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斯登級小巡洋艦
德勒斯登號行駛於威廉皇帝運河
| |
概況 | |
---|---|
使用者 | 德意志帝國海軍 |
前級 | 柯尼斯堡級小巡洋艦 |
次級 | 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 |
建造期 | 1906-1909年 |
運行期 | 1908-1915年 |
完成數 | 2 |
損失數 | 2 |
技術數據 | |
排水量 | 4268噸(滿載) |
船長 | 118.3公尺 |
型寬 | 13.5公尺 |
吃水 | 5.53公尺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4節 |
乘員 | 361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德勒斯登級小巡洋艦(德語:Dresden-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所建造的兩艘小巡洋艦的船級。它由首艦德勒斯登號和埃姆登號所共同組成。兩艘艦均於1906年開始龍骨架設;德勒斯登號在1907年下水,埃姆登號於1908年緊隨其後。它們分別於1908年和1909年投入艦隊使用。這些艦隻的設計是在前身柯尼斯堡級的基礎上作出了漸進式改良,有稍大的體積和更快的航速,但裝備有相同的十門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和兩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而作為對新式渦輪技術進行持續試驗的一部分,德勒斯登號和埃姆登號分別由蒸汽輪機和三脹蒸汽機提供動力。
兩艘同級艦都曾廣泛應用於海外基地;埃姆登號在入役後被分配至東亞分艦隊,德勒斯登號則於1913年被派往加勒比地區。德勒斯登號曾計劃於1914年8月返回德國進行定期維修,但這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取消。因此,它被用作進行破交戰,直至與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會合。德勒斯登號隨後相繼參加了1914年11月的科羅內爾海戰和12月的福克蘭群島海戰。它是在後次交戰中唯一倖免於難的德國艦隻,並繼續在逃達數月之久。1915年3月,德勒斯登號終因發動機磨損而駛入了智利島嶼馬斯地島。兩艘英國巡洋艦不顧智利的中立政策,於德勒斯登號拋錨時攻擊該艦;為了避免被強占,德國人遂鑿沉了他們的艦隻。
與此同時,埃姆登號已經脫離了東亞分艦隊,在印度洋獨立進行破交戰。它曾俘虜或擊沉了多艘協約國船隻,其中包括後來被改造為鸕鶿號輔助巡洋艦的俄國商船梁贊號。1914年9月,埃姆登號突襲檳榔嶼,截獲了俄國防護巡洋艦珍珠號和法國驅逐艦滑膛槍號,並迅速將這兩艘艦摧毀。此後不久,埃姆登號在科科斯群島附近遭到澳洲輕巡洋艦雪梨號的截擊,並在激烈的交戰後被迫擱灘。
設計
[編輯]德勒斯登級的兩艘艦是根據1905-06年度的預算案進行開發。其設計代表了對前身柯尼斯堡級的改進。它們搭載有相同的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但排水量稍大。與柯尼斯堡級一樣,德勒斯登級也有一個成員,即德勒斯登號安裝了蒸汽輪機,以便與傳統的三脹式蒸汽機進行比較,以評估它們的性能。[1]德國巡洋艦的所有後續設計均採用渦輪推進系統[2]。
整體特徵
[編輯]德勒斯登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17.90公尺(386英尺10英寸)和118.30公尺(388英尺1英寸),有13.50公尺(44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5.53公尺(18英尺2英寸)的前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3,664公噸(3,606長噸),滿載排水量為4,268公噸(4,201長噸)。船體採用縱橫鋼框架構造,並分為十三個水密艙室,其中包含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47%的雙層船底。[3]
這些艦隻均為良好的遠洋船具,但有嚴重的易傾性和高達20°的搖擺幅度。它們在高速航行時會被打濕,並會略微受到上風舵的影響。儘管如此,這些艦隻的轉向緊湊且極易操縱。在急轉舵的情況下,它們會有35%的速度損失,而艦隻的橫向穩心高度為0.59公尺(1英尺11英寸)。標準船員編制為18名軍官和343名水兵。此外,它們還配備了一些小型艦載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1艘駁船、1艘獨桅縱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3]
機械裝置
[編輯]德勒斯登號的推進系統由兩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成,設計可輸出15,000匹軸馬力(11,185千瓦特)的功率。相反,埃姆登號則配備了兩台三脹式蒸汽機,額定功率為13,500匹指示馬力(10,067千瓦特)。兩艘同級艦的最高速度均為24節(44公里每小時)。它們都由十二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兩艘艦的設計貯煤量為860公噸(850長噸),但由於推進系統不同,其巡航範圍亦略有差異。德勒斯登號能夠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600海里(6,700公里);而埃姆登號則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行駛3,760海里(6,960公里)。每艘艦的電力是由三台渦輪發電機提供,它們在110伏特電壓下的總輸出功率為125千瓦特(168匹馬力)。[3]
武器及裝甲
[編輯]德勒斯登級艦隻配備有十門單裝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1]砲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4]。它們共提供1500發彈藥,其中每砲150發。艦隻也裝備有八門52公釐55倍徑速射砲和4000發彈藥。此外,全部兩艘艦還各標配有兩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3]
德勒斯登級艦隻的裝甲由兩個普通鋼層和一個克虜伯鋼層組成。其甲板厚度在艦艏達80公釐(3.1英寸),至艉部則弱化為20公釐(0.79英寸)。兩側50公釐(2.0英寸)厚的斜面裝甲也具有一定的垂直防護能力,它與貯煤艙相連。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頂面為20公釐(0.79英寸)厚。砲支則受到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砲擋保護。[3]
同級艦
[編輯]艦隻 | 造船廠[1] | 命名來源 | 架設日期 | 下水日期[1] | 入役日期[1] | 結局 |
---|---|---|---|---|---|---|
德勒斯登號 | 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 | 德勒斯登 | 1906年[3] | 1907年10月5日 | 1908年10月14日 | 1915年3月14日自沉 |
埃姆登號 | 但澤帝國船廠 | 埃姆登 | 1906年4月6日[5] | 1908年5月26日 | 1909年7月10日 | 1914年11月9日擱淺 |
服役歷史
[編輯]德勒斯登號
[編輯]德勒斯登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海外基地值勤。入役後,它於1909年作為德國代表團的一份子出訪美國參加哈德遜-富爾頓慶典。[6]1913年末,艦隻又重返北美海域,當時她於墨西哥革命期間駐紮在墨西哥沿岸,以保護當地的德國國民[7]。隨著叛軍於翌年取得勝利,德勒斯登號負責接送前獨裁者維克托里亞諾·韋爾塔撤退至牙買加,由英國人在那裡給予他庇護。因需要進行定期維修,德勒斯登號原計劃於1914年7月返回德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該計劃告吹。[8]相反,艦隻於戰爭初期受命在大西洋的南美海域執行通商破壞任務,然後於9月轉移至太平洋,繼而加入由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所率領的東亞分艦隊[9]。
德勒斯登號隨東亞分艦隊參加了兩場重大戰役。第一次是11月爆發的科羅內爾海戰,期間德勒斯登號曾與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交火。[10]第二次則是隨後於12月爆發的福克蘭群島海戰,英國人在那裡幾乎全殲德國分艦隊;德勒斯登號成為唯一逃脫的艦隻[11]。它躲避了英國追擊者達數月之久,直至1915年3月駛入馬斯地島。當時艦隻的發動機磨損嚴重,鍋爐內的煤炭也幾乎消耗殆盡;艦長與當地的智利政府取得聯繫,以期在衝突期間獲得收留。然而,它在那裡遭到英國巡洋艦圍困,其中包括老對手格拉斯哥號;英國人無視智利的中立政策而向德艦開火。[12]德國人遂鑿沉了德勒斯登號,其出逃的大部分船員在戰爭期間都被拘禁在智利[13][14]。艦隻殘骸則仍然留在港灣,直至2002年才接受了首次考察[15]。
埃姆登號
[編輯]埃姆登號在入役後即被分配至東亞分艦隊。海軍少校卡爾·馮·穆勒則於1913年就任該艦艦長。在戰爭爆發時,埃姆登號是唯一留在青島的德國主要軍艦,這是德國設於亞洲的海軍基地。穆勒立即開始執行通商襲擊任務,並捕獲了俄國商船梁贊號。隨後,埃姆登號受命與斯比麾下的其餘巡洋艦會合。[16]但它僅在東亞分艦隊停留了數日,穆勒便說服斯比將埃姆登號作為獨立的襲擊者前往印度洋進行破交戰[17]。
9月抵達印度洋後,埃姆登號從印度至亞丁的航線中俘獲了幾艘英籍商船。9月22日,艦隻砲擊了馬德拉斯,繼而又恢復追獵商船。它再搶占多幾艘船,然後對檳榔嶼的港口發動襲擊。在那裡,埃姆登號截獲了港灣內的俄國防護巡洋艦珍珠號並迅速將其摧毀。而在行將離開之際,埃姆登號又遇到並擊沉了法國驅逐艦滑膛槍號。[18]隨後,隨後,埃姆登號開往科科斯群島,穆勒打算摧毀當地的一個無線電台。澳洲輕巡洋艦雪梨號對由英國人發出、警告德國人出沒的無線信號作出了反應。經過激烈的砲斗,雪梨號對埃姆登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迫使後者在北基林島上擱灘。其倖存的大部分船員,包括穆勒都在隨後遭到囚禁。[19]艦隻殘骸最終由一家日本打撈公司於1950年代初期就地拆解,但部分殘骸仍然散落在該海域附近[20]。
注釋
[編輯]- ^ 1.0 1.1 1.2 1.3 1.4 Gardiner & Gray,第157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9–163頁.
- ^ 3.0 3.1 3.2 3.3 3.4 3.5 Gröner,第105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Forstmeier,第2頁.
- ^ Levine & Panetta,第51頁.
- ^ Lenz,第183頁.
- ^ Delgado,第169–170頁.
- ^ Halpern,第79–80頁.
- ^ Staff,第34–35頁.
- ^ Staff,第73頁.
- ^ Mueller,第16–17頁.
- ^ Delgado,第168–169頁.
- ^ Mueller,第19–20頁.
- ^ Delgado,第175頁.
- ^ Forstmeier,第2–3頁.
- ^ Forstmeier,第6頁.
- ^ Forstmeier,第10–14頁.
- ^ Forstmeier,第16–19頁.
- ^ von Mücke,第9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Delgado, James P. Adventures of a Sea Hunter: In Search of Famous Shipwrecks. Vancouver, BC: Douglas & McIntyre. 2004. ISBN 1-92668-560-1.
- Forstmeier, Friedrich. SMS Emden, Small Protected Cruiser 1906–1914. Preston, Antony (編). Warship Profile 25. Windsor, England: Profile Publications. 1972: 1–24.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Lenz, Lawrence. Power and Policy: America's First Steps to Superpower, 1889–1922. New York, NY: Algora Pub. 2008. ISBN 978-0-87586-665-9.
- Levine, Edward F.; Panetta, Roger. Hudson–Fulton Celebration Of 1909. Charleston, SC: Arcadia Pub. 2009. ISBN 978-0-73856-281-0.
- Mueller, Michael. Canaris: The Life and Death of Hitler's Spymaste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9114-101-3.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German Cruiser Battles, 1914–1918.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
- von Mücke, Hellmuth. The Emden–Ayesha Adventure: German Raiders in the South Seas and Beyond, 1914.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