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成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語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語言形式,存在於漢語中,它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常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成語大多數由四個漢字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廣泛,也有其他字數不等的成語,在白話文或者日常會話中也經常出現。

背景

[編輯]

成語之主要來源如下:

語義變遷

[編輯]

部分成語由於語言的歷史演變而產生了意義變遷。

  • 空穴來風:原指有事實依據,今多指無事實依據。

語法

[編輯]

成語的語法較為複雜,按照現代漢語語法,將成語分為以下幾類。

主謂關係

[編輯]

主謂式成語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陳述說明的物件;後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為、動作、性質、狀態、特徵,是陳述或說明前面部分的。 前面部分相當於主語,後面部分相當於謂語。如:螳螂捕蟬、燕啄皇孫。

而雙主謂式成語是由兩個以上主語構成的成語。如:人仰馬翻、人亡政息。

並列關係

[編輯]

成語中的兩個部分相互關聯,或者語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兩次、國泰民安、集思廣益。

動賓關係

[編輯]

成語中有動詞和賓語,並且在邏輯上構成關係。 如:平分秋色、大顯身手、顧全大局、嶄露頭角

偏正關係

[編輯]

成語中的一部分用來限定或修飾另一部分,常見的偏正結構為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如:世外桃源,一盤散沙,默默不語,擦肩而過。

補充關係

[編輯]

成語中的一部分用來補充說明另一部分。如:輕於鴻毛、遺臭萬年

承接關係

[編輯]

各個部分有連接、邏輯關係。往往前後部分均有動詞,兩者順序不能被顛倒。如:馬到成功、水到渠成。

轉折關係

[編輯]

語意與態度的轉變,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說。如:不約而同

遞進關係

[編輯]

程度越來越深,後一部分相比較前部分而言,意思與語態更進一步。如:得隴望蜀、得寸進尺。

選擇關係

[編輯]

有選擇之意的成語,此類成語大多數存在「寧願做,也不做」、「要麼,要麼」等語法現象。如:寧死不屈

因果關係

[編輯]

成語前後部分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有明確的先後順序。如:溫故知新

條件關係

[編輯]

前後部分有主動發生和被動發生之區別,亦有因果關係,此類成語有「如果,那麼」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目的關係

[編輯]

此類成語有「做某事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假設關係

[編輯]

虛擬語氣,假設一個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聞必錄

讓步關係

[編輯]

此類成語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後有讓步關係。如:插翅難飛。

存在爭議的語法

[編輯]

此類成語的語法與結構含糊不清,具有爭議性。如:胡說八道、大大咧咧。

修辭

[編輯]

有些成語可用到對偶的句中對修辭法。如:千山萬水、燈紅酒綠。

與常用四字詞語之區別

[編輯]

成語跟常用四字熟語的本質區別是,成語有歷史故事襯托與哲學意義,即表裡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詞語或四字熟語則未必兩者兼備,如「東北季風」、「馬來西亞」等詞語,以及「全面來襲」、「歡天喜地[存在爭議]」之類四字熟語,都不是成語。又如「見怪不怪」是成語,但「見慣不怪」或為該成語訛誤而成的四字熟語,僅是詞語而非成語。成語若拆開解釋便會失去原本的意義,而詞語拆開分別解釋與組合解釋,意思一樣。成語中的文法及詞語結構常與現今的白話文有所差異,文字的使用較為凝鍊。另外,成語詞組是固定的,其中的單字如無意中抽換成其他同意的單字使用,多被視為誤用或衍生詞;而刻意抽換成其他單字以表示不同的意義,則會被視為特殊的修辭手法(雙關修辭等);隨著現代漢語多樣化的表達方式逐漸為大眾所接受,以及大眾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層次不一,誤用成語和借成語諷刺兩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那麽清楚。

台灣教育界關於成語的討論

[編輯]

中華民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現存成語可能與現實脫節,如「三隻小豬」、「睡美人」等童話故事也可以作為「新成語」,輿論用「杜氏成語」譏諷他的這種主張。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隻小豬」絕非成語,而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4], 杜正勝反而以教育部長身份堅持《三隻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5],並批評成語「讓人思考懶散」,認為「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6],引起軒然大波,受到輿論廣泛批評。

雜誌《親子天下》即指出,漢字記憶已經相當困難,而台灣的小學生花太多時間在成語記憶上,師長的教學測驗觀念也有偏差、打壓學習興趣,造成台灣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比香港學生差。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功德無量」最早出自《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裡面對丙吉的描寫:「所以擁全神靈,成育聖躬,功德已亡量矣。」(「亡」為「無」通假字)此後寫法變為「功德無量」。由於後來佛教傳入,大量使用此詞,常被人誤認為出自佛教(如《漢語大詞典》亦有此誤)。
  2. ^ 演變自《韓非子·解老》:「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3. ^ 來自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4. ^ 中廣新聞網‧〈教育部成語召集人:成語教學不能偏廢〉‧2007年1月25日。
  5. ^ 「三隻小豬」當場造句 杜正勝力挺. TVBS新聞. 2007年1月22日 [2017年1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6. ^ 「三隻小豬」話題延燒/杜正勝: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 自由時報. 2007年1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7月31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