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布魯諾·比紹夫貝爾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魯諾·比紹夫貝爾格
Bruno Bischofberger
出生1940年(83—84歲)
 瑞士蘇黎世
職業美術商,收藏家

布魯諾·比紹夫貝爾格(德語:Bruno Bischofberger,1940年)是一位瑞士籍畫廊經營者及收藏家。

生平

[編輯]

比紹夫貝爾格於1940年出生於蘇黎世。他在蘇黎世大學學習了藝術史、考古學及民俗學,隨後就讀於波恩和慕尼黑。[1][2]他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如今和他的妻子克莉絲蒂娜(Christina)女士(又稱 Yoyo)生活在蘇黎世附近,其居所位於蘇黎世湖之上,由埃托雷·索特薩斯設計。

畫廊

[編輯]

比紹夫貝爾格於1963年在蘇黎世的鵜鶘街(Pelikanstraße)上開辦了他的第一家畫廊,當時的名字還是城市畫廊。[3][4]1965年,他在他的畫廊中首次舉辦流行藝術展覽,展出羅伊·利希滕斯坦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荷湯姆·維塞爾曼英語Tom Wesselmann克拉斯·歐登伯格賈斯珀·瓊斯的作品。[1][5]70 年代,比紹夫貝爾格除了展示美國流行藝術外,還展出了簡約風格、大地藝術及觀念藝術的藝術家作品,如索爾·勒維特唐納德·賈德丹·弗拉文英語Dan Flavin布魯斯·瑙曼英語Bruce Nauman約瑟夫·科蘇斯河原溫英語On Kawara,還有巴黎的新現實主義,如伊夫·克萊因丹枇爾·史波利英語Daniel Spoerri尚·丁格利。在1982至2005年間,比紹夫貝爾格的夫人克莉絲蒂娜出版了丁格利分類目錄,共計三本。80 年代中,他把新興的新表現主義流派之中冉冉升起的關鍵人物列入到他的計劃中,有米格爾·巴塞洛尚·米榭·巴斯奇亞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朱利安·許納貝等人。[5]

2009 年及 2010年,比勒費爾德藝術大廳舉辦了名為「重返80年代——比紹夫貝爾格藏品展 I & II」的兩次展覽,展出他所收藏的80年代藝術家作品。[6] 其中就有柏林新野獸派的賴納·費汀英語Rainer Fetting以及米爾海姆自由主義的沃爾特·達恩(Walter Dahn)。[7]比紹夫貝爾格與其中大多數藝術家均曾保有親密的私人關係,有些至今仍是。

2013年,畫廊從蘇黎世遷移至門內多夫,自2005年起,比紹夫貝爾格讓他的女兒妮娜(Nina)及其丈夫弗洛里安·拜耳(Florian Baier)在原先的一家工廠舊址上建造起不同的建築。這裡有畫廊、藝術展覽廳及儲藏室,還有各類收藏物品。[8]自 80 年代中期開始,比紹夫貝爾格在藝術論壇及藝術公報雜誌的封底上為其展覽做廣告。他沒有展示展覽的藝術作品,而是使用了通俗瑞士風光的攝影作品。2018年,藝術家彼得·菲施利(Peter Fischli)協同克林斯的貝爾公園展覽館館長希拉爾·斯塔德勒(Hilar Stadler)舉辦了一場個人展覽,向這些封底致敬。[4][1]

沃荷及巴斯奇亞

[編輯]

比紹夫貝爾格尤其因為與安迪·沃荷尚·米榭·巴斯奇亞的親密關係而知名。他於1966年在紐約初遇沃荷。1968 年再遇時,沃荷向他展示了早期的未公開作品。比紹夫貝爾格得以從中選出十一幅最為重要的作品,其中包括手繪的早期作品,如超人、蝙蝠俠、一幅彩色的可口可樂畫像以及幾幅1961年至1963年間的大型災難畫和早期肖像畫,部分以雙面板製作。沃荷承諾給予比紹夫貝爾格其所有未來作品的優先購買權,直到他於1987年去世。[9]

比紹夫貝爾格每年多次前往紐約。1970年,沃荷完成了一幅比紹夫貝爾格的肖像畫,他鼓勵這位藝術家以標準尺寸和固定價格為畫廊的顧客繪製委託肖像畫,這在許多年裡都是沃荷最重要的收入來源。[3]比紹夫貝爾格於 1981 年初次見到 巴斯奇亞的作品,一年後,他就成為了這位藝術家在全世界最為主要的畫廊經營者,直到這位藝術家於 1988 年去世。此外,正是比紹夫貝爾格介紹沃荷與巴斯奇亞互相認識,並在之後建議他們與弗朗切斯科·克萊門特合作。於是,兩位藝術家都分別建立了合作。與此同時,巴斯奇亞說服了在23年中僅用絲網印刷法創作的沃荷再次用手繪畫。[10]比紹夫貝爾格之所以會有藝術家合作這一想法,是因為巴斯奇亞在一次到訪瑞士時,和他時年三歲的女兒科拉(Cora)共同創作了幾幅藝術作品。[11]比紹夫貝爾格於1969年和沃荷一道創辦了訪談雜誌。[8]朱利安·許納貝1996年的故事片《輕狂歲月英語Basquiat (film)》中,比紹夫貝爾格由丹尼斯·霍柏扮演。

收藏

[編輯]

比紹夫貝爾格與他妻子私下也收藏設計、攝影、民間藝術及史前石塊藝術作品。在20世紀國際設計的各色收藏中就有家具、金屬製品、首飾、紡織品及海報,尤其是首要風格流派中主要代表的玻璃及陶瓷製品。玻璃藏品包括來自義大利、法國、芬蘭及瑞典的作品群,但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12]另一收藏是民間藝術,主要是高山地區、瑞士、德國及奧地利地區,且主要包括15至19世紀的家具、畫像、宗教民間藝術及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史前石塊藝術收藏包括全世界不同早期文化及原始社會的斧頭、容器、雕像及物品。攝影作品收藏中有從19世紀50年代攝影發明時期至今的作品:19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的城市和鄉村,阿爾伯特·斯坦納英語Albert Steiner的遺物,20 世紀大人物的時尚及廣告攝影作品,以及 沃荷的大部分攝影作品。2008年,喬凡尼與馬瑞拉·阿涅利美術館英語Pinacoteca Giovanni e Marella Agnelli的「從史前到未來 –比紹夫貝爾格收藏精品」展覽展出了各類收藏中的一部分。[1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Bruno Bischofberger's Legendary Artforum Ads. artnet News. 2015-02-09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美國英語). 
  2. ^ Hess, Ewa (26. April 2018): Galerist zeigt seine Pop-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gesanzeiger,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3. ^ 3.0 3.1 Bruno Bischofberger 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4. ^ 4.0 4.1 Hess, Ewa; Kriens. Galerist zeigt seine Pop-Art. Tages-Anzeiger. 2018-04-26 [2019-09-06]. ISSN 1422-99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德語). 
  5. ^ 5.0 5.1 artnet News (9. Januar 2015): Vito Schnabel Taking Over Bruno Bischofberger’s Gallery Spa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rtnet,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6. ^ Herchenröder, Christian (11. Juni 2010):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LEREI DER 80ER-JAHRE: Obsessive Malerei besteht nicht immer Markttest, Handelsblatt,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7. ^ - Wie deutsche Museen ein ganzes Jahrzehnt verschliefen. Deutschlandfunk Kultur.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德語). 
  8. ^ 8.0 8.1 Yablonsky, Linda. A Place for Everything. W Magazine.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英語). 
  9. ^ Huber, Marco. Ein international bekannter Galerist und Sammler. Zürichsee-Zeitung. 2016-02-22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德語). 
  10. ^ Bischofberger, Bruno (Mai 2001): A BRIEF HISTORY OF MY RELATIONSHIP WITH ANDY WARHO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Andy Warhol's Visual Memory, Bruno Bischofberger, Edition Galerie Bruno Bischofberger, Zurich,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11. ^ Tittel, Cornelius. "Warhol sagte nur: Was für ein fantastischer Künstler". 2010-05-09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4). 
  12. ^ Rein, Ingrid (1984):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e Sammlung Bischofberger, Du: die Zeitschrift der Kultur, 44 (1984) Heft 5: Die Fünfzigerjahre, abgerufen am 1. Juli 2019
  13. ^ Pinacoteca Giovanni and Marella Agnelli PREHISTORY TO THE FUTURE. www.pinacoteca-agnelli.it.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