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番經廠、漢經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嵩祝寺、番經廠、漢經廠。圖中部的大型建築群為嵩祝寺。嵩祝寺的東邊為番經廠。番經廠南側為漢經廠。

番經廠漢經廠明朝明成祖北京創建的念習並印製佛經的機構。

沿革

[編輯]

番經廠、漢經廠是明朝皇家印刻佛經的場所。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明萬曆元年四月八日作《番經廠記》,全文如下:[1]

番經來自烏思藏,即今喇嘛教達摩目為旁支曲竇者也。成祖文皇帝貽書西天大寶法王廷致法尊尚師等,取其經繕寫經傳。雖貝文梵字不與華同,而其義在戒貪惡殺,宏忍廣濟,則所謂海潮一音,醍醐同味者也。廠在禁內東偏,與漢經並列,歲久亦漸圮矣。穆宗莊皇帝嘗出帑金,命司禮監修葺。今上登大寶,復以慈聖皇太后之命,命終其事。經始隆慶壬申,至八月而告成事,垂諸久遠焉。萬曆元年四月八日,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撰。

明成祖北京皇城的偏東部建立了番經廠、漢經廠,番經廠位於漢經廠以北,二廠南北並列。自明成祖之後,番經廠建築年久失修。明穆宗司禮監對其加以修繕,但未及完工明穆宗即駕崩,明神宗繼位後,慈聖皇太后下令繼續進行修繕工程直至完工。[2][3]

位於嵩祝院北巷東口以南的建築,其位置是原番經廠最北側院落的正房。此處比智珠寺、嵩祝寺、法淵寺的北側院牆更靠北。

實際上,明穆宗明神宗時期修繕番經廠,其背景頗為複雜。明朝永樂宣德兩朝對藏傳佛教及其高僧十分優待,後來的明英宗景泰天順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各朝均沿襲了永樂、宣德朝優禮藏僧的政策。明武宗正德年間,對藏傳佛教及其高僧的優禮在朝野上下達到最高潮。明武宗逝世後,因無子嗣,由近支的興獻王世子朱厚熜即位,即明世宗(嘉靖)。明世宗崇信道教,在位期間,北京和藏傳佛教有關的事物被廢止或淘汰,留存者極少。張居正《番經廠記》中的「廠在禁內東偏……歲久亦漸圮矣」,其文頗有含義。[1]

明朝嘉靖中期之後,蒙古俺答汗逐漸強大,曾多次向明朝表示願意朝貢歸順,但均被明世宗的朝廷採取排蒙政策而加以拒絕,乃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發生「戊戌之變」,以及俺答汗以軍事手段逼貢。明穆宗隆慶朝時,俺答汗與明朝關係轉趨和解。隆慶四年初,朝廷分別任命方逢時王崇古大同巡撫和總督,方逢時王崇古對蒙古採取友好態度,為雙方和解奠定了基礎。隆慶六年正月(1572年),俺答汗向明朝「請金字番經及及遣剌麻番僧傳習經咒」,總督尚書王崇古將該事稟報朝廷,並稱:「虜欲事佛戒殺,是即悔過好善之萌。我因明通弊,亦用夏變夷之策,宜順夷情以維貢市」。禮部認為王崇古提出的建議正確,但因明穆宗重病,俺答汗請金字番經和喇嘛番僧的請求遂被暫時擱置。隆慶六年六月明穆宗駕崩,隨後明神宗登基,張居正輔政,朝政趨穩,王崇古隨即再度上奏此事:[1]

隆慶六年十月庚申,總督王崇古奏: 順義王俺答納款之初,即求印信互市。之後累求經、僧,節蒙朝廷允給,即足誇示諸夷,尤可大破夷習。虜王即知得印為榮必將傳示各部落珍重守盟,永修職貢;虜眾既知奉佛敬僧,後將痛戒殺戮,自求福果,不敢復事兇殘。是朝廷給印、賜經之典,真可感孚虜情,諸轉移化導之機,尤足永保貢市。議者乃謂印器不可輕假,佛教原非正道,豈知通變制夷之宜。查祖宗朝敕建弘化闡教寺洮河,寫給金字藏經,封以法王、佛子,差法闡教等王分制四域,無非因俗立教,用夏變夷之典。今虜王乞請韃靼字番經,以便頌習,似應查給,照天朝一統之化,其剌麻西番等僧開導虜眾,易暴為良,功不在斬獲下。宜各授僧錄司官,仍給禪衣、僧帽、坐具等物,以忻虜眾。庶諸虜感恩尊教,貢盟愈堅,邊圉永寧。

禮部完全同意王崇古的建議,但唯一的問題是「惟無經典可給」,即朝廷沒有番經可賜給俺答汗。[1]

明朝招撫了占據甘肅青海河套地區的土默特蒙古,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俺答汗年老之後,潛心修佛,多次請明朝朝廷賜番經。這也是循永樂朝刻印金字番經賜予三大法王的舊制。為了儘快趕印番經,內閣首輔張居正才迅即安排司禮監修葺番經廠。不到一年,朝廷便完成了番經的刊印,萬曆元年三月已亥,「頒送番經於虜酋順義王。從王崇古奏也。」[1]

上述經過在劉若愚《酌中志》中也有載,內容略有出入,其文曰:[1]

初萬曆元年四月,順義王俺答奏選得金字番經,並喇嘛僧為傳頌經典。禮部通行順天府造金字經三部,黑字經五部,選得番僧兼日早回,毋得淹滯。神廟報可。至十一月,禮部如督臣王崇古之請,給俺答佛像番經,賞去傳經番僧二人禪衣、坐具並靴襪,授在(京)番僧九人官,仍給禪衣、坐具、帽靴,及各給其番官四人彩緞。

嵩祝院北巷的拐彎處眺望如今建在法淵寺舊址上的中國進出口銀行北京分行大樓。照片中右側的古建築即嵩祝寺。

萬曆四年(1576年)俺答汗請三世達賴索南嘉措赴青海傳教,興修仰華寺,蒙藏關係及甘肅、青海歷史進入新階段。[1]

明朝滅亡後,番經廠、漢經廠逐漸衰落。雍正十二年(1734年),法淵寺創建於番經廠的原址上。《乾隆京城全圖》上仍可見番經廠、漢經廠位於嵩祝寺東側。[3]

職能

[編輯]

刊印佛經

[編輯]

劉若愚《酌中志》記載,番經廠、漢經廠、道經廠隸屬於司禮監,由內官掌管。在明朝內府十二監中,司禮監最為重要,其掌印太監為皇帝最為寵信的大太監,負責「秉筆掌東廠。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司禮監的職司之一,便是掌管「經廠」:「經廠掌司四員或六員,在經廠居住,只管一應經書印版及印成書籍,佛藏、道藏、番藏、皆佐理之。」[1]

番經廠以念習西方梵唄經為主,並專門印製藏傳佛教喇嘛所用蒙古文藏文梵文經卷,收藏有明版藏文《大藏經》。每逢皇帝生日、元旦等節慶,番經廠內官在紫禁城英華殿作佛事。[2]

漢經廠以念習釋迦牟尼諸經為主,並專門印製漢傳佛教和尚所用漢文經卷。明朝官版《永樂北藏》(又稱《北藏》)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始刻,正統五年(1440年)完成。《永樂北藏》的經版由司禮監負責掌管,收藏於漢經廠。[2]

宮廷法事

[編輯]

番經廠、漢經廠自永樂年間創建起,雖曾承印佛經,但刊印佛並非經常性的事務,特別到明朝中後期,其職司和刊印佛經關係較少,而更多則是為朝廷舉辦佛教法事。[1]

明朝宮中凡做佛道法事,統稱「做好事」。番經廠、漢經廠、道經廠均設有固定人員,平日各自念頌經咒、熟習儀軌,衣著穿戴也分別按照各自宗教活動的要求,即番經廠內官扮為喇嘛,漢經廠內官扮為和尚,道經廠內官扮為道士。這些人員的來源是,每次招宮人入宮,總特撥給三經廠一批人,每廠各撥10個人左右。「做好事」有固定日期,也有時遇特殊情況臨時安排。固定日期為:每年元旦(正月初一)、萬壽聖節(皇帝誕辰)、逢癸亥之日等等。每次「做好事」的時長不一,分為一永日(一晝夜)、三晝夜、七晝夜等等。[1]

每逢「做好事」,番經廠、漢經廠內懸幡,番經廠宮門外特設一監齋神,該神制如傀儡,身披真的盔甲和器械,和真人大小相當,黑面豎發,如同門神,「威靈可怖」。隨後,番經廠的內監均戴番僧帽,穿紅袍,系黃領子、黃腰帶,如同喇嘛番僧,做藏傳佛教法事一晝夜或三晝夜。[1]

萬曆年間,每逢八月中旬明神宗的萬壽聖節,番經廠內官除了在紫禁城英華殿「做好事」,還要赴更為寬敞的隆德殿內「跳步吒」,其主要程式是:「有執經誦念梵唄者十餘人;有一人裝扮如韋馱模樣,合掌執杵,面北而立;有御馬監等衙門的內官十多人手牽活牛黑狗圍繞在四周;有學番經、跳步吒的內官幾十人,每個人頭戴方頂笠帽,身穿五色大袖袍,身披纓珞;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後,手執大鑼;其餘則左手持有柄圓鼓,右手拿著彎槌,一齊擊打之,時急時緩,各有節奏。同時,按五色方位,視五方五色傘蓋下誦經者進退為舞,大約要跳三四個時辰才結束。」[1]

宮中每舉辦法事,均視法事活動的規模大小,由皇帝特批賞錢,三經廠的參加法事者可領到數額不等的賞錢。此外,法事涉及的內府衙門很多,比如司禮監御用監內官監針工局兵仗局惜薪司司設監尚膳御衙署[1]

內官、宮女養老

[編輯]

明朝宮廷內因番漢經廠常辦佛事活動,眾多宮女及內官崇信佛教。《明史·宦官傳》載:「中官最好因果,好佛者眾」。修習佛法,過和出家人一樣的清修生活,是許多步入老年的宮女及內官太監的願望,故番漢經廠常為崇信佛法的內官及宮女的養老之所。比如,明武宗時,「西宮大答應宮人,有願祝髮為尼者,上作剃度師,親為說法,置番經廠中」。[1]

掌管宮內香火燭案

[編輯]

明朝除個別時期之外,宮中自皇帝、后妃至宮女、太監大多崇信藏傳佛教,宮內許多大殿均辟專門房間供奉藏傳佛教佛像(西番佛像)。以上佛龕造像需專人每日設香火燭案並頌習西方梵經咒。因為在宮中,由真正的喇嘛番僧進行管理存在諸多不便,所以由番經廠的內官負責該任務。《酌中志》載,明朝供奉西番佛像的大殿主要是英華殿、隆德殿、欽安殿等等。[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陳楠,法淵寺與明代番經廠雜考,中國藏學2006年第2期
  2. ^ 2.0 2.1 2.2 北京皇城东隅的嵩祝寺,中国网,2010-08-09. [2013-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3. ^ 3.0 3.1 張帆,嵩祝寺測繪及始建年代研究,古建園林技術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