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二十三坊 (迪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二十三坊是指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位於新疆迪化城區23座規模較大的回民清真寺的統稱。二十三坊由來自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遷疆的回民建設,現二十三坊的清真寺大部分位於天山區內,也有的座落在沙依巴克區。目前有的成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得以重新修建,有的已無蹤跡可循。清末到民初時期,二十三坊不僅主持紀念聖紀節伊斯蘭教節日、活動,還修建各類學校、建立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解決坊民間的民事糾紛等。

形成和發展

[編輯]

乾隆年間起,或因從軍戍邊屯田、或因天災人禍逃難,或因移民、發配等多種原因,自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前往新疆的回民人數增多。[1]隨著回民穆斯林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逐漸聚居,開始在迪化首建清真寺——北梁寺(今文昌閣)。然而隨著妥明反清,並最終遭到劉錦棠的撲滅,北梁寺於光緒二年(1876年)停止宗教活動。但聚居在迪化城西關、南關等地的回民穆斯林依然有著宗教活動的需求,一些原本簡易的禮拜點開始擴建為清真寺,同時新的清真寺也在修建。到清末,迪化的回民清真寺呈現數量多但建築簡陋的特點,唯有城區或開發較早的農村地區方有歷史久、規模大的清真寺。[2]

清末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二十三坊的說法開始出現,指的便是迪化城區23座規模大的回民清真寺。[2]乾隆至金樹仁主政新疆時期,包括二十三坊在內的各坊主要組織架構為有宗教職權最高的掌教阿訇一人,負責傳教、祈禱、禮拜等宗教事務。另設有管理寺坊事務的社首一人及分管財務、雜務等事務的鄉老三到五人。[1][3]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主政新疆的盛世才令新疆各族組建自己的新疆文化促進會,為此二十三坊的宗教人士和代表開會並決定要建立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回文會)。1934年,在固原寺召開了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自此到新疆和平解放,因回文會的指導,二十三坊各坊的組織形式改為理事會制。除掌教阿訇依然管理宗教事務外,設理事長1人,理事若干人,理事會管理寺坊內各事務。[1][3]。期間,二十三坊各坊利用自己的房舍開辦如小學、夜校、婦女學校等。每月,二十三坊的阿訇和理事長會與回文會的委員會召開會議,以解決民事糾紛、匯報回文會工作等。每年聖紀節,二十三坊的坊民會集中進行誦經等活動,各大坊輪流主持。[4]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馬良駿受二十三坊一致推舉成為新疆回族總教長。當時,馬良駿每日在陝西大寺講經,二十三坊的阿訇會前往聽講。[1]二十三坊的說法一直持續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前後。[1]

寺坊及教派

[編輯]

回民穆斯林的「坊」也被稱為哲瑪爾提(阿拉伯語:جماعة‎)。清末民初,「坊」不單指用於宗教活動的場所,還包括其社會活動的場所。一個教坊通常以清真寺為中心,加上周圍穆斯林社區形成既有宗教功能又有民政功能的單位。[1]

當時,迪化的回民穆斯林以格底目英語Gedimu教派為主,蘇菲派門宦又以虎夫耶為多數,故常以「大坊寺」稱格底目派的寺坊與虎夫耶的寺坊;被稱為「小坊寺」的坊屬於哲合忍耶派,哲合忍耶派後又分為沙溝派和板橋派。另也有部分為卡迪里耶派、依赫瓦尼派。新疆的回民穆斯林雖有教派之別,鮮有教派之爭。[1][3][5]

命名與建築

[編輯]

迪化二十三坊的命名大致可分為三種。其一為以省、縣等地名命名的清真寺,包括陝西大寺(陝西)、陝西老坊寺(陝西省)、青海寺(青海)、鳳翔寺(鳳翔)、邠州寺(邠州)、固原寺(固原)、河州寺(河州)、肅州寺(肅州)、蘭平坊(蘭州平番,後來分開的蘭州寺和永登寺)、巴里坤寺(巴里坤)等。其二為以其所在街巷命名的清真寺,包括頭道巷寺、山西巷寺、寬巷寺、寧固寺(寧固巷)等。其三為以方位和象徵名詞命名的清真寺,包括迪化城西的西坊寺,位於城東小東梁的東坊寺,靠北車市巷的北坊寺,南門以外的南坊寺(包括後拆為南大寺和南坊坑坑寺)以及西大寺等;以象徵性名次命名的包括河壩沿寺、西大橋寺、城內坊(寺)等。另外,撒拉族的撒拉寺也位列二十三坊之一。[1][3][6]

二十三坊現存建築的建築風格大致可分為中原傳統建築式樣和伊斯蘭建築式樣。陝西大寺、陝西老坊寺等的禮拜大殿平面均呈凸字形,前部為單檐歇山頂,後部為重檐川亭頂。北坊寺、南大寺等平面呈長方形,為兩脊搭連式建築。山西巷寺等則為有著圓拱穹頂的伊斯蘭建築式樣。[2]

各坊情況

[編輯]
寺名[a] 現狀圖片 初建時間[1][2] 介紹[1][2][7] 地址[1]
陝西大寺 陝西大寺 1883年 陝西大寺初由陝西渭水一帶的回民修建,1902年重建。[8]陝西大寺占地近5200平方米,為二十三坊最大;同時,馬良駿任陝西大寺阿訇共16年,其弟子多成為二十三坊的阿訇,故陝西大寺屬二十三坊之首。陝西大寺在1980年代、21世紀初先後進行過維修。其禮拜大殿前部為單檐歇山頂,後部有重檐八角亭,是中原傳統梁柱式木構架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

陝西大寺屬格底目英語Gedimu派。[8]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永和巷
城內坊(寺) - 1876年後 城內坊(寺)是北梁寺停止宗教活動後,由迪化城內的回民穆斯林商人修建的清真寺。原位於如今的民主路上,於1955年與陝西大寺合併,城內坊(寺)撤銷。 -
南坊寺 南坊坑坑寺 1870年後[b][2] 坑坑寺由路宗德修建。因位於二道橋附近的地勢較低的窪地,故被稱為坑坑寺。與哲合忍耶沙溝派分派後,坑坑寺多次遷址,最終遷至今址。1953年重新修建禮拜大殿。本寺坊民依然稱其為「老南坊」。[5]南坊坑坑寺屬哲合忍耶之板橋派。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天池路
南大寺 1919年 哲合忍耶分派後,馬紹武等人修建南大寺,1929年修建如今的禮拜大殿。[10][11]南大寺禮拜大殿為烏魯木齊市文物保護單位[11]

南大寺的坊民屬哲合忍耶之沙溝派。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解放南路
青海大寺 1868年 青海寺原名西寧寺,馬呈祥抵疆後改名青海大寺。該寺由青海的穆斯林捐資建成,舊清真寺建築於1918年、1947年兩次大修。青海寺原為磚木結構的混合式建築,占地面積超1000平方米。2003年,新的青海大寺建成,新建築為伊斯蘭風格建築。[12]

青海寺的有部分坊民為依赫瓦尼派。也寺坊民有部分屬於虎非耶花寺門,有過「花寺太爺」忌日的傳統。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青海寺巷與和平南路交口處
陝西老坊寺 1877年 陝西老坊寺原名陝西寺,是北梁寺停止宗教活動後,陝西回民重建而成。1906年改名陝西老坊寺,簡稱老坊寺。清真寺建築面積32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建築。南陝西老坊寺禮拜大殿為烏魯木齊市文物保護單位。[13]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新市路
北坊寺 1886年 北坊寺占地超2400平方米,1944年翻新。文革時期,為烏魯木齊市第二橡膠廠所用。後經修整,重新做為清真寺使用。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路
西大寺 1890年 西大寺原為西坊寺,最初是山西巷南側的建議禮拜點,後遷移到今址並修建清真寺建築。西大寺有土木結構長方形禮拜大殿,山門則是2層樓房式,建築面積超過960平方米。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利民巷
鳳翔寺 1884年 鳳翔寺1989年因修建紅旗路百貨而拆除。重建後改為四層磚混結構建築,建築面積超750平方米。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中山路
邠州寺 1910年 邠州寺於1979年發生火災,大殿門、窗、木質設施全部燒毀,後修復,1990年因都市計畫而拆除。後重建為3層磚混結構建築。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馬市巷
東坊寺 1877年 東坊寺建築面積超1840平方米。禮拜大殿為青磚土木結構建築。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新市路
河州寺 1915年 河州寺於1977年被烏魯木齊市廢品回收站徵購並改建為其家屬院。20世紀80年代歸還寺坊,1988年重建河州寺。河州寺為建築面積478平方米的磚混結構建築。

河州寺坊民基本為依赫瓦尼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建中路
肅州寺 1877年 由馬德泉帶領著自酒泉遷至迪化的回民修建,1907年重建。現為磚木結構建築,占地144平方米,前廊及大廳為硬山頂。其大殿為烏魯木齊市文物保護單位。[13]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躍進街
山西巷寺 1893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山西巷寺寺址屬烏魯木齊市印染廠,工廠後遷出。1988年,新建磚混結構建築清真寺,建築面積超500平方米。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龍泉街
固原寺 1898年 固原寺初由固原回民籌款於建中路永和南巷巷口修建。1954年[c][2],坊民將寺址遷至今址,此次修建的為磚木結構建築清真寺。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一巷
河壩沿寺 1886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河壩沿寺寺址屬烏魯木齊市五金鐵皮廠所有,1980年工廠遷出。後經維修重新開放。

哲合忍耶之沙溝派。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新華北路
寬巷寺 1770年 寬巷寺先後經歷4次翻修,1947年在原址重建了禮拜大殿。文革期間作為縫紉廠、旅社,1982年歸還寺坊。寬巷寺建築面積超400平方米,寺院為院落建築,禮拜大殿為磚混結構的門洞式二層樓房,單層平檐。[13]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解放南路
寧固寺 1852年 寧固寺禮拜大殿初為中原風格建築,大殿前帶卷棚,青磚對縫、青瓦覆頂。現位於寧固寺巷內。

寧固寺屬虎非耶馬永禎門。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
巴里坤寺 1877年 巴里坤寺初為建築面積760平方米,大殿原為前帶卷棚的中原建築風格建築。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
撒拉寺 1865年 撒拉寺於1948年翻修,清真寺原為磚木結構建築。原占地面積不足500平方米,2002年翻修後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14]

撒拉寺的寺坊民有部分坊民為依赫瓦尼派,也有部分屬於虎非耶花寺門,有過「花寺太爺」忌日的傳統。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撒拉寺巷
西大橋寺 1918年 西大橋寺原址位於烏魯木齊西大橋西側橋頭,烏魯木齊人民公園附近。1962年,因《新疆日報》社擴建徵購而被拆除。文革期間,坊民在友好路設簡易禮拜點。1985年,清真寺遷至今址。1990年建成。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西北路與西虹路交口處
蘭平坊 蘭州寺 1946年 蘭平坊原位於永和正巷,本為蘭州人和平番人(今永登縣)一起修建的平房,為簡易寺院。蘭州人與平番人分家後,蘭平坊改為蘭州寺。1984年,蘭州寺坊民將其遷至今址。

蘭州寺的坊民以虎非耶馬福明門為主。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躍進街
永登寺 1946年 永登寺坊民原與蘭州寺坊民共用蘭平坊。與蘭州人分家後,平番人在小東梁建永登寺。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和平南路
頭道巷寺 - 頭道巷寺原位於迪化南門外建中路北巷,1960年,因新疆人民出版社擴建徵購而被拆除。 -

注釋

[編輯]
  1. ^ 不同時期,二十三坊所指可能不一樣。
  2. ^ 一說建於1883年。[1]
  3. ^ 一說1957年。[1]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陳國柱. 乌鲁木齐回族二十三坊. 回族研究. 1994, (2). CNKI HZYJ402.006.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韓軍. 乌鲁木齐的清真寺状况及其沿革. 中國穆斯林. 1993, (2).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1993.02.016. CNKI ZGMS199302016. 
  3. ^ 3.0 3.1 3.2 3.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昌吉文史资料选辑 第15辑. 1991: 207–216. 
  4. ^ 政協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昌吉文史资料选辑 第7辑 昌吉回族与伊斯兰教. 政協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8: 106–166. OCLC 53701851. 
  5. ^ 5.0 5.1 賽生發. 乌鲁木齐、昌吉市清真寺巡礼. 中國穆斯林. 1989, (2).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1989.02.013. CNKI ZGMS198902012. 
  6. ^ 韓軍. 议乌鲁木齐清真寺的寺名. 中國穆斯林. 1990, (2).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1990.02.009. CNKI ZGMS199002009. 
  7. ^ 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乌鲁木齐市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278–280. ISBN 7-228-03205-5. 
  8. ^ 8.0 8.1 陳剛; 馬德禮. 乌鲁木齐市陕西大寺历史考略. 中國穆斯林. 2013, (1): 50–52.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13.01.023. CNKI ZGMS201301021. 
  9.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10. ^ 王建平. 马绍武维护南疆主权的努力:中外史料的补充. 雲南社會科學. 2010, (6): 143–146. CNKI YSHX201006032. 
  11. ^ 11.0 11.1 艾斯卡爾·模拉克; 張冠增.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施工与运营对历史建筑南大寺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7, 20 (9): 54–57. doi:10.16037/j.1007-869x.2017.09.011. CNKI GDJT201709011. 
  12. ^ 蘇生智. 乌鲁木齐市青海大寺重建竣工. 中國穆斯林. 2003, (6).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03.06.021. CNKI ZGMS200306029. 
  13. ^ 13.0 13.1 13.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石河子市 阿拉尔市 图木舒克市 五家渠市卷. 烏魯木齊: 《新疆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425–427;432–433;504–505. ISBN 978-7-5469-6641-0. 
  14. ^ 努爾古麗·阿不都蘇力; 李月圓. 乌鲁木齐解放南路清真寺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中國穆斯林. 2012, (2): 33–35. 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12.02.011. CNKI ZGMS2012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