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敗局命定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敗局命定(英語:Lost Cause),美國文學運動。此運動企圖使美國南方的傳統社會接受美利堅聯盟國美國內戰之敗。獻身於此運動者趨向於描寫美利堅聯盟國之偉業,以其領袖人物為老派騎士,因寡不敵眾——而非將才不及——而見負。

歷史

[編輯]

美國南方各州於1865年在經濟上與精神上都因戰敗而破敗荒蕪。許多南方人士為尋求慰藉,將敗戰的理由歸因於不可抗力的因素及戰爭英雄令出不行之上。敗局命定 (Lost Cause)一詞首見於史學家愛德華·艾爾伯特·波拉德(Edward Albert Pollard)於1866年出版的關於聯盟國的著作《敗局命定:聯盟國戰事之南方新史》(The Lost Cause: A New Southern History of the War of the Confederates[1]具伯·爾利中將於1870年代爲南方史學會(Southern Historical Society)所寫的多篇文章,使敗局命定論成爲一個持久的文化與文學現象。

爾利的觀點,可能是受羅伯特·李將軍啟發。李將軍在對北維吉尼亞軍團的告別軍令上曾寫道,聯盟國所面對的敵人「在後勤與軍力上皆具壓倒性優勢」。在致爾利的信中,他曾索求關於所部軍團自1864年五月至1865年四月所面對之敵軍兵力資訊,李將軍麾下的北維吉尼亞軍團在那段時間所面對的敵軍為尤里西斯·格蘭特中將所部(參見陸路之戰(Overland Campaign)與彼得堡之圍(Siege of Petersburg))。李將軍寫道:「我唯一的目的是─若有可能─讓事實流傳後世,並對我英勇將士作出公正評價。」[2]在另外一封信中,李將軍要求「聯邦軍所摧毀的民居數量之相關統計數字。」他打算展示兩軍團實力之對比,並認為「讓世界明白我們所面對的敵軍之數量比,會極為困難。」對於媒體苛責其戰損,李將軍寫道:「對我言行之不實陳述,我還沒有仔細去想過,去注意,或進行更正。我們必須捺住性子,至少要忍耐一陣子。⋯⋯目前之公意還沒準備好接受事實。」[2]這些全是爾利與敗局命定論者們其後數十年間附和之資。

敗局命定論由聯盟國退伍軍人聯合(United Confederate Veterans)與聯盟國之女聯合(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等紀念性組織所吸收,幫助南方人度過戰後在社會、政治、與經濟上之劇變,包含戰後重建在內。[3]

宗旨

[編輯]

下述為敗局命定運動之若干宗旨:

  • 羅伯特·李石牆傑克森等名將代表南方高貴的美德,對映出若干對付平民百姓的北軍將領們在南方人眼中的低道德標準。如謝爾曼大行軍,以及菲利普·舍利丹1864年河谷之戰(Valley Campaigns of 1864)中焚燒雪倫多亞河谷
  • 因為北方在人力資源上的壓倒性優勢,敗局無可避免。
  • 李將軍部屬的違令與無能是敗戰的關鍵因素之一。(敗局命定論者主要聚焦於李將軍及美國內戰東線戰區的戰事上。)
  • 保護州權與家鄉文化,而非奴隸制度,為美國南方11州脫離聯邦並參戰的主因。
  • 脫離聯邦是南方對北方的文化與經濟侵略所作的民主回應,在憲法中有辯論的餘地。

敗局命定論最鮮明、最有力的象徵為李將軍與皮克特衝鋒。大衛·猶爾伯區(David Ulbrich)寫道:「由於對戰爭之敬畏,羅伯特·李於南方的文化中養成但憑直覺之天性。人們念念不忘,其麾下將士無論面對多麼絕望的情況,皆以忠貞不二之心追隨作戰。李將軍自此成為敗局命定論之象徵,以及戰前南方紳士之典範─一個高貴而虔誠的男人,為維吉尼亞與聯盟國無私地獻身。李將軍之雄才偉略於第二次牛奔之役錢瑟勒斯維爾之役中成為傳奇,而儘管他對蓋茨堡之敗承擔全責,對於南方人來說,李將軍仍是算無遺策。直到最近之前,他始終免於史家之責難。」[3]

具伯·爾利將軍眼中,李將軍的部屬中最關鍵的反派角色是詹姆斯·隆史崔特中將。爾利的著作將蓋茨堡之敗歸罪於隆史崔特,指責他未能遵照於李將軍的命令,及早於1863年7月2日早晨發起攻擊。其實,李將軍未曾對其「老戰馬」在第二天才採取行動表示過不滿。隆史崔特因在戰後與格蘭特總統合作並加入共和黨,而在南方的退役軍人中普遍受到輕視。諷刺的是,格蘭特因為接受敗局命定論而名望提高;而主要也因為格蘭特的接受敗局命定論,使得人們從一開始就不願辯論戰爭的成因。

進一步被採納

[編輯]

敗局命定論於心理上的論證見諸道格拉斯·佛瑞曼(Douglas Southall Freeman)於1934年所限量發行的四部李將軍傳。在傳記中,佛瑞曼因「南方史學會的論文」「較其他非官方的資料來源具有更多相關於州際之戰的高價值、未經面世的資料」而向爾利與學會致謝[4]高勒荷(Gallagher)論斷,佛瑞曼「糾結於信函中李將軍非常接近爾利十足英雄偶像的解釋」[4]在佛瑞曼的著作中,李將軍之部屬應為造成敗戰之失算負責。責難之目標通常是隆史崔特,但也沒放過其他的部屬。理查·尤爾詹姆斯·尤爾·布朗·史都華安伯洛斯·希爾喬治·皮克特、及其他眾多將領常遭南方人抨擊,以轉移對李將軍之責難。而實際上,李將軍一如前述,承擔一切敗戰責任,且並未歸罪給任何屬下。

敗局命定式的內戰觀點另見諸於瑪格麗特·密契爾於1936年出版的小說《》及1939年所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英文名稱未變)中,書中的南方人為居住於保守浪漫的社會環境中,高貴且具英雄氣概,卻悲劇性地屈服於壓倒性的武力之下。類似的處理手法見於1915年由D·W·格里菲斯所執導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中。

現代的用法

[編輯]

時至今日,敗局命定論即使在南方也已不再是內戰史中的主題。其宗旨不僅受到挑戰,且多不足採信。但是,修正主義式的敗局命定論,特別是在南方,在大眾心中因襲成為對內戰牢不可破的顯著想法。蓋瑞·高勒荷寫道:「近代簡明的學術性觀點、大眾文學、虛構小說、文件、電影、與方興未艾的內戰藝術市場幾乎可以確定會讓爾利微笑以對。」敗局命定論在二十世紀晚期的新聯盟國(neo-Confederate)運動中得到支持,特別是在南方愛國者(Southern Partisan)雜誌上。在對可否公開展示聯盟國旗幟的辯論上,敗局命定論的宗旨也被經常提出。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Ulrich, p. 1221.
  2. ^ 2.0 2.1 Gallagher, p. 12.
  3. ^ 3.0 3.1 Ulbrich, p. 1222.
  4. ^ 4.0 4.1 Gallagher, pp. 24-25.

進階讀物

[編輯]
  • Foster, Gaines M., Ghosts of the Confederacy: Defeat, the Lost Caus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South, 1865-191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0-19-505420-2.
  • Rearden, Carol, Pickett's Charge in History and Memor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7, ISBN 0-8078-2379-1.
  • Wilson, Charles Reagan, Baptized in Blood: The Religion of the Lost Cause, 1865-1920,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0, ISBN 0-8203-0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