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奧格斯堡號小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MS Augsburg
錨泊中的奧格斯堡號小巡洋艦,攝於1914年8月4日
概觀
艦種小巡洋艦
擁有國 德意志帝國
艦級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
製造廠德國基爾皇家船廠
動工1908年
下水1909年7月10日
服役1910年10月1日
結局1922年拆解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設計4362噸
滿載排水量4915噸
全長艦體全長:130.50米
全寬14米
吃水5.36–5.45米
鍋爐15座燃煤水管鍋爐
動力兩套帕森斯蒸汽渦輪機,4軸推進
功率19,000匹公制馬力(14,000千瓦特;19,000匹軸馬力
最高速度25(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3,500海里(6,500公里;4,000英里)/14節
乘員軍官18人,水手349人
武器裝備45倍徑單裝105毫米速射炮12門(10.5cm SK L/45)
55倍徑單裝52毫米防空速射炮4門(5.2cm SK L/55)
450毫米單裝魚雷發射管2具
裝甲司令塔:100毫米
炮盾:50毫米
甲板:20-40毫米

奧格斯堡號小巡洋艦(德語:SMS Augsburg),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科爾貝格級4號艦。本艦1910年服役,加入公海艦隊

在和平時期奧格斯堡號主要是用作魚雷測試艦,此外也作為炮術訓練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方面將奧格斯堡號部署在波羅的海,本艦於是在當地度過整場戰爭。戰爭結束後本艦作為戰爭賠償分配給了大日本帝國,然而日本並不需要這艘軍艦,於是隨即將其出售給回收公司,在荷蘭多德雷赫特將其拆解。

本艦名稱來源於德國奧格斯堡市。

設計和概述

[編輯]

奧格斯堡號全長130.50米,寬14米,吃水深5.36–5.45米;設計排水量4362噸,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4915噸。全艦定員軍官18人,水手349人。奧格斯堡號採用兩套帕森斯式蒸汽渦輪發動機,推動4座2.25米長的螺旋槳,由15座燃煤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全艦設計動力19,000匹公制馬力(14,000千瓦特;19,000匹軸馬力),設計最大航速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全艦存煤940噸,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航速運行時可以達到3,500海里(6,500公里;4,000英里)的續航距離。[1]

奧格斯堡號的主要武器為12門45倍徑105毫米速射炮(10.5cm SK L/45,SK意為「速射炮(德語:Schnelladekanone)」,L/45表示45倍徑),其中船艏樓2門,艦體中部8門(每側4門),後部2門(每側1門)[2]。1916-1917年,德方將這些火炮替換成了6門45倍徑150毫米速射炮。同時艦上原本還安裝有4門55倍徑單裝52毫米防空速射炮,1918年全部換掉,改成兩門45倍徑88毫米防空炮。此外艦體水線下還安裝有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1918年在甲板上又加裝了兩具500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還能攜帶100顆水雷。[1]

防護方面,司令塔擁有著100毫米厚的裝甲板;炮盾防護為50毫米;裝甲甲板厚20-40毫米。[1]

艦歷

[編輯]

建成至一戰前

[編輯]

德國軍方在訂購科爾貝格級4號艦時,設定的臨時名字是「雀鷹代艦(德語:Ersatz Sperber)」,用以代替已經非常過時的無防護巡洋艦雀鷹號。1908年,基爾皇家造船廠開始動工興建,1909年7月10日建成下水,1910年10月1日進入公海艦隊服役[3]

服役之初的奧格斯堡號的主要用途是魚雷測試艦;1912年,改作用於炮術訓練[4]。1914年5月20日,奧格斯堡號出訪鄧迪進行禮節性訪問,普羅沃斯特勳爵對奧格斯堡號艦長費舍及其乘員「表現出了極大的友誼」[5]

一戰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8月,奧格斯堡配屬於波羅的海[4],歸於羅伯特·米施克海軍少將麾下。8月2日,奧格斯堡號在利耶帕亞(德方稱利包)外布雷,馬格德堡號則炮擊了港口。俄國軍隊早就撤出了利耶帕亞,德軍隨後占領了這座城市;而奧格斯堡號所布的雷並沒有準確地標示出來,因此比起基本上拱手相讓的俄國人,奧格斯堡號給德國人自己所造成的麻煩還要更大一點。接著奧格斯堡號與德軍駐在波羅的海的輕型艦艇一道對俄軍陣地展開炮擊。8月17日,奧格斯堡號、馬格德堡號、3艘驅逐艦以及布雷艦德國號英語SMS Deutschland (1914)遭遇了兩艘俄國裝甲巡洋艦馬卡羅夫海軍上將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dmiral Makarov格羅莫鮑伊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Gromoboi;雖然俄國艦隊比起德國的輕型艦艇要更為強大,然而俄國指揮官誤以為自己遇到的是德國裝甲巡洋艦羅恩號海因里希親王號,並沒有發起攻擊,雙方各自撤退[6]

同年9月,波羅的海的德國輕型艦隊得到了加強;援兵包括第四戰艦中隊(維特爾斯巴赫級不倫瑞克級的老式前無畏艦),以及大型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9月3日,德國混成艦隊對波羅的海進行掃蕩。行動中奧格斯堡號發現了俄國裝甲巡洋艦巴揚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Bayan (1907)帕拉達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Pallada (1906);奧格斯堡號試圖將兩艘俄艦引向布呂歇爾號,然而俄艦沒有上鉤而是選擇了撤退,沒有追擊。9月7日,奧格斯堡號和魚雷艇V25闖入波的尼亞灣,在勞馬附近擊沉了一艘俄國蒸汽船。9日,德艦返回了港口[7]

1915年1月24-25日,奧格斯堡號駛入了博恩霍姆島附近的俄國雷區,觸發了一顆水雷。艦上乘員奮力搶救,奧格斯堡號得以倖存,隨後被拖帶回港進行修理[8]。同年4月,奧格斯堡號返回現役,趕上了德軍策劃的對利耶帕亞的大規模進攻。德國陸軍打算奪取利耶帕亞的港口,以吸引俄軍的注意力,從而支援德軍和奧匈軍聯合發動的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英語Gorlice–Tarnów Offensive;為此陸軍向海軍請求支援。海軍決定派出岸防戰艦貝奧武夫號、3艘裝甲巡洋艦、3艘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也在其中)以及大批魚雷艇和掃雷艦;此外第四偵察集群(4艘小巡、21艘魚雷艇)也調動到北海,以進一步加強本次行動的兵力。5月德國陸軍占領了利耶帕亞,利耶帕亞也立即變成了德國海軍的前進基地[9]。5月稍後的時候,海軍分派奧格斯堡號和呂貝克號布雷任務,準備在芬蘭灣進行布雷;然而小巡洋艦忒提斯號遭到了潛艇的伏擊,這件事情迫使海軍放棄了原定計劃[10]

同年6月1日,奧格斯堡號、羅恩號、布呂歇爾號以及7艘魚雷艇掩護著信天翁號英語SMS Albatross (1907)前往伯格塞爾英語Bogskär對開海面進行布雷。本次行動中奧格斯堡作為行動指揮官約翰尼斯·馮·卡普夫海軍上校的旗艦。布雷結束後,馮·卡普夫用無線通信向司令部發回信息稱已完成任務正準備回港。俄國人截獲了這條信息,遂出動艦艇前往截擊;裝甲巡洋艦留里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urik (1906)也參加了伏擊。馮·卡普夫把他的艦隻分成兩批,奧格斯堡號、信天翁號和3艘魚雷艇去里克斯赫福特(Rixhöft),剩下的則返回利耶帕亞。分兵後不久,大約06:30,奧格斯堡號的瞭望哨就遇見了逼近的俄艦;馮·卡普夫下令讓比較慢的信天翁號前往中立國瑞典水域尋求庇護,而奧格斯堡號和魚雷艇則利用高航速擺脫俄軍追擊。俄軍追兵趕上來後與之交戰英語Battle of Åland Islands,信天翁號重創在瑞典海域擱淺。俄艦返航途中遭遇匆忙趕來的羅恩號和布呂歇爾號,雙方進行了短暫的交火,俄艦之前的戰鬥消耗了不少彈藥,此時因為彈藥短缺而脫離戰鬥,德艦也惟恐敵方再有增援而匆匆離去。[11]

同年6月28日,俄國潛艇鱸魚(英語:Okun)號向奧格斯堡號發射了兩枚魚雷,不過全部射失沒有命中。[12]

1915年8月,奧格斯堡號獲指派參加里加灣海戰。德軍為了此次行動而調撥了8艘無畏艦以及3艘戰鬥巡洋艦,意圖消滅固守里加灣的俄軍艦艇。奧格斯堡號參加了8月16日的第二次行動,跟隨拿騷號波森號進行作戰[13]。8月19日夜,奧格斯堡號遭遇兩艘俄國炮艦,隨即與波森號一同擊沉其中一艘,高麗人號英語Russian gunboat Korietz則奮力逃脫。各俄艦隨後遁入莫恩海峽。而德國人顧忌到該地區的協約國潛艇,以及俄國人所布下的水雷遲遲不能清理乾淨,於是選擇了撤退[14]。10月13日,奧格斯堡號遭到某艘潛艇伏擊,只是魚雷沒有命中[15]

1916年9月,德軍再次試圖進攻里加灣,這次選擇從伊爾別海峽發起進攻。奧格斯堡號也參加了是次戰鬥。俄軍還以猛烈的炮擊,尤其是前無畏艦光榮號,迫使德軍從海灣撤退[16]

1917年10月,奧格斯堡號再一次參加對里加灣的大規模攻略行動。本次行動奧格斯堡號與科爾貝格號斯特拉斯堡號組成第六偵察集群。10月14日06:00,三艦離開利耶帕亞,掩護德軍對里加灣的掃雷行動;行動中德艦遭到俄國岸防炮台12英寸(305公釐)的襲擊,一度短暫退避。08:45,三艦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海灘錨泊,而德國掃雷艦開始著手清理出一條通道[17]。兩天後,奧格斯堡號跟隨國王號王儲號掃蕩里加灣之敵;德國戰艦在轟擊俄艦的時候,奧格斯堡號則前去協助陸軍攻占阿倫斯堡[18]

結局

[編輯]

1918年底,德國投降,協約國隨之將公海艦隊的主要力量拘禁在斯卡帕灣。奧格斯堡號等不在拘禁名單之列的德國軍艦依然得以留在德國港口[19]。《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軍艦必須解除武裝向協約國投降,奧格斯堡號也不例外,不過火炮依然留在艦上。1920年9月3日,日本獲得了奧格斯堡號(代號「賠償艦Y」),但是日本並不需要這艘軍艦,遂轉售予回收商,並在荷蘭多德雷赫特將其拆解[4]

同級艦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1.2 Gröner, p. 106
  2. ^ Gardiner & Gray, p. 159
  3. ^ Gröner, pp. 106–107
  4. ^ 4.0 4.1 4.2 Gröner, p. 107
  5. ^ Dundee, Perth, Forfar, and Fife's People's Journal - Saturday 23 May 1914
  6. ^ Halpern, p. 184
  7. ^ Halpern, p. 185
  8. ^ Halpern, pp. 186–187
  9. ^ Halpern, pp. 191–193
  10. ^ Polmar & Noot, p. 40
  11. ^ Halpern, pp. 194–195
  12. ^ Polmar & Noot, p. 41
  13. ^ Halpern, p. 197
  14. ^ Halpern, p. 198
  15. ^ Polmar & Noot, p. 45
  16. ^ Polmar & Noot, p. 47
  17. ^ Staff, p. 60
  18. ^ Staff, pp. 102–103
  19. ^ See: s:Armistice between the Allied Governments and Germany V. Naval Conditions, Article 23

參考文獻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