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玳瑁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玳瑁
宏都拉斯烏提拉島附近海域中的玳瑁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龜鱉目 Testudines
亞目: 曲頸龜亞目 Cryptodira
科: 海龜科 Cheloniidae
亞科: 海龜亞科 Cheloniinae
屬: 玳瑁屬 Eretmochelys
Fitzinger, 1843
種:
玳瑁 E. imbricata
二名法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1766
亞種
  玳瑁分布範圍

ㄉㄞˋㄇㄟˋ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龜科海龜,是玳瑁屬下唯一一種,又名瑇瑁蝳蝐瑇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鯪龜十三鱗十三棱龜明玳瑁千年龜,簡稱[2],分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兩種亞種。此物種分布非常廣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太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3]。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美洲亞洲的海域[4]

玳瑁的外形與其他海龜大致相似,都有扁平軀體、保護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鰭足,而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鷹般的嘴,以及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雖然玳瑁在海域中分布廣泛,最主要的生活區是淺水礁湖和珊瑚礁區,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還生活著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綿。部分海綿物種對其他生物來說劇毒且致命,所以玳瑁肉往往有致人死亡的劇毒物質;且由於海綿通常有大量二氧化矽玻璃主要原料),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數能消化玻璃的動物,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龜。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櫛水母水母海葵貝類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海藻[5]

玳瑁的甲殼上有美麗而又色彩斑斕的花紋,是一種名貴的寶石,可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的原材料,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玳瑁工藝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工藝水平在唐代已達頂峰,日本的玳瑁工藝也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正是由於人類對玳瑁的過度需求,導致玳瑁在世界範圍內的數量持續減少,已有滅絕的危險,目前兩種玳瑁亞種的保護現狀均已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危狀態[1]。一些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大陸和日本,常會獵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此玳瑁的保護有很大困難。目前玳瑁受到《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很多國家已禁止獵捕玳瑁,也禁止進出口玳瑁產品[6]

分類與命名

[編輯]

玳瑁最初在1766年由卡爾·林奈描述為Testudo imbricata[7],之後由奧地利動物學家利奧波德·費卿格於1843年將其移至玳瑁屬(Eretmochelys[8];1857年,此物種重新描述為Eretmochelys imbricata squamata (Agassiz, 1857),不過這名稱現已不再用[9]

玳瑁的分類單元有兩種公認亞種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 (Rüppell, 1835)代表所有生活在太平洋的已知種群[10],而另一亞種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 (Linnaeus, 1766)則表示在大西洋生活的種群。大西洋玳瑁之所以為指名亞種,原因是林奈最初用於描述物種的模式標本取自大西洋。[11]

費卿格命名的屬名Eretmochelys源自希臘語詞根eretmoἐρετμό)和chelysχέλυς),兩者的意思分別是「」和「龜」,意在形容玳瑁槳櫓般的鰭足。種加詞imbricata拉丁語,意為「覆瓦狀重疊的」,詮釋出玳瑁背甲形態的特徵。太平洋玳瑁的亞種名bissa源自拉丁語,意為「雙重」。此亞種曾描述為Caretta bissa,使玳瑁成為蠵龜屬Caretta)除蠵龜外的唯一物種[12]

漢語有多個名稱:

「玳瑁」,南京官話4mei4中古擬音daih-muaih,徒耐切、莫佩

「瑇瑁」,南京官話du5mu5中古擬音duuk-muuk,徒沃切、莫沃

演化史

[編輯]

所有的海龜中,玳瑁在身體構造和生態習性有獨一無二的特徵,包括玳瑁是已知唯一一種主要以海綿為食的爬行動物。玳瑁過於獨特,進化地位不太明確。分子分析支持玳瑁是從肉食祖先而不是草食祖先進化而來的觀點,因此玳瑁很可能是由肉食物種(如蠵龜)組成的蠵龜族Carettini)進化而來,而不是由草食物種(如綠蠵龜)組成的海龜族Chelonini)進化而來[13]

血清學研究也表明,玳瑁與蠵龜屬(Caretta)和麗龜屬Lepidochelys)的親緣關係較海龜屬(Chelonia)近[14]

下列是與玳瑁相關的動物系統發生樹(Hirayama, 1997, 1998, Lapparent de Broin, 2000, et Parham, 2005):[15]

海龜總科 Chelonioidea Bauer, 1893

弓龜科 †Toxochelyidae Baur, 1895

海龜科 Cheloniidae Oppel, 1811
蠵龜族 Carettini

蠵龜屬 Caretta Rafinesque, 1814

... 平背龜屬 Natator McCulloch, 1908

海龜族 Chelonini

玳瑁屬 Eretmochelys Fitzinger, 1843

麗龜屬 Lepidochelys Fitzinger, 1843

海龜屬 Chelonia Brongniart, 1800

棱皮龜類 Dermochelyoidae Williams, 1950

特徵

[編輯]
玳瑁背甲特徵模式圖
玳瑁頭部特徵模式圖
玳瑁背部,從這隻玳瑁背上可清晰看到13片盾片以及軀體後部鋸齒狀的緣盾
玳瑁獨特的嘴

玳瑁如其他海龜一樣,具有典型的海龜特徵,都有扁平的軀體、保護背甲、以及適於划水的槳狀足。一般成年雌龜體長0.6-0.8米,雄龜體長相若,體型較大者可達1米,最大者甚至可達1.7米[16],平均體重45-80千克,史上捕獲最重的玳瑁達210千克[17]。玳瑁最明顯的特點是其上顎鉤曲尖銳如鷹般,也是其俗名「鷹嘴海龜」得名的原因。玳瑁頭較長,前額有兩對深紅棕色或黑色鱗甲,鼻孔離嘴較近,吻側內收扁平,前鰭足端各有2爪,後鰭足端各有1爪,前足大,較窄長,後足小,較寬短,游泳時姿態如飛鳥一般。

玳瑁背甲的盾板異常厚,除極老的玳瑁外軀體後部緣盾均呈鋸齒狀。其背甲平滑亮澤,年輕時腹甲呈心形,成熟後變長,脊棱明顯,幼龜背具3縱棱,一般為琥珀色,上有不規則的深淺不一的雲狀條紋,大多數條紋為淡黃色或棕黑色,並從背甲的中部向邊緣輻射[18]。幼龜外表的個體差異一般從5個月大起開始變顯著[19]。玳瑁的另一特點就是其獨特的背甲,5片椎盾和4對肋盾排列緊密如覆瓦,不過老年玳瑁的盾片排列較疏且平置。椎盾和肋盾加起來是13塊盾片,組成了背甲的主體,俗名「十三鯪龜」、「十三鱗」和「十三棱龜」就是根據這特點命名。2片臀盾重疊,末端有較大縫隙。11對緣盾排列在背甲主體兩側,軀體後部的緣盾往往重疊,呈現出鋸齒狀邊緣[20]。玳瑁的甲殼長度可達約1米。腹甲為白色或黃色,有時有棕黑色斑點,具2條縱棱,由13片鱗甲組成。四足扁平,正面為覆瓦狀緊密排列的黑色小斑塊,背面白色,排列有稀疏黑斑;尾較短,常藏匿於甲內。成年玳瑁雌雄差異較為明顯,雄龜比雌龜顏色鮮艷,雄龜尾粗大而腹甲凹陷,爪長,雌龜尾短小而腹甲平坦,爪短。[21]

有證據表明,玳瑁的背甲剝離後,如果真皮層馬氏細胞(Malpighian cell)不受損傷,將其放歸大海,可以再生出龜甲[14]北宋蘇頌在《本草圖經》對此特點也有所描述:「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海人有獻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繫於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復養於使宅後池,伺其揭處復生,還遣送舊處,並無傷矣。」

太平洋玳瑁背甲更近似於心形,脊棱完全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純黑色;大西洋玳瑁的緣盾排列接近直線,僅在尾部縮銳,脊棱僅在尾部4椎盾連續,頭部和鰭足正面的黑色部分為淺黑色[19][22]

玳瑁在陸上步行時左前足和右後足同時行動,右前足和左後足同時行動,留在沙灘上的足跡不對稱,與綠蠵龜棱皮龜的對稱步態完全不同[23][24]

分布

[編輯]
玳瑁的一種分布模式圖。
藍色區域:分布範圍
紅圈:大型巢位
黃圈:小型巢位

玳瑁分布非常廣泛,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珊瑚礁,而且玳瑁是最典型的熱帶水域海龜。已知玳瑁共有兩群主要亞種群,分別是大西洋亞種群和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25]DNA測序PCR技術已用於區分全球的玳瑁種群,同時也為研究不同玳瑁種群在集群築巢和覓食方面的分類學差異提供了信息。[19]

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

[編輯]

印度洋-太平洋亞種群遍布整片印太地區。在印度洋,玳瑁是非洲大陸東海岸、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以及附近島群周圍水域的一種常見海龜;其在印度洋中的分布區一直延伸至亞洲沿岸,包括波斯灣紅海印度次大陸的整條海岸線沿線、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北海岸。而玳瑁在太平洋中的分布區基本上局限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分布區最北界是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西南端水域;分布區還包括整片東南亞地區、澳大利大北海岸,再向南就到達了分布區最南界——紐西蘭北部海岸。分布區橫貫太平洋到達太平洋東側,包括了北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南界智利北端之間的中美和南美沿海地區[25],不過目前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玳瑁已經極其稀少了。

菲律賓群島,玳瑁有多個已知巢位,如長灘島(Boracay)上就曾發現一些剛孵出的稚龜[26]。玳瑁和綠蠵龜Chelonia mydas)在菲律賓群島西南部的一小群島亦有巢位,群島名為「海龜群島[27]。在夏威夷,玳瑁主要在瓦胡島茂宜島摩洛凱島以及夏威夷島這幾座面積較大的主要島嶼上築巢[28]。在澳大利亞,玳瑁在大堡礁米爾曼島Milman Islet)上築巢[29]。在印度洋,玳瑁的巢位向西遠達塞席爾表姐妹島(Cousine Island),而當地1994年起就立法保護此物種。塞席爾國內大大小小的島嶼,如阿爾達布拉群島(Aldabra Island),均是幼年玳瑁絕佳的索餌場[24][30]

在太平洋東部,玳瑁出現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至智利北部沿岸[25],不過幾年前[何時?]已認為玳瑁在此區域內絕跡。墨西哥薩爾瓦多尼加拉瓜以及厄瓜多近年亦發現其他重要的巢位和覓食地,為研究和保護玳瑁提供新機會。太平洋東部的玳瑁多在入海口紅樹林築巢和覓食,分布在如希基利斯哥灣(Bahia de Jiquilisco,鄰接薩爾瓦多)、芬些卡灣(Golfo de Fonseca,鄰接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Estero Padre Ramos(鄰接尼加拉瓜)、瓜也基灣(Golfo de Guayaquil,鄰接厄瓜多)等地,而不像其他地區的玳瑁棲於珊瑚礁和海底岩石區。跨國計劃東太平洋玳瑁計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astern Pacific Hawksbill Initiative)致力於研究和保護不為人所了解的玳瑁種群。

大西洋亞種群

[編輯]
荷屬安的列斯薩巴島的玳瑁

大西洋中,玳瑁的分布區西至墨西哥灣,東至非洲大陸南端[31],北至美國北部疆界沿線的長島海灣[32]。在大西洋東側,曾有玳瑁出沒在英吉利海峽的寒冷水域中,這是迄今為止玳瑁現身的最北端,而玳瑁的分布區向南可延伸至非洲好望角[25][33]。在加勒比地區巴西海岸(特別是巴伊亞沿岸)、佛羅里達州南部和夏威夷生活有少數玳瑁,而在安地卡及巴布達的海灘上也曾有玳瑁出現[20]哥斯大黎加也有玳瑁的巢位,主要是在托爾圖格羅Tortuguero)附近[34]古巴[35]波多黎各莫納島Isla de Mona[36]周圍的水域是加勒比玳瑁種群的索餌場。雖然玳瑁是熱帶海龜,但在美國的高緯度地區,如麻薩諸塞州長島海灣也有玳瑁出沒[32]維吉尼亞州沿岸水域也有玳瑁生活[5]

生態

[編輯]

棲息地

[編輯]

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動[21],一生會在幾片環境完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1]。成年玳瑁主要在熱帶珊瑚礁活動,白天進進出出珊瑚礁的洞穴和深谷,這些洞穴和深谷是它休息的地方。作為常常洄游遷徙的海龜,它們的棲息地各種各樣,包括廣闊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處的紅樹林沼澤[20][37]。至今對處於生命早期階段的幼玳瑁偏好的棲息地知之甚少,但推測它們像其他幼海龜一樣在大海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直到成年時才會離家[38]

覓食

[編輯]
委內瑞拉珊瑚礁中的玳瑁

玳瑁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21]。雖然玳瑁是雜食動物,最主要的食物仍是海綿。海綿占據了加勒比玳瑁種群膳食總量的70-95%。它們的食量很大,如加勒比的玳瑁一年能消耗544千克海綿[39]。不過像其他以海綿為食的動物一樣,玳瑁只覓食幾種特定的海綿物種,除此之外不食其他海綿。加勒比玳瑁主要覓食尋常海綿綱Demospongiae),特別是星骨海綿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綿目Spirophorida,中文名來自日語,下有荔枝海綿科等三科)和韌海綿目Hadromerida)海綿[40];玳瑁食用的海綿物種已知有Geodia gibberosa(一種表面有很多凹洞的缽海綿[5]

除海綿外,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海藻以及水母海葵刺胞動物[20],甚至會捕食極為危險的水螅綱動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玳瑁捕食這些刺胞動物時會閉上沒有保護結構的眼睛,而僧帽水母等劇毒動物的刺細胞不能穿透玳瑁生有鱗甲的頭部,玳瑁不會受到威脅[5]。玳瑁有時也會捕食和貝類,它們雙顎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殼甚至是極為堅硬厚實的貝殼,如雙殼類貝類。玳瑁的嘴方便捕食珊瑚縫隙中的小蝦和烏賊,鷹喙般鉤曲的嘴可以輕易將它們鉤出[41]

玳瑁對其獵物有很強適應力和抵抗力,它們覓食的一些海綿,如Aaptos aaptos(暗紅色肉球狀)、雞肝海綿Chondrilla nucula)、Tethya actinia(翠綠色或褐綠色球狀,偶有橙色個體)、Spheciospongia vesparium(暗紅色酒罈狀)和寄居蟹皮海綿Suberites domuncula)對其他生物來說是劇毒且致命。此外還會選擇那些富含矽質骨針的海綿為食,如Ancorina缽海綿Geodia)、EcionemiaPlacospongia[40]

天敵

[編輯]

玳瑁甲殼異常堅硬,很少動物能咬穿它們的殼,天敵種類較少,但鯊魚灣鱷算是玳瑁的天敵,章魚和某些海洋表層魚類也會捕食成年玳瑁[21]。玳瑁經常覓食海綿,身上會有某些海綿難聞的味道,而且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綿刺胞動物,其肉劇毒[42],有時可以使某些天敵或人類卻步。玳瑁性情甚為兇猛,人類捕捉時會有咬人的舉動[22],不過如果沒有受到傷害,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生活史

[編輯]

今人對玳瑁生活史了解不多[21]

繁殖

[編輯]
留尼旺島附近的幼年玳瑁
留尼旺島附近的玳瑁,狀如飛鳥

雌玳瑁每2-3年交配一次,它們會回到出生地[39],在偏僻島嶼上的蔭蔽礁湖中交配;大西洋玳瑁的繁殖期一般是4-11月,而生活在印度洋,如塞席爾的玳瑁種群的繁殖期則是9月至翌年2月[24];在太平洋中國沿海的玳瑁一般是每年3-4月繁殖[16],而在馬來西亞海龜島,玳瑁則會於7-10月產卵[43]。由於資料不足,尚不知道玳瑁一生是一夫一妻制還是雜亂交配。牠們在岸邊淺水中交配,雄龜一般靜靜等待雌龜前來,有時也會追逐雌龜,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21]。雌龜每段繁殖期能產下3-6窩卵,每隔14-16日產一次卵[39]。像其他海龜一樣,玳瑁在離它們將來築巢的海岸不遠處的淺水礁湖中交配,而在交配後,雌龜會拖著它們沉重的軀體單獨上岸產卵。首先它們會選擇一片區域並清理乾淨,然後用後足挖個坑,作為自己的巢穴。一般坑穴直徑約20厘米,深約30-60厘米[22]。築巢一般需1-3小時[21],之後雌龜會產下一窩卵,再用沙子埋好抹平,並做好偽裝,但由於它們身體過於沉重,即使用鰭足盡力抹平足跡,沙灘還是會留下明顯行跡,人類和其他動物能輕而易舉偷走它們的卵。不過,玳瑁最快能在45分鐘內完成築巢,比其他海龜快[39]。玳瑁卵為白色球形,外殼革質,直徑3-4.5厘米,重20-31.6克[25]。一般來說,玳瑁一次產卵120-130枚,而加勒比地區佛羅里達州的玳瑁巢穴每窩通常包含140枚左右的卵,更有甚者能包含250枚卵[16]。在數小時的產卵過程結束後,雌龜就會返回大海。產卵是目前已知玳瑁離開海洋的唯一理由[20][31]

過2個月左右,龜卵就會在某夜孵化,剛出殼稚龜體重通常為8-19.5克[21][25],太平洋玳瑁的稚龜比大西洋玳瑁的稚龜體型略小[19]。這些剛孵出的稚龜體色灰暗,甲殼呈心形,長2.5-4.6厘米[25],不如成年玳瑁的殼堅硬,但是盾片已呈覆瓦狀排列。它們的頭部雖可像成年玳瑁一樣伸縮自如,但卻不能四周轉動。它們與蠵龜的稚龜外表很相似,但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只有4對緣盾,而蠵龜的稚龜有5對緣盾[19]。它們的外表很一致,背甲和頭頸頂部為黃褐色,頭頸部側面和鷹喙般的嘴為暗灰色,前足兩面均為灰色,足後部邊緣略帶白色,後足兩面和腹甲均為暗灰色,腹甲後部有兩條發白的脊[19]。幼龜出殼後由映在海面上的月光吸引,本能地奔向大海,但是路燈等人為光源會擾亂其本能行為,使它們迷失方向,黎明前不能到達大海[44],或會過於乾燥脫水而死。稚龜灰暗的體色在白天非常顯眼,多種水鳥方蟹Grapsidae)等天敵會獵食黎明前未入海的稚龜[20]

早期生活

[編輯]
波多黎各玳瑁稚龜
玳瑁稚龜

小玳瑁的成長經過至今仍無法確切了解,稚龜進入海洋後推測會像其他稚龜一樣在未來的生活階段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而這階段所需的時間仍不能確定。雖然玳瑁的生長率尚不明確,但已知幼玳瑁長到大概35厘米長時會結束海上的浮游生活,然後固定在有珊瑚礁的近海岸生活。

成年

[編輯]

玳瑁一般需20-30年才會完全成熟[31],與其他海龜一樣,在生命大部分時光裡,總是會在海中孤獨遊蕩,只有在交配時才會相聚,唐代李白的《去婦詞》就寫到「常嫌玳瑁孤,猶羨鴛鴦偶」,反映出玳瑁這種特點。過去認為玳瑁很少遷徙,但現已知道玳瑁常常洄游遷徙[21]

雖然缺乏數據,玳瑁壽命尚無共識[45],但一般認為野生玳瑁的壽命大多數為50-70歲,而最長壽的據說可達1500歲[46][47],因此玳瑁得到「千年龜」的別名。

保護現狀

[編輯]

過去大多數人一致認為玳瑁等海龜物種沒有滅絕威脅,因為它們壽命很長,生長緩慢,生殖期長,成熟晚,繁殖率也較高,而且玳瑁種群中年齡層次多,短期內的數量銳減不易發現[48]。但玳瑁的繁殖率雖然高,但是與大多數海龜一樣,稚龜的成活率相當低。很多成龜遭人類有意或無意殺死,如誤入漁網而身陷其中,或遭魚鉤鉤住,或與大型船隻相撞[39],巢位也會被人類和動物侵占。小型哺乳動物會襲擊它們的巢穴,把蛋挖出食用[20]。在美屬維珍群島,玳瑁、棱皮龜等海龜的巢穴在剛產卵後就會遭襲擊[49],而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會襲擊它們的巢穴[25]

多巴哥島附近的玳瑁

歷史上,IUCN曾於1982年將玳瑁列為瀕危物種[50]。此狀態在之後1986年[51]、1988年[52]、1990年[53]和1994年[54]的幾次評價中都保持,而從1996年起,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玳瑁的保護狀態升級為極危[1]。將玳瑁評為瀕危物種時就有人反對,兩份請願報告聲稱玳瑁及其他三種物種在世上有多群重要穩定種群,不過IUCN根據海龜專家組MTSG)提交的數據分析駁回了這些請願。海龜專家組提供的數據表明玳瑁在過去三代中種群數量已減少超過80%,而每年築巢產卵的成熟雌龜減少了84-87%,且在1996年種群數量並無顯著增加,而且這些數據在測量中無法顧及到在海洋中漂流覓食的幼年海龜,所以得出的數據大大低估了種群的減少量[1]。因此,根據這些數據,IUCN將玳瑁定為CR A1狀態[55],但並不是CR A2[56],因為IUCN認為並沒有充足的數據表明玳瑁的種群數量在將來會進一步減少80%或以上[57]

留尼旺島附近的太平洋玳瑁(E. i. bissa),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非常明顯

玳瑁以及整科海龜科物種都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Ⅰ[6],進出口玳瑁產品,殺害、獵捕或侵擾玳瑁均非法[58]。玳瑁也列入《養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CMS)的附錄一[18]

過去幾年,各國政府保護玳瑁的努力也越來越多,如實行臨時或永久法律法規以及建立海龜自然保護區等。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保護局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從1970年起就將玳瑁列為瀕危物種,受到《美國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59]保護,而美國政府為保護當地玳瑁種群,也已在適當地點實行多次恢復計劃[19][60]。玳瑁在中國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廣東省惠州市已建有保護玳瑁、綠蠵龜等海龜和其他物種的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並受到於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並於1989年3月1日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

雖然捕殺玳瑁不合法,但仍有很多人捕撈玳瑁[58]。某些地區食用玳瑁作為美味佳餚,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人就視玳瑁等海龜為山珍海味[61]。日本1994年前未加工玳瑁殼的貿易量每年30000公斤左右,之後停止從外國進口玳瑁殼[35][62]。大批玳瑁貿易的原料均是來自加勒比地區,2006年就發現多明尼加共和國哥倫比亞等國家定期出口大量已加工玳瑁殼[63]。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會議中曾二度遞交提案,意欲出口庫存玳瑁殼和少數玳瑁,但投票時因幾票之差而未通過,最終被迫收回提案[64]。目前中國海南省仍有人不顧法律私下製作銷售玳瑁製品[65],加大了保護玳瑁的難度。

飼養

[編輯]

環境與飼料

[編輯]

玳瑁飼養池應選擇環境安靜、供排水方便、通風良好和光線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蔭設配,冬季使用帶圓錐形塑料薄膜池頂的圓形水池,並帶有便於人工操作的供電和排水等設配[66]。玳瑁對水質要求嚴格,需與海水酸鹼和鹽度相似,適宜酸鹼值為8.0-8.5,氨氮含量每0.1-0.2毫克。玳瑁雜食,除海綿和魚之外,還會食用水果樹葉紅樹樹枝、死樹皮等,並隨年齡增長變得更複雜[67]。飼養玳瑁可用新鮮的魚、蝦、軟體動物、海帶海藻海魚[66],不過玳瑁雖雜食,但也會經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適應環境溫度,大約1周後這種情況應該就不會出現了,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環境。用活泥鰍作為玳瑁的動物餌料也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輔以海帶紫菜大白菜可較好的飼養玳瑁[68]

然而,由於玳瑁在很多國家都受到保護,世上大部分國家都禁止公開銷售玳瑁製品[6][58],因此對於正當養殖者來說,養殖玳瑁並沒有多大收益,而相關研究也很少,只有少數水族館或海洋公園才會飼養1-2隻以供觀賞[69]。目前養殖玳瑁主要是為了恢復玳瑁種群,保護剛孵化稚龜,免遭海鳥捕食。待海龜成長到某階段就可在適當時機放生它們。

疾病

[編輯]

玳瑁對環境的適應力甚強,但如果管理不得當也會患病[66]。由於生性兇猛,捕撈和運輸時很易外傷。玳瑁在很小的水池中容易互相爭鬥、拍打水面或竄越[68],更易造成咬傷、撞傷等外傷,如果不及時處理則會感染水霉病及其他病菌,造成患處潰爛以及脫甲,因此飼養較有難度。長期餵飼高脂肪魚肉會減弱玳瑁肝功能,提升心肌梗塞的機率。玳瑁其他的常見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t[70](一種沙門氏菌)引起的痢疾腸炎,水質污染引起的腫脖子症以及陽光不足、水度過低、水質差、水含鹽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發生的疾病還包括細菌真菌感染或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營養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還有氣單孢菌屬弧菌屬檸檬桿菌屬假單胞菌屬黃桿菌屬的細菌[71]。不過目前對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級階段,現已知多發於海龜、可能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纖維狀多發性乳頭瘤病在玳瑁身上卻很罕見[72]

因此,要飼養好玳瑁,必須注意飼料、水溫、水質、消毒滅菌、用藥等多方麵條件。玳瑁如果缺乏維生素A,可餵飼魚肝油;缺乏多種維生素,可餵飼六合維生素施爾康治療營養失衡;治療外傷可用紅藥水雲南白藥等普通藥品塗抹患處;治療感染需先以藥物實驗確定用藥,皮膚傳染病需要外敷和內服相結合;治療感冒可肌肉注射青黴素安痛定等,內服板藍根等藥物;治療腫脖子症需及時放水,用%1硫酸銅溶液清洗水池消毒,然後注入%2食鹽的新鮮水,並用普魯卡因青黴素40000 U/kg、硫酸鏈黴素50000 U/kg頸基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放入飼養池前,還要用0.1%高錳酸鉀或0.5%硫酸銅溶液擦洗浸泡半小時,4-6天後即可痊癒;治療水霉病需勤換水以改善水質,先用%1的硫酸銅溶液清洗水池以消毒,然後注入%2食鹽的新鮮水並調節成適宜水溫,之後用%1的硫酸銅溶液塗抹患處,擦掉潰瘍偽膜後換用0.5%硫酸銅溶液或0.1%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浸泡半小時,然後用紫藥水塗抹擦拭患處和全身,如海龜恢復食慾,則表明此病已痊癒。[71]

文化象徵

[編輯]

工藝

[編輯]
背光下的玳瑁材料
法國巴黎金門宮(Palais de la Porte Dorée)熱帶水族館收藏的玳瑁標本

玳瑁也是有機寶石,特指玳瑁背甲,為非晶質體,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蠟質至油脂光澤[73]。玳瑁可用於製作戒指手鐲(釵)、(櫛)、扇子、盒、眼鏡框、樂器小零件、精密儀器的梳齒以及刮痧板等器物[73],而且古箏義甲和古代朝鮮琵琶撥子也是由玳瑁製作[61],同時也是螺鈿片的材料,有獨特神韻和光彩。

很多文化都使用玳瑁工藝品。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中有記載:「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大意是趙國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國時,為向春申君炫耀而頭戴玳瑁簪身配鑲有珠玉的佩劍,結果見到春申君的三千門客時,人人皆腳穿斗大珍珠鑲嵌的鞋見客,這表明在中國的戰國時期,玳瑁飾品已經是很普遍的男子飾品[73]高祖時期,玳瑁曾用於製造錢幣——開元通寶西安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出土了全世界僅存的13枚玳瑁鑄開元通寶,非常寶貴[74][75]。雖然玳瑁器易蛀,但目前在博物館中仍能看到慈禧太后和嬪妃日常所用的梳子等物品,以及初名歌妓董小宛遺留下的玳瑁桃花扇,均極精美,為稀世珍寶[76],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些玳瑁工藝品。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人用玳瑁製作梳子、刷子和戒指等首飾[77]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將玳瑁鑲嵌在家具上。漢代遺址和努比亞人統治時代的埃及古墓中就曾發現過很多精美的玳瑁器[78]。在日本,各種龜鼈當中只有玳瑁的殼用來製作飾品,因此日語將玳瑁殼稱為「鼈甲」(べっこう[62]

詩詞

[編輯]

玳瑁是中國古典詩歌常出現的意象。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對劉蘭芝外貌的精彩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瑇瑁光」講述告別之景,繁欽《定情詩》也提到「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釵」諧音拆,有分離之意,李白也曾寫到「常嫌玳瑁孤」;沈佺期《獨不見》描述少婦思念夫君的心理活動,其中寫到:「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變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詩詞也常以「玳瑁筵」(簡稱「玳筵」)一詞來描述筵席的精美與豪華。

形象

[編輯]
雕塑「海龜男孩」

玳瑁形象刻畫在委內瑞拉20強勢玻利瓦爾紙幣和巴西2雷亞爾紙幣背面。

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亦建有非常可愛名為Burnside的噴泉雕塑,刻畫了一名裸體男孩深情騎在一隻大玳瑁上的形象,因此雕塑有「海龜男孩」(Turtle Boy)的愛稱。這座雕像就如哥本哈根美人魚雕像布魯塞爾小於連銅像一樣,已經成為伍斯特市的標誌象徵[79]。當地還舉行以雕像命名的音樂競賽「海龜男孩音樂獎」(The Turtle Boy Music Award)[80],同時也創作出一些與雕像有關的兒童故事[79]

中藥

[編輯]

作為中藥藥用的玳瑁,是出自《開寶本草》一書,其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是平肝息風藥的一種。玳瑁藥性甘,寒;入經,有清熱解毒,平肝定驚的功效[81]。藥用的玳瑁,一般主產於中國的東南方,如廣東省福建省。一般情況下,在捕獲玳瑁後,將其倒掛,用煮沸的醋澆在背甲上,淨制,去除殘肉,乾燥。

玳瑁製成為藥材後一般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長10-20厘米。表面顏色為暗褐色的半透明狀,並有乳黃色的條紋,內表面有白色的斑點和條紋,縱橫交錯。玳瑁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微,味淡[82]。玳瑁有清熱解毒、平肝定驚的功效。可以用來治療熱病神昏、驚厥、中風陽亢的症狀。其中有名的治療急風中惡的玳瑁丸就由玳瑁、安息香硃砂雄黃琥珀麝香龍腦組成[83]。其用法用量與使用方法為一般入丸劑或者散劑,每次9-15克,其中虛寒證無火毒者禁服。而玳瑁炮製一般採用滑石粉炒的方法,即為將滑石粉置於鍋中,並用文火加熱至靈活狀態,加入淨制好的玳瑁,拌炒,使表面呈微黃色,鼓起,取出。最後篩去滑石粉放涼[84]

不過,如今玳瑁已歸類為次常用中藥,而《中國藥典》自1995年起也不在正文收載本藥品[85]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J. A. Mortimer & M. Donnelly (IUCN SSC Marine Turtle Specialist Group). Eretmochelys imbrica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年2月3日]. .
  2. ^ (中文)字典中 玳 字的解释. 漢典. [2009-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8). 
  3.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ITIS. 2007 [2月5日, 2007]. 
  4.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玳瑁.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 
  5. ^ 5.0 5.1 5.2 5.3 (英文)Species Booklet: Hawksbill sea turtle. Virginia Fish and Wildlife Information Service. Virginia Department of Game & Inland Fisheries. [2007-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4). 
  6. ^ 6.0 6.1 6.2 (英文)CITES. Appendice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lora and Fauna. 2006-06-14 [2007-02-05]. (原始內容 (SHTML)存檔於2007-05-19). 
  7. ^ Testudo imbricata. ITIS. [2007年2月5日]. 
  8. ^ Eretmochelys. ITIS. [2007年2月5日]. 
  9.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squamata. ITIS. [2007年2月5日]. 
  10.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 ITIS. [2007年2月5日]. 
  11.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 ITIS. [2007年2月5日]. 
  12. ^ (英文)Ellin Beltz. Translations and Original Descriptions: Turtles. Scientific and Common Names of the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of North America - Explained. ebeltz.net. [2007-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6). 
  13. ^ (英文)Brian W. Bowen; William S. Nelson and John C. Avise. A Molecular Phylogeny for Marine Turtles: Trait Mapping, Rate Assessment, and Conservation Relevance (PDF).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3-06-15, 90 (12): 5574 – 5577 [2007-02-16]. PMC 46763可免費查閱. PMID 8516304. doi:10.1073/pnas.90.12.5574.  [失效連結]
  14. ^ 14.0 14.1 Carl H. Ernst; Roger W. Barbour. Eretmochelys Fitzinger, 1843. Turtles of the World. Washington, D.C.,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9: 313. ISBN 978-1-56098-212-8 (英語). 
  15. ^ Cheloniidae turtles and relatives.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2009-07-31] (英語). [失效連結]
  16. ^ 16.0 16.1 16.2 (中文)玳瑁.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的珍禽異獸」網. 2008-09-27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7). 
  17. ^ (中文)400斤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海龟玳瑁放生. 搜狐視頻. 2008-09-27 [2009-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18. ^ 18.0 18.1 (英文)Hawksbill turtle - Eretmochelys imbricata: More information. Wildscreen. [200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8).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英文)Recovery Plan for U.S. Pacific Populations/U.S. Caribbean, Atlantic, and Gulf of Mexico Populations of the 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Recovery Plans for Endangered and Threatened Species. Office of Protected Resources - NOAA Fisheries.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英文)Eretmochelys imbricata, Hawksbill Sea Turtle. MarineBio.org. [200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5).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英文)Michael Edelman. ADW: Eretmochelys imbricata: Information. Animal Diversity Web.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 2004 [2007-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1). 
  22. ^ 22.0 22.1 22.2 (英文)Hawksbill Eretmochelys imbricata. eNature.com. [2009-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3). 
  23. ^ (英文)The 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turtles.org. [2007-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1). 
  24. ^ 24.0 24.1 24.2 (英文)Hawksbill. SeychellesTurtles.org -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urtles. 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 Seychelles. [2009-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5).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英文)Species Fact Sheet: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1766). FIGIS - Fisheries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United Nations. 2006 [2007-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26. ^ Artem Colacion; Danee Querijero. Uriel's journey home - a Young pawikan's story in Boracay. The Philippine STAR. 2005年3月10日 [2007-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英語). 
  27. ^ (英文)Ocean Ambassadors - Philippine Turtle Islands. Coastal Resource & Fisheries Management of the Philippines. OneOcean.org. [2007-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9). 
  28. ^ Hoover, John P. The Ultimate guide to Hawaiian Reef Fishes. Mutual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1-56647-887-8. 
  29. ^ (英文)K. A. Loop; J. D. Miller and C. J. Limpus. Nesting by the haw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on Milman Island, Great Barrier Reef, Australia. Wildlife Research (CSIRO Publishing). 1995, 22 (2): 241 – 251 [2007-02-21]. doi:10.1071/WR9950241. ISSN 1035-3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30. ^ (英文)P. M. Hitchins; O. Bourquin and S. Hitchins. Nesting success of hawksbill turtles (Eretmochelys imbricata) on Cousine Island, Seychelles. Journal of Zo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04-04-27, 264 (2): 383 – 389 [2007-02-21]. doi:10.1017/S0952836904005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7). 
  31. ^ 31.0 31.1 31.2 (英文)Hawksbill Sea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North Florida Field Office. 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2005年12月9日 [2007-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8日). 
  32. ^ 32.0 32.1 (英文)C. H. Pope. Turt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39. 
  33. ^ (英文)Angela Formia; Manjula Tiwari, Jacques Fretey and Alexis Billes. Sea Turtle Conservation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of Africa. Marine Turtle Newsletter (IUCN Marine Turtle Specialist Group). 2003, 100: 33 – 37 [2007-02-18]. doi:10.1046/j.1523-1739.1993.74092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8). 
  34. ^ (英文)Karen A. Bjorndal; Alan B. Bolten and Cynthia J. Lagueux. Decline of the Nesting Population of Hawksbill Turtles at Tortuguero, Costa Rica. Conservation Bi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December 1993, 7 (4): 925 – 927 [2007-02-16]. JSTOR 2386826. doi:10.1046/j.1523-1739.1993.740925.x. 
  35. ^ 35.0 35.1 (英文)Selina S. Heppel; Larry B.Crowder. Analysis of a Fisheries Model for Harvest of Hawksbill Sea Turtles (Eretmochelys imbricata). Conservation Bi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June 1996, 10 (3): 874 – 880 [2007-02-16]. JSTOR 2387111. doi:10.1046/j.1523-1739.1996.10030874.x. 
  36. ^ (英文)B. W. Bowen; A. L. Bass, A. Garcia-Rodriguez, C. E. Diez, R. van Dam, A. Bolten, K. A. Bjorndal, M. M. Miyamoto and R. J. Ferl. Origin of Hawksbill Turtles in a Caribbean Feeding Area as Indicated by Genetic Marker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ay 1996, 6 (2): 566 – 572 [2007-02-16]. JSTOR 2269392. doi:10.2307/2269392. 
  37. ^ (英文)P. L. Lutz; J. A. Musick. The Biology of Sea Turtles. Boca Raton, Florida: CRC Press. 1997. 
  38. ^ (英文)Jonathan D. R. Houghton; Martin J. Callow, Graeme C. Hays. Habitat utilization by juvenile hawksbill turtles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 1766) around a shallow water coral reef (PDF).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03, 37: 1269 – 1280 [2007-03-17]. doi:10.1080/0022293011010427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09-25).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Office of Protected Resources - NOAA Fisheries.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2) (英語). 
  40. ^ 40.0 40.1 (英文)Anne Meylan. Spongivory in Hawksbill Turtles: A Diet of Glass. Scienc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8-01-22, 239 (4838): 393 – 395. JSTOR 1700236. PMID 17836872. doi:10.1126/science.239.4838.393. 
  41. ^ (中文)李大為; 孫全輝. 海龟漫谈. 生命世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學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6). 
  42. ^ (英文)The 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Auckland Zoo. [200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 
  43. ^ (英文)Sabah's Turtle Paradise on Selingan Island. Wild Asia.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9). 
  44. ^ (中文)張田勘. 死去的小海龟. 中外期刊文萃 (中國期刊協會). 2004, 193 (1) [2009-02-09]. ISSN 1673-08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8). 
  45. ^ (英文)Atlantic Hawksbill Sea Turtle Fact Sheet.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003 [200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7). 
  46. ^ (中文)大连海关在快件中查获濒危野生动物玳瑁标本. 新華網. 2007-02-09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47. ^ (中文)海南临高渔民放生罕见玳瑁. 海南日報. 2006-05-25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48. ^ (中文)吳遵霖,曾旭權. 2.9 中国海产龟生物学. 《中华龟鳖文化博览》.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7 [2009-02-10]. ISBN 9787109113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8). 
  49. ^ (英文)David W. Nellis; Vonnie Small. Mongoose Predation on Sea Turtle Eggs and Nests (PDF). Biotropica (The Association for Tropical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1983年6月, 15 (2): 159 – 160 [2007-02-16]. JSTOR 10.2307/2387964. doi:10.2307/238796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4-05). 
  50. ^ (英文)B. Groombridge. The IUCN Amphibia-Reptilia Red Data Book, Part 1: Testudines, Crocodylia, Rhynocehapalia. Gland, Switzerland: IUCN. 1982. 
  51. ^ (英文)IUCN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198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1986. 
  52. ^ (英文)IUCN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1988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1988. 
  53. ^ (英文)IUCN. 1990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1990. 
  54. ^ (英文)B. Groombridge. 1994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Gland, Switzerland: IUCN. 1994. 
  55. ^ 根據V. 極危、瀕危及易危的標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1為:種群數以如下任何一種形式減少:根據(和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方面資料,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其減少原因明顯可逆並可理解而且已經終止,種群數至少減少90%:a.直接觀察;b.適合該分類單元的豐富度指數;c.占有面積、分布區的縮小和/或棲息地質量的衰退;d. 實際或者潛在的開發水平;e. 由於引進外來生物、雜交、疾病、污染、競爭者或者寄生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
  56. ^ 根據V. 極危、瀕危及易危的標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2為:根據(和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一方面的資料,顯現出、估計、推測或猜測在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取更長的時間),其減少或減少因素可能還沒停止或被理解或可逆,該分類單元將至少減少80%。
  57. ^ (英文)Red List Standards & Petitions Subcommittee. Ruling of the IUCN Red List Standards and Petitions Subcommittee on Petitions against the 1996 Listings of Four Marine Turtle Species, 18 October 2001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1-10-18 [2007-02-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2-06). 
  58. ^ 58.0 58.1 58.2 (英文)UNEP-WCMC. Eretmochelys imbricata. UNEP-WCMC Species Database: CITES-Listed Species.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2007-02-05]. A-301.003.003.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59. ^ Endangered Species Act. Office of Protected Resources - NOAA Fisheries. [2009-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6) (英語). 
  60. ^ (英文)Species Profile: Hawksbill sea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USFWS Threatened and Endangered Species System (TESS). 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1970-06-02 [200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0). 
  61. ^ 61.0 61.1 (英文)Edward H. Schafer. Eating Turtles in Ancient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62, 82 (1): 73 – 74. JSTOR 595986. doi:10.2307/595986. 
  62. ^ 62.0 62.1 Gark Strieker. Tortoiseshell ban threatens Japanese tradition. CNN.com/sci-tech (Cable News Network LP, LLLP.). 2001-04-10 [2007-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英語). 
  63. ^ (英文)Turtl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illegal trade. Newsroom.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006-10-01 [200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5). 
  64. ^ (中文)古巴被迫收回濒危物种玳瑁贸易提案. 世界環境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教中心). 2002, (5)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65. ^ (中文)王桂平. 海口某地下商城高价在卖玳瑁饰品 成本才几元. 中新海南網. 2006年8月13日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3). 
  66. ^ 66.0 66.1 66.2 (中文)謝祖培. 玳瑁的人工饲养与疾病防治. 中國獸醫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 1992, 22 (2): 18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67. ^ A. F. Carr. Handbook of turtles. the turt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Baja California..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 Press. 1952: 542 (英語). 
  68. ^ 68.0 68.1 (中文)閆茂華; 鄭霞. 玳瑁的人工饲养试验. 動物學雜誌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2000, 35 (1): 26-28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69. ^ (中文)玳瑁. 龜友之家. 2006-04-26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70. ^ (英文)J. S. Glazebrook; R. S. F. Campbell. A survey of the diseases of marine turtles in northern Australia (PDF).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Dis.Aquat.org.). 1990-10-04, 9: 97 – 104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1-11). 
  71. ^ 71.0 71.1 (中文)王俊; 邵慶均. 海龟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齊魯漁業 (山東水產學會、山東省漁經會). 2006, 23 (9): 15-17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72. ^ (英文)Fish and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 Hawksbill Turtle (PDF). Florida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Commission. [2009-02-16]. [永久失效連結]
  73. ^ 73.0 73.1 73.2 (中文)周佩玲; 曾彤. 玳瑁的宝石学特征. 桂林工學院學報 (桂林工學院). 1996年7月, 16 (3): 286-290 [2009-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74. ^ 法门寺钱币整理完毕 13枚“玳瑁币”堪称世界之最. 華商報. 中國佛學網. 2009-04-15 [200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5) (中文). 
  75. ^ 千年宝藏 法门寺十大世界之最. 新浪旅遊. 2009-11-09 [2009-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 (中文). 
  76. ^ 不可思议的“海洋瑰宝”珍奇玳瑁. 金融時報. 和訊黃金. 2009-03-05 [2009-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30) (中文). 
  77. ^ (英文)Lionel Casson. Periplus Maris Erythraei: Notes on the Text.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The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Hellenic Studies). 1982, 102: 204 – 206. JSTOR 631139. doi:10.2307/631139. 
  78. ^ (英文)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PDF). Marine Turtle Specialist Group 2008 IUCN Red List status assessment. IUCN Red List. [2009-02-07]. [失效連結]
  79. ^ 79.0 79.1 Albert B. Southwick. An imagi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boy and the turtle. Worcester Telegram & Gazette. 2007-06-03 [200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1) (英語). 
  80. ^ Charlene Arsenault. Play it again, Turtle Boy. Worcester Magazine. 2007-03-29 [2009-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31) (英語). 
  81. ^ (中文)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玳瑁”. 《中药学》.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82. ^ (中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編). 玳瑁的描述. 《中华本草》.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7). 
  83. ^ (中文)王懷隱; 王佑、鄭奇、陳昭遇 等. 卷二十二 玳瑁丸. 《太平圣惠方》. 978年-992. 
  84. ^ (中文)玳瑁的炮制方法. 大眾醫藥網.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3). 
  85. ^ (中文)杜艷艷; 賈謙、仲海亮. 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全國中醫藥科技信息工作委員會、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 2004, 11 (5) [2009-02-09]. ISSN 1005-5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9).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瑇瑁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