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
五育全稱五種教學(英文:Five Ways of Life),在港澳台一般指「德智體群美」的五個學習目標。[1]五育融通的精義為師資培育應兼具通識與特識的知能,才能夠全面系體會及實踐教師職前培育課程之任教學科專門課程,及教育專業課程之根本。[2][3]而在中國大陸一般指「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4],其中「勞」指的是勞動技術教育,「五育並舉」是由鄧小平提出的。
以德育為本源可據以整全人道;以智育為經緯可循以建構人文;以體育為命脈可憑以充實人生;以群育為體用可藉以合諧人際;以美育為表裡可資以豐富人存。[5]
德育
[編輯]教育的核心本質之一,也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當代德育目標是兼具培養好人、好公民以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6]
智育
[編輯]所要培養的也就是運用論證能力提出證據導向的論述說服別人,以批判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所發生的現象;利用探究的精神,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體育
[編輯]著重於以身體活動經驗為主的教育,其深層價值在於做為五育均衡發展的基石,在於彰顯尊重運動的權利,在於落實社會道德的精神、在於人格品性的形塑、人文素質的涵養以及社群服務的學習,透過遊戲、動作、以及運動的情境,讓學習者體現其德行、智能、群性、和美感上的學習與發展。[7]
群育
[編輯]使人們能夠透過生活的體驗,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明白人際與自然關係及處事之道,進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達到立己立人的理想。[8]
美育
[編輯]有關於美感認知與情意養成的教育。換言之,它是一門有關於製作、感受與瞭解藝術及其有關事物的教與學,同時也是一門經由藝術發現世界與自我的學科。[9]
例子
[編輯]中國大陸
[編輯]台灣
[編輯]香港
[編輯]五育的起源
[編輯]蔡元培於1912年初在出任第一任教育總長時提出的五育是指:軍國主義教育[10]、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的五大政治思想。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如何均衡五育發展? 教界:因材施教. [202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4).
- ^ 體育精神在於友誼第一.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9).
- ^ 101年度五育分享研習議程表[永久失效連結]
- ^ 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北京市房山区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人民網.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9).
- ^ 五育的英文翻译.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5).
- ^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 ^ 何謂體育.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群育發展的理念.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 ^ 北京市学校美育工作网.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 ^ 這裡的「軍國主義」不同於法西斯式的軍國主義,而是要養成「公爾忘私,國爾忘家」,英勇死義,精忠報國的人格,重在「武德」與「武藝」,崇尚「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諸德,以王道為本位。可見蔣介石在〈現代國家的生命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對「軍國民教育」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