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角龍屬
短角龍屬 化石時期:上白堊紀,
|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科: | †角龍科 Ceratopsidae |
亞科: | †尖角龍亞科 Centrosaurinae |
屬: | †短角龍屬 Brachyceratops Gilmore, 1914 |
模式種 | |
蒙大拿短角龍 Brachyceratops montanensis Gilmore, 1914
|
短角龍屬(學名:Brachy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牠們的化石都是幼年個體的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國的蒙大拿州。
在過去被編入於短角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化石,其中一個目前被改歸類於刺叢龍(Rubeosaurus)[1][2]。
發現及物種
[編輯]在1913年8月,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hitney Gilmore)在蒙大拿州提頓縣的黑腳印地安保留區發現這些化石,隔年將化石簡略描述、命名,模式種是蒙大拿短角龍(B. montanensis)。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短的有角面孔」;種名則是以蒙大拿州為名[3]。化石發現處屬於雙麥迪遜組,地質年代約7400萬年前,是種稀有的角龍類恐龍[4]。
短角龍的化石是群混雜、關節脫落的不完整化石,來自於五個幼年個體,身長約1.5公尺[4],可能是同一巢穴的同伴。正模標本(編號USNM 7951)是一個部分頭顱骨。副模標本有三個,分別是:一個口鼻部、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以及一個腳掌化石[5]。在1917年,吉爾摩爾公佈一份短角龍的專題論文,並完整重建其身體骨骼[6]。這些化石目前存放在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博物院[4]。
在1939年,吉爾摩爾在1哩外發現另一頭亞成年的大型標本(編號USNM 14765),並編入於短角龍[7]。短角龍有可能是其他已知角龍類的未成年個體,例如生存於相同環境、年代的獨角龍[2][4]。在2011年,數個研究發現體形較大的亞成年個體標本有足夠差異,目前被視為刺叢龍(Rubeosaurus)的幼年個體。
頭顱骨
[編輯]在這五個標本中,只有一個頭顱骨,且是與其身體分離,且為碎片。另外,該頭顱骨的眼睛上方有小型的隆起,並不像三角龍般有額角。牠的鼻角厚而且低矮。牠的頸部頭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標本卻不完整,這很難確定那裡是否有洞孔。
分類
[編輯]短角龍屬於角龍亞目,角龍亞目恐龍是群植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短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由於化石只有幼年個體,很難確定牠們在尖角龍亞科的位置。在1997年,Scott Sampson等人重新研究短角龍的化石,提出牠們是其他尖角龍科的幼年個體。但是,許多可分辨角龍類物種的特徵,要到成年時才會出現、明顯,因此Scott Sampson等人提出短角龍是個疑名[8]。在2007年,Michael J. Ryan等人提出短角龍可能是卵圓戟龍(S. ovatus)的幼年個體;卵圓戟龍目前是獨立屬,刺叢龍(Rubeosaurus)[1]。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發現短角龍的亞成年標本(編號USNM 14765)具有某些自衍徵,而且同樣可見於刺叢龍。同份研究也指出,短角龍的正模標本不完整、是個幼年個體,因此缺乏可鑑定特徵,因此提出短角龍是個疑名,而且無法歸類於刺叢龍的次異名[9]。
食性
[編輯]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短角龍是植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短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牠們可能使用銳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近親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Ryan, Michael J.; Holmes, Robert; and Russell, A.P. A revision of the late Campanian centrosaurine ceratopsid genus Styracosauru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of North America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7, 27 (4): 944–962 [2010-08-19]. doi:10.1671/0272-4634(2007)27[944:AROTLC]2.0.CO;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6).
- ^ 2.0 2.1 Andrew T. McDonald & John R. Horner, (2010). "New Material of "Styracosaurus" ovatus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In: Michael J. Ryan, Brenda J. Chinnery-Allgeier, and David A. Eberth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Horned Dinosaurs: The Royal Tyrrell Museum Ceratopsian Symposiu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56 pp.
- ^ C.W. Gilmore, 1914, "A new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with note on Hypacrosaurus", Smithsonian Miscellaneous Collections 63(3): 1-10
- ^ 4.0 4.1 4.2 4.3 "Brachyceratop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3. ISBN 978-0-7853-0443-2.
- ^ Dodson, P., 1996, The Horned Dinosaurs — A natur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54
- ^ C.W. Gilmore, 1917, "Brachyceratops, a 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Montana, with notes on associated fossil reptiles",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03: 1-45
- ^ Gilmore C.W. 1939, "Ceratopsian dinosaurs from the Two Medicine Formation, Upper Cretaceous of Montana",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87: 1–18
- ^ Sampson, S.D., M. J. Ryan, and D. H. Tanke. (1997). "Craniofacial ontogeny in centrosaurine dinosaurs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taphonomic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21: 293–337.
- ^ 存档副本.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6).
- Dodson, P. The Horned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96. ISBN 978-0-691-05900-6.
外部連結
[編輯]- Groups of Dinosaurs Visiting Drumheller