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起義
復活節起義 | |||||||
---|---|---|---|---|---|---|---|
愛爾蘭獨立運動的一部分 | |||||||
復活節宣言, 1916年復活節 | |||||||
| |||||||
參戰方 | |||||||
愛爾蘭志願軍 愛爾蘭公民軍 愛爾蘭共和兄弟會 |
英國陸軍 皇家愛爾蘭警隊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派屈克·皮爾斯 詹姆斯·康諾利 | 約翰·邁克斯韋將軍,爵士 | ||||||
兵力 | |||||||
在都柏林1,250,約2,000-3,000在其他地區,但基本沒有參加戰鬥 | 到該周結束有16,000名士兵和1,000名武裝警察在都柏林 | ||||||
傷亡與損失 | |||||||
死亡64人,16人被處決 | 死157,傷318 | ||||||
220名平民死亡,600人受傷。 |
復活節起義(英語:Easter Rising,愛爾蘭語:Éirí Amach na Cásca),又被英國稱為「復活節叛亂」,指的是於1916年4月復活節期間,發生在現今愛爾蘭共和國及北愛爾蘭的一次武裝起義。起義是由愛爾蘭共和派人發起的,目的是結束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建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這是自1798年愛爾蘭起義以來最重大的起義,也是愛爾蘭革命時期的第一次武裝行動。 從1916年5月起,英國處決了起義的16名領導人,但不但未有壓制起義,反而激發了民眾對愛爾蘭獨立的支持[1]。
起義是由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七人軍事委員會組織,從1916年4月24日復活節星期一開始,到4月30日,共持續了六天[2]。在愛爾蘭語言學家派屈克·皮爾斯的帶領下,合併了由詹姆斯·康諾利領導的較小的愛爾蘭公民軍,在都柏林占據了關鍵據點,宣布愛爾蘭共和國從英國獨立。英國軍隊隨即派出數千名增援部隊、大砲和一艘砲艇,前往愛爾蘭平亂。在通往都柏林的道路上與叛亂分子發生巷戰,拖慢了增援英軍的前進速度並造成了許多人傷亡。 在都柏林的其他地方,狙擊戰和遠程槍戰持續發生著。最終,叛軍的主要據點逐漸被英軍包圍並被炮火轟擊。
英軍最終以人數和火力優勢成功鎮壓了起義,儘管零星的戰鬥仍在繼續,皮爾斯於4月29日星期六同意無條件投降。投降後英國仍處於戒嚴狀態,約有3,500人被英國拘捕,其中1,800人被送往英國的拘留營或監獄,起義領袖被交送軍事法庭並被處死刑。儘管軍事上起義是失敗的,但英國對起義的鎮壓導致了公眾輿論的變化。1918年12月,新芬黨贏得了在愛爾蘭舉行的選舉,該黨召集了第一屆眾議院並宣布獨立,起義可以被認為是通往愛爾蘭共和國的最終成立道路上的一塊里程碑。
背景:議會政治與暴力
[編輯]1800年聯合法令將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聯合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廢除了愛爾蘭議會並賦予愛爾蘭在英國議會中的代表權。 從一開始許多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就反對聯合,對在英國議會中缺乏足夠代表權感到不滿。另外,許多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反感英國政府對愛爾蘭和愛爾蘭人民的處理,特別是在愛爾蘭大饑荒期間英國政府不幫助的行為[3][4]。
該事件被視為愛爾蘭獨立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因其標誌著愛爾蘭武力共和派和以約翰·雷德蒙德領導的愛爾蘭議會黨為代表主流且非暴力的愛爾蘭民族主義派之間的分裂。雷德蒙德通過議會民主政治贏得了初步的在聯合王國之內的愛爾蘭自治,並由1914年第三部地方自治法保障之。這部法案受限於規定將愛爾蘭分割成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現為愛爾蘭共和國)」。它在1914年被收入法典,不過在一戰期間被推遲執行(最終在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案下實行)。但是在戰爭末期,很大程度上由於起義的影響,民族主義選民的支持從議會黨轉向以新芬黨為代表的武力共和派。
起義謀劃
[編輯]愛爾蘭政治史系列 |
愛爾蘭共和主義 |
共和主義 重要文獻 黨派與組織 出版物 文化 歌曲 策略主張 |
復活節起義主要由愛爾蘭志願軍發動,並由愛爾蘭共和兄弟會(IRB)策劃。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IRB最高委員會召開,按照古老的格言「英格蘭的危機是愛爾蘭的機會」,決定在戰爭結束前採取行動。為此IRB的財務主管湯姆·克拉克(Tom Clarke)成立了一個軍事委員會。委員會由皮爾斯,埃蒙·坎特(Eamonn Ceannt)與約瑟夫·普朗克特(Joseph Plunkett)組成,克拉克本人與肖恩·麥克德莫特(Sean MacDermott)不久之後加入。他們都是IRB和(除了克拉克)愛爾蘭志願軍成員。1913年成立之初,他們逐漸接管了志願軍,儘量將IRB的同志提升至領導階層,因此至1916年多數志願軍領導成員專注於武力共和。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是志願軍的創始人奧恩·麥克內爾,他計劃將志願軍作為一戰後與英國的談判資本,反對任何希望渺茫的叛亂。麥克內爾只同意在英國為了一戰在愛爾蘭強行徵兵,或者有值得期許的成功希望的情況下發動起義。麥克內爾德觀點甚至受到某些IRB成員支持,包括鮑爾默·霍布森(Bulmer Hobson)。然而,IRB內提倡武力的一派希望將他爭取入自己一方(必要時使用謊言),或者完全繞過他的指揮。不過兩者都未成功。
在復活節起義中被處決的人
[編輯]- 派屈克·皮爾斯
- Thomas J. Clarke
- Thomas MacDonagh
- Joseph Mary Plunkett
- Edward (Ned) Daly
- William Pearse
- Michael O'Hanrahan
- John MacBride
- Eamonn Ceannt
- Michael Mallin
- Cornelius Colbert
- Sean Heuston
- Sean MacDermott
- 詹姆斯·康諾利
- Thomas Kent
- Roger Casement
參考文獻
[編輯]- ^ Department of the Taoiseach – Easter Rising. Taoiseach. [13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December 2018).
- ^ Leaders and Men of the Easter Rising: Dublin 191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1 December 2019. Francis X. Martin 1967 p105
- ^ MacDonagh, pp. 14–17
- ^ Behrendt, Stephen C. British Women Poets and the Romantic Writing Communit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4–5 [23 August 2016]. ISBN 978-08018950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December 2019).
- Max Caulfield, The Easter Rebellion, Dublin 1916 ISBN 1-57098-042-X
- Tim Pat Coogan, 1916: The Easter Rising ISBN 0-304-35902-5
- Michael Foy and Brian Barton, The Easter Rising ISBN 0-7509-2616-3
- C Desmond Greaves The Life and Times of James Connolly
- Robert Kee, The Green Flag ISBN 0-14-029165-2
- F.X. Martin (ed.), Leaders and Men of the Easter Rising, Dublin 1916
- Dorothy McCardle, The Irish Republic
- F.S.L. Lyons, Ireland Since the Famine ISBN 0-00-633200-5
- John A. Murphy, Ire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Edward Purdon, The 1916 Ri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