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烏雲 (193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雲
ᠣᠶᠤᠨ
性別
出生立花珠美
1938年(86—87歲)
 大日本帝國德島縣德島市
居住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日本人
語言日語、蒙古語、漢語
教育程度大專畢業
母校內蒙古師範學院
職業教師、政治人物

烏雲蒙古語ᠣᠶᠤᠨ,1938年),日本名立花珠美(日語:立花 珠美たちばな たまみ Tachibana Tamami),二戰遺華日僑,中國籍日本人[1]內蒙古庫倫旗第一中學前高級教師、名譽校長[2]。烏雲在1981年返回日本後放棄入籍日本和申請永久居留權,返回中國後擔任通遼市委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

生平

[編輯]

立花珠美於1938年出生於日本德島市,1940年舉家來到滿洲國興安南省王爺府(今內蒙古烏蘭浩特市)參加開拓團,父親任職於滿洲國政府[3],留下長兄立花甫在日本讀初中。1945年8月蘇聯出兵滿洲,日本高級官員望風而逃,留下1200多名老弱病殘在日軍軍官淺野良三帶領連夜逃離王爺廟,但逃亡隊伍和日軍殘部在8月15日凌晨於葛根廟被蘇軍包圍,日軍指揮人群跳入溝壑以求自保,包括立花珠美的姐姐在內大量人員在溝底被壓死。日軍見人群已經入溝,就在溝中投放手榴彈,立花珠美的母親並沒有被炸死,起身抓住立花珠美的妹妹將其刺死然後自殺,立花珠美則被嚇跑了,沒有被母親抓住,又在溝上看到兩個弟弟被蘇軍機槍擊殺。蘇軍在第二天來到溝中查看情況,並在死人堆中投放手榴彈,立花珠美裝死僥倖躲過一劫。等到慘案發生4天後,立花珠美察覺蘇軍似乎撤退,就逃到洮兒河的一座橋上,遇到兩位中國人將其收留。[3][4]:37

兩位老人生活貧困,家中已經有5個孩子,於是立花珠美在住了一段時間後被轉交給一戶較為富裕的家庭。[5][6]養父是中國共產黨旗下內蒙古騎兵師軍人,叫阿拉坦奧其爾,漢名何鳳亭,而養母是漢人,名叫王秀廷。夫婦膝下沒有子女,對立花珠美視如己出,為其取了蒙古語名字烏雲(蒙古語ᠣᠶᠤᠨ),意思是聰明。[6][5]烏雲在1949年入讀小學,在學校中沒有刻意隱藏日本人的身份,並且為此受到優待,1953年中日政府協商將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遣返日本,烏雲因為家人沒有離開,從此官方檔案中民族身份一直填寫「日本人」。在養父母的照顧和政府的優待下,烏雲一直讀書並保送內蒙古師範學院數學系,1957年畢業後分配到當時還很偏僻的庫侖旗第一中學教書,在這裡當了36年的老師,並與同校的蒙古族老師結婚,育有一對子女。[5][3]

1971年丈夫因肝硬化去世後,烏雲一度消沉不已。1972年中日建交之後,烏雲以及她的養父母就試圖尋找烏雲在日本的家人。烏雲的養父於1976年去世。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烏雲委託回鄉的旅日中國留學生散巴拉尋找家人,散巴拉在4月18日回到日本後立刻和日中孤兒問題聯合會取得聯繫,後來又找到德島市的一家中蒙友好協會,多方努力下終於在5月8日找到了居住在廣島的烏雲兄長立花甫。立花甫寫信告訴烏雲父親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她的下落,已經在1972年去世,希望她能夠回日本拜祭父親。1981年8月,烏雲回到日本並與兄長團聚,在日本居住了5個月之後,放棄日本永久居住權和入籍資格,回到故鄉贍養養母。[3][7]。1993年烏雲調任哲里木盟擔任任政協副主席,1994年升任通遼市委常委,後來被選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退休。任內積極推動中日友好交流,在她的推介下日本民間在其工作過的通遼庫倫旗建設了3萬畝生態林,其中5400畝被命名為烏雲森林。[4]:147她的經歷後來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和日本NHK改編為電視劇《離別廣島的日子》。[6][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中國政協網. 2019-11-20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6). 
  2. ^ 久績育郎 . 访问乌云老师 (PDF). 阿波生活 (176) (德島縣國際交流協會). 2011-02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8-18). 
  3. ^ 3.0 3.1 3.2 3.3 3.4 烏雲;馮學忠. 我的中国心—一一个日本遗孤的中国往事. 縱橫. 2016, (4). 
  4. ^ 4.0 4.1 張志坤; 關亞新. 日本遗孤在中国. 中信出版社. 2006 [2023-08-15]. ISBN 978-7-5085-098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8) (中文). 
  5. ^ 5.0 5.1 5.2 劉琳. 劫难逃生7岁日本遗留中国 被好心夫妇收养. 北京晚報. 2015-09-02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8). 
  6. ^ 6.0 6.1 6.2 於津濤. 日本侵华战争遗孤的爱恨情仇. 南方周末. 2002-09-26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0). 
  7. ^ 何華. 日本战争遗孤的命运. 北京周報. 2009-10-24 [2023-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