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烏爾都語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斯蘭文化

相關系列部分


伊斯蘭建築

阿拉伯 · 亞塞拜然
印度伊斯蘭 · Iwan · 馬來族
摩爾人 · 摩洛哥 · 莫臥兒
土耳其 · 波斯 · 索馬利亞
蘇丹-薩赫勒 · 韃靼

藝術

書法 · 細密畫 · 地毯

服飾

阿巴亞 · 阿高爾 · 布布
波卡 · 紗罩 · Jellabiya
Niqab · Salwar kameez · Songkok/Peci
花帽 · 頭巾 · Thawb
Jilbab · 希賈布

節日

阿舒拉節 · Arba'een · al-Ghadeer
Chaand Raat · 開齋節 · 古爾邦節
Imamat Day · al-Kadhim
新年 · 夜行登霄
貴夜 · 聖紀節 · 賴買丹月
Mugam · Mid-Sha'ban
al-Taiyyab

文學

阿拉伯 · 阿澤 · 孟加拉
印度尼西亞 · 爪哇 · 克什米爾
庫爾德 · 馬來族 · 波斯 · 旁遮普 · 信德
索馬利亞 · South Asian · 土耳其 · 烏爾都

武術

打拳 · Silat Melayu · 克柔術 · 油摔跤

音樂
Dastgah · Ghazal · Madih nabawi

木卡姆 · Mugam · 納希德
Qawwali

Theatre

Bangsawan · 卡拉格茲和哈西瓦特
Ta'zieh

伊斯蘭教

烏爾都語文學烏爾都語ادبیات اردو‎‎ ,“Adbiyāt-i Urdū”)泛指使用烏爾都語書寫的文學作品。烏爾都語屬於用阿拉伯文字編寫的印度斯坦語。作品類型則以詩歌為主,特別是加扎勒Nazm英語Nazm等詩歌形式,但在現代它已經擴展至其他文學作品,包括短篇小說afsana。由於烏爾都語是巴基斯坦官方語言,也是印度的22種法定保護語言之一,因此在巴基斯坦頗受歡迎。[1]

歷史背景

[編輯]

烏爾都語文學於14世紀左右在北印度興起。幾個世紀以前穆斯林統治者(通常是突厥阿富汗血統)對伊斯蘭文化的支持,均對烏爾都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的影響,因此整個印度-伊朗語族都存在這兩種文化遺產。[2]

近古:印度波斯語的轉向

[編輯]

烏爾都語初興

[編輯]

烏爾都語文學起源於波斯文學,始於12至13世紀,阿米爾‧霍斯陸(1253-1325)是第一位烏爾都語詩人,他首先用半波斯與半烏爾都語的混合語寫詩,其代表作有《哈里格‧巴里》詩集。而烏爾都語文學在15世紀的德干高原得到了真正的發展。這一時期波斯語的雙行詩、四行詩敘事詩、哀輓詩、頌詩被廣泛應用於烏爾都語中。

北印度的蘇菲主義

[編輯]

加耶西英語Giovanni Gaddi (priest)(1493-1542)代表作為《伯德拉馬沃德》。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穆罕默德·夏赫(1580-1627年)的《九歌》、穆罕默德·瓦里(1668-1744年)的《瓦里詩集》。穆罕默德·瓦里是德干後期的著名詩人,被譽為烏爾都語詩歌的奠基人。他的詩歌作品對後來興起的德里詩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19世紀,烏爾都語文學中心轉移到印度北部。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有夏赫·阿布魯·西拉傑·屋得丁·阿爾祖、夏赫·阿迪姆、米爾·特基·米爾(1722-1810年)以及密爾·阿門及其代表作《花園的春天》(1803年)。米爾·特基·米爾被譽為烏爾都語最偉大的抒情詩人,有烏爾都語「詩聖」之稱。此外,還有現代烏爾都語文學奠基人賽義德·艾哈默德·汗(1817-1898年)哈利、艾哈邁德·納茲爾等。[2]

19世紀散文體寫作始於威廉士學院。該學院翻譯改寫了大量的梵語文學作品、波斯文學作品。密爾·阿門把波斯語傳說故事《四個乞食僧》改寫成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花園的春天》。隨著蒙兀兒帝國的衰落,德里再度爆發戰亂,德里詩派也逐漸沒落。

近現代:民族主義

[編輯]

阿格拉與德里

[編輯]

19世紀初烏爾都語文學中心又回到德里,產生米爾扎·迦利布、毛門等一批著名詩人。20世紀以來,烏爾都語文學發展迅速,出現一大批烏爾都語文學和藝術家。迦利布(1797-1869)是該時期最具代表性作家。同一時期還有:阿爾塔夫·海珊·哈利(1837-1914)、希布利·諾馬尼英語Shibli Nomani(1857-1914)、伊斯瑪儀米爾迪(1844-1917)、阿克巴·伊拉哈巴迪(1846-1921)、納茲爾艾赫默(1836-1912)、勒登納薩夏(1846-1902)、阿卜杜赫利姆塞勒(1860-1926)、米兒扎魯斯瓦(1858-1931)、賽達赫默丹(1817-1898)、穆罕默都賽因阿扎德(1830-1910)。

現當代:印巴分治

[編輯]

1947年印巴分治後,此時烏爾都語的文學作品分成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描繪印巴分治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相互殘殺,兩國人民遭受的痛苦與折磨,另一方面,由於巴基斯坦獨立後,國內矛盾漸趨尖銳,作為反映社會的現實文學,著重於反應接露社會的陰暗面。代表作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勒(1877-1938)、克里山錢達爾英語Krishan Chander(1914-1977)。[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muel Hosain Lamarti. The development of apostasy and punishment law in Islam 11 AH/632 AD-157 AH/774 AD. 2002. OCLC 435421859. 
  2. ^ 2.0 2.1 2.2 楊翠柏、劉成瓊. 巴基斯坦史─清真之國的文化與歷史發展. 三民書局. 2005-05-05. ISBN 957144134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