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伊莉莎白二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大英國協元首
1959年的官方肖像
英國 聯合王國以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女王
統治1952年2月6日-2022年9月8日
(70年214天)
加冕1953年6月2日
前任喬治六世
繼任查爾斯三世
出生約克的伊莉莎白公主
Princess Elizabeth of York
(1926-04-21)1926年4月21日
 英國英格蘭倫敦西敏市梅費爾布魯頓街17號
逝世2022年9月8日(2022歲—09—08)(96歲)
 英國蘇格蘭亞伯丁郡皇家迪賽德巴爾莫勒爾城堡
安葬2022年9月19日
配偶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
1947年結婚—2021年夫逝
子嗣
全名
伊莉莎白·亞曆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王朝溫莎王朝
父親喬治六世
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
宗教信仰英國聖公會
簽名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的簽名

伊莉莎白二世(英語: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註 1]—2022年9月8日),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英語: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1952年至2022年間英國暨其他大英國協王國女王大英國協元首。她是喬治六世長女,1952年2月6日繼承父親喬治六世王位,並相應成為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巴基斯坦、錫蘭(現名斯里蘭卡女王,1953年6月2日加冕,時年27歲;儘管在位期間,以她為國家元首的國家有所增減,在其逝世前,除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外,還有牙買加巴哈馬格瑞那達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吐瓦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註 2]尊其為君主。女王駕崩後,這些國家的王位就由新任英王查爾斯三世同時繼承。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超過70年,成為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2]

早年生活

[編輯]
剛出生時的伊莉莎白二世(攝於1926年5月)

1926年4月21日凌晨2時許,伊莉莎白二世被以剖腹產的方式生於倫敦梅費爾布魯頓街17號的祖父母家中[3],她的高祖父母是阿爾伯特親王維多利亞女王,曾祖父母是愛德華七世與來自丹麥亞歷山德拉王后,祖父母是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瑪麗王后父母是時為約克公爵夫婦、後來成為君主的喬治六世伊莉莎白王太后。按當時的英國王位繼承順序,伊莉莎白是在父親之後的第三順位繼承人。時為王儲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雖尚無子嗣,然尚屬三十多歲的壯年時期,按常理約克公爵父女繼位可能性不高。

Elizabeth as a rosy-cheeked young girl with blue eyes and fair hair
7歲的伊莉莎白(1933)
菲利普·德拉斯洛英語Philip de László

伊莉莎白早年在母親的督促下於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馬丁英語Martin Charteris, Baron Charteris of Amisfield伊頓公學校長,此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流利)。坎特伯里大主教為她提供神學指導,她一直是虔誠的聖公會會友。

王位繼承人

[編輯]
伊莉莎白公主個人肖像(由尤瑟夫·卡希攝於1943年)

1936年1月20日,祖父喬治五世逝世,繼位的伯父愛德華八世在同年12月11日為了迎娶女友辛普森夫人,與政府內閣發生爭執而宣布退位。由於愛德華八世無嗣,王弟約克公爵緊急繼位為喬治六世,10歲的伊莉莎白因而成為王位推定繼承人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年僅13歲的伊莉莎白與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前往蘇格蘭巴摩拉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公主們應該到加拿大避難,但王后不允許。她表示:「孩子們不能沒有我,我不能沒有國王,而國王絕不離開。」1940年,伊莉莎白首次以公主身分發表廣播演說,為所有避難中的孩子加油打氣。

1945年4月,著後援部隊軍裝的伊莉莎白公主

1945年,伊莉莎白公主說服父王,允許她直接參與軍務,服役於後方防衛支援部隊「國內婦女支援隊」,編號為第230873號伊莉莎白·溫莎名譽少尉。她完成了駕駛和汽車修理訓練,成爲王室中第一個經過正式訓練的汽車修理員。五個月後,獲升名譽下級司令員。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非常重視這段經歷,也正因此次經歷,讓她婚後決定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非聘請家庭教師到王宮授課。

伊莉莎白(中)在南非(1947)

1947年,伊莉莎白首次與父母出訪南非。在21歲生日那天,她對大英國協和帝國發表廣播演說,宣誓將終身投入對大英國協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我向諸位起誓,無論壽命長短,我都將終生服務你們、與你我同屬的大英帝國家庭。」

1947年11月20日,伊莉莎白與遠房表兄希臘及丹麥的菲利普王子成婚(他們兩位的高祖母都是維多利亞女王,菲利普在此前僅為菲利普·蒙巴頓上尉,其在婚前宣布放棄希臘王位繼承權而獲封英國親王與公爵頭銜,伊莉莎白因而也擁有愛丁堡公爵夫人的頭銜)。這次婚事非常適合將要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丈夫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他國王位。這件婚事也不是雙方家族刻意安排或政治聯姻,而是兩人經歷許多考驗之後,最終在公主本人堅持下成婚。考驗包括菲利普不忠的輿論壓力,以及伊莉莎白的祖母及雙親對於菲利普四個德籍王妃姐姐所引起的猜忌。當時他的三位姐姐未受邀出席菲利普親王夫婦的婚禮,但他母親由於在英國出生及成長,因此獲准出席。

婚後,兩人居住在倫敦克拉侖斯府,育有三子一女:查爾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魯王子愛德華王子。按照慣例,伊莉莎白婚後應當冠夫姓,但祖母與母親不願溫莎王朝因伊莉莎白即位後被改爲「蒙巴頓王朝」,因此親自出面斡旋,使伊莉莎白二世與子女得以保留溫莎王族身份,直至1960年才以法案形式規範兩人子嗣在需要使用姓氏時應使用蒙巴頓-溫莎

1951年起,喬治六世健康每況愈下,伊莉莎白開始代父公出,該年到訪希臘義大利馬爾他(當時菲利普隨軍駐紮在此)、加拿大華盛頓。1952年1月,伊莉莎白夫婦訪問澳洲紐西蘭,2月6日,喬治六世在夫妻二人出訪肯亞期間不幸駕崩,伊莉莎白本人則在一家樹屋旅館得知繼位的消息。此後,公主登上王位,並以「伊莉莎白二世」的名號為世人所熟知。

女王生涯

[編輯]

登基與加冕

[編輯]

得知父王駕崩後,伊莉莎白倉促回國繼位。當被問及是否會選擇「伊莉莎白」為尊號,她稱「當然」。[4]

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禮
伊莉莎白二世加冕照

祖母瑪麗太王太后雖於1953年3月去世,依其遺願,加冕典禮仍如期於同年6月2日於西敏寺舉行[5],並首次以電視直播,觀眾包括2000萬英國人、近一億北美居民[6][7]。加冕禮服按她指示[8]繡上英格蘭的都鐸薔薇、蘇格蘭的、威爾斯的韭蔥、愛爾蘭的三葉草、澳大利亞的金合歡、加拿大的楓葉、紐西蘭的銀葉蕨、南非的海神花、印度和錫蘭的以及巴基斯坦的小麥棉花黃麻[9]

在位初期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時以她名義統治的領土:英國本土(鮮紅)、英國屬地和保護國(深紅)、其他王國(粉紅)及其屬地(間綫)

伊莉莎白二世繼位初期英國國內有輿論認為一個「新伊莉莎白時期」將會來臨,事實上她需要面對的是英國戰後國力衰退,大英帝國逐漸解體的困境,她嘗試鞏固大英國協來維繫英國和前屬土,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係,例如在維持和南非、印度的良好關係上貢獻良多。

1953年至1954年她和丈夫花了半年時間週遊世界,也成為首位訪問澳洲紐西蘭斐濟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並代表大英國協在聯合國大會發言;隨後訪問加拿大,成為首位在當地召開國會的加拿大君主,並於1959年以加拿大女王身分再訪兩國[10]。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巴基斯坦[11]在同年於迦納的訪問,儘管面對被東道主(取代她成為元首的總統恩克魯瑪)刺殺的風險,她無視時任英國首相麥米倫的忠告,甚至與恩克魯瑪共舞[12],所幸最終刺殺沒有發生。麥米倫曾寫道,她十分堅決,且敬業樂業[12]。針對她本人的刺殺計劃也曾在伊莉莎白二世到訪魁北克時傳出,但她始終「保持冷靜和勇氣」,最終在她訪問蒙特婁時只出現零星示威。[13][14][15]

1963年英國政局變化時,伊莉莎白二世惹來批評。她根據麥米倫辭相時的建議任命道格拉斯-休姆為閣揆。[16]但當時巴特勒是最多下議院保守黨黨員支持的人選,但是黨內資深黨員卻相當不願由他接任首相。其中的一些資深黨員更揚言,如果巴特勒或另一熱門候選人霍格當選黨魁,他們將拒絕在內閣供職。[17]儘管道格拉斯-休姆無意亦沒想過接任首相,甚至一度想退出競選,但黨內元老為了不讓巴特勒或霍格接任,而堅持授意由道格拉斯-休姆出任首相,使道格拉斯-休姆捲入黨爭漩渦。麥米倫的辭呈在1963年10月10日的保守黨大會中正式生效後,巴特勒和道格拉斯-休姆的支持者隨即在公眾場合出現磨擦。有鑑於此,麥米倫在黨內進行了諮詢,意圖能找出一位能取得「保守黨上下」支持的可靠人選,其後更向伊莉莎白二世提供了他的意見。雖然有不少人質疑麥米倫沒有權向伊莉莎白二世提供關於選任首相的意見,而伊莉莎白二世本身也沒有義務去接受他的進言,但伊莉莎白二世最終仍在1963年10月19日選定以道格拉斯-休姆出任首相第一財政大臣。伊莉莎白二世的舉動隨之遭到質疑。最終保守黨在兩年後制定揀選黨魁的機制,以減少伊莉莎白二世「干政」的機會[18]

去殖民化

[編輯]

1960至70年代是去殖民化的高潮。尤其大量非洲國家在此段時間脫離英國獨立,並很快地廢除了她的元首地位。當中發生了以下插曲:1965年,在非洲南部的羅德西亞(即現時的辛巴威)單方面宣布脫離獨立,總理史密斯宣稱奉伊莉莎白二世為「羅德西亞女王」,而伊莉莎白二世拒絕接受頭銜,直至該國於1970年「廢除王位」,改制共和[19]。而其時國際社會皆不承認羅德西亞為獨立國家。

1970至80年代

[編輯]
1977年,伊莉莎白二世巡閱英格蘭泰恩-威爾郡華盛頓鎮

衰退中的英國影響力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經歷過大量殖民地獨立,以及面對這些前殖民地的共和主義,但伊莉莎白二世主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在非殖民化上順應國際局勢,例如1975年澳洲憲政危機加劇澳洲反對君主制的情緒,間接導致澳洲在1999年公投決定是否改行共和制。

在時任加拿大總理皮耶·杜魯道的努力下,1982年4月17日,她在加拿大正式簽署法令,將加拿大憲法的修憲權由英國國會移交予加拿大國會,至此加拿大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係終結。

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前往澳洲簽署《1986年澳洲法令英語Australia Act 1986》,規定澳洲高等法院擁有終審權,位於英國倫敦的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不再對澳洲擁有終審權[20]

1987年5月,伊莉莎白二世支持斐濟總督加尼勞在軍事政變中運用行政權力與軍隊進行談判,但在同年12月,斐濟發生第二次軍事政變,加尼勞向伊莉莎白二世請辭,以英國君主作國家元首的斐濟君主制也隨之廢止。

外訪

[編輯]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姑阿都哈林1974年到英國倫敦進行國事訪問,和伊莉莎白二世一同乘坐馬車

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過包括多個歐洲國家和英國海外屬地在內的110個國家。其中到訪加拿大的次數最多,自1953年加冕以來她共訪問加拿大27次[21]。1975年,伊莉莎白二世訪問當時還是英國屬地的香港,成為近現代史上首位造訪香港的英國君主,她亦經常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

伊莉莎白二世也曾數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會晤。1979年,伊莉莎白二世邀請了時任中國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他是首位訪英的中國政府首腦。1985年伊莉莎白二世接見了訪問英國的中國總理趙紫陽[22]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伉儷訪問中國,她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英國君主,在訪中期間,伊莉莎白二世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及時任上海市市長、後為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還登上了萬里長城。離開北京後又到訪上海西安昆明廣州,於10月21日再次轉往香港訪問。[23]

1990年代起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官方肖像(攝於2011年,以紐西蘭女王身份出鏡)

1990年代,民眾對女王陛下以及王室的支持度跌至低谷[24]。為安撫民心,女王只得放棄特權,開始繳稅。另外,女王的長子查爾斯親王與其第一任妻子黛安娜王妃婚姻的破裂,甚至導致王妃於翌年驟逝時,王室的處置遭批評為「冷漠」,這也是民望低迷的主因之一。最終,女王的支持度於黛安娜王妃死後五天、葬禮前夕,因她應對輿論壓力而發表的電視直播而回升。[25]

1991年,在海灣戰爭中聯盟取得勝利之後,伊莉莎白二世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致辭的英國君主。

1994年10月,伊莉莎白二世伉儷出訪俄羅斯並與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會晤,伊莉莎白二世成為首位公開拜訪俄羅斯的英國君主。

2002年全國為她慶祝登基50年大典。當年,女王親自巡視了全英國,對多個大英國協國家做了國事訪問,還出席了多場遊行活動與音樂會。6月,數千人聚集在白金漢宮外參加名為「王宮派對」的活動,全英各地的許多音樂家都雲集在此表演。慶祝活動期間,女王的母親和妹妹不幸相繼去世。[26]

儘管共和主義有抬頭跡象,但在1999年,澳洲舉行公投,決定保留君主制。[27]之後2008年吐瓦魯公投和2009年聖文森和格瑞那丁斯公投也雙雙否決改制共和的建議。[28]2006和2007年英國的民調皆顯示民眾普遍認同伊莉莎白二世。[29]2012年登基鑽禧時,民調顯示她的支持率更超過九成。[30]

健康問題

[編輯]

一向身體健康的伊莉莎白二世在2003年進行了三項手術。1月移除右膝蓋破碎的軟骨,12月,她在左膝蓋也進行類似的手術,並修補了臉部損害,不過白金漢宮表示伊莉莎白二世並無大礙。[31]一系列手術讓人擔憂伊莉莎白二世操勞過度,應該多加休息。伊莉莎白二世曾公開表示無意退位,但也允許子女負擔更多國事活動。女王表示,她將效法她母親的精神,只有到身體無法負荷的那天,她才會停止工作。對耶穌基督的虔誠信仰和追思父親勇敢的人格,也時時支持並提醒著她應如先祖維多利亞女王一般,恪盡一國之君的職責。[32]

由於年紀問題,伊莉莎白二世逐漸減少外訪(一般來說她每年都會做兩次國事訪問和兩次大英國協國家的訪問)。2013年伊莉莎白二世簽署《大英國協憲章》,但也是40年來首次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由查爾斯王儲代她赴會[33]

2016年12月25日,英國王室發言人指伊莉莎白二世伉儷患上重感冒,30年來首次缺席王室的聖誕禮拜[34]

2018年接受白內障手術[35]

2022年4月,自確診COVID-19中康復後,伊莉莎白二世提到「它(對抗新冠病毒的過程)確實令人非常疲憊和筋疲力盡」,同時也因行動不便的困擾,不得不退出幾項重大活動[36]

2022年9月8日,由於醫生擔憂其健康狀況,伊莉莎白二世在蘇格蘭的巴摩拉堡接受醫療監護[37],隨後伊莉莎白二世於當地時間當天下午3時10分逝世[38],王室於下午6時30分左右,對外發布了女王崩逝的消息。

公眾活動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2007年

2000年起,公眾發現伊莉莎白二世在公眾場合表現出更多的情緒。雖然她大多數時候還是保持君主的莊嚴形象,但她開始在公眾場合微笑,並在為911事件死難者舉行的西敏寺悼念會上流淚。曾有人質疑伊莉莎白二世因年事太高,即將退位,而白金漢宮發言人則說伊莉莎白二世一直表示不會退位,此一決定直至她逝世都未曾改變[39]

2007年,伊莉莎白二世的專用YouTube頻道啟播,除播放多輯王室片段外,更首次在網路上播放聖誕文告,紀念她首次發表電視聖誕文告50周年。白金漢宮表示,女王開創先河,希望將訊息傳遞給更多人,拉近和年輕一代的距離[40]

2012年2月6日是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紀念日。英國全國和其他大英國協舉行了連場慶祝活動,高齡86歲的伊莉莎白二世通過白金漢宮發表聲明,明確表示自己沒有讓位的念頭,「會把餘生都奉獻給國民」[41]

同年她為2012年倫敦奧運揭幕,並在開幕禮中的短片裏出演,同場還有飾演龐德探員的克雷格。她是唯一兩次揭幕奧運會的國家元首,而她第一次主持的奧運會開幕禮是在蒙特婁舉辦的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42]

2012年伊莉莎白二世於蘭柏宮演說,英格蘭聖公會坎特伯里大主教普世聖公宗精神領袖威廉斯回應表示「女王在看待自己的角色時,已將信仰放在心中」[43]

2018年伊莉莎白二世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音樂會

2019年3月7日,伊莉莎白二世在出席一個公眾活動時,首次於社交網站Instagram發文[44]

重要事件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在位期間的重大憲政變革包括英國權力下放加拿大憲法本國化英語Patriation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國家亦經歷了諸多戰爭及衝突。伊莉莎白二世是首位對愛爾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的英國君主,並先後接見和造訪了五位天主教會教宗,也是首位在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宣佈開幕國家元首。就伊莉莎白二世個人來說,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還包括1979年王夫之舅緬甸伯爵蒙巴頓遇刺;1992年女兒安妮公主婚姻破裂;1997年長媳黛安娜車禍身亡,2002年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及母親伊莉莎白王太后相繼離世;2020年孫子哈利王子退出英國王室;2021年王夫菲利普親王逝世;2022年2月6日,伊莉莎白二世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慶祝白金禧的君主。

駕崩與葬禮

[編輯]

2022年9月6日,伊莉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摩拉城堡行宮任命其生涯中最後一任(第15任)首相特拉斯[45](此次接見成為女王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的活動,當時女王手背上的大片瘀青引起公眾廣泛關注),9月7日,女王依醫囑決定延後與樞密院的會議[46],9月8日,白金漢宮無預警發布訊息稱女王身體狀況堪憂,部分王室高級成員即刻趕赴巴摩拉城堡,隨後BBC中斷節目並更換黑色台徽[47],主持人身著全黑西裝與黑色領帶直播,當日15時10分,96歲的伊莉莎白二世因「年邁」駕崩於巴摩拉城堡[48][49][50],18時30分,白金漢宮正式向全國昭告伊莉莎白二世駕崩的消息,並隨即啟動倫敦橋行動暨獨角獸行動[51],由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依法繼位。

伊莉莎白二世靈柩於9月11日自巴摩拉堡遷至愛丁堡荷里路德宮,隔日移靈聖吉爾斯大教堂並開放民眾弔唁24小時,9月13日靈柩由皇家空軍運輸機運送返抵倫敦。19日上午11時,[52]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國葬[53][54],下午4時,靈柩到達溫莎城堡聖喬治教堂進行落葬禮拜,稍晚即與2021年4月過世的王夫菲利普親王一同正式下葬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25日,白金漢宮發布伊莉莎白二世墓地照片,墓碑上同時刻有伊莉莎白二世父母、伊莉莎白二世伉儷的名字,同處亦葬有女王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骨灰,代表一家人永伴長眠。[55]

在英國的角色

[編輯]

政治角色

[編輯]
2011年威爾斯議會開幕時的伊莉莎白二世

作為國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有保護憲政制度的責任。在向內的職責上,伊莉莎白二世在英國發揮國家職能中的一部分。例如主持國會開幕、批准樞密令御准議會法案以及會見首相等等。在向外的職責上,伊莉莎白二世代表英國接見外國大使和大英國協高級專員,接待來訪的外國元首,並訪問海外其他國家,支持英國與世界各國的外交經濟關係。伊莉莎白二世是英國史上出訪最多的君主,自登基以來已正式出國訪問了325次。

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過的國家和地區以藍色顯示,越深色代表次數越多,當中她曾兩度以加拿大女王身份訪問美國

一般認為,伊莉莎白二世在現行英國君主立憲制當中具備諮詢權、褒奬權及警告權。現時,伊莉莎白二世在政治上仍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政治危機中,伊莉莎白二世不得擁有個人的政治立場,而其職責之一是確保政局的穩定,在倒閣時選任能得到議會信任的首相而確保英國隨時有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在任。具體而言,伊莉莎白二世於政治上須扮演超黨派的角色,發揮穩定和平衡的作用。

幾乎每一任與女王共事過的英國首相都給予伊莉莎白二世極高的評價。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三個小時處理國務,並批閱她的臣子們首相官邸送來的公文。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提供許多有益的忠告,而首相也必須每週晉見伊莉莎白二世,這種會面是十分正式且嚴肅的。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晤談可能要比接受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伊莉莎白二世的稟報往往更加詳細、坦誠。即使是反對君主制的首相們也十分重視與伊莉莎白二世的會面。事實上,每一任首相都對與伊莉莎白二世的會面給予極高評價。前首相東尼·布萊爾就曾表示,伊莉莎白二世的建議之所以富有價值,是因為她「過人的精明和對世界事務的獨特觀察」。

她與不同黨派中的許多政治人物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輿論認為她最友好的首相是邱吉爾麥米倫威爾遜

伊莉莎白二世是立法程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下議院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英國國會。所有國會通過的草案都必須經伊莉莎白二世御筆簽署才能成為法案。而法律上她亦有權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沒有一個英國君主否決過法案。在每年新一屆議會開幕時伊莉莎白二世會在上議院發表御座致辭,勾劃該年度的立法議程和她的政府政策,但是這些講稿都由她的首相與大臣們負責撰寫。

伊莉莎白二世在行政上也具有代表性。伊莉莎白二世在位期間,英國政府正式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程序上雖由伊莉莎白二世負責任命大臣,實際上依英國的民主憲政慣例,伊莉莎白二世「聽從」首相的「建議」任命大臣、官員。在首相要求下,伊莉莎白二世亦可行使解散議會的權力,以便進行大選,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黨的領袖擔任,但仍須經伊莉莎白二世任命(或「邀請」)後才成為新任首相,且英國政府並非向伊莉莎白二世負責,而是向下議院負責、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在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亦以伊莉莎白二世的名義提起公訴。

除了不介入國內政治,伊莉莎白二世在官方外交場合也保持中立,極少在外交場合就自己的觀點發言[56],但會以高雅及含蓄的手法表達王室的觀點及支持英國的外交[57],如在2015年款待習近平的晚宴上使用一瓶1989年的紅酒表達英國對中國人權的關注[56],伊莉莎白二世在私聊時也會直接提及自己的看法,伊莉莎白二世在2016年出席一個公開活動時與負責習近平訪英保安工作的倫敦警察廳高級警監德奧絲閒談,伊莉莎白二世在私聊時批評中國官員對待英國駐華大使非常粗魯及無禮[58]

在英國法律中伊莉莎白二世是一個自然人,也須遵守法律。但是伊莉莎白二世作為國家元首,乃是國家的象徵及主權的體現,因而不被起訴或控告,究其是否能夠成為訴訟上之當事人則是不確定的。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國會曾以叛國罪對當時在位的國王查理一世提告,但新任君主查理二世上臺後,整個程序被政府宣告為違法,法院對爭訟的審理也終止。

作為君主,在英國乃至於其他大英國協王國,所有的護照及駕駛執照都是以女王的名義頒發,因此她不需要使用護照,但外訪時仍需接受安全檢查。[59]

軍事角色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擔任英國海陸空三軍的最高司令,是唯一能宣布英國處於戰爭或和平狀態的人。無論在英國陸軍皇家海軍皇家空軍,均要求新入伍的官兵宣誓效忠伊莉莎白二世。相對地伊莉莎白二世亦代表了國家接受宣誓者的效忠及履行保障照顧所有軍人一切生活和困難,伊莉莎白二世對所有武裝部隊有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英國大英國協。她承諾定期訪問軍方場所和船隻,以滿足在國內和海外的軍人和他們的家庭。伊莉莎白二世本身亦曾在軍隊服務。

伊莉莎白二世和其他王室成員會在武裝部隊中擔任各種榮譽職務。伊莉莎白二世會與英國國防部各參謀長定期開會,亦透過她的國防事務秘書保持與軍方的聯繫。此外,當英國參戰時,軍人及其家屬往往喜歡寫信給伊莉莎白二世,表示他們知道自己是在為英國和女王而戰。

社會角色

[編輯]

英國君主需要履行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責任。伊莉莎白二世的存在促進了英國的團結和自豪感,使英國穩定。此外,伊莉莎白二世亦特別支持公共服務和志願部門。透過「定期走訪」,伊莉莎白二世走到英國的每一部分,代表著英國的團結。

在國家有慶典或悲劇發生時,伊莉莎白二世會代表國家致意。例如,在每年在戰爭死難者紀念日上致哀,或在慶祝活動上慶祝國家的體育勝利。伊莉莎白二世還會主持「花園派對」邀請社會各種位置的嘉賓出席,其中大多數是社區慈善機構或公共部門組織的服務代表。伊莉莎白二世還支持國民服務他人,並擔任各慈善機構的贊助人或主席。

在大英國協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的角色

[編輯]
1960年伊莉莎白二世在大英國協首腦會議
伊莉莎白二世身為澳洲君主的鑽禧肖像,攝於2012年

伊莉莎白二世除了是英國君主外還是大英國協元首,並出席歷屆大英國協首腦會議。雖然此職位並非世襲,但大英國協各國在2018年的會議後,仍認同下一任元首將由王儲查爾斯王子繼任。

伊莉莎白二世也是其他十五個國家的伊莉莎白二世,但由於她長期留在英國,她原則上不會、亦無暇參與那些國家的任何政治活動,伊莉莎白二世會委由當地總理或國會「建議」的總督代替伊莉莎白二世在當地執行職務,也因伊莉莎白二世在那些國家沒有什麼實際角色意義,甚至會有民眾不知道她是自己國家的元首。

儘管如此,伊莉莎白二世仍會參與這些國家的部分非政治活動,如在較年輕時定期出訪各國、為加拿大每位人瑞和每對鑽禧伴侶寫道賀的卡片[60]、或聽從總理建議決定授勛制度,例如澳洲前總理艾伯特曾向伊莉莎白二世提議恢復冊封澳洲勛位的爵級勛位,並授予王夫菲利普親王「澳洲勳章騎士」稱號,但成事後,艾伯特被認為觀念過時,引起廣泛諷刺[61]

正因伊莉莎白二世只是大英國協王國象徵元首,缺乏實質政治意義,在伊莉莎白二世不協調各屬國外交政策下,她在國際衝突中的角色顯得矛盾。如在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那達,她統治的牙買加等七國出兵助美國入侵同樣屬於自己的格瑞那達,英國政府表示反對出兵,此事被戲稱是「女王自己的政府反對一個效忠女王的軍隊入侵另一個由女王統治的國家。」

個人生活與形象

[編輯]

居住地點

[編輯]
溫莎城堡
白金漢宮
巴爾莫勒爾城堡

在加冕之後伊莉莎白和丈夫菲利普搬到了倫敦市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莉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伯克郡溫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度過的[62],最後亦逝世於此。

寵物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鍾情於柯基犬,她的第一隻柯基犬蘇珊由其父喬治六世贈送,並繁殖了十四代,自此柯基犬可說是陪伴了伊莉莎白二世大半生,包括一同參與拍攝倫敦奧運宣傳片。但由於年歲已高,她宣布不再繁殖柯基犬,最後一隻蘇珊的後代威洛也於2018年4月15日逝世,這一不幸消息對伊莉莎白二世打擊頗大。伊莉莎白二世曾養一柯基犬名「法洛斯」,牠不幸被安妮公主牛頭㹴「佛羅倫斯」咬傷而死亡。伊莉莎白二世聽聞此事之後,便命「佛羅倫斯」接受心理輔導,並且下令不准任何安妮公主的狗繼續留宿宮中[63][64]是伊莉莎白二世的另一寵物,即使年屆九十六,伊莉莎白二世仍會在空餘時間騎馬,她是名馬嘉登行宮的主人。伊莉莎白二世喜歡賽馬為英國人民所共知,她到馬場時也會下注。觀賞賽馬時,女王從不掩飾她緊張的情緒,跟普通馬迷一樣會高舉雙臂,為喜愛的馬匹歡呼打氣,展現她親民的一面。[65]

個人形象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2015年

伊莉莎白二世在廣大英國人心目中,是國家團結的象徵。而她的端正品行,亦往往是為全體國民,以至其他以伊莉莎白二世作元首的大英國協王國的國民樹立個人行為操守的典範,歷任英國首相,無論支持君主制與否,皆給予伊莉莎白二世極高評價。伊莉莎白二世相關的形象亦有助英國於大英國協以至國際社會間提升軟實力。另外,伊莉莎白二世亦時常在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的廣播談話當中,鼓勵國民互相幫助及彼此團結。[66]

由於伊莉莎白二世前後共統治三十餘個國家,她也是世界史上出現在最多國家和地區的郵票和貨幣的人,因此世界各地的人民對伊莉莎白二世的樣貌形象都不感陌生[67][68]

作為英國前殖民地和海外屬土的英屬香港,伊莉莎白二世曾經以元首身份於1975年和1986年訪問香港,期間到公共屋邨、游泳池和街市等地點探訪,與香港市民作近距離交流,伊莉莎白二世的親民形象深得民心[69]。作為香港名義上的元首,香港人因而為伊莉莎白二世起了「事頭婆」(即老闆娘)的別名,即使其後香港經歷主權移交,伊莉莎白二世在香港人心中形象和稱呼並無大變化。[70]

伊莉莎白二世早年的裝束十分保守,以老百姓能「遠遠地就清楚看見她」為準則,通常穿著顏色單一但色彩顯眼的外套和各種帽子。她很少改變外形,繼位後她的髮型就很少改變。[71]

雖然伊莉莎白二世經常出席各種文化活動,但據稱在她的私人時間內她對藝術不太感興趣,寧願將整個晚上的時間花在拼板遊戲上也不願從事其他藝術活動。她對音樂和繪畫的冷漠招致許多文藝評論家的批評,他們形容伊莉莎白二世為「沒有審美感的國君」[72]

伊莉莎白二世貴為女王,她在外交場合上非常正式,晉見她的禮儀繁複。任何較親密的交流,例如觸碰,都不被允許。就算是與女王結縭多年的王夫菲利普親王,也被禁止在公開場合與妻子牽手。澳洲總理基廷在1992年2月伊莉莎白二世訪問澳洲時輕輕摟著伊莉莎白二世的腰,儘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王派指為「對女王不敬」。[73][74]

不過在私底下有報道卻稱伊莉莎白二世非常喜歡一些「有傷風化」的幽默,她的侍女們還經常向她「報告」王宮內新的小道傳聞。私底下的伊莉莎白二世非常平易近人,並且真誠地關懷為她工作的侍從,據稱伊莉莎白二世非常清楚那些負責服侍她的僕人及宮女的名字。很多應邀參加過王室活動的人士告訴媒體,其實伊莉莎白二世很有幽默感,很喜歡別人說笑話,很會模仿名人,也經常會捧腹大笑。[75]另外她對科技電玩Wii也頗著迷,在凱特王妃嫁入王室前,凱特曾經在聖誕節送給威廉王子新的Wii遊戲機以及Wii Sport,結果反是伊莉莎白二世搶著與孫子玩[76],其後任天堂THQ更特意送給她黃金版Wii以及屬下電玩BIG Family Games[77],不過礙於英國王室規定,這份禮物最後並沒被送到伊莉莎白二世手上,後來在THQ破產後,該遊戲機被拿出來拍賣。[78]

支持度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一直獲英國民眾支持愛戴。2001年英國廣播公司的調查顯示,83%英國民眾承認伊莉莎白二世極具責任感;79%民眾認為伊莉莎白二世在海外出色地代表英國;90%以上民眾認為伊莉莎白二世工作表現出色、良好或一般,只有9%民眾認為伊莉莎白二世工作表現差。[79]

2008年英國廣播公司委託民調機構的調查顯示,約78%民眾認為英國應該繼續保有王室,80%被訪者認為英國在30年內應該繼續實行君主制。[80]

在曾由英國君主作國家元首的斐濟,前任總理姆拜尼馬拉馬曾表示,自己以及很多斐濟人皆對伊莉莎白二世忠心;斐濟橄欖球隊員在2016年奧運會男子橄欖球項目頒獎儀式上,曾向伊莉莎白二世的女兒安妮長公主下跪。[81]

長壽女王

[編輯]

2015年9月9日,伊莉莎白二世超越其高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3年又7個月的紀錄,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泰王拉瑪九世在2016年10月13日逝世後,她成為當時在世的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2019年4月23日,已退位的盧森堡大公若望薨逝後,她成為當時在世最為年長的君主;2022年6月2日,她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也是全球史上第四位慶祝白金禧的君主(參考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白金禧紀念)、世界歷史上有確切記錄在位期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路易十四,也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女性君主,其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更表現出伊莉莎白二世本人的特殊性。

頭銜、稱號、榮譽、徽章及旗幟

[編輯]

頭銜及稱號

[編輯]
  • 出生至1936年12月11日:約克的伊莉莎白郡主殿下
  • 1936年12月11日至1947年11月20日:伊莉莎白公主殿下
  • 1947年11月20日至1952年2月6日:愛丁堡公爵夫人伊莉莎白公主殿下
  • 1952年2月6日至2022年9月8日:女王陛下、大英國協元首

伊莉莎白二世本身在英國同時持有蘭卡斯特公爵的頭銜,也是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她更在大英國協各國中持有很多頭銜和軍銜。她在其統治的各個王國各有其君主頭銜。在海峽群島曼島皇家屬地,她分別有諾曼第公爵(非正式)和曼島領主之稱。她在位期間,英國及其他大英國協王國常尊稱她為「女王陛下」,而不直接稱呼她的姓名;美國及其他英語系國家則稱她為「伊莉莎白女王」。

自1947年結婚至1952年登基,她依丈夫頭銜而被稱為愛丁堡公爵夫人。從1952年登基直到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的官方稱號和頭銜是「伊莉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愛爾蘭及英屬自治領女王,信仰守衛者[82][83]她在加冕時時以這個頭銜受擁戴為女王[84][85],但是在澳洲和加拿大[86]、紐西蘭和英國,她受擁戴為女王所用的頭銜是「伊莉莎白二世,蒙上帝恩典,本王國女王與她其它王國及領地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守衛者[87]

在政權移交前的香港《最高法院規則》[88][89]中,以女王名義自稱所用的頭銜中英原文如下:

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Ou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
伊利沙伯二世,藉上帝恩典,作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暨我們的[註 3]其他國土及領地女皇、英聯邦領導人及信仰保衞者。

1952年大英國協首腦會議上,各國首腦決議,伊莉莎白二世在每個王國會分別使用不同的頭銜,以表示她在該國身份是該國君主而非他國者[90]。因此,英國和當時的6個自治領各自通過法令,授予伊莉莎白二世類似的頭銜[90]。這表示著當伊莉莎白二世加冕時,她持有7個不同的頭銜。時移世易,她在位大英國協王國數目有所增減,部分王國廢除了君主制,亦有在脫離英國獨立(除了巴布亞紐幾內亞是從澳洲獨立外)後仍奉其為君主。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前持有15個不同國家元首頭銜。這15個頭銜排列次序,通常以英國為首,然後按自治領成立次序,即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再按殖民地獨立次序排列。

徽章

[編輯]

旗幟

[編輯]

以下是伊莉莎白二世本人專用的旗幟,只會在伊莉莎白二世現身當地時才懸掛。當中大部分旗都有「E」字樣,代表伊莉莎白二世。其樣式、使用地和使用年分如下:

花押字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的王室花押字
伊莉莎白二世的王室花押字(在蘇格蘭)

外國勳章獎章

[編輯]

家族

[編輯]

祖先

[編輯]

伊莉莎白二世的祖上包括了歷代多位英國君主,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的威塞克斯王朝。她同時也是蘇格蘭王室的後裔,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她與歐洲歷史最悠久的丹麥王室也有關係,她的曾祖母就是丹麥的亞歷山德拉。她還與歐洲大部分王室都有血緣關係,與她是表兄弟姐妹的君主包括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西班牙前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而比利時前國王阿爾貝二世更是她的遠房堂叔(因祖上皆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故)。此外她與已被廢除的希臘王室、羅馬尼亞王室、德意志地區各王室和俄國王室也都有血緣關係(通過其丈夫的奧爾登堡王朝後裔關係)。

因為伊莉莎白二世的父系祖先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故其血緣姓氏為韋廷。

先祖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父:
英國國王喬治六世
祖父:
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曾祖父:
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
高祖父:
英國王夫艾伯特親王
高祖母: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曾祖母:
英國王后亞歷山德拉
外高祖父:
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
外高祖母:
丹麥王后露易絲
祖母:
英國王后瑪麗
外曾祖父:
特克公爵法蘭西斯
外高祖父:
符騰堡亞歷山大公爵英語Duke Alexander of Württemberg (1804–1885)
外高祖母:
海恩斯坦女伯爵克勞汀·雷戴伊英語Countess Claudine Rhédey von Kis-Rhéde
外曾祖母:
公爵夫人瑪麗·阿得雷德公主
外高祖父:
劍橋公爵阿道弗斯王子
外高祖母:
公爵夫人奧古斯塔英語Princess Augusta of Hesse-Kassel
母:
英國王后伊莉莎白
外祖父:
克勞德·鮑斯-雷昂
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爾與金霍恩伯爵英語Earl of Strathmore and Kinghorne
外曾祖父:
克勞德·鮑斯-雷昂英語Claude Bowes-Lyon, 13th Earl of Strathmore and Kinghorne
第十三代斯特拉斯莫爾與金霍恩伯爵
外高祖父:
格拉姆斯勳爵湯姆斯·雷昂-鮑斯英語Thomas Lyon-Bowes, Lord Glamis
外高祖母:
勳爵夫人夏洛·格林斯迪英語Charlotte Lyon-Bowes, Lady Glamis
外曾祖母:
伯爵夫人法蘭西斯·朵拉·史密斯英語Frances Bowes-Lyon, Countess of Strathmore and Kinghorne
外高祖父:
奧斯瓦爾德·史密斯
外高祖母:
亨利埃塔·霍奇森英語Henrietta Mildred Hodgson
外祖母:
伯爵夫人塞西莉亞
外曾祖父:
查爾斯·卡文迪許-本廷克英語Charles Cavendish-Bentinck (priest)
外高祖父:
查爾斯·本廷克勳爵英語Lord Charles Bentinck
外高祖母:
勳爵夫人安妮·威爾斯利英語Lady Charles Bentinck
外曾祖母:
卡羅琳·路易莎·本拿比英語Louisa Cavendish-Bentinck
外高祖父:
艾德文·本拿比英語Edwyn Burnaby, High Sheriff of Leicestershire
外高祖母:
安妮·卡羅琳·索茲伯里英語Anne Caroline Salisbury

子孫

[編輯]

下列是伊莉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的子女、孫子女及曾孫子女:

伊莉莎白二世的兩個外孫,彼得和扎拉·菲利普斯沒有王室頭銜,這在英國歷史上十分罕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英國的王室頭銜是從父親繼承的,而安妮公主的前夫馬克·菲利普斯是一介平民,雖然當兩人結婚之時,伊莉莎白二世曾經要冊封馬克·菲利普斯為伯爵,但是遭到馬克·菲利普斯婉拒,因此他的孩子們也就都是平民。第二個原因是:當彼得與扎拉·菲利普斯出生之時,伊莉莎白二世也曾經要以郡王郡主的封號來冊封外孫與外孫女,但是遭到安妮公主婉拒,因為她不希望讓兒女擁有王室頭銜,而以平民的身分發展,因此彼得與扎拉·菲利普斯一直沒有王室頭銜,但是依然列於英國王位繼承的順位之中。

以伊莉莎白二世命名的事物

[編輯]

獎項及紀念徽章

[編輯]

已停頒

[編輯]

地理名稱

[編輯]
澳洲南極領地伊莉莎白公主地
加拿大落磯山脈伊莉莎白女王山脈
紐西蘭威靈頓大區北部伊莉莎白女王公園英語Queen Elizabeth Park, New Zealand的景色
英國倫敦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奧林匹克公園

已更名

[編輯]

建築物

[編輯]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法院英語Queen Elizabeth II Courts of Law, Brisbane,位於昆士蘭州布里斯本
位於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的伊莉莎白女王劇院
伊莉莎白門,基尤皇家植物園英語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的入口
英國溫徹斯特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法庭

醫院

[編輯]

已廢除

[編輯]

已更名

[編輯]

道路

[編輯]

已更名

[編輯]

人行道

[編輯]

高速公路

[編輯]

橋梁

[編輯]

植物

[編輯]

其他

[編輯]

文化描寫

[編輯]

電影

[編輯]

電視

[編輯]

歌曲

[編輯]
  • 皇后大道東》:1991年香港粵語流行曲,羅大佑蔣志光合唱,當中「貴族朋友」、「正義朋友」及「漂亮朋友」所指為伊莉莎白二世。

注釋

[編輯]
  1. ^ 伊莉莎白二世的官方生日與其事實生日不同,真正生日是4月21日。原因參見英王官方壽辰條目。
  2. ^ 以其加入大英國協時間排列[1]
  3. ^ 此處是「尊嚴複數」,第三人稱時改為「她的」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artram, Graham. Flying Flag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Guide to Britain's Flag Protocol (PDF). Flag Institute. 2010: 15-16 [2016-09-24]. ISBN 978-0-9513286-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6-10). 
  2. ^ 英女王在位超過70載!. etnet. 
  3. ^ Her Majesty The Queen. The Royal Family. [2019-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4. ^ Bousfield and Toffoli, p. 72; Charteris quoted in Pimlott, p. 179 and Shawcross, p. 17
  5. ^ 50 facts about The Queen's Coronation. Royal Household. 2003-05-25 [2016-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6. ^ Briggs, pp. 420 ff.; Pimlott, p. 207; Roberts, p. 82
  7. ^ Lacey, p. 182
  8. ^ Lacey, p. 190; Pimlott, pp. 247–248
  9. ^ Cotton, Belinda; Ramsey, Ron. By appointment: Norman Hartnell's sample for the Coronation dress of Queen Elizabeth II.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2009-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10. ^ Queen and Canada: Royal visits. Royal Household. [201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11. ^ Pimlott, p. 303; Shawcross, p. 83
  12. ^ 12.0 12.1 Macmillan, pp. 466–472
  13. ^ Speaight, Robert. Vanier, Soldier, Diplomat, Governor General: A Biography. London: William Collins, Sons and Co. Ltd. 1970. ISBN 978-0-00-262252-3. 
  14. ^ Dubois, Paul. Demonstrations Mar Quebec Events Saturday. The Gazette. 1964-10-12: 1 [2010-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15. ^ Bousfield, p. 139
  16. ^ Hardman, p. 22; Pimlott, pp. 324–335; Roberts, p. 84
  1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TIME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8. ^ Roberts, p. 84
  19. ^ Bond, p. 66; Pimlott, pp. 345–354
  20. ^ "Australia Act 1986". Australasian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Retrieved 17 June 2010.
  21. ^ 女王登基70年|图文:伊丽莎白二世的“终身事业”.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22. ^ 習近平訪英:女王都見過哪些中國領導人. 英國廣播公司 (BBC中文網). 2015-10-07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979年,中國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成為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國政府首腦。 
  23. ^ 1986年英女王首次訪華:爬長城 吃海參 用筷子. 大公報. 2014-06-19 [201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4). 
  24. ^ Bond, p. 134; Brandreth, p. 359; Lacey, pp. 13–15; Pimlott, pp. 623–624
  25. ^ Bond, p. 134; Pimlott, pp. 624–625
  26. ^ BBC Chinese - 中文網主頁 - 圖輯:英女王金禧慶典巡游. bbc.co.uk.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27. ^ Hardman, p. 310; Lacey, p. 387; Roberts, p. 101; Shawcross, p. 218
  28. ^ Vincies vote "No". BBC News. 2009-11-26 [200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2). 
  29. ^ Monarchy poll. Ipsos MORI. April 2006 [2015-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9). 
    Monarchy Survey (PDF). Populus Ltd: 9. 14–16 December 2007 [2010-08-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11). 
    Poll respondents back UK monarchy. BBC News. 2007-12-28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30. ^ Monarchy/Royal Family Trends – Satisfaction with the Queen. Ipsos MORI. 2016-05-19 [2017-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31. ^ BBC Chinese - 中文網主頁 - 英女王接受手術後出院休養. bbc.co.uk.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32. ^ BBC Chinese - 中文網主頁 - 英女王講話否認退位猜測. bbc.co.uk.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33. ^ Queen to miss Commonwealth meeting. BBC News. 2013-05-07 [2013-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34. ^ 英國王室發言人指英女王患重感冒 30年來首缺席王室聖誕禮拜. 明報新聞網s.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7) (中文(繁體)). 
  35. ^ The Queen undergoes eye surgery to remove cataract. uk.news.yahoo.com.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國英語). 
  36. ^ 康復後首談COVID-19 英女王:令人恐懼與筋疲力盡. [202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37. ^ Queen Elizabeth II under medical care amid health fears. apnews.com. 2022-09-08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38. ^ Registrar General releases extract of death entry for HM The Queen.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英國英語). 
  39. ^ 中國評論新聞:英女王或改“永不退位”承諾 查爾斯有望即位. tourtw.com. 
  40. ^ 新聞 - aTV 亞洲電視 香港官方網站. hkatvnews.com. [2008-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7). 
  41. ^ 登基60年,85岁英女王未打算退位. 人民網. [2012-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2. ^ How James Bond whisked the Queen to the Olympics. BBC News. 2012-07-27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英國英語). 
  43. ^ 觀琰綜合外電報導. “英女王登基60年 公開支持國教”. 人間福報. 2012-03-13: 第9版 [2012-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女王在演說中表示「信仰在數以百萬計國民的個人身分與生活上,發揮了關鍵性的引導作用,不只提供信仰系統,更賦予歸屬感。」她指:教會作為國家社會的一部分,為全國「創造及維持社區」發揮關鍵作用,並且「為其他宗教信仰群體,甚至沒有信仰的人,創造了自由生活的環境。」 
  44. ^ 肯辛頓宮Instagram專頁.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45. ^ Queen Elizabeth II: Royal Family gathers in Balmoral amid concerns for Queen's health. BBC News.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英國英語). 
  46. ^ 任命首相隔天 英女王接受醫生建議取消會議. [202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47. ^ BBC - Homepage. www.bbc.com.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9). 
  48. ^ Registrar General releases extract of death entry for HM The Queen. National Records of Scotland. 2022-09-29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3). 
  49. ^ Queen Elizabeth II has died, Buckingham Palace announces. BBC News. 2022-09-08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英國英語). 
  50. ^ 林齊晧、賴昀. 帝國王冠的謝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逝世(1926-2022). UDN轉角國際. 2022-09-09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51. ^ Bill Chappell. Britain has an intricate plan that maps out the 10 days after Queen Elizabeth's death. NPR. 2022-09-08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52. ^ 房伊媚. 英女王逝世|國葬9月19日舉行 舉國送別備極哀榮. 香港01. 2022-09-18 [2022-09-18] (中文(香港)). 
  53. ^ 伊利沙伯二世本月19日國葬 靈柩今日將移送愛丁堡. [2022-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54. ^ The Queen's funeral: what we can expect over the next 10 days. The Guardian. 2022-09-08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英語). 
  55. ^ The Royal Family twitter. 2022-09-25 [2022-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英國英語). 
  56. ^ 56.0 56.1 「89年紅酒」洗臉習近平 英女王柔性外交成絕響. 中央廣播電臺. 2015-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0). 
  57. ^ 英女皇國宴上那瓶1989年份紅酒的弦外之音. 蘋果日報. 2015-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8). 
  58. ^ 英國女王私聊曝光抱怨中國官員「粗魯」. BBC. 2016-05-11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2). 
  59. ^ 英國皇室 女皇與護照. [2015-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60. ^ REQUEST A GREETING". 加拿大總督網站. [2019-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2). 
  61. ^ Megan Levy; Lisa Cox. Prince Philip awarded Knight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by Prime Minister Tony Abbott.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5-01-26 [2015-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3). 
  62. ^ English, Rebecca. 'The Queen will NEVER consider abdicating'. 每日郵報. 2006-04-20 [2008-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63. ^ 英女王與柯基犬的一世情緣. 中時電子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中文). 
  64. ^ Queen Elizabeth II Loses Her Last Corgi, Willow, Marking The End Of A Scrappy Canine Dynasty. [2018-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65. ^ 【事頭婆表態】講明No Trump!英女皇愛駒有弦外之音?. 蘋果日報. 2018-11-29 [2021-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66. ^ BBC 中文網 - 英國動態 - 英女王聖誕節講話敦促關照弱勢群體. bbc.co.uk.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67. ^ Cai, Weiyi. The evolution of Queen Elizabeth II, as shown by banknot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09-08 [201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68. ^ 08.06 EDT. Fifty years of Queen Elizabeth II's portrait on banknotes | Money. The Guardian. [201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69. ^ 港人悼英女王/對照習近平訪港 照片一看差真多「謝謝妳沒逼香港人愛英國」. 客新聞. 2022-09-13 [202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3). 
  70. ^ 毛詠琪. 誰在懷念英女王--香港人的「事頭婆」?. 2016-04-20 [2021-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71. ^ 女王半世紀經典髮型_皇室靚影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ce.cn. [2015-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8). 
  72. ^ 太陽報網頁 The Sun. on.cc.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0). 
  73. ^ 会见英国女王有何讲究. 文摘報. 2014-06-24 [2021-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74. ^ 澳總理見女王不行屈膝禮 引爭議. 大紀元時報. 2011-10-22 [2021-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6). 
  75. ^ BBC 中文網 - 英國動態 - 生涯回顧:英女王80壽辰. bbc.co.uk. [200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76. ^ 英女皇潮玩任天堂 Wii.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4-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8). 
  77. ^ 身份象征 英女皇获赠黄金版Wii游戏机_网络游戏新闻_17173.com全球游戏门户第一站. 17173.com. [2014-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3). 
  78. ^ 聯合新聞網. 英女王「黃金Wii」標價235萬拍賣 陪凱特玩後即上癮最愛這隻Game. 香港01. 2022-09-15 [202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2) (中文(香港)). 
  79. ^ BBC News - NEWS -. bbc.co.uk.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80. ^ 香港新浪新聞. sina.com.hk. [2008-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3). 
  81. ^ Princess Anne presents medals to Olympic Rugby Sevens teams. royalcentral.co.uk. [201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2. ^ Burke's Peerage and Gentry > The Royal Family > HM Queen Elizabeth II. Burke's Peerage & Gentry and The Origins Network. [2010-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3). 
  83. ^ 英国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 
  84. ^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ocuments on Canadian External Relations 18, Queen's Printer for Canada, 1952 [200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85. ^ Government of South Africa. Proclamation No. 12 of 1952. Government Gazette Extraordinary (Queen's Printer). 1952-02-07, CLXVII (4781). 
  86. ^ Proclamation of the accession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 from the steps of Parliament House, Canberra, 1952 Feb. 8.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2011-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87.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aut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88. ^ 第4A章 《最高法院規則》 ── 附錄A 表格 [過去版本]. www.elegislation.gov.hk. 電子版香港法例.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89. ^ 第4A章 《最高法院規則》 ── 附錄B 特別海事表格 [過去版本]. www.elegislation.gov.hk. 電子版香港法例.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4). 
  90. ^ 90.0 90.1 Bousfield 2002,第75頁
  91. ^ Coat of Arms of Canada. Royal Heraldry Society of Canada. 2009-02-05 [2011-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0). 
  92. ^ Darjah Kebesaran HM Queen Elizabeth II. Darjah Kebesaran HM Queen Elizabeth II. 2014-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0). 
  93. ^ Morris, Susan. Debrett's Peerage and Baronetage 2019. eBook Partnership. 2020-04-20: 202. ISBN 978-1-9997670-5-1 (英語). 
  94. ^ List of Honoured. President of the CR.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