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康斯坦丁·費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斯坦丁·費定
出生(1892-02-24)1892年2月24日
 俄羅斯帝國薩拉托夫
逝世1977年7月15日(1977歲—07—15)(85歲)
 蘇聯莫斯科
體裁小說,特寫
代表作《城與年》、《早年的歡樂》、《不平凡的夏天》
獎項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 1967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 1962 列寧勳章 — 1967
十月革命勳章 勞動紅旗勳章 — 1939 勞動紅旗勳章 — 1952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史達林獎

康斯坦丁·亞歷山大羅維奇·費定(俄語:Константи́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е́дин,1892年2月24日—1977年7月15日),俄國蘇聯作家,其作品多以革命時期的新舊衝突和知識分子的命運為主題,代表作品有《城與年》等。

生平

[編輯]

費定的父親是薩拉托夫的一名文具店老闆。費定自幼愛好文學和藝術,但他父親認為這是不務正業,所以送他進莫斯科商業學院學習經濟。1914年畢業後,又被送到德國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費定回國,歸途中被德國當局作為敵僑扣留;十月革命勝利後,他受聘擔任蘇維埃政府駐德使館翻譯[1]。1918年回國參加布爾什維克黨,並在紅軍服役,反擊過尤登尼奇軍隊的進攻。

儘管父親反對,費定還是堅持著自己進行文學創作的志向。在當地當報刊編輯時,他創作了許多政論、特寫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基謝爾叔叔》(1919)和《果園》(1920)受到讚賞。1920年在彼得格勒,他認識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後來寫了長篇回憶錄《高爾基在我們中間》(1937~1942),詳細記述了兩人長期親密的友誼。1921年費定受到扎米亞京的影響,參加「同路人」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團體中的作家贊同革命,但強調要保持作家的創作自由。不過費定既不同意其中某些成員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不同意固守俄國傳統的觀點。

在高爾基的鼓勵下,費定創作了劇本《巴枯寧在德勒斯登》,分析了從學術研究到號召革命的轉變期的米哈伊爾·巴枯寧的複雜心理。1923-1926年費定在斯摩棱斯克地區旅行搜集素材,1926年發表了三篇故事組成的集子《脫蘭士瓦》,描寫了新經濟政策時期一個富農通過自己的文化背景控制普通農民,發展生產的場景,這讓他遭到了評論界的攻擊。《城與年》中,他以自己滯留德國的經歷為基礎,反映了知識分子面對革命變動時的心理變化。在《兄弟們》裡他強調必須和革命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創作出好作品,這兩部長篇都被列入蘇聯文學第一批重要長篇之中[2]

20年代末和30年代,費定曾多次到德、法、意、瑞士等國訪問和療養。先後發表了長篇小說《歐洲的掠奪》(1933~1936),從一個蘇聯記者的視角觀察西方社會,作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缺點作了廣泛深刻的揭露,但有描寫過多,不夠生動的缺陷。1941年至1945年費定參加了蘇德戰爭。這期間創作的劇本《感情的考驗》(1942)和大量短篇、特寫,充滿愛國主義熱忱。戰爭結束後,以《消息報》記者的身份出席1945至1946年紐倫堡審判,寫了特寫集《紐倫堡的審判》(1946)。

費定在戰後的創作基本和蘇共中央號召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寫作風格一脈相承,集中體現在他的兩部曲長篇《早年的歡樂》(1945)和《不平凡的夏天》(1947~1948),寫青年知識分子在十月革命時期的遭遇和轉變。塑造了伊茲維柯夫和臘高靜兩個血肉豐滿的布爾什維克形象,並描寫了認為藝術的生命是為群眾服務,和強調純藝術的兩種藝術家的命運。小說畫面廣闊,描寫真實,人物個性鮮明,被認為是當代蘇聯文學中優秀的長篇小說,獲得1949年度史達林獎金一等獎。

費定於195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59年起擔任蘇聯作家協會書記處第一書記。他曾在解凍時期多次發表演說,批評戰後蘇聯文學創作中某些固步自封、狹隘簡單、粗製濫造的傾向,強調「打開窗戶」,提高創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1961年開始陸續發表的《篝火》是《早年的歡樂》和《不平凡的夏天》的續篇,敘述主人公在30年代及蘇德戰爭時期的遭遇,描寫了臘高靜擔任重要職位後的官僚主義,為求自保對伊茲維柯夫的冤案置若罔聞,但直到費定去世也未完成。1967年費定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71年起任蘇聯作家協會主席團主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lexandra Smith in Neil Cornwell and Nicole Christian (ed.), Reference Guide to Russian Literature (Taylor & Francis, 1998: ISBN 1-884964-10-9), p. 300.
  2. ^ Hongor Oulanoff in Victor Terras (ed.), Handbook of Russian Litera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ISBN 0-300-04868-8), p.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