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滿城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滿城之戰
宋遼戰爭戰役的一部分
日期979年九月三日至十月十九日
地點
河北滿城
結果 宋軍重創遼軍,擊退敵方進攻
參戰方
宋朝 遼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李繼隆
劉廷翰
李漢瓊
崔翰
崔彥進
韓匡嗣
耶律休哥
耶律抹只
兵力
8萬(步兵)[1] 約10萬(騎兵)[2]
傷亡與損失
不詳 死亡一萬人,被俘三萬人

滿城之戰指的是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遼在河北滿城發生的一場戰役,結果以宋軍重創遼軍,擊退敵方進攻告終。

戰前情勢

[編輯]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兵臨晉陽北漢,終結了長達七十五年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六月,宋太宗趁勝兵圍幽州,準備一舉擊敗契丹遼國收復幽雲十六州;豈料,七月,宋軍卻在高梁河之戰中大敗;九月,遼軍發兵十萬趁勝追擊,宋軍以八萬兵力準備禦敵於關南定州鎮州三地之間。

地理分析

[編輯]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後,中原政權失去燕山屏障,宋朝基於華北平原前線陣地難以防守,開始在地形低洼不適合騎兵作戰的白溝河迤東至滄州構築東路防線。[3]西路防線有雁門關之險,並有太行、呂梁山脈屏蔽,比較安全。但中路防線易州滿城遂城威虜軍一線地勢較為平坦,沒有天然屏障保護,十分危險。從979年到1004年的二十五年中,遼軍十次南侵中有八次是對這條中路防線發起的,後來的澶淵之盟中遼軍騎兵主力高速繞過宋軍步兵集團軍主力的防守,直插汴梁就是在這條防線上發生的。

過程

[編輯]

宋軍防禦部署

[編輯]

宋太宗也料想到高梁河之戰之後,遼軍會發起反攻。於是以宋遼邊境最前沿,即河北北部地區的關南定州鎮州三地為中心,依託有利地形和邊關據點,形成由西向東的連鎖防禦體系,既在遼軍可能南下的路徑上,保持足夠兵力戒備,一旦發生戰事,三地更可互相策應支援;早在七月十三日就命殿前都虞侯端州團練使崔翰及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等留屯定州,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為鎮州兵馬鈐轄,雲州觀察使、鎮州駐泊都鈐轄劉廷翰屯鎮州,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西上閣門副使薛繼興、閣門祗候李守斌屯關南,讓他們見機行事,並對他們說:「契丹必來寇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4]當得知遼軍南下之時,劉廷翰在九月三十日迅速帶兵北上兩百里,搶先在徐河灘頭列陣布防並搶占徐河上的橋梁;李漢瓊和崔翰所部也隨後趕到戰場;與此同時,崔彥進軍沿著長城口,偷偷地跟在遼軍的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5]

遼軍出兵南下

[編輯]

979年五月,宋軍在高梁河之戰被遼軍擊敗之後,遼景宗於九月三日下詔發動南侵,命燕王韓匡嗣為南面行軍都統,統帥主力大軍,耶律沙為監軍,耶律休哥為副帥、耶律軫耶律抹只各率兵應徵,兵鋒直指滿城。另派一支部隊由耶律善補河東路進攻,牽制宋軍。遼軍主力十萬自幽州出發,沿著宋朝河北西路南下,經過易州,殺向滿城和遂城。意圖是攻下滿城後再奪取北宋河北軍事重鎮鎮州[6]

兩軍接觸對峙

[編輯]

遼軍於九月三十日抵達滿城,在此集結兵力,準備南下進攻鎮州,此時鎮州、定州、關南三地守軍,並未採取消極防禦策略,得知契丹出兵消息,紛紛主動北上迎敵,待遼軍抵達滿城之際,鎮州之劉廷翰部已率先前出至徐河南岸,與契丹遙相對陣;駐紮關南之崔彥進部,則潛行至滿城西北處,伺機從敵軍後方出擊,並阻斷其歸路;李漢瓊崔翰等亦率所部,由鎮、定兩州發兵,相繼抵達滿城附近,向劉廷翰部靠攏,三部會合之後,宋軍兵力已達八萬左右。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宋軍變陣

[編輯]

十月十八日,遼軍向宋軍發動進攻,試圖搶占橋梁,雙方經過激戰後,宋軍控制橋梁,劉廷翰手下指揮使丁罕戰後也因戰功被升為都虞侯[7]。橋梁爭奪戰結束後,李漢瓊和崔翰帶領宋軍主力渡過徐河,準備決戰。

戰前宋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觀察對方,發現對方聲勢十分浩大,「東西互野,不見其尾」[8]。而這時崔翰正想按著太宗頒下的陣圖(平戎萬全陣圖)布陣,但是此陣相距各百步,士兵感到很疑惑和恐懼,士氣低落。趙延進發現後對翰等說:「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於克敵耳。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翰回答說:「萬一不捷,則若之何?」趙延進說:「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翰等人還因為擅改宋太宗的詔命感到十分憂慮,不敢答應。此時,六宅使、鎮州兵馬都監李繼隆說:「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崔翰等人終於下定決心變陣,將陣型改為二陣,前後相輔。宋軍在變陣時,宋軍有人向遼軍主帥韓匡嗣詐降以拖延時間,韓不聽耶律休哥勸阻信以為真。[9][10]

徐河突襲

[編輯]

在遼軍主帥等待相約之人投降之時,突然宋軍擂鼓發動進攻,吶喊聲震天動地,一時塵起漲天,遼軍陣型被宋軍衝散。匡嗣慌忙不知所措,只能下令諸將撤退。遼軍在敗退之中,遇上埋伏的宋軍崔彥進部的截擊,宋軍追擊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遼將韓匡嗣棄旗鼓,帶著軍隊往易州方向逃遁。[11]同時,遼軍另一路進攻河東路也被宋軍擊退。

賞罰

[編輯]

戰後,遼主怒匡嗣,數以五罪曰:「違眾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棄師鼠竄,三也;偵候失機,四也;捐棄旗鼓,五也。」[8]即令誅之。皇后力救,得免。以休哥總南面戍兵。

評價

[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曾瑞龍認為這一戰宋軍主力正面迎戰,一部分兵力迂迴敵方背後發動夾擊是對彈性防禦戰略成功運用,也就是集中兵力打擊對方薄弱之處。後來的雁門之戰羊山之戰也是這種戰略的運用。[12]

也有看法認為這一戰宋軍對滿城和徐河地形的運用是制勝重要一環。同時滿城之戰和雁門之戰遏制了遼軍在高梁河之戰後的報復性進攻。[13]

參考出處

[編輯]
  1. ^ 《宋史》卷二百七十一 《趙廷進傳》:「遼人擾邊,命延進與崔翰、李繼隆將兵八萬御之,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2. ^ 曾瑞龍.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3年: 175頁. ISBN 9789629960537 (中文). 
  3. ^ 《宋史》卷九十五 河渠五
  4.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太平興國四年
  5.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太平興國四年:"丙午,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格南伐,以報圍燕之役,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帥眾御之。先陣於徐河,崔彥進潛師出黑蘆堤北,緣長城口,銜枚躡敵後,李漢瓊及崔翰亦領兵繼至。"
  6. ^ 《宋史紀事本末》:「契丹寇鎮州。」
  7.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丁罕者,穎州人。應募補衛士,累遷指揮使。從劉廷翰戰徐河,以奪橋功,遷本軍都虞候。」
  8. ^ 8.0 8.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太平興國四年
  9. ^ 《遼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休哥曰:「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乃誘我耳。宜嚴兵以待。」匡嗣不聽。
  10. ^ 《遼史》卷九十七《韓匡嗣傳》:宋人請降。匡嗣欲納之,休哥曰:「彼軍氣甚銳,疑誘我也。可整頓士卒以御」。匡嗣不聽。
  11. ^ 《遼史》卷九十七《韓匡嗣傳》
  12. ^ 曾瑞龍. 《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3年: 179頁,165頁. ISBN 9789629960537 (中文). 
  13. ^ 王曉波. 《宋辽战争论考》.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1年: 38頁. ISBN 9787561452455 (中文). 

參考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