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及利亞人
奈及利亞人 | |
---|---|
分佈地區 | |
奈及利亞 | 203,452,505 (2019年4月估計數字)[1] |
貝南 | 6,000,000[2] |
喀麥隆 | 4,000,000[3] |
迦納 | 1,000,000[4] |
英國 | 1,000,000[5] |
美國 | 380,875[6] |
義大利 | 106,069[7] |
巴西 | 90,000 - 100,000[8] |
查德 | 88,000[9] |
中非 | 60,000[9] |
德國 | 56,420[10] |
西班牙 | 29,000[11] |
南非 | 24,000+[12] |
加拿大 | 51,835[13] |
荷蘭 | 8,000[14] |
奧地利 | 7,025[15] |
澳洲 | 4,519[16] |
希臘 | 3,000[17] |
日本 | 3,000[14] |
匈牙利 | 2,000[14] |
挪威 | 1,780[18] |
比利時 | 1,636[15] |
法國 | 1,425[15] |
語言 | |
英語以及豪薩語、約魯巴語和伊博語為主的民族語言[19]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傳統宗教信仰 |
概述
[編輯]各種部族和文化的族群組成了奈及利亞,而「奈及利亞人」一詞是指基於公民身份的國籍[20]。250多個部族和語言構成了現在的奈及利亞人[21][22]。儘管奈及利亞部族眾多,但經濟因素導致具有多部族和宗教背景的奈及利亞人大量流動,並居住在其部族或宗教背景之外的奈及利亞土地上,導致各種部族和宗教群體的雜居混合,這一特點在奈及利亞的城市尤其明顯[23]。英語是奈及利亞人的通用語言[24]。53.5%的奈及利亞人是穆斯林,約45.5%是基督徒[25]。
部族
[編輯]由於大英帝國的殖民造成了奈及利亞的建立,許多不同的部族和宗教背景的人構成了奈及利亞人[24]。在奈及利亞的250多個部族中,人口較多的大部族有20多個,最大的部族為豪薩族、富拉尼族(並稱豪薩-富拉尼族)、約魯巴族和伊博族,分別占全國人口的29%、21%和18%。此外,奈及利亞還有少數的英國人、印巴人和亞裔人[22]。
歷史
[編輯]奈及利亞歷史上有幾個主要的王朝,通過國王及其法律和稅收制度影響了奈及利亞社會,並利用宗教合法化王權並團結人民。奈及利亞北部在文化上受到伊斯蘭教與歷史上幾個主要的伊斯蘭王朝的影響。加奈姆-博爾努帝國和索科托哈里發國是奈及利亞北部歷史上主要的伊斯蘭國家。奈及利亞南部歷史上受到幾個強大王朝的影響,包括貝南帝國和奧約帝國、伊費邦聯和其他幾個約魯巴國家。[26]
文化
[編輯]奈及利亞人的文化深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如受到英國殖民當局譴責和攻擊的一夫多妻制,神明裁判,以及某些類型的祭祀。與此同時,英國殖民當局維護和推廣了奈及利亞傳統文化,加強了殖民管理。英國人在奈及利亞南部傳播基督教,基督教傳教士協助英國當局在奈及利亞建立西式教育體系,這導致英語在奈及利亞的傳授並隨後成為奈及利亞的主要語言。英國人用僱傭勞動取代了無償家務勞動。[27]
在奈及利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奈及利亞人生活在兩種不同類型的村莊裡:第一類村莊是伊博人和蒂夫人慣用的,由分散的院落的組成,第二類村莊是豪薩-富拉尼人、約魯巴人和卡努里人慣用的,包含院落的核心[28]。這些村莊由本民族的成員構成,他們有血緣關係,也有已被本民族同化的陌生人[28]。從殖民化之前的時代到現在,奈及利亞各部落普遍接納陌生人進入部落[21]。一個男性長者通常擔任村長[28]。
在奈及利亞的大城市,奈及利亞人與外國人,尤其是歐洲人、黎巴嫩人和印度人大量雜居在一起。奈及利亞城市的經濟重要性導致了人們從他們傳統的民族或文化故鄉外遷到城市。伊博人、豪薩-富拉尼人和伊比比奧人通常遷至拉哥斯,許多南方人遷移到北方參與貿易或工作,而一些北方人的季節工和小企業主則去了南方。[23]
-
身穿傳統服飾的豪薩-富拉尼族奈及利亞女人
-
在拉哥斯一個購物廣場的奈及利亞人
-
夸拉州的奈及利亞約魯巴族男子,穿著傳統服裝打鼓。
-
杜爾巴節上的騎手
-
奈及利亞伊格博男子,戴著傳統伊格博男子帽子,穿著現代的Isiagu服裝
-
一個伊博族的男性穿著文化服裝
宗教
[編輯]宗派主義
[編輯]族裔、宗教、地區爭端和緊張局勢普遍導致奈及利亞人在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29]。尤其是北部穆斯林和南部基督教徒之間的文化和政治分歧使宗教政治化,造成了奈及利亞的重大政治爭端[29]。極端分子以種族和宗教問題為動機的暴行也加劇了緊張局勢[24]。
據戈登2003年的專著,儘管存在極端主義,大多數奈及利亞人繼續和平共處。受教育程度較高和富裕的奈及利亞人,與許多離開小型同質民族社區到人口混雜的城市尋求經濟機會的奈及利亞人之間,已培養出一種共同的奈及利亞人身份認同。儘管奈及利亞人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但英語是他們普遍使用的主要語言。此外,大多數奈及利亞人共享對個體自由和民主的信奉。即使在軍事統治時期,軍政府也受到奈及利亞人的壓力,保持民主立場。奈及利亞的政治人物通常知道多種土著語言,而不僅限於他們自己的土著語言。[24]
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World Factbook. 美國中央情報局. [2018-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 ^ EXCLUSIVE: As Benin Republic clocks 53: Over 6m Nigerians live in former Dahomey, 200 in jails but Amb Obisakin says 'Nigeria is a power here, there's no doubt about it'. sunnewsonline.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 ^ DeLancey, Mark D.; Mbuh, Rebecca Neh.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epublic of Cameroon. Scarecrow Press. 2010: 283.
- ^ Maguire, Ken. Nigerians fight bad reps in Ghana. 2010-05-30 [2016-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Ajakaiye, Dolapo. Searching Greener Pastures. : 77.
- ^ Beck, Ulrich; Sznaider, Natan; Winter, Rainer. Global America?: The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Globalization. : 216.
- ^ BILANCIO DEMOGRAFICO NAZIONALE (PDF). Directorate for social statistics and population census Istat –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10.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15).
- ^ Brazil grants Amnesty To 2000 Nigerians.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9.0 9.1 Fulani, Nigerian - Joshua Project. www.joshuaproject.net.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 ^ mevans, Bild: istockphoto com /. Demographie. Statista.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 ^ Immigrant and Emigrant Populations by Country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migrationpolicy.org. 2014-02-10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Nigerians in South Africa (PDF). www.migration.org.za. 2017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8-03).
- ^ Ethnic origin population. www12.statcan.gc.ca. Statistics Canada. [201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14.0 14.1 14.2 Immigrant and Emigrant Populations by Country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migrationpolicy.org. 2014-02-10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 15.0 15.1 15.2 Bevölkerung nach Staatsangehörigkeit und Geburtsland. Statistik Austria. [2015-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 ^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 (PDF). immi.gov.au. [2013-10-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12).
- ^ Archived copy. [2013-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2).
- ^ Innvandrere og norskfødte med innvandrerforeldre - Tabeller - SSB. [2015-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7).
- ^ 尼日利亚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1-03 [202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 ^ 20.0 20.1 Gordon, April A. Nigeria's diverse peoples: a reference sourcebook. Ethnic diversity within nation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ABC-CLIO, Inc. 2003: 233. ISBN 1576076822.
- ^ 21.0 21.1 Falola, Toyi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igeria. Westport, Connecticut, USA: Greenwood Press. 2001: 4.
- ^ 22.0 22.1 尼日利亚概况-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 2019-05-31 [2021-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6) (中文(簡體)).
- ^ 23.0 23.1 Falola, Toyi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igeria. Westport, Connecticut, USA: Greenwood Press. 2001: 8.
- ^ 24.0 24.1 24.2 24.3 Gordon, April A. Nigeria's Diverse Peoples: A Reference Sourcebook.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ABC-CLIO. 2003: 233.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The World Factbook. 美國中央情報局. [2019-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 ^ Falola, Toyi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igeria. Westport, Connecticut, USA: Greenwood Press. 2001: 15-16.
- ^ Falola, Toyi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igeria. Westport, Connecticut, USA: Greenwood Press. 2001: 18.
- ^ 28.0 28.1 28.2 Falola, Toyin. Culture and Customs of Nigeria. Westport, Connecticut, USA: Greenwood Press. 2001: 6.
- ^ 29.0 29.1 Gordon, April A. Nigeria's Diverse Peoples: A Reference Sourcebook.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ABC-CLIO. 2003: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