞,經濟發展受此影響被拖慢
  • 雙方在戰後十多年間仍有零星衝突,直到兩山戰役為止
  • 越方從此將重心和軍力轉向北方防禦中國,再也無法干涉東南亞諸國
  • 雙方關係逐步緩和
參戰方
 中國  越南
提供支援:
 蘇聯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國鋒
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 葉劍英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 鄧小平
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軍總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許世友
廣州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楊得志
昆明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銍秀
昆明軍區副司令員)
越南 黎筍
越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書記
越南 孫德勝
國家主席
越南 范文同
政府總理
越南 文進勇
中央軍委第一副書記
兵力
200,000人,550輛坦克[1][2] 70,000-100,000正規軍,150,000民兵[3]:103
傷亡與損失
  • 中方數據:
  • 6,954人陣亡
  • 14,800-21,000人負傷[3]:114
  • 238人被俘[2][4][5]
  • 越方數據:

62,000人傷亡,包括48,000人陣亡[6][7][8]

  • 420部戰車/裝甲運兵車被毀[9]
    66門重型迫擊炮和大炮被毀[9]
  • 西方估算:
  • 26,000人陣亡
  • 37,000人重傷[3]:114
  • 越方數據:
  • 10,000名平民死亡,但未公布詳細的傷亡數據[2]
  • 中方數據:
  • 42,000-57,000人陣亡[6]
  • 近70,000民兵陣亡[4][10]
  • 1,636人被俘[7][8]
  • 185輛坦克被擊毀[9]
  • 200座重型迫擊砲和大炮被毀[9]
  • 6座導彈發射器被毀[9]
  • 西方估算:*
  • 20,000-32,000人陣亡
  • 32,000人重傷[3]:114
中越戰爭
漢語名稱
正體字 中越戰爭
簡化字 中越战争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使用的名稱(一)
正體字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
簡化字 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使用的名稱(二)
正體字 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
簡化字 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間主要使用的名稱
正體字 對越自衛反擊戰
簡化字 对越自卫反击战
越南語名稱
越南語 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Việt-Trung
漢喃 戰爭邊界越-中
越南語別稱㈠
越南語 Chiến tranh chống bành trướng Trung Hoa
漢喃 戰爭挵膨脹中華
越南語別稱㈡
越南語 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phía Bắc, 1979
漢喃 戰爭邊界𪰂北, 1979

中越戰爭是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期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所發生的戰爭。宏觀原因為中蘇交惡、蘇聯同越南嘗試推動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中越兩國的領土爭議、南海島嶼歸屬問題及中越邊境衝突[11][12],直接原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並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13][14][15][16][17][18]中越戰爭亦是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間少有的直接熱戰。

中越戰爭期間中方攻入越南北部領土,宣佈取得了勝利並迅速撤軍為終。開戰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攻占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取得勝利;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破壞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佈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其後因為雙方邊境實際控制問題,又爆發了兩山戰役等後續衝突。中越戰爭結束後,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中國也順勢開啟改革開放

對戰爭的稱呼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這場戰爭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廣義上是指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衝突),中國大陸民間多稱這場戰爭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自衛反擊戰,部分資料稱南疆戰爭南疆保衛戰懲越戰爭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稱這場戰爭為反中華擴張主義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bành trướng Trung Hoa戰爭挵膨脹中華[19]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phía Bắc, 1979戰爭邊界𪰂北, 1979)或越中邊界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biên giới Việt-Trung戰爭邊界越-中?)。

國際上則稱這場戰爭為1979年中越戰爭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20],儘管嚴格意義上而言這場戰爭只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英語Third Indochina War的一部分[21][22]

背景

[編輯]

戰前中越關係

[編輯]

法越戰爭(1945年-1954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有著近似於同盟的關係,雙方都反對當時統治越南的法國政權。在越戰(1959年-1975年)期間,中國和蘇聯都向北越提供了援助,共同對抗美國

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衝突,可能引發大規模戰爭。此後,中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蘇聯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越南語Hiệp ước hữu nghị và hợp tác Liên Xô - Việt Nam》,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島的擴張。

1975年越南統一後,越南決定與蘇聯發展更為親密的外交關係,從而開始與中國疏遠。高層方面,越共中央親華派如長征武元甲逐漸不再被重用,以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為首的親蘇派掌權,而早在1960年越南勞動黨三大越南語Đại hội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 III黨章越南語Điều lệ 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中關於毛澤東思想的內容也被刪去。

為了制止越南出兵柬埔寨,由華國鋒擔任軍委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於1978年12月7日召開會議通過當時在任的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鄧小平建議,並於8日下達了對越作戰的決定和命令,命令以昆明軍區和廣州軍區部隊以及各大軍區抽調部隊組成雲南邊防部隊和廣西邊防部隊,攻擊大量越南北部城鎮,消滅越軍在北方的有生力量並以減輕赤柬承受越軍的攻擊壓力。

1979年,人民日報報道,越南多次在中越邊境挑釁,造成流血事件。[23][24][25][26]

越南華僑

[編輯]

1975年北越取得越南戰爭勝利統一越南之後,將南方的私人企業收歸國有,致使不少華僑華裔財產被沒收,並受到殘酷的政治壓迫,許多平民遭到秘密逮捕和肆意殺害,迫使許多人拋棄財產甚至攜家人逃亡。[27]在一些「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無窮無盡的「忠誠測試」,甚至被驅逐離開越南。越南國內的排華事件頻頻發生,華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直接導致大量越南華裔返回中國。1978年8月25日,正值中越雙方就華僑問題舉行副外長級別談判時,中越邊境發生「友誼關事件」。當日上午十時左右,越南出動軍警拆除友誼關越方一側的難民草棚,並毆打、驅趕華僑。中國官方統計稱此次事件造成四人死亡,十人受傷,其中九人重傷,並致使1,600餘名華僑從友誼關逃入中國境內,另有「數百名」華僑從山地逃入中國境內[28]。由於無法容忍越南當時這種反華行為,中國一方面對於越南發出譴責,另一方面接收了大量淪為難民的越南華裔。[27]中國以需要安置難民為理由之一減少對越援助,此舉亦增加了越方的不滿。

聯合國難民署估計,1970-1990年代間,逃出越南的船民介於100萬至200萬之間,其中約20萬至40萬船民被海盜殺害或者葬身怒海。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並永久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1978年到達香港的難民中大約有六到七成是越南華人。1979年,華人難民的比例已接近80%[29]

南海諸島領土糾紛

[編輯]

現中越雙方的陸地疆界長達1,300公里。1885年前,中越屬於宗藩關係,並未劃定準確的陸地邊境線,僅以地理習慣劃分管轄區域。但中法戰爭後中國將越南的宗主權轉於法國,這使中越陸地邊境線必須明確化。在隨後中法陸地劃界中部分戰前屬於越南管轄的區域被歸入中國,這成為中越兩國陸地領土糾紛的源頭。至於南海諸島,當時中法均認為不屬於越南(法方認為是無主島嶼),兩國劃界時未涉及。中國雖然聲稱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但長期以來並未對這些島嶼擁有完全的實際控制權,而且許多中國古代地圖只顯示南端是海南島,而非南海諸島。[30] [31] 相比之下,從黎朝到阮朝,越南幾乎一直出現在南海島嶼上,這一點在越南和外國專家自17世紀到19世紀末繪製的古代地圖上得到了證明。[32] [33]

1930—1933年,法國先後侵占南海九島。1933年7月19日,法國對外宣布占領南海九島,後將其歸入法屬印度支那管轄。中華民國海軍海道測量局完成實地測量後,於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會刊第二期專門繪製《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確定了中國南海最南疆域線至北緯4°,把曾母暗沙標在了疆域線之內。

1940年,日本帝國二戰歐洲戰場法國被納粹德國擊敗之機會將法國驅逐,將南海諸島歸入日屬台灣管轄。二戰結束後,中國於1946年收復南海諸島。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之後,越南分裂。當時南方西貢政府聲稱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並派兵占領西沙、南沙部分島嶼。

1958年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中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里,明確指出:「這項規定適用於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領土」。9月6日,越南勞動黨中央機關報《人民報》在第一版全文刊登中共政權的領海聲明。1958年9月14日,越南政府總理范文同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鄭重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8年9月4日關於領海決定的聲明」,「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尊重這項決定」。[34]. 但越方並不認為這是合法的承認,因為中方有意調整信函的信息以服務於自己的目的。[35]

1972年5月越南總理府測繪司印製的《世界地圖》,為黃沙群島標註了中文名稱。雖然越南教育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九年級《地理》課本《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文中寫道:「從南沙、西沙各島到海南島、台灣島、澎湖列島、舟山群島,……這些島呈弓形狀,構成了保衛中國大陸的一座『長城』」,這並不代表中國對南海諸島的領土承認,而只是指出了該島礁的地理特徵。書中此前還指出,「如果包括海南島,最南點是北緯18°」。證實當代中國的地理不包括海南島以南的任何領土。[36]

1974年西沙海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西沙群島控制權。1975年,越南統一,河內政府接收原西貢政府控制下的南海島嶼,其對南海諸島的歸屬權的官方立場亦開始改變。1978年9月起,中越雙方開始相互指責對方軍隊越界。

柬越戰爭

[編輯]

雖然越南和紅色高棉曾經有過合作,但是當柬埔寨共產黨總書記波布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權後,開始實施整肅與屠殺,其執政期間,紅色高棉試圖逐步將柬埔寨改造為不分任何階級的社會,將所有城市居民強行驅趕至農村,實行恐怖統治和全國大清洗,屠殺平民約兩百萬人。[37]越南則指責紅色高棉政權屠殺居柬的越南人,且入侵越南領土,故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1978年5月,在巴祝大屠殺發生後,大清洗激發了反波布的起義,被鎮壓後,流亡者在越南成立了「柬埔寨救國民族團結陣線」,領導者是紅色高棉曾任師長、省委書記的高層領導人韓桑林。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友好同盟條約;同年12月25日,10萬經歷越戰洗禮的越南志願軍發動勢如破竹的進攻。1978年12月,越軍進攻柬埔寨,並於1979年1月7日攻占首都金邊,推翻了民主柬埔寨,成立了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戰爭準備

[編輯]
廣西中越邊境標誌:友誼關,東線解放軍通過友誼關攻入越南。
解放軍初期攻勢
越南老街省,與中國雲南省相鄰,西線解放軍開戰後首先攻入越南老街。

在1978年12月7日,由華國鋒擔任軍委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人民大會堂召開擴大會議,中國決定對越南訴諸戰爭。12月8日,中央軍事委員會下達戰略展開命令,「為了支援柬埔寨人民反對越南侵略擴張的正義鬥爭,打擊越南的反動氣焰,牽制越南侵略行動,爭取我國邊境的和平穩定」,命令廣州軍區、昆明軍區的參戰部隊及配屬部隊,從秘密機動轉為公開集結,迅速將乙種部隊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部隊,爾後向指定地點開進集結,至1979年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戰鬥準備工作,等待中央軍委的命令執行對越機動作戰任務。預計在東西兩線集結6個野戰軍,以越北邊境淺近縱深的縣級城鎮為目標,「用3-5天時間殲滅越軍1-2個師,速戰速決,震懾越南的氣焰」。同時,為防止蘇聯在北方可能採取的武力援越行動,與蘇聯蒙古接壤的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均進入臨戰狀態,這四大軍區的乙種步兵師補充人員裝備擴編為戰時甲種師,各野戰軍離開營區進入野戰地域。

越南在1978年12月25日發動大規模侵柬戰爭後,中共中央軍委於12月31日再次召開作戰會議,決定擴大對越作戰規模,全線增加3個野戰軍投入作戰,將進攻目標由邊境縣級城鎮升級到省會城市,時間延長到15-20天,消滅越軍3-5個師,加大對越南的有限懲罰力度。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奉命重新制訂作戰計劃,調整兵力火力部署,所屬參戰部隊於1979年2月15日前完成了一切作戰準備工作。東西兩線的7個野戰軍另2個軍區獨立師、2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2個鐵道兵師、2個通信團、2個防化團、空軍航空兵13個師加3個獨立團另10個大隊全部進入待命地點(開戰後又相繼加入2個野戰軍的7個步兵師)。(另空軍航空兵奉命出動各種飛機700餘架,在中越邊境地區加強巡邏警戒,隨時准備消滅進攻中國本土的越南軍隊,一般情況下不進入越南境內作戰,同時積極做好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準備;空軍高炮和地空飛彈部隊也同時完成戰術部署,擔負中國境內的機場對空保衛任務;海軍南海艦隊組建了一支代號為217的合成艦艇編隊,在川島以西各港口集結各型艦艇120餘艘和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170餘架待命,隨時準備打擊蘇越攻入西沙群島,以及破壞中國海上鑽井平台,空襲中國沿海港口和重要設施的行動。)

昆明軍區臨陣易帥,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武漢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對調職務。1979年1月7日中午,楊得志飛抵昆明上任,與王必成進行了工作交接。當天下午,楊得志就飛去了設在開遠的昆明軍區前進指揮部視察,聽取了前指領導關於作戰準備情況的匯報。在昆明軍區的40多天裡,他做了大量的戰役準備工作,開戰後又在開遠前指日夜關注戰局,運籌兵力調配,實施各種指揮。2月25日夜,楊得志突發急病,26日即被專機秘密接回北京治療。昆明軍區副司令張銍秀被任命為代理司令員,與軍區第一政委劉志堅、副司令員查玉升等人繼續指揮西線的對越作戰。

197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下達《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命令》,決定於2月17日拂曉,從廣西、雲南方向同時發起對越作戰。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訪問記《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實際上是對全世界宣布了中國的最後抉擇。

對於本次戰爭的起因,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表示:

而越南的河內之聲廣播電台,則指責「北京擴張主義集團」,稱:

中方作戰計劃

[編輯]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西線雲南省和東線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方向作戰前期由楊得志,後期由張銍秀指揮;廣西方向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29個步兵師(分別為:陸軍第11軍、第13軍、第14軍、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0軍、第54軍、第55軍及第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另1個邊防營、雲南省軍區4個邊防團另3個邊防營)、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3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高炮72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約22萬人,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突襲。

越軍以一線的6個步兵師(第3、345、346、316A、338、325B師)、10餘個地方團、20餘個獨立營及4個炮兵團應戰,後期又陸續加入步兵327、337師和若干獨立團、獨立營、特工營、炮兵、工兵、通信等單位,參戰正規軍在1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武裝民兵配合作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欠第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第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張銍秀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

過程

[編輯]
解放軍東線指揮許世友上將
解放軍西線指揮楊得志上將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編輯]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線4個軍及大量配屬保障部隊近12萬人在許世友指揮下分14路進入越南境內。3小時後,北集團突破莫隆,消滅越南一個獨立營,向通農縣前進。41軍122師從廣西平孟方向攻擊朔江,41軍123師368團從靖西方向進攻茶嶺,42軍125師從廣西水口關方向進攻復和。同日,西線3個軍及配屬保障部隊10餘萬人在楊得志指揮下,從雲南邊境的三個方向攻入越南。戰爭正式爆發。當日,東線41軍從那坡靖西出擊。121師向班莊、123師主力向扣屯方向實施長途穿插作戰,123師368團向茶靈方向實施牽制性攻擊。122師從平孟孟麻出擊,包圍朔江地區的越軍。42軍從龍州出擊。126師配屬43軍坦克團從布局關出擊,大出越軍意料,迅速占領東溪,打開了突破口。124師隨其後進入戰鬥,沿4號公路直插高平,125師進攻復和。129師當日攻占班腮靠矛山地區。55軍向同登、坂然進攻。43軍主力從愛店出擊,進攻祿平。廣西軍區獨立師攻占越南廣寧省保肯、比勞地區。同日凌晨,西線第11軍從雲南金平縣出擊,攻占越軍第一線據點西羅樓巴楠棍布多等地。13軍偷渡紅河後出動炮兵群炮擊谷柳外圍諸點,突破越軍第一線防禦。14軍向老街、班菲、拔坡、班老、孟康、發隆同時發起攻擊。[39]:306-307

2月18日,東線41軍121師繼續向班莊穿插,122師與朔江越軍激戰,123師主力繼續向扣屯穿插,123師368團攻占了八達嶺和八姑嶺。42軍124師奪取了弄梅隧道。55軍164師攻占坂然,163、165師繼續圍攻同登越軍。越軍向探壟發動了團級規模反擊,被163師488團擊退。127師攻占支馬、龍頭地區,128師攻占長條山。西線13軍37師攻占谷柳後山以北地區,38師殲滅壩灑地區越軍,39師進攻岳山和谷珊西山的越軍。14軍進攻紅河東岸的越軍,40師主力攻占老街周圍各個要點,41師攻占猛康、發隆外圍陣地,42師殲滅了拔坡、班老地區的越軍。[39]:306-30711軍攻殲了封土當面巴南棍、老虎充、麻栗坡一線陣地的越軍。

2月19日,東線41軍121師插到班莊,122師部隊突襲並佔領了河廣縣長白山。42軍穿插高平,124師攻占博山,125師攻占復和。54軍162師從水口出境作戰,接替125師繼續進攻復和。43軍轉入鞏固已占領地區。西線13軍37師發動夜襲攻克谷柳、保勝,39師攻占了岳山防線。14軍40師攻占越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41師攻占孟康。同日55軍163師開始攻擊同登地區的鬼屯炮台、339高地和探某地區,同時展開對占領地區殘餘越軍的清剿。[39]:307

2月20日,東線41軍123師1個營插到扣屯,122師繼續向朔江突擊,42軍124師推進到高平外圍,54軍162師在平江上架橋成功。55軍繼續圍攻防守鬼屯炮台、339高地和探某的越軍。西線13軍進抵北瓜姚登朱登尚一線,14軍全殲發隆地區之越軍。

2月21日,東線42軍掃清了高平外圍的主要據點,55軍攻占了鬼屯炮台。2月22日,東線41軍122師占領高平省河廣縣縣城朔江,123師攻占了河安。西線13軍39師一部搶占代乃,切斷了10號公路。11軍31師一部插到巴沙山口側後,切成了攻擊山口的有利態勢。

2月23日,東線55軍攻殲了探某、339高地的越軍,全部攻占了同登,全殲越軍第3師12團主力。西線11軍攻占巴沙山口,13軍37師、38師分兩路對甘棠構成鉗形攻勢,39師堅守代乃阻擊越軍增援甘棠,越軍316A師發動多次猛烈進攻,無法突破解放軍防線。14軍40師主力進攻龍徽、朗忠等地,41軍向郭參穿插,42師攻占班甘以東地區。

2月24日,東線42軍占領越南高平省省會高平市。西線14軍40師搶占朗洋,攻克班羅,41師進至東家。

2月25日,東線41軍、42軍開始對高平地區殘敵進行清剿。西線13軍攻占黃連山省重鎮甘棠。[39]:307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編輯]

2月27日,東線55軍從多個方向猛攻諒山市,經過2天戰鬥基本掃除了外圍的防守越軍,直逼諒山市區。西線50軍149師也分多路向沙巴越軍發起穿插進攻,雙方沿10號公路南北地區持續激戰。

3月1日9時30分,東線55軍集中了19個炮兵營的306門火炮,對諒山市內33個重要目標進行了猛烈的火力急襲。30分鐘內發射炮彈9900多發,諒山市區的軍營、火車站、汽車站、發電廠、郵電大樓、省府大樓、市府大樓、公安廳、國際旅行社等主要建築物、軍政設施被打得千瘡百孔,諒山對外的通信中斷、交通中斷、供電中斷,整個城市陷於癱瘓。越軍一不明單位用無線電明話向河內總參報告說:「敵人從上午8時30分(河內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個小時)開始炮擊,火力非常厲害,簡直不可想像,炮聲隆隆,從未見過這樣猛烈的炮火,炮彈一直不停地轟,數不清有多少發,所有的道路都被他們封鎖了,我們簡直無法抵擋,要撤退只有爬山。」炮擊停止後,中國軍隊向諒山市區發起猛攻,戰至3月2日中午12時,全部攻占了諒山北市區。3月2日,54軍162師攻占越南高平省廣淵。[39]:307

3月3日,東線廣西軍區獨立師攻殲了廣寧省橫模地區越軍。西線11軍31師攻占封土,50軍149師占領越南黃連山省重要避暑勝地沙壩,14軍攻占鋪樓郭參。東線,42軍124師攻占茶嶺,54軍161師攻占脫朗[39]:307-308

3月4日,東線55軍打過淇窮江,當天攻占諒山南市區,最遠向淇窮江以南推進了5公里,與攻占迷邁山的43軍127師共同形成了威逼河內的態勢。[39]:308

3月5日,東線42軍126師攻占下琅,廣西軍區獨立師攻占廣寧省高巴嶺。當日晚,中國宣布已達到懲罰作戰目的,開始從越南撤軍。晚幾個小時後,越南宣布全國總動員令,表示要抵抗到底。[39]:308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編輯]

從3月6日起,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開始撤退。此期間中國軍隊將大量民生工礦物資運回國(其中大多數為中國無償支援越南的物資)。

在撤軍過程中,中國軍隊有計劃地摧毀了越北地區的大量越南軍政設施,以破壞其戰爭潛力。3月12日,東線諒山方向中國軍隊率先完成撤軍。3月13日,西線雲南方向的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了國境線以內。東線高平方向的中國軍隊繼續回撤,並在撤退路線上鋪設地雷,以遠程砲火掩護撤軍,導致越軍無法發動大規模追擊行動。3月16日22時20分,最後一輛軍車回到中國領土,東線中國軍隊完成撤軍。同日,中國宣布完成撤軍行動,戰爭結束。5月30日,東線以許世友為總指揮的廣州軍區前進指揮部從南寧班師回到廣州。[39]:308

中國官方未發表傷亡人數。越南官方亦未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僅於官方《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占過的城鎮做出大規模破壞的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和礦廠等。

結果與影響

[編輯]

由於雙方在戰場上沒有使用軍直接交戰,僅限於地面部隊作戰,不同於一般戰爭,加之,中國邊防部隊已多年沒有打過仗,部隊絕大多數中下級指揮員缺乏實戰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干擾破壞,部隊訓練少,軍事素質差,在戰鬥中也暴露諸如指揮失當,協同失調,編制不合理,武器裝備不配套等問題;但通過實戰,解放軍在戰役指導、戰術運用、指揮協調、組織各種保障和民兵參戰支前等方面,取得一些可貴經驗,對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改革有重要意義[40]:411

雙方傷亡

[編輯]

根據後來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6,954人死亡,14,800多人受傷;而副總參謀長伍修權在會見法國軍事代表團時透露,越南傷亡5萬人,中國傷亡2萬人。[41]2月17日至2月27日越軍約15,000人死亡,2月28日至3月16日越軍約37,000人死亡,預計越方總死亡人數共超過80,000人。

領土變更

[編輯]

中國軍隊佔領了越南一些戰略山丘和陣地,例如越南最北端的象徵友誼關板約瀑布的一半[來源請求][42] [43]。在經過2000年中越邊界條約後,中國永久取得這些約80平方公里的土地。

遣返戰俘

[編輯]

為推動中越政府副外長級談判,1979年5月21日中國政府委託中國紅十字會在友誼關至同登公路零公里處單方面釋放首批越南被俘傷病員120人,將《交接越方被俘武裝人員名冊》一份和《俘虜殘廢證明書》四十一份交給越南紅十字會代表團。越南紅十字會代表團將定於今天釋放的四十三名《被俘的中國士兵和傷病員名單》(越文)一份,交給中方紅十字會代表團。[44]釋放時,中方用十多輛救護車和客車把這批越方被俘武裝人員傷病員從開到憑祥市隘口車站柳州鐵路局鐵路衛生專列上接運到友誼關口,遣返的越方被俘武裝人員下車後,十二時四十分步行或用擔架抬至零公里處,由越南紅十字會代表團接收。越方紅十字會代表在交接書上簽了名。應中國紅十字會的邀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代表多米尼克·保海爾當天到零公里處現場,觀看了交接過程。釋放越方被俘武裝人員後,中方紅十字會代表接收了越方釋放的被俘中國傷病人員四十三名。中方駐友誼關邊防部隊在零公里處中方一側公路地段進行了排雷和撤除障礙物,保證雙方遣俘時,獲釋的被俘人員和紅十字會代表在中方一側的安全。5月22日中越雙方紅十會代表團在友誼關舉行第一次會談,就釋放第二批戰俘、舉行第二輪會談的時間、內容達成協議。5月26日雙方紅十字會舉行第二輪會談。

對中國的影響

[編輯]

短短一個月的戰爭,中方傷亡人數達到2-3萬人,並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約35億人民幣,導致當年(1979年)經濟計劃未能按時完成。但是透過中越戰爭,中國達到了預期的懲罰性作戰目的,摧毀了越南北部的工礦業。此外打亂了蘇聯和越南的戰略部署,藉此戰爭爭取到了改革開放的寶貴時機。張曉明更指中越戰爭是中國向美國交心的「投名狀」[45],以行動證實中蘇徹底決裂,彰顯「聯美抗蘇」的決心,使得中美建交後兩國關係快速進入一個近十年的黃金時期,中國獲得進口大量西方投資和技術的時機,直到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美關係才重新交惡。

通過隨後十年的邊境輪戰,解放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基層指揮人才,鍛鍊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時,這場戰爭中國軍隊也吸取了諸多教訓:因為長期沒有戰鬥,解放軍部分軍官軍事技能不強,在作戰時指揮不力;59式62式坦克不適合在山地配合步兵作戰,在戰鬥中被擊中損失數量極多;56式半自動步槍在叢林戰和近戰中火力不如越軍裝備強大;沒有軍階制導致部隊在戰場臨時重組時不能迅速確定指揮關係;缺少能夠保護步兵的裝甲運兵車步兵戰車,使得步兵不得不搭載坦克外表代步行進因此易受攻擊等問題都在戰爭中暴露出來。

對越南的影響

[編輯]

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傷害是持久的。中國軍隊進入北越的工業區,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運走了大量越南公私部門物資,包括大批此前援助越南的物資,並對越南的村莊公路鐵路基礎設施施行完整且系統的破壞。越南記錄的損失包括了428家醫院、735所學校、8萬頃農田被毀和40萬頭牛被搶走或殺掉[46],《對越戰爭親歷記》中甚至誇張的描述「連越南的牛見了163師的官兵都跑得遠遠的」。來自中國的戰略威脅迫使越南長期保持相當大規模的陸軍(共120萬)處於備戰狀態無法從事生產,對越南國內經濟造成了拖累,錯失了經濟改革的機會。尤其是連年戰事逼迫越南不得不把重心用來防禦北方,從此無法再進行干涉其鄰國政局。

越南民間據說有數千平民遇害[47],而傷亡嚴重的原因據當年老兵記載:中國軍隊撤退時,無數越南男女軍人都偽裝成無武裝的越南百姓對解放軍進行不間斷的偷襲,導致中國軍隊分辨不出是普通百姓還是越軍民兵[48],造成大量誤傷[49],因此採用總體戰策略將所有越南人都預先視為作戰人員對待。這反而造成了越南百姓更加仇恨華人。這場戰爭加劇了越南對在越華裔民族歧視,許多人被迫移民。他們之中很多人被迫成為難民逃難,部分逃難到香港,而最終移居到澳洲西歐北美的其他華裔社區,其餘大部分華裔回到中國大陸境內定居。大約八萬漢族以及苗族被從越南北部強制驅離到越南南部[50][51]

戰後因受戰爭影響,加之黃文歡出走北京,越南共產黨開始了對黨內親華派的清洗,估計共有20468名越共黨員受牽連而被開除黨籍。越南在國際關係上也開始愈加依賴蘇聯支持,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使得冷戰結束,中越關係才開始有所回暖。

世界各國態度

[編輯]

1979年2月22日,新華社匯總了各國對中越戰爭的態度[52]

世界各國的態度
態度 國家
譴責中國,支持越南,並要中國撤軍及停火  蘇聯 古巴 波蘭 東德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保加利亞 阿爾巴尼亞 蒙古人民共和國 阿富汗 南葉門 衣索比亞 安哥拉 莫三比克 貝南 剛果人民共和國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包括了蘇聯及其大部分衛星國
對中國表示遺憾,要中國撤軍  寮國 印度
反對中國及越南的軍事行動  瑞典 加拿大 紐西蘭
要求中國從越南撤軍、越南從柬埔寨撤軍  日本 泰國 馬來西亞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 菲律賓 伊拉克 芬蘭 挪威 英國 荷蘭 義大利 南斯拉夫 羅馬尼亞 美國 澳洲
對中國和越南都表示遺憾、希望越南和柬埔寨都能支配自己命運  西德 奧地利 瑞士 比利時 盧森堡 法國 愛爾蘭 西班牙 希臘
呼籲談判解決問題  孟加拉 賽普勒斯 丹麥 冰島 埃及 利比亞 馬利 馬達加斯加
公開聲明不表態  葡萄牙
僅譴責越南  北韓[53]
支持中國,譴責越南  民主柬埔寨

後續

[編輯]

中越十年邊境衝突

[編輯]

中國軍隊撤軍後,越南軍隊又相繼占領了中越邊境許多騎線點,並占領了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在中國邊境頻繁活動。1979年中越戰爭結束後,越南和中國又在中越邊境發生了數千次的衝突,均以中國軍隊獲勝為結,越軍傷亡1,800餘人。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奉命率領昆明軍區軍隊對佔領雲南省羅家坪大山扣林山的越軍進行攻擊,中國軍隊占領羅家坪大山和扣林山,越軍200餘名士兵死亡。[54] 此後,中國方面又經過精心的準備,於1984年4月發動了爭奪老山者陰山兩山戰役,經過三年的反覆戰鬥,中國軍隊獲得戰爭勝利,並最終收復這兩個地區,包括一些山峰。

中越關係正常化

[編輯]

1986年,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去世,長征接任總書記重新掌權,面對戰略失誤導致的嚴峻社會經濟危機和孤立的國際環境,越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新的發展路線和戰略方向。1989年,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中越邊境的戰事終於逐漸結束。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越南部長會議副主席武元甲大將作為越南政府代表出席亞運會。1991年蘇聯解體,越南失去支持,並被國際孤立;中國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被國際制裁,與美國關係降至冰點。1990年9月,越共中央總書記阮文靈和部長會議主席杜梅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成都,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就中越關係和柬埔寨問題進行會談[55]。1991年11月,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和越南部長會議主席武文杰正式訪中,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兩國領導人發表聯合公報,宣布中越關係實現正常化,結束了長達13年之久的兩國關係對立狀態。[56][57][58]兩國政府很少提及當年的軍事衝突。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龐大的陸軍

在經過多年談判之後,中國和越南先後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以及北部灣海上邊界協定,勘定了兩國的陸地和部分海上邊界。陸地邊界發生調整,導致越南將在戰鬥中失去的部分土地,例如友誼關板約瀑布的一半,在2000年中越邊界條約後,歸給中國約80平方公里,尤其是作為越南與中國傳統邊界標誌和入境點的友誼關(越南稱南關)。在越南社會引起廣泛的不滿,因為越南有一句俗語:「越南從南關到金甌角」,然而現在整個友誼關都在中國領土內。另外兩國在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海上邊界爭議仍然沒有解決,直到現在,越南和中國仍然持續在其占據的南海島礁上填海造地,並時常發生海上爭端。

紀念

[編輯]

20世紀80年代的越南廣播電視幾乎每天播放歌曲《邊境上空的槍聲》和《越戰英雄黎庭征》,學生們被要求學唱,而且要在不同場合演出,現在[何時?]已經不再播放,越南政府被認為想讓人們遺忘這場戰爭。中國政府不再對這場戰爭做任何宣傳,但也沒有壓制民間紀念。[59]

分析

[編輯]

政治層面

[編輯]

英國媒體BBC推算:中國軍隊傷亡大約27,000人,越軍傷亡大約80,000人。有分析稱,中國是為了牽制推翻紅色高棉的越南。[60]

2015年出版的美國空軍戰爭學院張曉明博士的《鄧小平的持久戰:1979年至1991年中越軍事衝突》一書認為,越方史料自我吹噓。鄧小平認為越戰後美國力量和影響下降。蘇聯經濟惡化,國內民族矛盾加劇,將在1985年發動對外戰爭。越南不顧中國抗美援越挑釁中國,應該懲罰。越南是蘇聯盟友,鄧決定聯美打蘇。與西方結盟可證明中國的價值,西方將以資金技術回報。邊境衝突使中國領導人共同支持鄧小平。「教訓越南」給越、蘇、美和其他國家發出了信息。越南繼續敵中親蘇。西方在金融和技術上支持中國。美國得以集中資源擊敗蘇聯。鄧小平鞏固權力,同時實施經濟改革。蘇聯與美中敵對陷入困境,越蘇都比中國困難。80年代末蘇聯無法再支持越南。越南只能轉向中國,中國從政治和戰略上打敗了越南。中國重創越南軍隊和經濟。中國軍隊傷亡不理想但領導人可以容忍。解放軍缺乏情報,大批越南民兵參戰,中國軍隊未能發揮優勢,步、炮、坦克兵部隊協同合作差,指揮、控制和後勤支援系統過時。戰後,解放軍開始改革應對蘇聯。1985年開始,中國專注打贏周邊高科技局部戰爭,將永遠不會再打一場只有陸戰的戰爭。1979年戰爭的教訓仍然適用於現在。中國未來也不會再針對鄰國使用武力[61]

章立凡認為實際上中越可能沒必要打這場戰爭。但中國為了表示徹底和前蘇聯陣營決裂,所以打這場仗。但這是得不償失的一場戰爭。它也暴露了中國軍隊的很多弱點。實際上它遭遇越南的頑強抵抗,而且代價也非常慘重。而且中國也死了很多戰士。這場戰爭更多是拿軍人的血換外交格局的重組。[62]

韓孝榮認為,雖然「自衛反擊」的定性是否準確還可以商榷,但不能因此就斷言越戰老兵的犧牲並不值得。假如沒有他們的犧牲,越南也許不會在黎筍去世之後不久就走上革新之路,同時謀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並從柬埔寨撤兵。 而中國領導人可能不會意識到軍事改革的緊迫性。當然,這一切如果能以和平的手段實現就更加理想。[62]

軍事戰術層面

[編輯]

歷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屢次與火力比自己強的對手交鋒,因此長期以來使用三三制戰術和穿插、迂迴、包圍等戰術來抵消對手的火力優勢。然而,這次戰爭的對手越南人民軍在火炮的質量、口徑與數量上均遠遜於中國,而中國軍隊仍然以三三制戰術等更適合游擊戰的戰術來進行進攻,相當於放棄了自己在火力上的優勢[63],轉而同輕武器火力略勝於自己的越南人民軍短兵相接[註 1],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63]。在意識到該問題後,解放軍便在兩山戰役中更積極地使用炮兵。戰後,中國也加大了對新式火炮和反炮兵雷達研發的力度。

此外,一些中國參謀人員不識地形圖,只會按照比例尺直線距離換算並教條地使用「理論上的」行軍速度計算部隊的到達目標時間,導致許多部隊在按預定路線行進時走上死路(如懸崖峭壁),貽誤戰機。

人物

[編輯]

中方

[編輯]

越方

[編輯]

紀念作品

[編輯]

中國大陸

[編輯]

中國雲南電視台曾經就中越戰爭做出了系列紀錄片。

歌曲
電影
文學
  • 《西線軼事》,中篇小說,1980徐懷中;《阮氏丁香》,《西線軼事》續篇,1981徐懷中;
  • 《高山下的花環》,中篇小說,1982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墳塋》,中篇小說,1985李存葆;
  • 《穿越死亡》,長篇小說,2007朱秀海,獲「第五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電視劇

香港

[編輯]
電影
歌曲

越南

[編輯]
文學
  • Đêm tháng Hai》(二月之夜)、《 Chân dung người hàng xóm》(鄰居的肖像)
歌曲
電影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越南人民軍在越戰時許多部隊就已經全員裝備中造56式自動步槍,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班為9人,為2-3把56式自動步槍,4-5把56式半自動步槍與1-把56式班用機槍,火力持續性弱於越南

參考資料

[編輯]
  1. ^ Zygmunt Czarnotta and Zbigniew Moszumański, Altair Publishing, Warszawa 1995, ISBN 978-83-86217-16-8
  2. ^ 2.0 2.1 2.2 Zhang Xiaoming, (actually 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200,000 with 400 – 550 tanks)"China's 1979 War with Vietnam: A Reassessment", China Quarterly, Issue no. 184 (December 2005), pp. 851–874. Zhang writes that: "Existing scholarship tends towards an estimate of as many as 25,000 PLA killed in action and another 37,000 wounded. Recently available Chinese sources categorize the PLA’s losses as 20000 dead and some 15,000 injured, giving a total of 35000 casualties from an invasion force of 200,000."
  3. ^ 3.0 3.1 3.2 3.3 King C. Chen. China's War with Vietnam, 1979: Issues,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Hoover Press. 1987年. ISBN 978-0-8179-8573-8. 
  4. ^ 4.0 4.1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 昆明軍區後勤部 
  5. ^ China at War: An Encyclopedia,第413頁,載於Google圖書
  6. ^ 6.0 6.1 Tonnesson, Bởi Stein. Vietnam 1946: How the War Beg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2. ISBN 9780520256026. 
  7. ^ 7.0 7.1 Chan, Gerald.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971 illustra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80. ISBN 0195827384. 
  8. ^ 8.0 8.1 Military Law Review, Volumes 119–122 119. Contributors United States. Dept. of the Army, Judge Advocate General's School (United States. Army).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88: 72. 
  9. ^ 9.0 9.1 9.2 9.3 9.4 King C. Chen. China's war against Vietnam, 1979: a military analysis.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1983, 3 (1)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 ^ Vietnam,第158頁,載於Google圖書
  11. ^ Veit Nam Resorts to Bloodshed Against China (PDF). 北京周報. 1978-11-10: 20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1). (存檔於馬克思主義文庫
  12. ^ Bloodshed Neor Yu Yi Kuon-Vletnomese outhorities crock down on Chinese residents in ottempts to torpedo talks (PDF). 北京周報. 1978-09-01: 24 [2021-02-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1). (存檔於馬克思主義文庫
  13. ^ 战后40年,柬埔寨逐渐改变与中、越的关系. 美國之音.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中文). 
  14. ^ 中越战争根源:越南“南天中华”的霸主梦. 多維新聞.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15. ^ 中越战争30周年: 回顾与反思. 英國廣播公司. 2009-02-16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英國英語). 
  16. ^ Dan Levin. 中国何时坦然面对自身历史污点?.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03-31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中文(簡體)). 
  17. ^ Ask The Vietnamese About War, And They Think China, Not The U.S.. NPR.org.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英語). 
  18. ^ China tries to forget, but its war with Vietnam ended with a US victor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3-03 [2019-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5) (英語). 
  19. ^ Whitson, William W. Foreign policy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 major postelection issues. Praeger. 1976: 142. ISBN 9780275565404. 
  20. ^ O'dowd, Edward.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y in the Third Indochina War: The Last Maoist War. Routledge. 2007: 4. ISBN 9780415414272. 
  21. ^ Bernard K. Gordon. The Third Indochina Conflict.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 1986, (Fall 1986) [2018-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22. ^ The 1979 campaign (PDF). All Partners Access Network. [2018-03-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7-06). 
  23. ^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DNCB201407059.html
  24. ^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SHJN201704014.html
  25. ^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GZWD201203023.html
  26. ^ 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QZJ201612014.html
  27. ^ 27.0 27.1 William J. Duiker. China and Vietnam: the roots of conflict.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6年. ISBN 978-0-912966-89-2. 
  28. ^ 中国政府代表团仲曦东团长在中越两国关于居住在越南的华侨问题谈判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1987年8月26日. 「八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至十一時(北京時間),越南當局出動一、二百名軍人、公安人員,強行拆除友誼關越方一側難僑居住的草棚,用刺刀、匕首、木棍、石頭殘酷毆打、驅趕滯留在那裡的兩千多名難僑,當場打死四人,打傷數十人,其中九人受重傷。有的被刺刀插入背部深處,傷口達兩寸;有的手腳被砍傷、砍斷,有的頭部、背部被打成重傷,大量出血,生命垂危。由于越方軍警在公路兩旁和山坡上毆打和驅趕難僑,迫使難僑慌忙逃命,湧入中國境內,有一千六百多難僑進入友誼關我國境內,另有數百名難僑從山坡上被越方驅趕爬山進入我國隘口。難僑的行李物品被越南公安人員搗毀或掠奪。與此同時,越南公安人員還向零公里中國一側的中國工作人員擲石頭,袁伯成同志頭部被打傷,醫生尤帶蓮同志被石頭擊中胸部。」 
  29. ^ 中國越南戰爭40年:華僑吳喜來從越文老師到中英翻譯. [201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30. ^ "Library of Congress Hua yi tu". 
  31. ^ {{|url= https://oldenchina.weebly.com/maps-and-differences.html }}
  32. ^ "Phu Bien Tap Luc". 
  33. ^ {{|url= https://east-sea.de/en/2020/10/22/english-ancient-maps-affirm-vietnams-sovereignty-over-archipelagos/ }}
  34. ^ “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 www.fmprc.gov.cn.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35. ^ {{|url=http://www.thanhniennews.com/politics/late-vietnam-pms-letter-gives-no-legal-basis-to-chinas-island-claim-26821.html}}
  36. ^ “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4]- 中国日报网. world.chinadaily.com.cn.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8). 
  37. ^ 红色高棉血洗柬埔寨:超百万人非正常死亡. 文史參考. 2011-10-21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3). 
  38. ^ 南海潮——難民潮,作者:林濤(加拿大)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王志軍; 周奕. 《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 利訊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962-7968-13-9. 
  40. ^ 軍事歷史研究部、軍事圖書館等編著.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一卷).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9. ISBN 7-80137-315-4. 
  41. ^ Tretiak 1979,第757頁.
  42.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31232736/http://www.ngo-realm.org/GuomThien/HanNamQuan3.htm
  43. ^ 存档副本.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44. ^ 新華社廣西友誼關五月二十一日電:「我釋放首批越南被俘人員一百二十人 越南被俘傷病員一再對我方醫護人員表示感謝」,《人民日報》1979年5月22日第5版。
  45. ^ 1979 年中越戰爭:中共送給美國的投名狀?. [2023-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46. ^ Xem các nguồn Edward C. O'Dowd, Bùi Xuân Quang, Laurent Cesari, Gilles Férier. P148
  47. ^ 35 năm cuộc chiến biên giới phía Bắ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越南文)
  48. ^ 自卫反击战中的越南女特工:伪装百姓搞偷袭. [201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49. ^ 79年解放军炮击越军阵地时,其附加伤害造成越南百姓伤亡惨重. [201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50. ^ 越南老兵:我曾经对中国人恨之入骨. [201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51. ^ 中越战争后谁更受伤?. [201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52. ^ 国际社会1979年就我对越自卫还击的态度. 中華網. 2006-12-27 [2010-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53. ^ 金日成代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79年2月21日和同年3月1日三一運動60周年紀念日兩度在中越戰爭時期譴責越南。顧及到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係,他並未公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
  54. ^ 張銍秀. 军旅生涯(张铚秀回忆录).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年: 第438–439頁. ISBN 9787506535892. 
  55. ^ 李鵬. 1990年成都秘密会议成为中越关系的转折点. 李鵬外事日記 (新浪歷史). 2013-10-31 [201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 
  56. ^ 網易. 网易阅兵第50期: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_网易新闻. war.163.com.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57. ^ 於向東. 1949年以来的中越关系. 《世界知識》. 2011, (14). 
  58. ^ 104197. 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前前后后--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www.zgdsw.org.cn. [2018-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1). 
  59. ^ 中越戰爭40年:從頌揚英雄主義讚歌到藝術禁忌. [201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60. ^ 中越战争40年:从英雄主义教育素材到艺术禁忌. BBC News 中文. [2021-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中文(簡體)). 
  61. ^ BBC專訪:中國79年對越戰爭是勝是敗?. [2019-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62. ^ 62.0 62.1 中越战争40年:从英雄主义教育素材到艺术禁忌. BBC News 中文.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中文(簡體)). 
  63. ^ 63.0 63.1 O'Dowd 2007,第164頁.
書籍
網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