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奧肯法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肯法則Okun's Law),也稱為奧肯定律,指的是實際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變動之間的反向相關關係,即經濟增長率越高,失業率就越低。它由亞瑟·奧肯在1962年提出。[1]儘管這是一個從數據總結出的經驗規律,同時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往往有著不同的形式,但它對於政策制定者的指導以及在菲利普斯曲線曲線的導出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內容

[編輯]

在原文章中奧肯對於其定律的陳述是:「2%的產出增長會帶來1%的短期失業率下降;同時提高勞動參與率0.5%,員工平均工時0.5%,員工每小時產量1%。」而現代對於其的描述以如下公式為主:

其中間隔年的表述形式可以寫作:

其中:

  • 是實際產出
  • 潛在產出
  • 是實際失業率
  • 是自然失業率
  • 產出隨失業率變化的因子

但是在這個公式其中,一個國家的自然產出和自然失業率難以直接測量得到,所以也常會使用其變體,即產出變動和失業率變動的關係:

其中:

  • and 同前定義(實際產出和變化因子)
  • 是當期和上一期之間的實際產出變化
  • 是當期和上一期之間的實際失業率的變化
  • 是自然失業失業率下的實際產出增長率

對於現在的美國,k大概在3%左右,c大概在2,所以將其寫作下式:

這個關係在過去的70-80年內符合得很好。

理論解釋

[編輯]

實際就業水平依賴於實際總產出。短期社會總產出越多,其所要求的勞動力投入也就越多,自然會帶來更低的失業率;同理當更多的人處於就業狀態時,高於自然狀態下的勞動要素會在生產函數中帶來實際產量的提升。由於討論的是短期波動關係,高於或者低於自然產出的狀態都是不可持續的,同時對於以失業率為重要民生指標的政府和中央銀行而言,它們也應該積極採取對策熨平周期項的波動。

對中國大陸經濟描述的偏離

[編輯]

儘管奧肯法則在西方國家獲得了較好的驗證,但在中國大陸,GDP增長和失業率變動的關係一直不顯著,這也引發了許多討論。有學者認為這其中包含失業率對整體就業水平的不完全體現。在中國官方統計失業率屬於城鎮人口調查失業率,而在經濟周期性衰退中丟掉工作的往往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但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卻並不在失業率的統計當中。[2]


參見

[編輯]

菲利普斯曲線

  1. ^ Okun, Arthur M. "Potential GNP: 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atistics Section 1962. Reprinted with slight changes in Arthur M. Oku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sperit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0)
  2. ^ 盧鋒; 劉曉光. 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兼谈奥肯定律在中国. 中國社會科學. 2015, 12: 69–8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