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拱
外觀
王星拱(1887年—1949年10月8日),字撫五,男,安徽懷寧人,中國教育家、化學家。
生平
[編輯]王星拱是安徽懷寧人。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運動,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歐洲支部。1916年獲化學碩士學位回國,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宣傳科學知識,反對宗教迷信。1925年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中,主張「科學萬能」。1928年就任安徽大學(現安徽師範大學)[註 1]校長。後又與李四光等一起負責籌建國立武漢大學,任國立武漢大學化學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出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在抗戰中隨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堅持辦學,抗戰勝利後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六大召開前夕,列入朱家驊與陳立夫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的98名「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1]。1949年10月8日,病逝於上海永川醫院。
身後
[編輯]遺體後被運回,與其妻葉玉芝的遺體合葬於故里。
家庭
[編輯]評價
[編輯]被上海市長陳毅譽為「一代完人」。
思想
[編輯]他在哲學上否認宇宙間有超自然主宰力量,但認為外部物質世界與主觀的「精神的我」不痛分開(《科學概論》)。認為科學的構造應以宇宙現象中的因果律為基礎,但又認為因果關係只能憑直覺獲得。肯定一切事物可知,人的認識是從未知到已知的演進過程,科學可以解決人生觀等問題。著作有《科學概論》、《科學與人生觀》、《什麼是科學方法》、《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等。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2018-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前任: 王世杰 |
國立武漢大學校長 1933年5月-1945年6月 |
繼任: 周鯁生 |
前任: 金曾澄 |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1945年12月-1948年6月 |
繼任: 陳可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