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提·庫倫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2年6月1日) |
康提·庫倫 | |
---|---|
出生 | 康提·勒羅伊·波特 1903年5月30日 巴爾的摩, 馬里蘭州, 紐約, 紐約, or 路易維爾 (肯塔基州), 美國 |
逝世 | 1946年1月9日 | (42歲)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美國 |
創作時期 | 1923–46 |
體裁 | 詩歌 |
文學運動 | 哈萊姆文藝復興 |
配偶 | 約蘭德·杜波依斯, m. 1928–d. 1930; 艾達·梅·羅伯森, m. 1940 |
康提·庫倫(Countee Cullen,原名康提·勒羅伊·波特 ;1903年5月30日—1946年1月9日)是一位美國詩人、小說家、兒童作家和劇作家,在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尤為知名。[1]
生平
[編輯]童年
[編輯]康提·勒羅伊·波特(Countee LeRoy Porter)生於1903年5月30日,他的母親是伊莉莎白·托馬斯·盧卡斯。由於他早年的記錄缺失,歷史學家難以確定他的出生地。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紐約市,和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都被認為是可能的出生地。儘管庫倫聲稱他出生在紐約市,但他在法律申請中經常將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作為他的出生地。當庫倫九歲時,阿曼達·波特(據信是他的祖母)將他帶到哈林區,並照顧他直到她在1917年去世。 [1] [2]
德威特柯林頓高中
[編輯]庫倫進入了位於地獄廚房的德維特·柯林頓高中。 [3]他在學校里表現出色,並開始寫詩,隨後他贏得了全市的詩歌比賽。 [4]在德維特,他被選入榮譽社會,成為周報的編輯,並被選為他的畢業班的副主席。 [3] 1922 年 1 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法語專業畢業。 [5]
紐約大學、哈佛大學和早期出版物
[編輯]"Yet Do I Marvel"
I doubt not God is good, well-meaning, kind,
And did He stoop to quibble could tell why
The little buried mole continues blind,
Why flesh that mirrors Him must someday die,
Make plain the reason tortured Tantalus
Is baited by the fickle fruit, declare
If merely brute caprice dooms Sisyphus
To struggle up a never-ending stair.
Inscrutable His ways are, and immune
To catechism by a mind too strewn
With petty cares to slightly understand
What awful brain compels His awful hand.
Yet do I marvel at this curious thing:
To make a poet black, and bid him sing!
高中畢業後,隨後就讀於紐約大學(NYU)。 [7] 1923 年,卡倫的詩集《棕色女孩的歌謠》在美國詩歌協會主辦的威特拜恩全國大學生詩歌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8]
哈萊姆文藝復興
[編輯]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中心位於紐約市的哈林,這個多元化的社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有才華的移民。在20世紀20年代,一代新的非裔美國作家出現,儘管少數人是哈林出生的。其他重要人物包括阿蘭·洛克(《新黑人》1925),詹姆斯·韋爾登·詹森(《黑色曼哈頓》1930),克勞德·麥凱(《回到哈林》1928),蘭斯頓·休斯(《疲倦的藍調》1926),索拉·尼爾·赫斯頓(《喬納的葫蘆藤》1934),華萊士·瑟曼(《哈林:黑人生活的肥皂劇》1929),讓·圖默(《甘蔗》1923)和阿爾納·邦特普斯(《黑色雷聲》1935)。作家們得益於新的補助金和獎學金,並得到了卡爾·范·韋赫頓等成名的白人作家的支持。
哈萊姆文藝復興受到了一種名為"Negritude"(黑人精神)的運動的影響,它代表了「發現黑人價值和黑人對自己情況的認識」。庫倫將黑人精神視為一種種族意識和黑人現代主義的覺醒,這種覺醒流入了哈林。庫倫的詩歌"Heritage"和"Dark Tower"反映了黑人精神運動的思想。這些詩歌檢查了非洲的根源,並將它們與非裔美國人生活的新方面交織在一起。
庫倫的作品與哈林社區以及杜克·艾靈頓,詩人和劇作家蘭斯頓·休斯等哈林文藝復興的重要人物交匯。艾靈頓讚賞庫倫面對壓迫歷史並塑造「在恐怖的逆境中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新聲音。 [9]庫倫與另外兩位著名作家,休斯和阿蘭·洛克保持了親密的友誼。然而,休斯間接批評了庫倫和其他哈林文藝復興的作家,他們對「精神上逃離[自己的]種族」的「渴望」。 [10]休斯譴責了「將種族個性傾注入美國標準化模式,並儘可能少的黑人和儘可能多的美國人的渴望」。 [10]儘管休斯批評了庫倫,但他仍然欣賞他的作品,並注意到他的寫作的重要性。
主要作品
[編輯]色彩
[編輯]《色彩》是康提·庫倫首次出版的書,而色彩「在每個意義上都是其主導特性」。 [11]庫倫討論了關於種族和人們從母國遠離自己的遺產以及遺產如何喪失的重大話題。據說他的詩歌分為幾種類別:那些沒有提到顏色的詩。其次,圍繞非裔美國人意識的詩以及在美國這樣的日子裡成為「黑人」的殘酷。 [11]通過庫倫的寫作,讀者可以看到他自己對他的內心工作的主觀性以及他如何看待黑人的靈魂和思想。他在寫作中討論了非裔美國人的心理,並增加了一種額外的維度,迫使讀者看到美國過去的殘酷現實。《遺產》是庫倫在此書中發表的最知名的詩歌之一。儘管它發表在《色彩》中,但它最初是在1925年3月1日的《調查》中出現的。康特·庫倫在非洲裔美國藝術家夢想非洲的時期寫了《遺產》。[12]在哈林文藝復興期間,庫倫,休斯和其他詩人正在用他們的創作能量試圖將非洲融入他們非洲裔美國人的生活敘事中。在《遺產》中,庫倫糾結於奴隸制度創造的他的非洲文化和歷史的分離。對於庫倫來說,非洲不是他有個人知識的地方。他通過其他人的描述知道它,這些描述代代相傳。 [13]非洲是一個遺產的地方。在整首詩中,他為他的祖先在離開被「從非洲撕裂」的時候文化轉變和宗教轉變的代價而掙扎。 [13]
黑基督
[編輯]《黑色基督》是在庫倫事業的鼎盛時期1929年出版的一本詩集。詩歌探討了非裔美國人之間的信仰與正義的關係。在一些詩中,庫倫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和非洲裔美國人的苦難等同起來。 [14]這本詩集捕捉到了庫倫的種族自豪感和對宗教的懷疑的理想化美學。 [15] 《黑色基督》也仔細研究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種族暴力。 [14]到庫倫出版這本詩歌書的時候,蘭斯頓·休斯,克勞德·麥凱,和讓·圖默等其他非裔美國作家已經普遍接受了黑色救世主的概念。 [15]
銅太陽
[編輯]《銅太陽》是1927年在紐約出版的一本詩集。詩集考察了愛的感覺,特別是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愛或團結。在一些詩中,愛是不祥的,導致死亡。然而,總的來說,愛不僅延伸到人們,也延伸到自然元素,如植物,樹木等。許多詩也將愛的概念與基督教背景聯繫起來。然而,庫倫也被吸引到既有異教徒又有基督教的東西。在他的一首詩《有一天我們玩了一個遊戲》中,出現了愛的主題。演講者叫喊:「'初戀!初戀!'我催促」。(這首詩將愛描繪成生活中的必需品,它是生活的基石或建立家庭的基礎。)同樣,在《愛的方式》中,庫倫的詩描繪了一種分享和統一世界的愛。這首詩暗示,「愛不是要求一切,自己/不留下任何東西;愛是更高尚的禮貌方式」。在詩中,演講者堅稱「愛在結束時改正」。愛修復自己,重新生長,治癒。 [16]
作為編輯
[編輯]- 頌歌黃昏:二十年代黑人詩人的詩歌選集:黑人詩歌選集。紐約:Harper & Brothers,1927 年。
也可以看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Early, Gerald. About Countee Cullen's Life and Career. MAPS: Modern American Poetry Site. [30 Sept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 ^ Williams, Jasmin K. Countee Cullen: A renaissance poet. The New York Amsterdam News. April 11, 2012.
- ^ 3.0 3.1 Perry: 4; cf. Shucard: 10.
- ^ Shucard: 10; cf. Perry: 4.
- ^ Perry: 5.
- ^ Cullen, "Yet Do I Marv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oetry Foundation.
- ^ Perry: 5 cf. Shucard: 7.
- ^ Perry: 6.
- ^ Molesworth, Charles. And Bid Him Sing: A Biography of Countee Culle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2.
- ^ 10.0 10.1 Jackson, Major. Countee Cullen Collected Poems. The Library of America. 2013.
- ^ 11.0 11.1 Du Bois, W.E.B. "Our Book Shelf" The Crisis. New York: NAACP. 1926: 238.
- ^ Phyllips, Cary. What Is Africa to Me Now?.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Winter 2015, 46 (4): 10–12. S2CID 162558115. doi:10.2979/reseafrilite.46.4.10.
- ^ 13.0 13.1 Holloway, Jonathan.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From Emancipation to the Present. Open Yale courses. [May 25,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8, 2017).
- ^ 14.0 14.1 Hansen, Kelli. The Black Christ by Countee Cullen with illustrations by Charles Cullen. Librar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ebruary 19, 2014 [May 18,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 ^ 15.0 15.1 Sundquist, Eric J. To Wake the Nations: Race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94.
- ^ Cullen, Countee. My Soul's High Song. New York: Doubleday. 1991: 137.
延伸閱讀
[編輯]- Huggins, Nathan. Harlem Renaiss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19-506336-3.
- Molesworth, Charles. And Bid Him Sing: A Biography of Countée Cullen.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ISBN 978-0-226-53364-3.
- Perry, Margaret. A Bio-bibliography of Countée P. Cullen, 1903–1946.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71. ISBN 978-0-8371-3325-6.
- Shucard, Alan R. Countee Cullen.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4. ISBN 978-0-8057-7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