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于景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于景讓(1907年1月11日—1977年10月28日),字師竹,植物學家,原籍江蘇崑山

生平

[編輯]

于景讓三歲喪父,由母趙氏扶養長大。小學畢業後考入蘇州省立第二農校,畢業後返鄉任小學教師。於1928年赴日深造,1930年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學部,1934年再考入1934 年再考入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隨木原均博士修習植物遺傳學[1]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雖得學位在即,其導師木原均亦再三輓留,但他毅然回歸,報效祖國。逾年,任教於廣西大學。1940-41年至四川大學講學;1941-43 年,在貴州湄潭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任教,講授高級遺傳學,並開始進行小麥試驗。後在1943年經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後,又轉至中山大學授課,至1945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1946 年春,應聘來台大任教,任圖書館館長、生物系主任等職,並建立植物系及研究所,60年代獲日本京都大學農學博士學位。1969年後,專註於植物學辭典的編訂,因積勞成疾,於1977年10月28日因腦溢血逝於台北寓所。

貢獻

[編輯]

著作

[編輯]

他一生致力於植物學和遺傳學,兼及文史哲學,博覽弘識,為學者稱道。他雖精通多國語言,寫論文也可以用各種文字。在台灣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發表專業論文15篇;又以考古、歷史、植物學及遺傳學觀點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和傳布,著《栽培植物考》2冊,發表專業論文與譯著107篇;發表其他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專業論文 60餘篇和各種譯著10餘冊,1949年以前出版的書目已收入《蘇州民國藝文志》。(張耘田編錄)

  • 《初中動物學─ 初中用》(1933),與繆瑞生同撰,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
  • 《人種改良》(1936),正中出版社。
  • 《台灣之米》(1949),與曹淑珍同撰,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
  • 《台灣稻米文獻抄》(1950年版),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
  • 《台灣之土地》(1951),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
  • 《博物上冊, 1上》(1955),大中出版社。
  • 《博物下冊, 1下》(1955),大中出版社。
  • 《栽培植物考,第一輯》(1958),台大農學院。
  • 《栽培植物考,第二輯》(1961),藝文印書館。
  • 《本草綱目中所記的鯉科魚類》(1963),大陸雜誌。

譯作

[編輯]
  • 1935年翻譯出版了日山羽儀兵《細胞學概論》,重慶:國立編譯館。
  • 1935年翻譯出版了日柿內三郎《細胞之生物化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5年翻譯出版了日郡場寬《植物之組織及機能》,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5年翻譯出版了日小南清《菌類》,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6年翻譯出版了日中野治防《植物群落學小引》,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6年翻譯出版了日木原均《遺傳學要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7年與繆瑞生翻譯出版了日三宅恆方《昆蟲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38年與王煊蕃翻譯出版了日桑田義備《核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52年與魏品壽翻譯出版了日中村健次郎《日本肥料工業》,台北市:臺灣肥料有限公司。
  • 1960年翻譯出版了日近藤勇《台灣之伐木工程》,台北市:台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輯。


評價

[編輯]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丁祥雲在 1973 年為於先生祝壽時贈一對聯以概括於先生的貢獻:「著作等身,不紅,不黃,不黑。經綸滿腹,亦文,亦理,亦農」[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李學勇; 畢中本. 台灣生物學史研究先行者──于景讓先生 (PDF).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 2010, 15: 71–72 [2021-06-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6-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