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乃堆拉山口

座標27°23′11″N 88°49′52″E / 27.386448°N 88.831190°E / 27.386448; 88.83119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乃堆拉山口
居住於乃堆拉山口上的居民
穿過茶馬古道
位置 印度錫金邦 中國西藏自治區
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坐標27°23′11″N 88°49′52″E / 27.386448°N 88.831190°E / 27.386448; 88.831190
乃堆拉山口在Sikkim的位置
乃堆拉山口
乃堆拉山口
乃堆拉山口在Sikkim的位置
乃堆拉山口(左上角)
2014年9月18日,中國外長王毅與印度外長蘇什瑪·斯瓦拉傑簽署諒解備忘錄,中方重新開放一條進入西藏自治區印度教朝聖之路。印度教徒經典朝聖路線「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朝聖之路」以往只能經里普列克山口進入西藏,2015年起開放乃堆拉山口[1][2]

乃堆拉山口藏語རྣ་ཐོས་ལ་威利轉寫Rna thos la印地語नाथू ला[3]),是喜馬拉雅山脈中的一個隘口,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印度錫金邦的邊境。

「乃堆拉」在藏語中意為「風雪最大的地方」。乃堆拉山口海拔4,545公尺,距拉薩460公里,距印度加爾各答約550公里,距亞東縣52公里,距錫金首府甘托克54公里,距離印度阿薩姆走廊鐵路樞紐西里古里184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貿易通道,每年4月至10月冰雪融解之後可作通道使用,也是中印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

歷史

[編輯]

2000多年前,乃堆拉山口就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4],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

18世紀,印度加爾各答變成重要國際港口,中國大西南與錫金交界的乃堆拉山口到印度加爾各答和西藏拉薩都大約500公里,成了近世紀西藏通往外部世界的捷徑。19至20世紀,西藏和中國其他省區的往來從該山口出喜馬拉雅山到印度,再經加爾各答乘船到上海——比先前從青藏高原下到四川再經長江要快捷得多。

1893年清朝政府與英屬印度簽訂《中英藏印續約》開放亞東,設關通商,印度在下司馬鎮(今下司馬鄉)獲得特權,印英商人的貨物只要經亞東商務代表處登記即可進入市場。

1928年,英國地質學家約翰·伊斯頓在《穿過錫金和西藏到珠穆朗瑪峰的一條少人問津的大道》描寫道:[5][6]

一次又一次鼓起勇氣希望最後一個山峰已經過,卻看到前面總是出現另外一個……山外有山,溝外有溝,黃色禿頂的山脈延伸…它們後面,湧現出一座萬丈高的雄偉尖椎、衝刺藍色的天空,多麼難以形容的、終年積雪的珠穆朗瑪——群山的聖母。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派密使謝國樑借道印度、通過乃堆拉山口去拉薩,與隨行譚雲山兩人化裝混在入藏商隊中偷渡入境,商隊熱鬧非凡,偷渡輕而易舉。謝國樑中途病逝,譚雲山受託把中國政府的密信親自交給了達賴喇嘛。譚作為達賴喇嘛的客人,又受託從乃堆拉山口進入印度拜會獨立運動領袖聖雄甘地。 譚還經常去距離乃堆拉山口幾十里的喜馬拉雅山腳的大吉嶺(當時是英殖民當局的印度高級旅遊避暑勝地),著名畫家徐悲鴻在此畫了許多名畫。乃堆拉邊貿的興旺推動了加爾各答到大吉嶺這一帶的繁榮,中國商人當時在此地非常活躍。

1947年,獨立後的印度繼承英國殖民當局在當地的特權。1954年,中印兩國簽署通商、交通協定,取消了印度在下司馬鎮的特權。1957年,乃堆拉山口的中印貿易額達到最高峰1.1億銀元,佔當時中印貿易總額的80%以上,當時每天有超過1000頭騾子和700多人往返在這條貿易通道上,很多印度商人在亞東縣城內的前街做生意。

中國崗哨

但自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後,兩國撤銷了原邊貿市場的海關機構,乃堆拉山口由軍隊把守,邊貿通道被鐵絲網隔離。部分錫金和印度商人改道加德滿都繼續同西藏做生意。

印度戰爭紀念碑

1967年7月7日到13日中印曾在附近發生了軍事衝突,雙方都有人員傷亡。

1991年12月13日中印簽署備忘錄,其中提出要恢復邊貿。1992年7月1日,印度總統文卡塔拉曼訪華後簽署了《邊境貿易進出規章協議》。[7]

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簽署《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雙方將通過協商制定在實際控制線地區的有效信任措施。任何一方都不在雙方確定的區域內進行特定規模的軍事演習。」中印邊境就此解除了戰爭氣氛,對民間跨越界交往的控制開始放鬆,自發邊貿開始展開。

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時與中國簽署了《關於擴大邊境貿易的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增開乃堆拉山口。

瓦傑帕伊政府力排眾議宣布將於2004年7月正式開放乃堆拉山口並恢復中印貿易。但在2004年印度大選中,瓦傑帕伊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失敗。在保守的印度軍方的壓力下,新上台的國大黨政府總理曼莫漢·辛格宣布推遲一年開放乃堆拉山口。

2005年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印,雙方再次確認儘早開放乃堆拉山口邊貿通道的共識,並加快邊貿基礎設施的修建。

2005年9月,印度政府通知錫金邦首席部長帕文·庫馬爾·昌姆林英語Pawan Chamling正式開放乃堆拉山口。但原定的2005年10月2日的開放時間因基礎設施尚未到位而推遲。

2006年6月初印度國防部長穆克吉訪華,中印就安全問題達成一系列協議中涉及開放乃堆拉山口作為貿易通道的問題。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開乃堆拉山口邊貿口岸[8]

2008年3月西藏騷亂,數百名在印藏人在乃堆拉山口示威[9][10]。2009年,時任古吉拉特邦首長納倫德拉·莫迪視察關口[11]2010年大英國協運動會女王火炬接力途徑山口[12]。2013年10月,中印邊境邊防會談會晤站正式成立,乃堆拉山口成為五個會晤站之一[13]。2015年,山口向前往西藏瑪旁雍錯的遊客和朝聖者開放[14]。2017年,中印軍隊在洞朗對峙,乃堆拉山口朝聖活動取消[15],對峙事件於同年8月結束[16]。10月,印度國防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對乃堆拉進行友好訪問,並戍守山口的中國士兵進行簡短交流[17]。201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中印士兵在關口召開「邊防特別人員會議」[18]。2019年國際瑜伽節,中國軍民在乃堆拉參加印方主辦的聯合瑜伽練習[19]COVID-19疫情爆發後,2020年4月,錫金政府關閉關口[20],其後中印雙方爆發激烈邊境衝突,關口貿易受到衝擊[21],情況持續到2021年[22]

北望乃堆拉山口

邊貿

[編輯]

乃堆拉山口邊貿口岸目前是中國與南亞各國五個邊貿口岸(樟木、普蘭、吉隆、日屋和乃堆拉)中條件最好的。至2006年重新開放,這條邊貿通道已中斷44年。在乃堆拉山口兩側,分別是中國的仁青崗邊貿市場和印度的昌古邊貿市場。仁青崗邊貿市場面積6400平方公尺,有28個店鋪。中方投資3億人民幣,修建海關、邊防等各種設施。距離乃堆拉山口五六公里的昌古市場面積3.24平方公里,建起了可以作便利銀行、海關、移民辦公機構和電信局的大棚。

邊貿時間:每周4天,每天從上午7:30到下午3:30。每天允許對開卡車60輛次,允許雙方商人各100名入境。由於大雪封山,邊貿僅在每年的6月1日至9月30日開放。

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一大貿易夥伴。中印貿易增長迅速,1995年的11.6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87億美元,年均增長32%。預計2006年中印貿易額將突破200億美元,2010年達到500億美元。

邊貿的主要貨物(根據中印邊貿協議,乃堆拉山口邊貿目前不含電子產品和鐵礦石,僅限於西藏和錫金當地出產的產品):

  • 中國(15種商品):輕工產品、服裝、馬、氂牛毛、山羊皮、生絲、羊皮、羊毛、羊絨、中藥材、酥油、硼砂、陶瓷、藏藥材……
  • 印度(29種商品):農畜產品、毛毯、茶葉、咖啡、香水、印度香、白酒、茶葉、大麥、印度草藥、紡織品、鞋子、罐頭食品、菸草、大米、乾果……

邊貿利益與影響

[編輯]

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前,中印貿易90%通過海運,西藏的外貿絕大部分經相距4377公里的天津港。經過乃堆拉山口,拉薩經亞東至加爾各答的距離可縮至約1200公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為構建中國—南亞陸路大通道準備了條件,打通了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的便捷的經貿通道。

2006年,預計每年經過乃堆拉山口的轉口貿易初期將達到2億美元,中期預計達10多億美元,錫金方面預計2015年達120億美元。乃堆拉山口將形成中國對南亞各國的重要輸出入口岸之一。

錫金政府堅信「乃堆拉貿易將能夠把錫金帶入一個新的繁榮時代」,乃堆拉山口邊貿能給錫金政府帶來大量稅收,每天來往錫金的100至500輛卡車能在每年秋季為錫金提供4千到1萬個就業機會。

交通

[編輯]

西藏自治區內通向乃堆拉山口的康馬-亞東和亞東-乃堆拉山口的兩條公路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發改委交通部的2006年建設計劃。

未來十年內,青藏鐵路將修建拉薩日喀則亞東縣的支線,大大改善邊貿同西藏自治區腹地和中國內地的聯繫。

印度是在其鐵路延伸至錫金,導致許多以促進它與青藏鐵路連接,實現兩個國家之間的鐵路運輸的想法的過程中。

印度軍方的擔憂

[編輯]

印度軍方出於戰略原因擔心,中國為邊貿在西藏自治區修建全天候公路可能會考慮利用這一通道建立與孟加拉國的聯繫,威脅印度東北部地區有「軍事生命線」之稱的阿薩姆走廊。印度東北部司令部司令表示不會在乃堆拉山口開放之後減弱對該地區的軍事防範。

重新開放以後

[編輯]

在山口重開的一年內,雙方貿易額為約200萬盧比:其中印度對中國出口額為88.7萬,從中國進口額為108.3萬。由於進出口商品名錄對於哪些商品可以在兩國間進行貿易限制得很嚴,另一方面,大多數錫金的商人都是部落的成員,不繳納所得稅,所以他們並沒有進出口所需要的永久性銀行帳戶(PAN)。因此,印度政府不得不為錫金商人引入一種專用的進出口代碼,而這個過程花費了相當一段時間,為雙方交易形成障礙。 [23]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ina poised to open a new route to Kailash-Mansarovar yatr. 2014-09-04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2. ^ Kailash Mansarovar Yatra through both Nathu La, Lipulekh Pass routes opened after Sino-Indian understanding. 2018-02-22 [2020-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3. ^ Kailash Manasarovar Yatra-2017. 印度政府外交部. 2017-02-01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4). 
  4. ^ 見德國19世紀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國》
  5. ^ John Easton. An Unfrequented Highway Through Sikkim and Tibet to Chumolaori.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29: 42 [2020-09-04]. ISBN 97881206126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6. ^ 乃堆拉山口邊貿重開:地緣經濟決定地緣政治. 中國新聞網.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7. ^ Nathu La to open for Indo-China trade after 44 yrs. India Times.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英文)
  8. ^ On Monday Nathu La opened for trad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Hindustan Times.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9). (英文)
  9. ^ Stratton, Allegra. Tibet protesters disrupt Olympic flame ceremony. The Guardian. Agencies. 2008-03-24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 
  10. ^ Three hundred Tibetans begin march to China-India border. Radio Free Asia. 2020-03-20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11. ^ Modi celebrates Diwali with jawans at Nathu La pass. The Times of India. 2009-10-17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9). 
  12. ^ Kundu, Amalendu. Queen's Baton lost and found. The Times of India. 2010-07-18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13. ^ Indian soldiers prevent Chinese troops from constructing road in Arunachal. The Times of India. 2014-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4. ^ Basheer, K. P. M. After half-a-century, Nathu La Pass opens for Kailash-Manasarovar pilgrims on Thursday.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15-06-16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15. ^ Kailash Mansarovar Yatra through Nathu La pass cancelled as India-China border standoff continues. Scroll.in. 2017-06-30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1). 
  16. ^ 分析:印度和中国结束洞朗对峙. FT中文網. 2017-08-29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9). 
  17. ^ Varma, K. J. M. Nirmala Sitharaman's visit to Nathu La strikes a chord with Chinese media. Livemint. 2017-10-09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18. ^ Indian, Chinese armies meet at Nathu La on 91st anniversary of PLA foundation. Hindustan Times. PTI. 2018-08-01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2). 
  19. ^ PTI. Chinese armymen, civilians do yoga with Indian defence personnel along India-China border. The Times of India. 2019-06-21 [2021-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20. ^ Giri, Pramod. Covid-19: Sikkim closes Nathu La trade route with China, suspends Kailash Yatra. Hindustan Times. 2020-04-23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21. ^ Singh, Shiv Sahay. India-China standoff casts shadow on Nathu La border trade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The Hindu. 2020-09-12 [2021-10-29]. ISSN 0971-75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22. ^ Sharma, Ashwani. Indo-China Bilateral Trade From Shipki La Called Off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Outlook India. 2021-09-03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0). 
  23. ^ 英國廣播公司,《乃堆拉開通一年 印中邊貿生意清淡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