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臨安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宣統二年(1910)《臨安縣誌》縣境圖。

臨安城牆為舊臨安縣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錦城街道,2018-2019年陸續考古發現吳越衣錦城城牆、護城河及多處城內建築遺蹟[1]

歷史

[編輯]

臨安縣為東漢建安十六年(211)析餘杭縣西境置,初名臨水縣,屬吳郡,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名臨安縣,隋開皇九年(589)廢,唐武德七年(624)復置臨水縣,次年又廢,垂拱四年(688)復置臨安縣,五代梁開平二年(吳越天寶元年,908)改名安國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復名臨安縣,沿用至今[2]。此外,唐龍紀元年(889)在縣境內另建安眾營,光化二年(899)改為衣錦營,天復元年(901)升為衣錦城,天祐四年(907)又升為安國衣錦軍,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改為順化軍,次年廢[3][4]

臨安縣治最初在高陸(今址北高虹鎮高樂村一帶,猷溪與仇溪交匯處[5]),南宋景定三年(1262)遷至西墅保錦山南(今址西北西墅街一帶),明洪武初又遷至太廟山南原吳越衣錦城,即今址[6]。時衣錦城已圮,後知縣魏希古在舊址上建土城,各門立木柵[7]

吳越衣錦城北依太廟山(古又名茅山、安國山)與苕溪,南臨錦溪,設有陸門四座,分別為東門迎薰門、西門惠政門、南門望錦門和北門拱辰門,城外設護城河(後廢為田)。明代所建土城周五里(約2400米),高一丈(約3.2米)[7]。明清時城內以東西兩門之間的大街為主街(今衣錦街),原公共建築大多位於大街以北,包括縣署(其址今為臨安區政府)、錢王太廟、錢鏐墓、城隍廟和慈勝寺等,此外學宮(臨安縣學文廟)位於縣治南,武廟(關帝廟)位於北門內(),以上建築除錢鏐墓外今均已不存。

圖片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二)》. 搜狐. [2020-05-23]. 
  2. ^ 清·彭循堯修,董運昌、周鼎纂,《宣統臨安縣誌·卷一·輿地誌·沿革》:按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屬會稽郡餘杭縣地,後漢建安十六年析置臨水縣,屬吳郡,三國吳寶鼎元年改屬吳興郡,晉太康元年改曰臨安,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九年省縣入錢塘,唐武德七年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州縣俱廢,垂拱四年復分餘杭於潛以故臨水城置臨安縣,屬杭州,天祐四年於潛置衣錦軍,梁開平二年吳越王奏改安國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尋廢軍,復為縣,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至元十五年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國朝因之。
  3. ^ 五代·錢儼撰,《吳越備史·卷一至卷二·武肅王》:(己未)光化二年……二月,敕遣高品、周道安,改王本縣石鏡鄉為廣義鄉,臨水裡為勛貴里,所居安眾營為衣錦營,仍賜兩浙行軍司馬。(辛酉)天復元年……五月,敕授王守侍中,進封實王,加食邑一千戶,實封一百戶,仍升王所居衣錦營為衣錦城,封石鏡山為衣錦山,大官山為功臣山。(壬戌)二年……秋七月,王親巡衣錦城,治溝洫。(丁卯)四年春三月,敕升衣錦城為安國衣錦軍。
  4. ^ 《宣統臨安縣誌·卷一·輿地誌·古蹟》:衣錦營初名安眾營,唐昭宗詔改武肅舊營為衣錦營,即今縣治。
  5. ^ 《临安千年古县治——高乐》. 今日臨安. [2020-05-23]. 
  6. ^ 《宣統臨安縣誌·卷一·輿地誌·公署》:縣治康熙舊志宋前建高陸,至今石碑尚存,宋景定間令家之巽移建西墅保錦山,明洪武初令袁思謙移置東市太廟山右,國朝仍之。
  7. ^ 7.0 7.1 《宣統臨安縣誌·卷一·輿地誌·城池》:城據安國山之右脈,崛起平地,四圍周以深濠(久廢為田),苕錦二水曲折環繞,形勢天然,武肅時唐昭宗賜名衣錦。門四,東迎薰,西惠政,南望錦,北拱辰,後圮。洪武初令袁思謙始移治焉(治舊在高陸,宋景定間令家之巽徙西墅保錦山,洪武初始徙今所),薰北拱極各豎木柵,令魏希古設土垣以資防禦(時倭寇杭西竄邑境),周五里,高一丈,復增東西偏各柵門,土垣內外俱民業,各隨時修葺,歲以為常。萬曆三十六年令黃鼎象修葺四門,補築土垣,門固而垣經雨後復壞。……國朝咸豐間遭粵匪亂,城復圮,光緒十六年楊宗瀛、邑紳胡仁壽等籌捐重建東西門樓,二十六年令陳為鑑、邑紳胡仁壽等修築垣牆,並建南北諸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