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
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 | |
---|---|
| |
類型 | 動作冒險 |
平台 | 超級任天堂 Satellaview Virtual Console |
開發商 | 任天堂情報開發本部 |
發行商 | 任天堂 |
總監 | 手塚卓志 |
製作人 | 宮本茂 |
編劇 | 田邊賢輔 |
美術 | 有本正直 渡邊剛 |
音樂 | 近藤浩治 |
系列 | 薩爾達傳說系列 |
模式 | 單人 |
發行日 |
《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日版名:ゼルダの伝説 神々のトライフォース,英文版名: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中國大陸譯作「塞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力量」)是由任天堂開發,並發行於超級任天堂遊戲機的日本二維動作冒險遊戲。遊戲是薩爾達傳說的第三作,於1991年在日本發行,1992年在北美和歐洲發行。宮本茂及其團隊獨立負責遊戲開發。
遊戲劇情
[編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被群山和森林包圍著的美麗王國,名字叫海拉魯。傳說在某個神秘的地方,隱藏著能令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三角神力。很多人為了得到這種力量,不惜互相爭鬥,紛紛闖入到神秘的黃金大陸,但從沒有一個人能回來。終於有一天,邪惡的力量開始從黃金大陸滲出來了。國王馬上命令當時法力最強大的七位賢者,把通往黃金大陸的道路封印起來。這個封印的力量,足以把兩個世界,永遠地隔絕開來。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件事逐漸被人淡忘並成為了傳說。然而有一天,有一名叫阿格尼姆的巫師來到了海拉魯,要解開七賢者的封印[3],他先是暗算了海拉魯王國善良的國王,接著又用邪惡的魔法,一個又一個地,將七賢者的後人,逐個消除。同樣的命運,也即將來臨到海拉魯王國的公主薩爾達身上[3]。
然後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薩爾達公主傳達資訊給一名叫林克的少年,要他幫忙把她從地下道中救出來。林克的叔叔也突然拿起劍盾,說要去做一些事情,叫林克待在家中[4]。但林克因為聽了薩爾達公主的消息,拿了家中的油燈,往海拉魯城的地下道走去,然後他發現了快要死去的叔叔,他拿起了劍和盾,叔叔同時告訴了他,他是海拉魯王國騎士的後代[4]。林克把薩爾達公主拯救出來後,把她安置在教堂中。薩爾達告訴林克,要打敗阿格尼姆,需要傳說中的大師之劍(Master Sword)。然後他被阿格尼姆通緝[4],說他綁架了公主。被魔化的士兵和不知情的居民們攻擊。他在村中的一位老奶奶口中知道,在東方的長老可能會知道大師之劍的下落。他從長老得知,要獲得在迷失森林(Lost Wood)中的大師之劍,先要獲得分別代表:力量,智慧和勇氣的三顆石頭[4]。林克獲得了三顆石頭,拔出了在迷失森林中的大師之劍。
但他同時收到了薩爾達公主的消息,說士兵們找到了她,但還是趕不到,薩爾達公主被阿格尼姆傳送到了黑暗世界,林克利用在獲得代表力量的石頭途中獲得的月之珍珠[4],進入了黑暗世界,他現在要拯救七位賢者,以進入阿格尼姆的城堡。他拯救了以薩爾達在其中的七位賢者,打敗了阿格尼姆,他化成為一隻蝙蝠,穿過了原本是海拉魯城的力量金字塔,他趕上去,但發現的不是阿格尼姆,是一隻名叫蓋儂(Ganondorf)的怪物。他打敗了蓋儂,金字塔的大門突然打開,他進入了那門,看見了三角神力的本體[4][3],它說:林克,我會實現接觸我的人的願望。不管那個人想實現的是黑暗還是光明的願望,只要接觸我,我就會實現願望。蓋儂因為想管治海拉魯王國,因而想解除七賢者的封印,把海拉魯大地分成了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林克,接觸我吧,說出你的願望,不管是什麼,我都會幫你實現[4][3]。然後林克的叔叔奇蹟地生還,海拉魯大地的所有東西的恢復正常,林克把大師之劍放回了迷失森林。
製作
[編輯]1988年,製作一款新的FC薩爾達遊戲開始。但是一年後,專案的平台轉變成為在任天堂下一代遊戲機——超級任天堂。[5]由於系列的前幾款遊戲取得成功,任天堂能夠在這款新遊戲中投入龐大的預算和充足的開發時間和資源進行製作。[6] 當時,大多數SNES遊戲卡匣只有4 Mbit(512 KB)的存儲空間。此遊戲打破了這一趨勢,使用8 Mbit(1 MB)的遊戲卡匣,任天堂開發團隊利用這個機會給林克建設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7] 與超級瑪利歐世界一樣,這款遊戲在SNES上採用了簡單的圖形壓縮方法,將許多圖塊的顏色深度限制為八種顏色,而不是SNES的原生十六中顏色圖塊。在執行時,對每一圖塊進行解壓縮,在每個像素的顏色索引中添加最高有效位的值。 同時也可以通過消除重複圖塊節省存儲空間:光明世界和黑暗世界的布局幾乎相同(儘管使用不同的紋理圖塊),並且黑暗世界只存在於遊戲的ROM中作為光世界的「疊加」。
遊戲劇本由系列新人田邊賢輔撰寫,[8] 而剛進入任天堂不久的新人小泉歡晃負責在手冊中講解背景故事。[9] 英語版包括對原始日本版的更改。最常見的變化是刪除與宗教有關的內容以符合任天堂美國的內容指南。
重製
[編輯]此作品於2002年在Game Boy Advance(GBA)平台上以《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與四人之劍》的名字重製。
評價
[編輯]《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是超級任天堂最暢銷的遊戲之一。共在全球範圍內售出461萬份。[10]
《薩爾達傳說 眾神的三角神力》由於其圖像和玩法在發行之時廣受好評。2005年IGN編輯將其列為最佳100個遊戲的第11位。[11][12]
參考資料
[編輯]- ^ Nintendo published Super Famicom listing. Nintendo. [200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4).
- ^ Official Link to the Past Virtual Console website. Nintendo. [2008-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2).
- ^ 3.0 3.1 3.2 3.3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Nintendo. 2014-01-30 [2014-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Background. neoseeker. 2002-12-02 [2002-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 ^ Schneider, Peer. Retrospective: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IGN. 2006-04-21 [200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9).
- ^ Legend of Zelda—A link to the Past. Ludogo. [200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5).
- ^ Gouskos, Carrie. The Greatest Games of All-Time: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GameSpot. 2006-03-14 [200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Shigeru Miyamoto Interview. Super PLAY (Medströms Dataförlag AB). March 2003, (4/03) [2006-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23) (瑞典語).
- ^ Kohler, Chris. Interview: Super Mario Galaxy Director On Sneaking Stories Past Miyamoto. Wired: GameLife. Condé Nast Digital. 2007-12-04 [2010-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2).
Yoshiaki Koizumi: My first assignment was to do the art and layout and eventually the writing for the manual for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What was funny was that at the time, it didn't seem like they'd really figured out what most of the game elements meant. So it was up to me to come up with story and things while I was working on the manual. So, for example, the design of the goddesses as well as the star sign associated with them.
- ^ Tenchi. Zelda sales charts and sequel announced. OptiGamer. 2004-03-28 [2005-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23).
- ^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reviews. Game Rankings. [200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 ^ Thomas, Lucas M. The Legend of Zelda: A Link to the Past VC Review. IGN. [2007-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