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貓3D
大笨貓3D | |
---|---|
| |
類型 | 平台遊戲 |
平台 | PlayStation |
開發商 | 愛迪克 |
發行商 | Accolade |
設計師 | 麥可·博林 |
程式 | 克里斯多福·瑞斯(Christopher Reese) |
系列 | 大笨貓系列 |
模式 | 單人、雙人[1] |
發行日 |
|
《大笨貓3D》(英語:Bubsy 3D)是由愛迪克(Eidetic)開發,Accolade與Telstar發行的一款在PlayStation平台上發布的平台動作遊戲,設計師為麥可·博林(Michael Berlyn)。遊戲於1996年11月25日在北美發行,於1997年8月在歐洲發行。本作為大笨貓系列的第四部兼最後一部,也是系列唯一一部三維化的遊戲。儘管角色所能做的動作非常有限,但遊戲依然算是最早的3D動作遊戲之一。遊戲的完整名字借鑑於1956年科幻片《禁忌星球》。拉尼·米內(Lani Minella)負責聲演遊戲中包括主角在內的全部角色。
遊戲一經發售,就被批評聲所淹沒,GameTrailers、IGN與GamesRadar一致把本遊戲評為「史上最爛的遊戲」。遊戲中的很多主要元素受到批評,譬如遊戲畫質、操縱感以及主角的討厭個性。
故事情節
[編輯]本遊戲發生於遊戲系列的一個外星物種「瓦力」(Woolies)的母星——瑞恩星(Rayon)。他們入侵地球,並綁架了大笨貓(Bubsy),但他們的火箭卻出現問題,大笨貓也藉此逃到瑞恩星上。隨後他們發現大笨貓正在收集原子和火箭部件建造火箭飛船,但他們均認為這是徒勞無功的事情。沒有科學家知道大笨貓這樣做的原因,但他們都相信大笨貓的處境會很危險。
遊戲玩法
[編輯]本遊戲的目標是打敗瓦力的兩位皇后——保利(Poly)和艾斯特(Esther),並通過收集火箭部件逃離星球。遊戲中,玩家控制的角色「大笨貓」,可以根據玩家的不同行為,說出一些口頭禪。由於大笨貓只能沿直線移動,所以玩家需要抽出一定時間,將其調整到正確方向。他可以在特定關卡中高跳、滑翔或是游泳。他可以通過跳到敵人頭上來消滅他們,此外他還有叫做「爪子點」的健康系統,它由三個「生命點」組成。遊戲共有18關,有3關發生在水下,在這些關卡中,大笨貓有一個通過消耗時間來反映耗氧情況的測氧設備,而且他的滑翔動作由噴射式潛水代替,這使他游得更快,但耗氧更快。在遊戲中,玩家可以收集名叫「原子」的物品,如果玩家收集數量達150個,大笨貓就會去獎勵區收集原子和額外的生命。
在雙人模式中,大笨貓會和競爭對手在一個場景中比賽收集所有的原子[1]。
開發與發售
[編輯]本遊戲由Eidetic開發,Accolade與Telstar分別在北美與歐洲發行[2]。設計師為麥可·博林,資深遊戲開發者馬克·布蘭克(Marc Blank)是遊戲開發團隊的核心人員[3]。繼《大笨貓2》發布之後,博林認為《大笨貓2》差點就毀掉了遊戲的經銷權,於是他和團隊便開始著手開發本遊戲[4]。他視開發過程為挑戰,是因為開發團隊對三維環境的繪製和工具選擇上缺乏經驗[5]。本遊戲於1995年初開始製作,最初決定在SEGA32X平台上發行。但由於32X發行版的歐洲市場慘澹,因此Accolade決定保留發行權,直至遊戲可以在較為穩定的平台上發布[2]。遊戲於1996年11月25日在北美發行,於1997年8月在歐洲發行。遊戲曾有於1997春季在SEGA土星平台上的發行計劃,該版本基於原來32X平台的開發模型,但因遊戲在那時並不受歡迎,使得開發人員最終放棄此計劃[6]。本遊戲發售時,恰逢《超級瑪利歐64》發售,因此博林深感擔憂。他認為本遊戲是嘗試使用三維技術的一個機會,但它會比瑪利歐更加優秀[4]。他將遊戲不受歡迎的原因部分歸咎於與《超級瑪利歐64》的同時發售。開發人員在貿易展中發覺《超級瑪利歐64》比本遊戲更加成熟之後,想改進遊戲。但此時已處在製作周期之外,且Accolade早已將其發售[5]。
評價
[編輯]評價 | ||||||||||||||||||
---|---|---|---|---|---|---|---|---|---|---|---|---|---|---|---|---|---|---|
|
本遊戲一經發售,就被批評聲所淹沒,並被評為「史上最爛的遊戲」。Game Rankings依據網站上的5個評論,給予遊戲50.90%的匯總評價,The Electric Playground給予遊戲4/10分的評價[7],同時《電子遊戲月刊》給予遊戲3.25/10分的評價[7]。Gametrailers將遊戲命名為「史上第八爛的電子遊戲」,並稱之為「高質量作品的廉價模仿」,因本遊戲發行時間與《瑪利歐64》相近,所以藉此話來諷刺本遊戲乃《瑪利歐64》的「抄襲版」[4][10]。脫口秀主持人史葛·魯賓(Scott Rubin)稱本遊戲為「可怕的克隆作品」。他們描述遊戲畫面就跟「塗上顏色的紙板箱」一樣,還批評大笨貓所說的俏皮話[10]。GamesRadar的湯姆·古爾特(Tom Goulter)認為《大笨貓3D》作為電子遊戲,就如同糟糕的電影《地球戰場》或是《外太空九號計劃》一樣[11]。肖恩·貝比(Seanbaby)將遊戲命名為「第十七爛的遊戲」,他對遊戲的操縱感、角色性格以及視覺效果,只能用「該死」來形容。他另補充一句:「你幾乎可以感覺到遊戲製作者有多憎恨美國的孩子。[12]」
IGN的戴維·澤德寇(David Zdyrko)稱遊戲為「永恆經典的覆滅」[13]。同處IGN的利維·布坎南(Levi Buchanan)將本遊戲當做嘗試二維過渡至三維卻失敗的明顯例子,他主要批評其操縱感及角色設計,並指出遊戲角色的外貌與個性均使前作走向毀滅[14]。總體來說,他們都不怎麼喜歡本遊戲[15]。IGN指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史上最糟糕的遊戲之一[16]。1UP.com稱本遊戲很「可憐」,同時也是「潛在的瑪利歐殺手」[17]。GamePro稱遊戲為「吸金作品」[18]。GameZone的Jkdmedia認為早期三維遊戲就和本遊戲一樣,既黑暗又可怕[19]。他隨後將本遊戲與《象棋大師:學習的藝術》(Chessmaster: The Art of Learning)的畫質進行對比,之後得出這條評論:「《大笨貓3D》占了上風。[20]」Kotaku的麥可·梅科闊特(Michael McWhertor)稱未發布的遊戲《小精靈鬼區》較《超級瑪利歐64》來說更接近於本遊戲[21]。
然而,儘管遊戲大多受負面評價,Absolute PlayStation卻給予本遊戲67%的評價[9]。GameSpot本不看好本遊戲,卻給予遊戲5.5/10分的「一般」評價[8]。DieHard GameFan和Next Generation亦予以遊戲相當好的評價[1]。
PSExtreme給予遊戲93%的評價,並授予遊戲「金X獎」(Gold X Award),此獎在遊戲封面上亦有明顯體現。由於雜誌並不出名,曾有錯誤的傳言稱這個雜誌和這個獎都是騙人的,Accolade也輕而易舉地把他們當做促銷本遊戲的好方式[22] 。
可能的後續作品
[編輯]2015年,開發人員宣布大笨貓系列的前兩作將可在Steam上發售。遊戲的程式設計師同時也張貼出募集遊戲角色粉絲的請願書。如果成功的話,他們可能會製作新的大笨貓系列遊戲[23]。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Bubsy 3D Box Shot for Playstation - GameFAQs.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7).
- ^ 2.0 2.1 Bubsy 3D Release Information for PlayStation. GameFAQs. 1996-10-31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Bubsy 3D.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Ziff Davis). 1996-06, (83): 49.
- ^ 4.0 4.1 4.2 News - Playing Catch-Up: Bubsy's Michael Berlyn. Gamasutra. 2005-10-03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5.0 5.1 Interview: Mike Berlyn. Sega-16.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4).
- ^ Welcome To Bubsy 3D. Web.archive.org.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7-02-21).
- ^ 7.0 7.1 7.2 Bubsy 3D for PlayStation. GameRankings. 1996-10-31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 ^ 8.0 8.1 Bubsy 3D Review for PlayStation. GameSpot. 1996-12-01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9).
- ^ 9.0 9.1 Bubsy 3D - Review - Absolute Playstation. [2015-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0).
- ^ 10.0 10.1 Nov 17, 2006. GT Countdown Video Game, Top Ten Best And Worst Games Of All Time | Video Clip | Game Trailers & Videos. GameTrailers.com. 2006-11-17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8).
- ^ Gaming's would-be innovators. GamesRadar.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 ^ EGM's Crapstravaganza: The 20 Worst Games of All Time. Seanbaby.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8).
- ^ David Zdyrko. Frogger: The Great Quest - PlayStation 2 Review at IGN. Ps2.ign.com. 2001-11-30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 ^ Buchanan, Levi. What Hath Sonic Wrought?, Vol. 1 - Retro Feature at IGN. Retro.ign.com. 2008-11-07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2).
- ^ Marc Nix. The Future of PSP - SCE Bend - PlayStation Portable Feature at IGN. Psp.ign.com. 2007-03-23 [2010-10-19].
- ^ IGN - 79. Marc Blank. Uk.games.ign.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3).
- ^ The Essential 50 Part 37: Tomb Raider from. 1UP.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5).
- ^ Mike, Major. E3 2002: Famous Mascots Get a Major Makeover, page 5, Feature Story from. GamePro. 2002-05-30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30).
- ^ Tyeise 6/27/10 5:31 PM . M&M's Adventure - NDS - Review | GameZone.com. Nds.gamezone.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8).
- ^ Chessmaster: The Art of Learning - NDS - Review | GameZone.com. Nds.gamezone.com.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0).
- ^ The Making And Death Of Pac-Man Ghost Zone. Kotaku.com. 2009-12-07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EXcavate: Rating (Highest to Lowest). PSExtreme. [2016-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7-06-01).
- ^ Steam Greenlight :: BUBSY Two-Fur - Steam Community. Steam. 2015-11-16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外部連結
[編輯]- 莫比遊戲上的《大笨貓3D》(英文)
- 本遊戲的SEGA版宣傳網站(1996年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