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性有善有惡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性有善有惡論戰國時期世碩提出的一種人性論觀點。他認為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惡,[1]而哪一方面得到發展,則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如果培養善的方面,就會成為善人,反之則成為惡人。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董仲舒等人都支持這一觀點[2]東漢王充繼承發展了世碩的理論,他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就像人才有高有下。[3]

西漢揚雄提出的性善惡混論性有善有惡論相近,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惡混雜的。而揚雄的提法則對程頤朱熹有所影響,程頤的「道心」「人心」之論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之說都可視作一種善惡相混論。[3]

有觀點認為,性有善有惡論和性善論性惡論沒有不同,同樣是把道德看作是天賦,是人性中固有的東西,這一主張是唯心主義的觀點。[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楊金鼎主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文化史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08,第537頁
  2. ^ 棗強縣地方志辦公室編,故鄉記 棗強縣史志資料選編,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第41頁
  3. ^ 3.0 3.1 汪受寬,屈直敏主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要,甘肅人民出版社,2018.10,第57頁
  4. ^ 趙書廉著,中國哲學史小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06,第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