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大明石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明石斛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目: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
科: 蘭科 Orchidaceae
屬: 石斛蘭屬 Dendrobium
種:
大明石斛 D. speciosum
二名法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1804
異名

同型異名包括:

  • Callista speciosa (Sm.) Kuntze,(1891).
  •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typicum Domin (1915) , nom. inval.
  • Dendrocoryne speciosum (Sm.) Brieger(1981)
  • Tropilis speciosa (Sm.) Butzin (1982)
  • Thelychiton speciosus (Sm.) M.A.Clem. & D.L.Jones (2002)

大明石斛學名Dendrobium speciosum),又名美麗石斛,是於蘭科石斛蘭屬的植物,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是一種變種非常繁多的蘭花,是一個複合種。其變種的的棲息地也非常多樣,可以是附生在熱帶雨林的樹枝上,也可以是生長在開闊森林的砂岩上,遍布於澳大利亞東海岸,以及南回歸線附近。地生大明石斛,會在岩石或懸崖上群生成巨大的花叢,它們的根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張緊密厚實的根床,緊緊的抓住岩石。它們在海拔0米至山頂上都有生長。

命名

[編輯]
花序

大明石斛是非常受歡迎的栽培植物,最初是由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Edward Smith,1759年-1828年)命名。最初的標本是由首席醫師J·懷特(J White)在傑克遜港發現,並送給了史密斯爵士。

特徵

[編輯]

大明石斛的每個假鱗莖會長出2-5片厚實的羽狀葉,這些葉片可以植株上生存12年。假鱗莖直立或彎曲,長達45厘米,基部粗,直徑達5-7厘米,至先端漸細,直徑3厘米。艷麗的花朵形成總狀花序,莖挺直或微彎,富含澱粉,可炒食,每莖能開100多枚花,花為白色或淡黃色,花期8-10月。白色唇瓣上有紫色斑點,並有紅色和紫色脈紋。

變種

[編輯]
假鱗莖和葉片

大明石斛的變種眾多,是一系列變種形成的複合種。下列變種根據形態學數據劃分(Adams等,2006年[1])。

其中一些變種,如var. hillii分布在特定的地點,並不符合嚴格的變種描述,而是由地理位置確定,而且所有的變種都可接受各自的花粉,產生變種間雜交的種子。

此複合種最初是由Dockrill於1969年描述[2],並由多位學者確認(Clemesha 1981a[3],1981b[4],1986[5],Clements 1989[6],Banks & Clemesha 1990[7]和Adams 1991[8])。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speciosum Sm, 1804

[編輯]

分布

[編輯]

分布於維多利亞州東部Genoa,向北延伸至新南威爾斯州的巴林頓山(Barrington Tops)布拉代拉(Bulahdelah),向西延伸200千米至新南威爾斯州密芝(Mudgee)附近的Munghorn Gap。

形態

[編輯]

株形多變,一般為壇形或籃形,莖軸彎曲或較直。一般無氣生根,但偶爾也會生長。莖軸和葉片在直射光下可觀察到色素沉積。莖生葉通常基部寬,先端漸尖,為圓形至卵形,挺直或微彎,長13-51厘米,中部寬2.1-4.5厘米,基部寬2.8-6.0厘米,先端寬1.4-3.2厘米;頂生葉2-5枚,挺直或筆直,表面凹陷,亞橢圓形至卵圓形,偶有倒披針形,基部相對寬,有葉鞘,長9-20厘米,寬4-12厘米,厚1-2毫米。總狀花序1-4個,長14.5-57厘米;花梗長5-16厘米,直徑4.6-9.5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軸長15-41厘米,生有18-115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叢生長。花柄和子房總長2.7-5.6厘米。花大小各異,由於物質環境不同可能會適量開放或大面積開放,豎直高度4.2-8厘米,水平寬度4.3-7.8厘米,花色為白色至深黃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態的紫色斑點和小條帶。背萼片長2.5-4.6厘米,基部寬0.4-1.0厘米,至先端漸縮為鈍圓形;側萼片長1.8-3.9厘米,基部寬0.7-1.2厘米,長鉤形,先端鈍。花瓣長2.2-4.1厘米,寬2-5毫米,微鉤曲,先端急尖。唇瓣長1.1-1.7厘米,平展後寬0.8-1.5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長0.6-0.9厘米,寬0.8-1.5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長0.3-0.8厘米,平展後寬0.6-1.2厘米,彎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體微微抬起,有2脊,黃色至橙色。花柱長4-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長5-6毫米。萼囊二裂,圓形,從子房至先端長6-7毫米。花期8-10月,在維多利亞州東部可至11月。

生態

[編輯]

大型植物,生長力旺盛,會在大分水嶺東部的懸崖峭壁上形成龐大的集群,覆蓋整個岩石表面。生長於海拔0米至山頂的開放式和密閉式硬葉林和雨林中。在雨林中,此變種一般地生,少有附生,偶而長出氣生根。假鱗莖基部寬,先端往往漸尖並彎曲。花較大,分布均勻,常有園藝優良品種出現。大花品種一般分布區北部,花色為純白色至金黃色。此變種在株形、大小和花的尺寸上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但這種差異與其北方分布的變種相比要小些,並與主要分布在獵人河(Hunter River)的var. hillii形成過渡種。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hillii Mast., 1877

[編輯]

分布

[編輯]

常見於新南威爾斯州中東部的霍克斯伯里河(Hawkesbury River)以南、昆士蘭南部的蜜山(Mount Mee)和鴉巢國家公園(Crows Nest National Park),與var. grandiflorum形成過渡種。

形態

[編輯]

株形多變,高大挺拔,普遍生長氣生根,在雨林中尤其氣生根尤其明顯且林立。莖生葉表面非常平,挺直或極微彎,長16-68厘米,中部寬1.8-5.2厘米,基部寬1.4-4.4厘米,先端寬1.5-4.2厘米;頂生葉2-5枚,大型,挺直,表面凹陷,亞橢圓形至倒披針形,偶有卵圓形,基部相對寬,有葉鞘,長13-28厘米,寬6-12厘米,厚1-2毫米。總狀花序1-4個,長26-65厘米;花梗長6-13.6厘米,直徑4-9.5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軸長20-51厘米,生有44-221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叢生長。花柄和子房總長2.3-4.6厘米。花小型至中型,大小各異,可能為杯狀,豎直高度3.4-5.2厘米,水平寬度2.9-5.3厘米,花色為白色至淡黃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態的紫色斑點和小條帶。背萼片長1.9-3.7厘米,基部寬0.4-0.6厘米,至先端漸縮為鈍圓形;側萼片長1.4-2.7厘米,基部寬0.6-0.9厘米,長鉤形,先端鈍。花瓣長1.8-3.2厘米,寬2-3毫米,微鉤曲,先端急尖。唇瓣長0.8-1.3厘米,平展後寬0.7-1.0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長0.5-0.8厘米,寬0.7-1.0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長0.3-0.5厘米,平展後寬0.5-0.8厘米,彎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體微微抬起,有2脊,黃色至橙色。花柱長4-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長4-6毫米。萼囊二裂,圓形,從子房至先端長5-6毫米。花期8-10月。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grandiflorum F.M.Bailey, 1896

[編輯]

分布

[編輯]

形態

[編輯]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curvicaule F.M.Bailey, 1896

[編輯]

分布

[編輯]

形態

[編輯]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pedunculatum Clemesha, 1981

[編輯]

分布

[編輯]

形態

[編輯]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capricornicum Clemesha, 1982

[編輯]

分布

[編輯]

形態

[編輯]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boreale P.B.Adams, J.M.Burke & S.D.Lawson, 2006

[編輯]

分布

[編輯]

形態

[編輯]

生態

[編輯]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var. blackdownense P. B.Adams var. nov.

[編輯]

分布

[編輯]

模式產地為昆士蘭萊卡特區(Leichhardt)布萊克當台地(Blackdown Tableland),是株形和花形個體差異最大的一個變種,在其分布區內株高和外形變化極大,分布區北端為布萊克當台地北界,向南延伸至遠征山脈(Expedition Range),界限不確定。

形態

[編輯]

植株大小和外觀個體差異大,偶爾會長出氣生根,莖軸和葉片在直射光下可觀察到色素沉積。莖生葉為圓形至卵形,挺直或微彎,長9-28厘米,中部寬2.1-3.8厘米,基部寬1.9-4.6厘米,先端寬1.5-3.2厘米;頂生葉2-4枚,挺直,表面凹陷,長9-20厘米,寬4.3-7厘米,卵圓形至亞橢圓形,小型植株上為寬橢圓形,基部有葉鞘,亞橢圓形至亞長方形,厚1-2毫米。總狀花序1-3個,長23-58厘米;花梗長8-15.5厘米,直徑4-6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軸長15-42厘米,生有14-113枚花,花可以是分散分布,也可以密集成叢生長。花柄和子房總長2.3-3.7厘米,每朵花的大小和形態差異很大,豎直高度3.5-5.4厘米,水平寬度3.9-5.4厘米,花色為白色至深黃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態的紫色斑點和小條帶。背萼片長1.8-3厘米,基部寬0.5-0.8厘米,至先端漸縮為鈍圓形;側萼片長1.6-2.4厘米,基部寬0.7-1厘米,長鉤形,先端鈍。花瓣長1.8-2.7厘米,寬3-4毫米,微鉤曲,先端急尖。唇瓣長0.8-1.3厘米,平展後寬0.9-1.2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前裂片長0.5-0.7厘米,平展後寬0.9-1.2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長0.3-0.6厘米,平展後寬0.7-1.0厘米,彎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體微微抬起,有2脊,黃色至橙色。花柱長約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長約6毫米。萼囊二裂,圓形,從子房至先端長約7毫米。花期8-9月。

生態

[編輯]

此變種的種群由東海岸的大分水嶺向西至卡那封峽谷(Carnarvon Gorge)生長的植物劃分開來,分界線是不適合大明石斛生長的洪泛平原。此變種一般為地生,株形為壇形或籃形,偶爾附生於硬葉林、乾旱雨林或懸崖上向外伸出的裸露岩石,常與槲蕨屬Drynaria)在遠離火源的大鵝卵石共生形成密集群落。較大型的植株會有多個氣生根,但並不發達。某些植株在成熟時會非常矮小且密集。雖然此變種的個體差異很大,但是還是能區分出此變種與var. carnarvonense,因為後者生長得更為茁壯,花大且茂密。此變種與var. capricornicum在花和植株的特徵上也有很多重疊,不過由於後者的莖軸和葉較短,株形更端正,花期更早(5-6月),仍可區分出兩個變種。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var. carnarvonense P. B.Adams var. nov.

[編輯]

分布

[編輯]

模式產地為昆士蘭萊卡特區卡那封峽谷,分布於卡那封峽谷地區,此變種由地理因素與其他變種分開。此變種的變種加詞源自其分布區。

形態

[編輯]

生長茁壯,株形為壇形或籃形,假鱗莖基部寬,先端漸尖。偶爾長出氣生根,莖軸和葉片在直射光下可觀察到色素沉積。莖生葉為圓形至卵形,微彎,長15-33厘米,中部寬2.1-3.1厘米,基部寬2-5.2厘米,先端寬1.3-3.2厘米;頂生葉2-3枚,挺直或筆直,表面凹陷,亞橢圓形至倒披針形或卵圓形,基部有葉鞘,長14.8-24厘米,寬4.6-7.4厘米,凹陷,挺直,厚1.2-2.0毫米。總狀花序粗大,1-2個,21-47厘米長;花梗長7-14.8厘米,直徑4.5-7毫米,具1-4中型苞片;花序軸長14.5-31.5厘米,生有25-87枚花,花均勻分布。花柄和子房總長2.7-4.5厘米,花冠通常為杯狀,密集,中型至大型花,豎直高度5.1-6.6厘米,水平寬度5.5-6.3厘米,花色為乳白色至金黃色,唇瓣前裂片和中裂片散布有不同形態的紫色線條和斑點。背萼片長2.8-3.9厘米,基部寬0.5-0.8厘米,至先端漸縮為鈍圓形;側萼片長2.1-2.5厘米,基部寬0.8-1.1厘米,長鉤形,先端鈍。花瓣長2.4-3.4厘米,寬2.8-4毫米,幾乎為直線形,先端急尖。唇瓣長1.1-1.4厘米,平展後寬1-1.3厘米;前裂片長0.7-0.8厘米,寬1.1-1.4厘米,向內彎曲,近似三角形;中裂片有短爪,長0.4-0.6厘米,平展後寬0.9-1.0厘米,彎管形,先端短急尖;胼胝體微微抬起,有2脊,輪廓不明顯,黃色至橙色。花柱長約5毫米,柱基垂直於花柱,長約6毫米。萼囊二裂,圓形,從子房至先端長約7毫米。花期8-9月。

生態

[編輯]

此變種一般地生,常生長於保護區周圍的懸崖和多岩石的小溪中。此變種與var. capricornicum相比,植株更為大型和茁壯,花期更晚,裂片更寬。與此變種各方面最為相似原變種也可由各部分的數據差異來區分。此變種的新生植物會大量產生紫色花青素色素,但是在成熟的葉片中一般含量很少,這一點與var. capricornicum和var. blackdownense較為相似。

自然雜交種

[編輯]
生境

大明石斛與Dendrobium gracilicaule自然雜交產生自然雜交種Dendrobium × gracillimum。此雜交種有時也被描述為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nitidum F.M.BaileyDendrobium × nitidum (F.M.Bailey) M.A.Clem. & D.L.Jones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bancroftianum Rchb.f.Dendrobium jonesii Rendle subsp. bancroftianum (Rchb.f.) M.A.Clem. & D.L.Jones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eter B. Adams; Jacinta M. Burke, Sheryl D. Lawson. A review of the taxonomy and relationships of the Dendrobium speciosum complex (Orchidaceae) and recognition of two new taxa (PDF). Telopea. 2006, 11 (2): 195-232 [2009-09-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10-04) (英語). 
  2. ^ (英文)Dockrill AW (1969) Australian Indigenous Orchids, vol. 1. (Society for Growing Australian Plants: Sydney)
  3. ^ (英文)Clemesha SC (1981a) A review of Dendrobium speciosum Sm. Orchadian 6: 247–262.
  4. ^ (英文)Clemesha SC (1981b) Dendrobium speciosum var. bancroftianum. Orchadian 6: 271–272.
  5. ^ (英文)Clemesha SC (1986) Dendrobium speciosum - an update. Orchadian 8: 173–178.
  6. ^ (英文)Clements MA (1989) Catalogue of Australian Orchidaceae. Australian Orchid Research 1: 1–62.
  7. ^ (英文)Banks DP & Clemesha SC (1990) Dendrobium speciosum  : a review of the species. Australian Orchid Review 55: 4–14.
  8. ^ (英文)Adams PB (1991) Variation, multiple pollinators and breeding system in Dendrobium speciosum Smith : A biological review. Orchadian 10: 1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