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華
張子華(1914年4月21日—1942年),原名王緒祥,乳名宿祥,曾化名王少髯、黃漢等,寧夏中寧縣恩和沙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巡視員,1935年初主持了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消除隔閡、聯合起來建立起西北的黨和軍隊的統一領導機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共同反擊對陝甘蘇區第二次圍剿。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烈士。
生平
[編輯]生於地主紳商家庭。1926年在恩和高級小學參加馮玉祥部國民軍中的共產黨員鼓動的關於國民革命的社會宣傳活動。1928年高小畢業,考取甘肅省立第二中學(現為平涼一中 )。1930年8月去北平叔父王含章處[1],入匯文中學高中部,1930年在校時由李天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2],改名張子華,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華北辦事處(簡稱「全總華辦」)負責人饒漱石直接領導下從事學生運動,幫助組織「寧夏留平學生會」[2]吸收其中的進步分子學習馬列理論、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動員一批抗日青年赴張家口參加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發展一些人入黨;並利用假期到門頭溝煤礦、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參加工運。後任全總華辦秘書,組織領導天津碼頭和紗廠、唐山煤礦工人的工運鬥爭,代理全總華辦黨團書記。1934年5月中旬在天津組織五卅運動9周年活動時被捕,不久獲釋出獄後,調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處工作。1934年9月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陳鐵琤(即孔原)派他到陝北革命根據地巡視工作。1934年10月,張子華化名黃漢進入陝北,巡視工作後返回北平向陳鐵琤匯報了情況,並徵得陳鐵琤同意後,寫信給陝北黨組織,傳達了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指示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消除隔閡、聯合起來建立起西北的黨和軍隊的統一領導機構。
1935年初張子華調上海任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組織部秘書(負責人)兼聯繫河北省委的政治交通。1935年5月改任鄂豫陝邊區特派員,公開身份國民革命軍第44師(師長蕭之楚)第132旅旅部參謀,派出交通員聯絡紅二十五軍北上陝北。1935年下半年,南京國民政府爭取改善對蘇關係,謀求與中共接觸、談判。蔣介石、陳立夫指示鐵道部政務次長曾養甫尋找與中共聯絡關係。曾養甫安排北洋大學同學、鐵道部勞工科長、與周恩來鄧穎超相識的諶小岑尋找中共地下組織。諶小岑找到中共地下黨員,時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社徵集部主任左恭(毛澤東青年時期在長沙的熟人),向他通報了國民黨中央希望與中共談判的意願。左恭把這一情況向上級黨組織作了匯報,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派張子華擔此重任。
1936年4月10日,中央決定派馮雪峰帶著密電碼回上海,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都先後與他談了話。為了護送馮雪峰,毛澤東還專門給東北軍軍長王以哲發了電報:「寧方代表張子華偕敝方代表李允生(馮雪峰化名)十七日到達膚施,請見保護到西安,以便轉回南京,特此奉達。」1936年4月16日,張子華、馮雪峰離開瓦窯堡,[3]馮雪峰到上海後接手了上海情報組織的領導工作。1936年4月底張子華到南京,向曾養甫轉達了中共中央願意聯合抗日的誠意。張子華於1936年11月中旬第四次回到陝北保安縣,結束了國共談判密使任務,出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副局長。該局是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決定成立,又稱西北聯絡局,局長李克農,主要職責是對國民黨尤其是對東北軍和楊虎城陝軍的統一戰線工作。1942年因肺病逝世。
198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張子華的歷史問題作出結論:「張子華同志青年時期脫離地主家庭,追求進步,參加革命活動。三十年代,他在黨的工人運動、地下工作和統一戰線、團結抗日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對黨的事業是有貢獻的。在被審查期間,他堅持實事求是,對黨忠誠,表現是好的。現決定解除對他的『政治嫌疑』,恢復名譽,承認黨籍,並通知有關地區、單位做好善後工作。」1985年5月,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和銀川市委召開會議為張子華公開恢復名譽,在八里橋革命公墓安放了他的遺像。
參考文獻
[編輯]- ^ 郝廷藻:「憶習老的三次囑託和教誨」,《習仲勛紀念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
- ^ 2.0 2.1 徐夢麟:「寧夏留平學生會始末」,《寧夏文史選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編,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 ^ 《雪峰文集》第4集第5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