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東非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非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提通階)152.1–145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屬: 東非龍屬 Ostafrikasaurus
Buffetaut, 2012
模式種
厚鋸齒東非龍
Ostafrikasaurus crassiserratus

Buffetaut, 2012

東非龍屬(學名:Ostafrikasaurus)是獸腳亞目棘龍科的一,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東非,目前只有唯一種,厚鋸齒東非龍O. crassiserratus[1]。東非龍是目前已知生存時代最早的棘龍科恐龍。

發現與命名

[編輯]

在1909年到1913年,德國挖掘團隊在德屬東非的東南部(目前坦尚尼亞)發現許多恐龍化石,詳細地點是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地層。在1925年,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將約十顆獸腳類的牙齒(編號MB R 1083、MB R 1084),建立為Labrosaurus的一個種,L. stechowi[2][3]。之後,Labrosaurus被發現是異特龍次異名;而這些東非牙齒被改歸類於角鼻龍的一種,Ceratosaurus stechowi。由於只有牙齒化石,缺乏可鑑定特徵,近年研究多將C. stechowi視為疑名[4]

其中,編號MB R 1084的化石,發現於敦達古魯組的上恐龍段,地質年代約1億4800萬到1億4550萬年前,相當於侏羅紀晚期的提通階;而其他九顆牙齒發現於中恐龍段[4]。在2008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重新研究敦達古魯組的獸腳類恐龍牙齒,發現另一顆發現於中恐龍段的牙齒(編號MB R 1091),跟編號MB R 1084牙齒有高度相似處,而提出這兩顆牙齒可能是相同物種[5]。在2012年,埃瑞克·比弗托將這些牙齒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厚鋸齒東非龍O. crassiserratus)。正模標本是編號MB R 1084牙齒標本,也是目前的唯一化石;比弗托並沒有將編號MB R 1091牙齒標本編入於東非龍[1]。屬名中的Ostafrika德文意指「東非」;而種名在拉丁文意為「厚的鋸齒」,意指正模標本的牙齒邊緣形狀[1]

體徵

[編輯]

東非龍的最明顯特徵,是牙齒的厚鋸齒狀邊緣,而牙齒長度為4.9公分。埃瑞克·比弗托在2008年指出,這顆牙齒形狀類似棘龍科,不同於被歸類為L. stechowi的其他牙齒。在2011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列出這顆牙齒的獨特特徵。牙齒有較多數量的舌面隆突,多達11個;而唇面則有三個隆脊與三個溝痕。某些舌面隆突相當長,幾乎延伸到整個齒冠,齒冠只有最上端的5公厘是平順、無隆突的;而其他舌面隆突僅限於齒冠的基底部分,在齒冠上方與其他舌面隆突匯合。在牙齒的後方,有個明顯的突出部分,分隔出牙齒的接近嘴部中線部分、接近嘴部側邊部分。牙齒的隆脊,集中於接近嘴部中線的3/5部分;而接近嘴部側邊的2/5部分,則缺乏隆脊。這顆牙齒的接近嘴部中線部分,共有13個邊緣鋸齒,每隔5公厘有一個;牙齒的接近嘴部側邊部分,則有10個邊緣鋸齒,也是每隔5公厘有一個[4]

奧利佛·勞赫指出,這顆牙齒的外形、鋸齒邊緣的密集程度,非常類似其他發現於中恐龍段的牙齒。勞赫認為這些牙齒可能是相同動物,或者是有接近親緣關係[4]

種系發生學

[編輯]

埃瑞克·比弗托在2012年命名東非龍時,根據牙齒外形類似許多重爪龍亞科,而將東非龍歸類於棘龍科。但是,東非龍的牙齒邊緣鋸齒,比其他棘龍科的還大。由於東非龍的生存年代,早於其他已知棘龍科恐龍;埃瑞克·比弗托提出在棘龍科的演化過程中,牙齒的邊緣鋸齒大小也隨者縮減[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英文)Buffetaut, Eric. An early spin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endaguru (Tanzani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nosaurid dentition. Oryctos. 2012, 10: 1–8. 
  2. ^ (德文)W. Janensch, 1920, "Ueber Elaphrosaurus bambergi und die Megalosaurier aus den Tendaguru-Schichten Deutsch-Ostafrikas", Sitzungsberichte der Gesellschaft Naturforschender Freunde zu Berlin 1920: 225-235
  3. ^ (德文)Janensch, W., 1925, "Die Coelurosaurier und Theropoden der Tendaguru-Schichten Deutsch-Ostafrikas", Palaeontographica Supplement 7: 1–99
  4. ^ 4.0 4.1 4.2 4.3 Rauhut, Oliver W. M. Theropod dinosaur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endaguru (Tanzania).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11, 86: 195–239. doi:10.1111/j.1475-4983.2011.01084.x. 
  5. ^ (英文)E. Buffetaut, 2008, "Spinosaurid teeth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endaguru, Tanzania, with remarks on the evolutionary and biogeographical history of the Spinosauridae". In: J.-M. Mazin, J. Pouech, P. Hantzpergue & V. Lacombe (eds.), Mid-Mesozoic Life and Environments, Cognac, France. Documents des Laboratoires de Géologie de Lyon 164: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