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華北軍政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北軍政大學是1948年至1950年中國共產黨華北地區設立的軍事政治大學。

歷史

[編輯]

1948年5月,中央前委中央後委遷入西柏坡中央工委會合;晉察冀晉冀魯豫的黨、政、軍機關合併為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華北軍區。華北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解放區之一。中共中央「委託華北局創辦大軍校……決定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步兵學校,晉冀魯豫軍政大學、陸軍中學、青年教導團合併,組建華北軍政大學。」聶榮臻向中央建議:「校長不要兼任,一定要專職,否則對工作有影響。就像我,名義上是晉察冀軍政幹校校長,可一打起仗來,學校的事哪裡還顧得過來。」在此背景下,源於抗大二分校的晉察冀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晉察冀軍區步兵學校、晉冀魯豫軍區軍政大學、晉冀魯豫軍區陸軍中學、晉冀魯豫軍區青年教導團在石家莊合併組建華北軍政大學。6月11日正式成立。7月1日舉辦開學典禮,朱德總司令、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滕代遠、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親臨檢閱。[1]

第一期招收學員近5000人,其中招生團干500人,營幹1000人,炮兵、工兵、參謀、摩托專業和政工幹部各500至600人。學員編為8個大隊、3個直屬隊:營幹大隊2個,團干、炮兵、工兵、政工、參謀、預科各1個大隊,台灣隊(政委施均、隊長辛喬)、華南隊、高幹隊(隊長李湘/劉昂),共7238人。另外還有一個華北軍區步兵學校4948人。共有學員12186人。為解決師資匱乏,葉劍英決定大量吸收起義、投誠和被俘國軍軍官任軍大的教員。如戰術主任教官沈澄年。因石家莊不斷受到國軍空軍的大轟炸,軍政大學搬遷至石家莊以西十幾公里的獲鹿縣南新城村。

台灣隊的學員絕大多數是1947年1月9日在魯西南巨金魚戰役中在胡海子地區被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全殲的整編第70師下屬的整編第140旅的台灣籍解放戰士。「學員的絕大部分,是18歲到25歲的青年,社會出身百分之九十是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工人、店員、僱工和貧農等),但勞動時間很短,多是1年至4年,來校時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雖上過日本的初小和個別上過高小,不會漢文,尚有部分文盲(未上過學,日文、漢文都不會);粵籍多閩籍少,高山族10餘人;大部分在前方劉鄧大軍參加過半年戰鬥,且有小部分立過功及光榮負過傷;我黨的威信在他們中是高的,他們熱愛黨」,「這些同志很重視他們自已的節日的,一•九解放節(1947年1月9日參加解放軍)、台灣人民二•二八革命紀念日」。[3]

1948年12月中旬,葉劍英掉任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後,仍兼華北軍大校長、政委。學校日常工作則由副校長蕭克主持。[4]

1949年7月1日,華北軍大建校一周年之際,毛澤東題詞勉勵全校師生:「為著消滅國民黨殘餘力量,為著保衛人民共和國,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朱德題詞:「你們開展了很多工作,收集了過去的戰爭經驗,編寫了許多教材,訓練了一部分教員,教育畢業了一大批學生。這是你們與全體教職員努力的結果。你們的教育方法,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打起了國防教育的新基礎。望你們在這個基礎上面再努力進行,真正建立起新的國防教育的軍大。預祝你們成功。」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大會宣言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台灣隊(實際上是華北軍政大學台灣隊)向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獻旗,台灣隊文化教員、台胞林雲致詞,台灣隊學員、台胞林東海等獻旗。1949年11日14日,華北軍大台灣隊畢業,朱德總司令、謝雪紅講話勉勵。[5]

1950年9月改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沿革為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解放軍軍事教育學院,解放軍陸軍參謀學院,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200餘名教員跟隨劉伯承到南京創辦軍事學院,一部分到北京參加訓練總監部的建設工作,大部分軍事教育骨幹留在石家莊組成華北陸軍軍官學校。華北軍大累計培養學員46000餘名;培養軍事、政治、文化教員1000餘名。研究和編寫教材80餘種。[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張治宇:「葉劍英與華北軍政大學的創建」,《文史春秋》,2009年第1期,第36-39頁。
  2. ^ :「葉劍英與華北軍大」,《中共黨史資料》,2009年第2期,第86-91頁。
  3. ^ 台灣隊政委施均、隊長辛喬:「台灣隊兩年來教育工作的幾點經驗」,華北軍政大學政治部編印《華北軍大增刊》,1949年9月10日出版。
  4. ^ 林瑞華:「葉劍英主持華北軍政大學:請俘虜舊軍官當教員」,《人民政協報》,2016-07-14 [失效連結]
  5. ^ 汪毅夫:「華北軍政大學裡的台灣人」,中評社,2021-01-08。
  6. ^ 記者楊惠玲、王律:「華北軍政大學——為新中國輸送大批軍事人才」,《石家莊日報》,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