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佩達地區
外觀
克萊佩達地區 | |||||||||
---|---|---|---|---|---|---|---|---|---|
1920年—1923年 | |||||||||
地位 | 國際聯盟的保護國 | ||||||||
首都 | 克莱佩达 | ||||||||
常用語言 | 德語 立陶宛語 | ||||||||
政府 | 特殊領土 | ||||||||
總統 | |||||||||
• 1920–1921 | 阿瑟·阿爾滕貝格 | ||||||||
• 1921–1923 | 威利·斯普塔特 | ||||||||
• 1923 | 埃爾德莫納斯·西蒙奈蒂斯 | ||||||||
歷史時期 | 戰間期 | ||||||||
• 凡爾賽條約 | 1920年1月10日 | ||||||||
• 克萊佩達起義 | 1923年1月10-15日 | ||||||||
• 被立陶宛吞併 | 1923年1月19日 | ||||||||
面積 | |||||||||
• 總計 | 2,657平方公里 | ||||||||
| |||||||||
今屬於 | 立陶宛 |
布蘭登堡和普魯士歷史 | |||
諾德馬克 史前–12世紀 |
古普魯士人 史前–13世紀 | ||
布蘭登堡侯國 1157–1618(1806) |
條頓騎士團 1224–1525 | ||
普魯士公國 1525–1618 |
王室(波屬)普魯士 1466–1772 | ||
布蘭登堡-普魯士 1618–1701 | |||
普魯士的王國 1701–1772 | |||
普魯士王國 1772–1918 | |||
普魯士自由州 1918–1947 |
克萊佩達 地區 (立陶宛) 1920–1939 / 1945–至今 | ||
布蘭登堡 (德國) 1947–至今 |
諾伊馬克(東布蘭登堡) (波蘭) 1918/1945–至今 |
加里寧格勒州 (俄羅斯) 1945–至今 |
克萊佩達地區(立陶宛語:Klaipėdos kraštas),又稱梅梅爾領地(德語:Memelland 或 Memelgebiet),是國際聯盟在1920年劃出的一塊地區。這一地區在一戰之前由德國所有,一戰之後這一地區和薩爾以及但澤自由市一樣由國際聯盟管理,將來由公投決定是否由德國統治。1923年,這一地區發生叛亂後被立陶宛吞併。1939年3月,這裡被納粹德國占領,並重新劃入東普魯士。1946年,根據波茨坦協定,這一地區被蘇聯佔領,並成為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立陶宛獨立之後,這裡成為了立陶宛的一部分。
1925年時,該地區有人口141,000人[1]。
參考資料
[編輯]- ^ Piotr Eberhardt; Jan Owsinski. Ethnic groups and population changes in twentieth-century Central-Eastern Europe: history, data, and analysis. M.E. Sharpe. 2003: 40 [2021-03-22]. ISBN 978-0-7656-066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外部連結
[編輯]- (德文) Joachim Tauber: Das Memelgebiet (1919–1944) in der deutschen und litauischen Historiographie nach 1945 [1]
- Local heritage book Memel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法文) STATUT DU TERRITOIRE DE MEM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文) Map of languages in East Prussia in 19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rg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文)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Commission Report to the Council of Ambassadors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文) German translation of Vygantas Vareikis' thesis Die Rolle des Schützenbundes Litauens bei der Besetzung des Memelgebietes 19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YouTube上的Hitler in Klaipė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