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茲
林茲 Linz | |
---|---|
奧地利市鎮 | |
座標:48°18′21″N 14°17′11″E / 48.3058°N 14.2864°E | |
國家 | 奧地利 |
邦 | 上奧地利邦 |
縣 | 無(法定城市) |
面積1 | |
• 總計 | 95.99 平方公里(37.0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3年[1]) | |
• 總計 | 210,165人 |
• 密度 | 2,189人/平方公里(5,671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遞區號 | 4010, 402x, 4030, 404x |
市鎮編碼 | 40101 |
電話區號 | 0732 |
車輛號牌 | L |
海拔 | 270米 |
網站 | http://www.linz.at |
林茲[2](德語:Linz,德語發音:[ˈlɪnts] (ⓘ);捷克語:Linec)位於奧地利東北部,人口約20萬,是上奧地利邦的首府,奧地利的第三大城市。林茲位於捷克邊境以南約30公里處,同時林茲也是多瑙河上游重要的河港港經濟中心、奧地利最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奧地利最大的鋼鐵公司和化工公司都位於此。
地理
[編輯]林茲位於巴黎-布達佩斯東西軸線與馬爾默-的里雅斯特南北軸線上。
行政區
[編輯]自2014年1月起,林茲市分為16區。
歷史
[編輯]林茲最初是由羅馬人建立,叫做Lentia。林茲的名字最早出現於公元799年。
林茲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省和地方政府城市,也是連接多條路線的重要交易點。為哈布斯堡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在其最後幾年度過的城市,林茲曾在短時間內為帝國最重要的城市,1493年皇帝去世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
克卜勒在這個城市教授數學課程多年,他於1618年5月15日發現了克卜勒定律,當地的公立大學約翰·克卜勒林茲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 安東·布魯克納在1855年至1868年期間在林茲的舊大教堂擔任當地作曲家和風琴師,布魯克納樓(Brucknerhaus)以他的名字命名。
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邊境小鎮布勞瑙市,童年時搬到了林茲。希特勒大部分少年時間都在此度過,直到1907年前往維也納。希特勒一家人一開始住在鎮郊的萊昂丁村,然後搬往林茲的洪堡大街居住。希特勒在萊昂丁接受小學教育後,便就讀於林茲的實科中學(Realschule),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也就讀於此學校。臭名昭著的大屠殺建築師阿道夫·艾希曼也在林茲度過了他的青春時光。
人口
[編輯]林茲位於上奧地利邦林茲-韋爾斯-斯泰爾大都會區,該地區擁有約上奧地利邦三分之一的人口(460,000人)和奧地利第二大都會區。林茲總共擁有約157,000個就業機會,但是只有一半的職位可以由其居民擔任,巨大的工作空缺導致林茲周邊社區的通勤率相應較高,導致巨大的交通問題。
觀光
[編輯]2017年,德國人是遊客排名第一(165,851人),其次是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遊客(26,161人),義大利排名第三。
排名 | 國家 | 過夜數 |
---|---|---|
1. | 德國 | 170,518 |
2. | 義大利 | 24,534 |
3. | 中國 | 23,256 |
4. | 瑞士 列支敦斯登 |
17,063 |
5. | 美國 | 13,800 |
6. | 英國 | 12,414 |
7. | 荷蘭 | 11,409 |
8. | 法國 | 10,984 |
9. | 捷克 | 10,749 |
10. | 匈牙利 | 9,240 |
人口
[編輯]年份 | 人口 | ±% |
---|---|---|
1900 | 83,356 | — |
1951 | 184,685 | +121.6% |
1961 | 195,978 | +6.1% |
1971 | 204,889 | +4.5% |
1981 | 199,910 | −2.4% |
1991 | 203,044 | +1.6% |
2001 | 183,504 | −9.6% |
2006 | 188,968 | +3.0% |
2011 | 189,845 | +0.5% |
2015 | 197,427 | +4.0% |
2016 | 200,843 | +1.7% |
外國人口來源[3] | |
國家 | 人口 (2022年1月1日) |
---|---|
羅馬尼亞 | 6,049 |
波赫 | 5,505 |
德國 | 3,725 |
克羅埃西亞 | 3,634 |
土耳其 | 3,605 |
阿富汗 | 2,746 |
匈牙利 | 2,581 |
敘利亞 | 2,560 |
科索沃 | 2,498 |
塞爾維亞 | 2,376 |
北馬其頓 | 1,501 |
俄羅斯 | 1,370 |
氣候
[編輯]林茲屬於海洋性氣候,或是夏季溫暖,冬季相當寒冷的濕潤大陸性氣候。
林茲 (1991–2020, extremes 1939–present)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7.2 (63.0) |
18.6 (65.5) |
24.4 (75.9) |
29.8 (85.6) |
33.1 (91.6) |
35.4 (95.7) |
37.4 (99.3) |
37.8 (100.0) |
34.9 (94.8) |
26.1 (79.0) |
23.9 (75.0) |
14.8 (58.6) |
37.8 (100.0) |
平均高溫 °C(°F) | 2.8 (37.0) |
5.8 (42.4) |
10.4 (50.7) |
16.7 (62.1) |
20.2 (68.4) |
24.3 (75.7) |
25.2 (77.4) |
24.9 (76.8) |
20.2 (68.4) |
14.0 (57.2) |
8.1 (46.6) |
3.5 (38.3) |
14.7 (58.5) |
日均氣溫 °C(°F) | 0.5 (32.9) |
2.2 (36.0) |
6.6 (43.9) |
11.6 (52.9) |
15.9 (60.6) |
19.2 (66.6) |
20.9 (69.6) |
20.6 (69.1) |
15.9 (60.6) |
10.8 (51.4) |
5.6 (42.1) |
1.5 (34.7) |
10.9 (51.6) |
平均低溫 °C(°F) | −1.8 (28.8) |
−1.1 (30.0) |
2.3 (36.1) |
6.4 (43.5) |
10.4 (50.7) |
14.2 (57.6) |
15.2 (59.4) |
15.0 (59.0) |
11.5 (52.7) |
7.0 (44.6) |
3.0 (37.4) |
−0.7 (30.7) |
6.8 (44.2) |
歷史最低溫 °C(°F) | −30.0 (−22.0) |
−26.0 (−14.8) |
−22.7 (−8.9) |
−4.0 (24.8) |
−2.3 (27.9) |
0.7 (33.3) |
5.7 (42.3) |
4.9 (40.8) |
−1.1 (30.0) |
−6.5 (20.3) |
−14.5 (5.9) |
−27.2 (−17.0) |
−30.0 (−22.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56.6 (2.23) |
48.5 (1.91) |
65.8 (2.59) |
51.3 (2.02) |
88.9 (3.50) |
89.2 (3.51) |
105.1 (4.14) |
95.3 (3.75) |
69.4 (2.73) |
58.5 (2.30) |
54.6 (2.15) |
56.5 (2.22) |
839.7 (33.06)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8 (7.1) |
17 (6.7) |
7 (2.8)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5 (2.0) |
14 (5.5) |
61 (24) |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 10.0 | 9.0 | 10.1 | 8.1 | 11.2 | 10.8 | 12.3 | 10.1 | 9.3 | 8.9 | 9.3 | 10.9 | 120.0 |
平均相對濕度(%) (14:00) | 77.9 | 69.1 | 59.8 | 52.5 | 53.9 | 55.6 | 54.9 | 55.2 | 61.4 | 68.3 | 77.2 | 80.6 | 63.9 |
月均日照時數 | 49.3 | 93.5 | 119.3 | 171.4 | 234.7 | 222.6 | 238.6 | 236.2 | 172.6 | 110.3 | 49.2 | 43.4 | 1,741.1 |
可照百分比 | 20.2 | 36.0 | 35.5 | 46.4 | 54.9 | 51.0 | 53.8 | 57.0 | 49.8 | 37.4 | 20.2 | 18.6 | 40.1 |
資料來源: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snow 1981–2010, sun 1971–2000)[4][5][6][7] |
經濟
[編輯]林茲是奧地利的主要經濟中心之一。奧鋼聯是一家大型技術集團。
交通
[編輯]林茲是上奧地利邦和波希米亞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林茲機場位於赫爾興,離市中心西南方約14公里處,可透過聯邦高速公路B139和B1抵達。601路公車在20分鐘內抵達林茲市中心,赫爾興火車站提供免費班車服務。直飛航班包括法蘭克福,杜塞道夫和維也納,夏季和冬季增加了季節性路線,例如馬略卡島,伊維薩島,特內里費島,幾個希臘島嶼(如科斯、羅得島、克里特島以及科孚島)和赫爾格達。瑞安航空也飛往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
建築物和街道
[編輯]- 珀斯特靈貝格教堂朝聖聖殿,建於1738-1774年
- 珀斯特靈貝格山鐵路(Pöstlingbergbahn),建於 1898 年
- 林茲格羅滕鐵路(Linzer Grottenbahn)小火車:位於珀斯特靈貝格山,1906年開通。
- 林茲新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廣場(Domplatz),建於 1862 年至 1924 年,新哥德式砂岩建築,奧地利最大的教堂(容納 20,000 人);鐘樓高度僅次於維也納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居奧地利第二(134.8米)
- 舊主教座堂(Alte Dom): 耶穌會教堂,建於1669年,有兩座鐘樓
- 林茲市政廳(Landhaus):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始於 1564 年。行星噴泉(Planetenbrunnen)建於 1648 年
- 林茲主廣場(Hauptplatz):沿多瑙河最大的城市廣場;有1717年的林茲聖三柱(Dreifaltigkeitssäule)和林茲舊市政廳(Altes Rathaus)
- 林茲城市堂區教堂(Stadtpfarrkirche):晚期羅馬式建築群,1648年添加巴洛克風格。腓特烈三世 於1493年8月19日在林茲去世,皇帝的心臟安葬在這裡。
- 林茲城堡(Linzer Schloss):最早於799年見於記載,腓特烈三世皇帝的宮殿,自1966年以來闢為城堡博物館(Schlossmuseum)。
- 聖瑪爾定堂(Martinskirche):建於799年,是奧地利現存最古老的教堂。1978年,挖掘出一座加洛林王朝的遺址,目前的平面可能是10世紀或11世紀重建的結果[8] 。
- 黑熊酒店(Hotel „Zum schwarzen Bären“):男高音理察陶伯(Richard Tauber)的出生地,1891年5月16日晚出生在此。他真正的出生地在紳士巷(Herrengasse),已不復存在。1925年改建為新建築,此後又經過改建。
- 莫扎特故居(Mozarthaus):1783 年 11 月上旬,莫扎特作為圖恩伯爵的客人住在這裡。在此期間,他在三天內創作了林茲交響曲。 這座建築建於 16 世紀下半葉
- 蘭德街(Landstraße):構成城市的主軸線;有許多歷史建築和景點,例如吳甦樂會教堂(Ursulinenkirche)和加爾默羅會教堂(Karmeliterkirche)。是奧地利遊客人數第三多的購物街。
- 埃伯斯貝格(Ebelsberg):埃伯斯貝格城堡(Schloss Ebelsberg)於 1154 年首次被提及,歷史上一直是軍事衝突的場所,其中拿破崙戰爭期間的埃伯斯貝格戰役最為人所知。埃伯斯貝格堂區教堂(Pfarrkirche Ebelsberg)擁有上奧地利邦唯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後殿。
- 基督君王堂(Christkönigkirche)又名和平教堂(Friedenskirche): 建於1933年至1951年,現代風格,彼得·貝倫斯、亞歷山大·波普、漢斯·費希特鮑爾和漢斯·福舒姆;內部有馬克斯·韋勒的壁畫,以及阿道夫·瓦格納·馮·德·穆爾的真人大小的聖母痛苦像。
-
城市堂區教堂
-
蘭德街與吳甦樂會教堂
-
聖瑪爾定堂
-
基督君王堂
-
埃伯斯貝格堂區教堂
-
市政廳的拱廊庭院
-
蘭德街
-
主廣場西部的聖三柱
文化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Bevölkerung zu Jahresbeginn nach administrativen Gebietseinheiten (Bundesländer, NUTS-Regionen, Bezirke, Gemeinden) seit 2002 (.ods). 奧地利統計局. [2023年2月26日].
-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編). Linz 林茨 [奥].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1587.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簡體中文)
- ^ AusländerInnen. Stadt Linz. [3 March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30).
- ^ Klimamittelwerte 1991–2020. 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5 June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23) (德語).
- ^ Klimadaten von Österreich 1971–2000–Linz. 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5 June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5 June 2023) (德語).
- ^ Klimamittel 1981–2010: Schnee. 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29 Octo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December 2014) (德語).
- ^ Linz Hörsching: Record mensili dal 1939. Central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 and Geodynamics. [16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4) (義大利語).
- ^ Template:Webarchiv
延伸閱讀
[編輯]- Benedikt Pillwein. Beschriebung der Provinzial-Hauptstadt Linz und ihrer nächsten Umgebung. 1824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德語).
- Gottlob Heinrich Heinse. Linz und seine Umgebungen 2nd. 1838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德語). 1812 e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Linz. Brockhaus' Konversations-Lexikon 11 14th. Leipzig: Brockhaus. 1896 (德語).
- Konrad Schiffmann. Baugeschichte des Linzer Theaters. Drama und Theater in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bis zum Jahre 1803. Verlag des Vereines Museum Francisco-Carolinum. 1905: 86–97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德語).
- Karl Schwager,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Linz, Hugo Gold (編), Geschichte der Juden in Osterreich: Ein Gedenkbuch, Tel Aviv, 1971, OCLC 425299 (德語)
- Otto Ruhsam (編). Historische Bibliographie der Stadt Linz. 1989. ISBN 3900388709 (德語).
- Fritz Mayrhofer; Willibald Katzinger. Geschichte der Stadt Linz. 1990. ISBN 3853581005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