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抵抗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摩拉維亞-西里西亞貝斯基德地區莫拉夫卡外的游擊隊所建的碉堡。
佩切克宮上的紀念碑,用於紀念德國占領期間的捷克受害者。

二戰期間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抵抗始於捷克斯洛伐克納粹德國占領以及1939年3月15日保護國成立之後。德國的鎮壓政策遏制了抵抗行為並消滅了抵抗組織。在戰爭初期,捷克民眾和鐵路工人參與了對鐵路和公共運輸設施的破壞[1]和組織示威活動。後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武裝游擊隊也參加了破壞活動和與德國警察的衝突,後來,郵政局部門雇員也加入了抵抗;1946年時,郵政局部門方面稱有 116名郵政雇員因在占領期間參與抵抗被殺,且209名雇員在監獄或集中營中死亡。[2]抵抗運動最著名的行動則是暗殺萊因哈德·海德里希。抵抗活動的力量在1945年5月的布拉格起義中達到頂峰;[3]隨著盟軍的攻勢逼近,抵抗運動更為激烈,在蘇聯紅軍攻入布拉格之前,在布拉格爆發了為期四天的血腥巷戰。

整合抵抗組織

[編輯]

二戰初期的捷克抵抗運動網絡在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奈斯的領導下運作。愛德華·貝奈斯與捷克斯洛伐克軍事情報負責人弗蘭蒂謝克·莫拉韋克在流亡倫敦時協調抵抗活動。

德國保護國當局的鎮壓下,主要的抵抗組織在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之下進行整合以統一指揮抵抗活動。

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作為倫敦布拉格之間的主要秘密的聯繫通道一直存在到1941年。其目的是作為一個流亡政府,並直到捷克斯洛伐克納粹德國占領下獲得解放。

在」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下合併的三個主要抵抗團體是」政治部」、和」我們依然忠誠委員會「以及民族保衛組織。這些團體都是民主主義性質的,是親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和西方的。與第四個抵抗組織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相反,他們的大多數成員是被解散的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前軍官士兵,與上麵團體的區別是,其是共產主義性質的而立場親蘇聯。

1941年,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支持左派PVVZ制定的政治綱領,綱領稱"為了自由,為了一個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其後,」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宣布繼承捷克斯洛伐克前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的民主理想,並呼籲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共和國,敦促所有流亡者與國內的社會主義者保持聯繫和合作。

除了負責作為倫敦和布拉格之間的通信手段外,"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還負責傳遞情報和軍事情報。傳遞情報主要通過使用一個秘密電台來進行,該秘密電台可以接觸到捷克國內的組織。"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有時會傳遞一些不準確的情報—-無論是普通情報還是軍事情報,有時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貝奈斯經常敦促」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發布關於軍事形勢的虛假樂觀報告,以提高士氣和激勵更廣泛的抵抗。

雖然 "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是貝奈斯的主要夥伴,但並非完全服從他的政策。1941年夏天,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拒絕了貝奈斯關於在戰爭結束後只部分驅逐蘇台德德意志人的建議,而是要求完全驅逐他們。全國抵抗運動中央領導機構成功地改變了貝奈斯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

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關係

[編輯]

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與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關係是組織和維持抵抗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更因蘇聯與捷克的關係而成為其抵抗運動工作的一個核心部分。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標誌著抵抗運動的轉折點。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阻止帝國主義的戰爭"。蘇德戰爭爆發後,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組織開始依靠捷克斯洛伐克國內和莫斯科的支持。1941年6月24日,貝奈斯在倫敦通過"抵抗委員會」的廣播中告蘇聯,"我們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因此回到了慕尼黑協定之前的情況,古老的傳統友誼得以繼續"。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不是全國抵抗委員會的正式組成部分,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保持其組織上的獨立性,但它呼籲與所有反法西斯團體統一行動。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領導人希望通過幫助維持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關係來討好"全國抵抗委員會"。而貝奈斯經常利用這些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以改善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的夥伴關係。一些證據表明,"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可能已經就1941年4月的德國可能的入侵向蘇聯發出警告。1941年3月,貝奈斯收到關於德國在蘇聯邊境集結軍隊的情報。根據他的回憶錄,他立即向美國英國蘇聯傳遞了這一情報。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命運也與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的命運緊密相連。在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暗殺後,KSČ也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直到1944年他的力量才得以恢復。

刺殺萊因哈德·海德里希

[編輯]

捷克斯洛伐克抵抗運動最著名的一次行動是1942年5月27日策劃了約瑟夫·蓋伯瑟克和詹·庫比茲對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的刺殺行動,他們在英國皇家空軍協助下空降到波希米亞。隨著海德里希在1941年秋天被任命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帝國保護專員,其已預判到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會遭受保護國當局新的殘酷的鎮壓。9月底,海德里希已經逮捕了幾乎所有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成員,占領當局也成功切斷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與倫敦之間的全部聯繫。德國人對海德里希被刺殺的反應通常被認為是在1942年後海德里希有成效的鎮壓了一個捷克抵抗運動的成果。

隨後納粹德國對刺殺進行了報復,將利迪策和萊扎奇兩個村莊夷為平地。1942年10月,有1331人被保護國的法院判處死刑,有252人因參與刺殺陰謀而被送往毛特豪森集中營。最後,在德國人的報復下,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會僅存的成員也被悉數逮捕。

敵後作戰

[編輯]

1942年後,第一批游擊隊大量的和新集結的游擊隊在山地和森林之中活動。[4] 到1945年春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游擊隊已經發展到120個游擊團體,規模約為7500人。[5]游擊隊通過破壞軌道和橋梁以及破壞火車和車站,破壞鐵路和公路運輸網。導致一些鐵路在夜間不能使用,而火車被迫慢速行駛。[6]從1944年夏季到1945年5月,有300多起游擊隊襲擊鐵路和通信的事件。從蘇聯紅軍攻入摩拉維亞後的黨衛軍以燒毀了整個村莊作為報復。[7] 游擊隊有不同的人組成,包括逃脫的捷克抵抗組織的前成員、逃跑的戰俘和德國的逃兵。其他游擊隊員是住在農村地區的捷克人,他們白天幹活,晚上則加入游擊隊進行夜襲。[8]

規模最大和最成功的抵抗團體是揚-日茲卡(Jan Žižka)游擊隊,總部設在摩拉維亞南部的霍斯廷(Hostýn-Vsetín)山區。1944年9月越過斯洛伐克邊境後轉移後,日茲卡游擊隊破壞了鐵路和橋梁,並襲擊了被派去追捕他們的德國警察。[9]

儘管德國占領當局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如即決處決可疑的平民支持者,但游擊隊仍繼續活動。[10]

最終,日茲卡游擊隊發展到1500多人,在1945年4月摩拉維亞地區解放時在大部分地區進行抵抗。[11]

布拉格起義

[編輯]

1945年5月1日,普熱羅夫等地爆發了以抵抗組織為首、游擊隊也大量參加的五月起義。起義的爆發導致德國軍隊的撤退變得更困難,許多路障被建起,中摩拉維亞的電力系統被破壞而無法工作。導致德國不可能將機械從捷克工廠轉移到德國。

1945年5月5日,在二戰歐洲戰場的最後階段,布拉格市民自發地襲擊了德國占領者,捷克抵抗運動領導人從隱蔽處走出來引導他們。而德國軍隊進行反擊,但由於俄羅斯解放軍的叛逃和捷克人建造的路障,沒取得較大進展。

5月8日,捷克和德國簽署了停火協議,允許德國軍隊撤出該市,但並非所有黨衛軍部隊都服從協定撤出。當紅軍於5月9日抵達布拉格時,該城市已經幾乎被解放。

由於這是戰爭中捷克最大的抵抗行動,布拉格起義在戰後成為新捷克斯洛伐克國家的一個民族神話,並成為文學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1948年政變後,共產黨政權出於宣傳目的,對起義的歷史和親倫敦的抵抗運動組織的重要性進行了歪曲和減弱其在起義之中的重要性。[12]

意義

[編輯]

如果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游擊戰與其他國家的游擊抵抗相比較,那麼捷克的這種抵抗對二戰的影響並不大。

由於捷克地理環境之問題,因此不可能組織如白俄羅斯、烏克蘭或南斯拉夫等地一樣的抵抗運動。儘管如此,捷克的抵抗運動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眾多抵抗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成功地衝擊了德國在捷克的占領統治,並為加速捷克的解放做出了貢獻。[1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Odboj na kolejích aneb hrdinství železničářů | České dráhy. www.cd.cz.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2. ^ Čtvrtník, Pavel. Dějiny pošty v českých zemích. Dějiny pošty v českých zemích Vyd. 1. Praha: Česká pošta. 2000. ISBN 80-86437-02-7. OCLC 85148412. 
  3. ^ Mahoney, William. The History of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ABC-CLIO. 2011-02-18: p. 191. [2022-01-13]. ISBN 978-0-313-3630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英語). 
  4. ^ Suchánková 2013,第5頁.
  5. ^ Bartošek 1965,第101頁.
  6. ^ Bartošek 1965,第101–102頁.
  7. ^ Orzoff 2009,第207頁.
  8. ^ Hrošová 2012,第133頁.
  9. ^ Hrošová 2012,第58頁.
  10. ^ Hrošová 2012,第93頁.
  11. ^ Hrošová 2012,第156頁.
  12. ^ Pynsent 2013,第282-283, 285頁.
  13. ^ SPECIFIKA ČESKOSLOVENSKÉHO A POLSKÉHO PROTINACISTICKÉHO ODBOJE. www.ksl.wz.cz [online]. [cit. 2006-11-13]. [1]

參考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