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反擊系列反彈道飛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反擊/1/2/3反彈道飛彈
類型地對空飛彈
服役期間1966年-1983年
生產歷史
生產商 中華人民共和國
基本規格

反擊系列反彈道飛彈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一款地空飛彈系統,該系統由反擊-1(紅旗-18)、反擊-2(FJ-2)、反擊-3(FJ-3)飛彈組成。主要假想目標是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的近地飛行器洲際飛彈,屬於640工程反導系統的陸基組成部分,工程代號640-1。

起源

[編輯]

反擊系列反彈道飛彈起源可以追溯到1963年12月15日,毛澤東在聽取了戰略武器的匯報後第一次談到搞戰略防禦武器的想法。1964年2月2日在會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時再次提到反導問題,並很快得到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防科委在3月23日的彈道飛彈防禦科學討論會上,正式確立了建立反導系統的決議。會議會明確了反導的三個可能途徑,並做了相應的分工。國防部五院負責飛彈反飛彈系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則負責研製雷射反導系統,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超炮反導系統,會後國防科委向中央專委呈報了《關於防禦敵人飛彈的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的報告後正式付諸實施。[1]

640-1工程

[編輯]

1965年將反導項目列為一項國家重點項目納入規劃,正式命名為640工程。但此時由於文革的困擾,導致640工程進展緩慢。為了片排除文革的干擾,中國國防科委於1967年10月召開會議。會議上決定重新調整640工程項目具體部署。其具體為:640-1為反彈道飛彈武器系統的代號,640-2為反導大炮代號,640-3為雷射炮代號,640-4為早期預警雷達代號,640-5是飛彈彈頭再入物理現象研究的代號。1969年年8月14日,經周恩來批准,七機部二院改組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640-1工程即反擊系列反導飛彈,該系統由低空攔截和高空攔截反導系統兩部分構成。低攔系統由「紅旗八十一號」(後改稱「反擊一號」)和「反擊二號」飛彈組成,用於攔截低中空目標;高攔系統由「反擊三號」組成,用來攔截大氣層外的目標。研發項目具體由二院負責。[2]

反擊1/2/3攔截彈

[編輯]

紅旗-18

[編輯]

1964年3月23日,國防科委彈道飛彈防禦科學討論會結束後,時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領導的宋健在5月向錢學森提出應先研製「低空攔截反飛彈系統」,的建議,其具體性能指標為:識別高度80千米;攔截高度15千米左右;飛彈飛行時間約20秒,飛彈平均速度1500米/秒,錢學森批准了該計劃。這樣,基本形成了「紅旗-18」(後改稱「反擊一號」)的指標設想。此後,二院開始「紅旗-18」技術設計和研發工作。

1965年12月22日,七機部下發1966年研製生產計劃考核項目。要求二院開展「紅旗—81號」反飛彈飛彈的預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製的「紅旗—81號」3發小比例模型彈飛行實驗成功。同年6月,國防科委二十基地在新疆庫爾勒組建了第四試驗部,即反導飛彈靶場。全力籌備「紅旗—81號」的研發和實驗工作,但由於文革影響進展緩慢。為擺脫文革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國防科委召集參與「640工程」的各個有關單位在北京召開會議。重新調整640工程項目具體部署和研發分工,會上提出爭取在1973年-1975年間開始實彈試驗的目標。北京會議後,中國軍方加速了反導項目的研發進度。

1967年-1969年,由於中蘇關係持續惡化的影響,中國三北地區重要部隊、單位向內地疏散。當時位於新疆的反導飛彈靶場遷到雲南尋甸縣大石洞。受此影響,中國的反導問題變得緊迫起來,同年8月14日,經周恩來批准,七機部二院改組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此後,二院集中力量研製「反擊」系列反導攔截飛彈。

反擊一號

[編輯]

「反擊一號」是低欄系統的組成部分,採用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作戰指標以攔截中國中程地地飛彈「東風三號」的再入軌彈頭為目標,該系統包括:反導飛彈、搜索跟蹤雷達、制導雷達、飛彈發射設備以及把這些設備聯結成攔截系統並與遠程預警雷達(「110」雷達)協同工作的指揮所組成。 1970年8月,「反擊一號」第一發模型彈在24基地進行發射試驗,達到預定指標,取得成功。1972年4月,「反擊一號」第一批兩發獨立迴路遙測彈完成總裝、出廠交付。5月15日,遙測彈在24基地進行發射試驗,發射後不久,飛彈在空中爆炸,試驗失敗。在上級要求下,二院迅速召開工作會議,反覆分析和討論,找出了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並採取技術措施對找出的問題加以改進。經過反覆試驗,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機部上報《關於結束反擊一號研製工作的報告》,提出在完成3發模型彈後結束研製工作。1979年8月至9月,反擊一號在24基地成功地進行了兩次發射試驗,無戰鬥部的飛彈在有效殺傷半徑內成功地與目標碰撞。相關試驗完成後,中央軍委及相關部門對「反擊一號」攔截彈的總體性能較為滿意,並開始計劃在北京附近構建中國第一個「反擊一號」反導陣地,初步建起一個「反導防區」。此後,由於國際政治局勢變化,中國逐漸放緩了反導系統研發工作,最終於1980年3月9日,國防科委通知,終止反擊一號研製。[3]

反擊二號

[編輯]

「反擊二號」是在反擊一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反擊系列攔截彈的第二個成員。研製開始於1970年,其戰術指標是:射程50千米,攔截高度20-40千米。「反擊二號」攔截彈的的研發進度要高於反擊一號,在1971年10月到1972年初進行了6次發射試驗,其中5次成功,只有一次失敗。後由於攔截範圍與「反擊一號」重疊,最終於1973年終止研發,轉而將研發過程中獲得的技術積累用來研發反擊一號和反擊三號飛彈。[4]

反擊三號

[編輯]

「反擊三號」是反擊系列攔截彈的最後一個成員,於1971年6月開始研製。是一種在幾百千米以的外太空攔截來襲彈頭的反導攔截彈,由飛彈、制導系統、預警系統、指揮所和地面設備組成。反擊三號攔截彈為三級固體飛彈,直徑1.4米,由地下井發射。「反擊三號」採用了當時相當超前的雙層攔截概念,即保證在第一枚攔截彈沒有擊中目標的情況下,還有時間再發射第二枚攔截彈,以保證攔截效果。1974年6月,反擊三號高層攔截反導武器系統展開配套設備研製和關鍵技術攻關。1977年反擊三號飛彈系統停止了研製,其中已研製成功的S-7大型車載計算機成為「東風五號」戰略飛彈和其他型號的配套設備。1979年8-9月,反擊一號成功進行2發模型遙測彈飛行試驗。 1980年3月「640」系列工程停止研製。中國60年代建設的0.5米高超音速常規風洞就有為了「反擊」號飛彈試驗的目的。[5]在此過程中研製的相關配套設施由東風-5洲際飛彈使用。[6][7]

輔助裝備

[編輯]

預警衛星

[編輯]

「長空一號」預警衛星是反導裝備的輔助部分,用於對假想敵提供戰略預警和情報分析,代號「701工程」。中央軍委1969年10月31日向上海市下達的研製技術試驗衛星的任務,由於文革的影響,進展緩慢。在1973年9月18日-1974年7月12日經歷了兩次發射失敗後,於1975年7月26日-1976年8月30日間三次發射取得成功。[8]

預警雷達

[編輯]

雷達預警系統由7010相控雷達和110單脈衝跟蹤雷達構成,該系統由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負責研製。

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於1970年5月開始研製,1972年開始建設,1975年10月開始運轉;1976年全面部署。7010相控陣預警雷依山而建,正面寬40米,高20米,探測距離達3000公里,可以連續跟蹤十批以上的外空目標。

110單脈衝跟蹤雷達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1年研製成功,1977年正式部署。110單脈衝超遠程精密跟蹤雷達安裝於球形罩內,探測距離大於2000公里,主要用於對洲際飛彈、衛星等外空目標執行跟蹤任務。[4]

結局

[編輯]

反擊系列反彈道飛彈是中國早期反導計劃640工程的組成部分,隨著1983年640工程的下馬而最終停止研發。雖然這個計劃在研發過程中就被終止,但研製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有助於後來開發中國版的反彈道飛彈系統和反衛星武器[9]

參考

[編輯]
  1. ^ 二次核反击之盾:揭秘中国陆基反导研发史. [2014-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8). 
  2. ^ 揭秘640工程:中国反导研究已秘密实施45年 2010年01月18日 09:06环球时报. [2014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7日). 
  3. ^ 「640」工程:中國第一代反彈道飛彈防禦工程研製始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源:當代中國研究所
  4. ^ 4.0 4.1 “640工程”开启中国反导事业. [2014-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8). 
  5. ^ 中国导弹防御计划与反卫星战计划. [2015-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7). 
  6. ^ 《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院史(1957-1987)》
  7. ^ “640”工程:中国第一代反弹道导弹防御工程研制始末. [2014-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8. ^ 《上海航天志》 > 第一章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 作者:《上海航天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9.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解密毛澤東、錢學森與大陸反衛星飛彈隱秘往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0-09-26 1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