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猶加敦半島

座標18°50′42″N 89°07′32″W / 18.84500°N 89.12556°W / 18.84500; -89.1255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猶加敦半島
Península de Yucatán
猶加敦半島的衛星圖
地圖
自然地理
坐標18°50′42″N 89°07′32″W / 18.84500°N 89.12556°W / 18.84500; -89.12556
所處海域北美洲
周圍水域墨西哥灣
Yucatán」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尤卡坦
臺灣猶加敦
香港尤卡坦
猶加敦
猶加敦半島1910年代地圖
猶加敦半島Dzibilchaltún遺跡中的七小人廟
建於公元前525年位於奇琴伊察內的遺跡

猶加敦半島(西班牙語:Península de Yucatán),位於中美洲北部、墨西哥東南部的半島墨西哥灣加勒比海之間,將加勒比海從墨西哥灣中分離出。東靠加勒比海,西臨墨西哥灣、坎佩切灣,東北隔猶加敦海峽古巴相望,面積達19.76萬平方公里。半島大部分屬於墨西哥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猶加敦州,中南部和東南部分屬瓜地馬拉佩滕省貝里斯。猶加敦半島大體上與馬雅文明的影響範圍一致。直至今日,馬雅人以及帶有部分馬雅血統的混血兒仍然占據該半島的很大一部分人口,並且馬雅語仍然被廣泛使用。

地理

[編輯]

猶加敦半島為南高北低的地形,平均海拔不足200公尺。半島平均寬約320公里,海岸線長約1100公里。半島由珊瑚和多孔石灰岩構成,表面覆蓋一層乾薄泥土,形成低矮台地,北部和西部沿岸多荒涼的沙灘,東部沿岸多陡峭的懸崖,且海灣眾多,大小島嶼散布其間,最大的為科蘇梅爾島。猶加敦半島沒有河流,但由於石灰岩地質結構,北部有很多溶洞地下河。半島屬熱帶氣候,北部多熱帶草原,南部則為熱帶森林。全年雨量適中。半島北部氣候炎熱乾燥,由於無高山攔截來自大西洋帶濕氣的雲,因而降雨量有限。往南,濕度增大,年降雨量自460公釐(18英寸)至2,000公釐(80英寸),灌木叢為高大喬木所取代。溫度24∼37℃(75∼98℉),但全年大部分時間不論白天或夜晚都有涼爽的海風吹來,高溫有所緩解。旱季從12月至翌年5月,最熱的月分是5月和6月。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全年都有適當的降雨量。

旅遊觀光

[編輯]

猶加敦半島,以馬雅文明而聞名於世,是馬雅文化的搖籃之一。半島四周海灘上,棕櫚搖曳,椰樹成林,風光綺麗。旅遊業是這一地區的支柱產業。

物產資源

[編輯]

半島上有桃花心木等多種珍貴樹木。主要作物有玉米甘蔗菸草咖啡,半島產劍麻石油。南部以木材加工和口香糖製造業為主。

附記

[編輯]

地名的來源有兩個相似的故事:西班牙人來到猶加敦時,問原住民他們所在的地方,得到的答案是"Yuca-hatlanás?"(你說什麼?)他們就以此為地名。另一個版本的回答是:"Yuc Atan"(我不是本地人)。[1]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編輯]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是一個位在墨西哥猶加敦半島的撞擊隕石坑,埋藏在地表之下。這個隕石坑的名稱,取自於隕石坑中心附近的城市希克蘇魯伯;希克蘇魯伯在馬雅語意為「惡魔的尾巴」[2]。根據推測,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擊地形之一。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規模排名第一的,規模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TNT當量)。

在70年代晚期,地質學家Glen Penfield在猶加敦半島從事石油探勘工作時,發現個這個隕石坑地形。目前已在該地區發現衝擊石英重力異常玻璃隕石等地質證據,可證明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由撞擊事件造成。從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得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年代約為6,500萬年前,時當白堊紀古近紀交接時期。由於該隕石坑的規模與年代,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常被認為是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成因,並造成恐龍等生物的滅絕;但也有科學家提出當時另有其他的滅絕因素[3]。近年來,另有多重撞擊理論,認為當時有許多顆隕石在短時間內撞擊地球,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僅是其中一顆。另有天文研究指出,這些隕石是在1億6,000萬年前分裂而成[4][5]。2010年3月5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確認在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今天墨西哥境內的希克蘇魯伯地區是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恐龍大滅絕的原因。[6]

相關條目

[編輯]

猶加敦州(位於猶加敦半島北部的一個州)

資料來源

[編輯]
  1. ^ 尤卡坦州. [2011-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2. ^ Bates, Robin (series producer), Chesmar, Terri and Baniewicz, Rich (associate producers). The Dinosaurs! Episode 4: "Death of the Dinosaur" (TV-series). PBS Video, WHYY-TV. 1992.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Bakker, Robert T. Interview: The Dinosaurs: Death of the Dinosaur. 1990, WHYY-TV.
    Hildebrand, Alan. Interview: The Dinosaurs: Death of the Dinosaur. 1992, WHYY-TV.
    Milosh, Gene. Interview: The Dinosaurs: Death of the Dinosaur. 1992,(1990): WHYY-TV.
    Moras, Florentine. Interview: The Dinosaurs: Death of the Dinosaur. 1992,(filmed 1990): WHYY-TV.
    Penfield, Glen. Interview: The Dinosaurs: Death of the Dinosaur. 1992, WHYY-TV.
  3. ^ Bakker interview. "Does the [impact theory] explain the extinction of the dinosaurs? There are problems..."
  4. ^ Bottke, W.F.; Vokrouhlicky, D., Nesvorny, D. An asteroid breakup 160 Myr ago as the probable source of the K/T impactor (PDF). Nature. September 2007, 449: 23–25 [2007-10-03]. doi:10.1038/nature0607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24). 
  5. ^ Ingham, Richard. Traced: The asteroid breakup that wiped out the dinosaurs. AFP. Google News. 2007-09-05 [200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6. ^ Peter Schulte, et al.(5 March, 2010). The Chicxulub Asteroid Impact and Mass Extinction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Science, 327 (5970): 1214 - 1218. DOI: 10.1126/science.117726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7/5970/12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